明清朱子学通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1》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6905
颗粒名称: 明清朱子学通史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240-242
摘要: 本申报课题旨在研究“明清朱子学通史”,包括中国、韩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朱子学发展。研究将涵盖朱子学的理论发展、与反朱子学的对立与互动,以及朱子学在三国的在地化发展等问题。该研究拓宽了狭义的明清朱子学的范畴,强调朱子学在东亚的共振和互动。研究对象包括中国、韩国和日本的朱子学,书写方式分为内篇和外篇,共计五个子课题。通过这一研究,旨在为未来的朱子学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 朱子学 研究 课题

内容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1&ZD051)
  本项目首席专家谢晓东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朱子学会第三届秘书长。
  本申报课题摒弃了狭义的明清概念而支持广义的明清概念,即大明清概念。所谓大明清概念是指我们不能自狭其心,仅仅把明清视为中国现象,而必须恢复其本来的历史面目,即把明清同时视为东亚现象。“明清朱子学通史”的基本含义就是:作为一种哲学和思想的朱子学,于西元1368—1911年间合计五百多年在东亚(中韩日)的发展与共振的全过程。它既涉及到朱子学内部的争鸣,也关切朱子学与阳明学为代表的各种非朱子学之间的对立与互动,还关注朱子学如何实现在地化发展。
  “明清朱子学通史”的总体问题、总体思路、研究对象和研究框架为:
  一、总体问题
  明代中叶之后朱子学的重心从中国本土转移到了朝鲜半岛、继而在17世纪20年代由林罗山开始逐步转移到了日本列岛。基于此,本申报课题的基本线索为朱子学的两次重心转移,其涵盖了朱子学在东亚三国的互动与共振。该线索演绎为三个问题:
  第一,朱子学的理论发展与修正;
  第二,朱子学与反朱子学的交锋(异学的冲击与朱学的回应:包括朱学与佛老、与阳明学);
  第三,朱子学如何实现在地化发展?
  二、总体思路
  对“明清朱子学通史”中的“明清”持有一种广义的理解,即强化其时间性而弱化其空间性。于是,我们研究的便是广义的明清朱子学,其涵盖了狭义的明清朱子学,即1368—1911年间的中国朱子学;以及在近百年时间内(1547—1627)作为朱子学中心的韩国朱子学;以及在一百多年时间内(1628—1790)作为朱子学中心的日本朱子学。因而,我们既研究狭义的明清朱子学,也以“截断众流”的形式考察韩日朱子学是如何先后成为朱子学研究中心的。这种处理方式很大程度上既保证了狭义的明清朱子学(中国朱子学)的主体地位,同时又避免了韩日朱子学喧宾夺主而被赋予过大篇幅的弊病。明清中国朱子学按照时间线区分为三个阶段:阳明学兴起以前的明代前期朱子学、阳明学阴影笼罩下的明代中后期朱子学、清初朱子学的复兴与其后的衰落,以及先后作为朱子学中心的韩日朱子学的新进展。不难发现,朱子学的中心转移现象构成了研究的总体思路。那么,导致中心转移的内在动力何在?中心转移存在一定的目的吗?对此,必须要有一种历史哲学的思考。在我看来,这种思考的核心就是天理及其实现的方式不同。
  三、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广义的明清朱子学。其涵盖了狭义的明清朱子学,即1368—1911年间的中国朱子学;以及在近百年时间内(1547—1627)作为朱子学中心的韩国朱子学;以及在一百多年时间内(1628—1790)作为朱子学中心的日本朱子学。需要指出的是,标志着日本作为朱子学中心结束的时间是1790年开始的宽政“异学之禁”。因而,我们既研究了狭义的明清朱子学,也以“截断众流”的形式考察了韩日朱子学是如何先后成为朱子学研究中心的。这种处理方式很大程度上既保证了狭义的明清朱子学(中国朱子学)的主体地位,同时又使得我们具有了超出中国的宏大视野。清末、李氏朝鲜末叶和德川日本末叶都是朱子学占据主导地位,为何三国对西方的冲击具有如此不同的反应?为何三国的命运如此不同?对此,必须要有一种历史哲学的思考。故而,我们所申报的“明清朱子学通史”既具有开阔的视野,也具有深刻的历史哲学思考。
  四、总体框架和子课题构成
  总体框架是设立内篇和外篇,基本理由有二。一则是公羊学的内外概念,再则是利用《庄子》内外篇的形式。其中内篇研究中国朱子学,外篇研究韩日朱子学。由于中国是朱子学的故乡,故而内篇是研究的主体。
  内篇(中国篇)分为三卷:第一卷,朱子学的一统天下与隐忧;
  第二卷,阳明学阴影下朱子学的坚守与发展;
  第三卷,朱子学的重光与衰息。
  外篇(韩日篇)分成两卷:第四卷,重心东移:朱子学在韩国的崛起与在地化发展;
  第五卷,重心南移:朱子学在日本的崛起与在地化发展。
  每一卷就是一个子课题,一共五个子课题。
  五、结语
  本课题还会接着广义的明清朱子学讲,为新形态的现代朱子学的发展勾勒出一些线条。撰写明清朱子学通史,一方面需要如其所是地客观呈现朱子学者的独特理论贡献,另一方面也要为未来的朱子学创造性发展谋篇布局。换言之,在研究的结论章,顺着明清朱子学的发展,我们会勾勒出其可能的新方向和前途之所在。没有哲学层面的批判和建构,相关研究的立意就会不够深刻,对于未来的朱子学的发展也难以发挥出我们的主体性。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1

《朱子学年鉴.2021》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共9部分: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朱子学学界概况、朱子学学术动态、资料辑要。收录《融突和合论——中国哲学元理》《明清朱子学将是宋明理学研究的新增长点》《2021年度中国台湾朱子学研究成果简介》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谢晓东
责任者
谢晓东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