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心道心之关系:从对立论到统一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6716
颗粒名称: 三、人心道心之关系:从对立论到统一论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5
页码: 127-131
摘要: 本文从李栗谷对人心、道心的价值属性的规定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分析了人心、道心的定义和价值属性后,进一步阐述了人心和道心的关系。李栗谷对此有两种看法:第一,对立论,认为人心和道心是对立的;第二,统一论,认为人心和道心是统一的。本文还讨论了这两种观点的内涵和逻辑关系,并从栗谷对人心道心相为始终说的放弃和对朱熹晚年定论的回归中,得出了栗谷最终倾向于人心道心统一论的结论。
关键词: 朱子学 韩国儒学 李栗谷

内容

在对人心、道心概念和价值属性予以各自界定之后,着手分析二者关系就是水到渠成的了。对人心道心之关系的不同规定,将决定人心道心问题的基本走向,故而是研究的重点所在。李栗谷对人心道心之关系的看法,大致来说有两种:第一,对立论;第二,统一论。①现具体论述之。需要指出的是,栗谷对人心道心对立论的看法,采纳的是一种特殊的类型,即人心道心相为始终说。但是,人心道心对立论和人心道心相为始终说,对于栗谷来说,不是不同的两种思想,而只是一种观点。如果说栗谷先后持有人心道心对立论和人心道心相为始终说,那么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②为了避免误解,还是以人心道心相为始终说作为栗谷初说的正式名称。
  为了从宏观视野把握李栗谷关于人心道心之关系的论述,特根据朱熹哲学,做了下面一幅图表:
  李栗谷的人心道心说,是和韩国儒学特有的问题“四端七情论”绾合在一起的。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是东亚儒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本然之性指的是纯理,因而纯善。而气质之性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规定,比如在朱熹那里,是本然之性和气质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现实的性,故而有善有恶;而在张载那里,则是气质本身的属性,也是有善有恶。李退溪的核心观点是理发和气发的二元论,他认为四端是理发,而七情则是气发,因而四端七情是异质的两种情感。他认为四端的根据是本然之性,七情的根据是气质之性,不过其气质之性的概念是使用朱熹的而不是张载的。在他看来,道心也是理发,而人心则是气发,因而道心人心之关系类似于四端七情之关系,也是异质的两种类型的心。如果李退溪其气质之性的概念使用的是张载的而不是朱熹的,那么其逻辑架构就是一致的,可问题在于不是这样的。于是从朱熹哲学的角度来看,李退溪的四端七情、道心人心分属理发和气发的结论就是站不住脚的。而李栗谷本于朱熹哲学,气质之性与本然之性是同一种性,或者说前者是本然之性在气质中的表现。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则气质之性兼本然之性。基于此,以及性发而为情,他认为,七情和四端也是这种结构,即七情兼四端,都属于同一层面的情,具有同质性。根据同样的逻辑结构,似乎推出人心兼道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李退溪和成牛溪便视人心道心与七情四端为平行而同构的两个问题。①但是李栗谷在和牛溪辩论时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发明了体现人心道心对立论的人心道心相为始终说。根据李栗谷一性、一情和一心的一本论,同时根据上述的图表,可以发现,罗钦顺道心人心体用论的错误在于,误认已发的道心为未发的性,从而混淆了不同的层次。需要指出的是,后来,韩儒巍岩(李柬)认为道心是本然之心,而人心是气质之心,似乎把朱学的逻辑架构贯穿到底了。
  就人心道心的关系而言,最初李栗谷认为它们是对立的。“盖人心道心,相对立名。既曰道心,则非人心。既曰人心,则非道心。故可作两边说下矣。”②换句话说,人心道心是对立的,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故而它们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包含关系(兼),从而不同于四端与七情。在栗谷对人心道心之关系的这种规定中,似乎看到了天理人欲的影子。可以说,栗谷对人心道心的这种看法,和他所提出的人心道心相为始终说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但是,却和朱熹的人心不是人欲因而不是恶的晚年定论,存在巨大差异。问题在于,人心道心为何会对立呢?他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惟其气或掩而用事,或不掩而听命于理,故有善恶之异。”①栗谷认为,理本纯善,恶的根源在于气。
  在栗谷和牛溪的辩论之后两年,栗谷把《圣学辑要》一书呈送给国王。在该书中,他继续阐发了自己对人心道心之关系的理解。于此,就和初说明显拉开了距离,而演变为人心道心统一论。“朱子晚年定论,不以人心为人欲。盖人心,只是生于形气者,虽圣人亦有焉。人心为主,不听命于道心,然后乃为人欲。真氏之说,虽非正释人心,而论天理人欲分晓,有益于学者,故并取焉。”栗谷终于意识到,根据朱熹成熟时期的观点,人心不是人欲,而是“虽上智不能无”。而栗谷同时也同意朱熹的道心“虽下愚不能无”的观点,基于此,人心道心都是普遍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强调人心道心绝对对立的人心道心相为始终说,就再也站不住脚了。故而,可以认为,在1572年的夏天,栗谷、牛溪的四端七情与人心道心论辩之后,栗谷实际上就完全放弃了人心道心相为始终说,而回归了朱熹的晚年定论。此时,栗谷提出了一种新区分,即道心为主和人心为主的二分法。关于道心为主,朱熹早就得出过“道心为主,人心听命”的说法。而人心为主的几种表达式,则似乎是栗谷的创造。这些表达式有下列几种形式:人心为主而不听命于道心,人心为主而道心为气(或人心)所掩蔽者,等等。于是,从道德现象的描述来看,就存在“人心为主,道心听命”与“道心为主,人心听命”这两种人心道心统一论的基本类型。就从工夫论层面探讨人心道心之关系而言,栗谷也和朱熹比较接近。他说道:“治心者,于一念之发,知其为道心,则扩而充之。知其为人心,则精而察之,必以道心节制,而人心常听命于道心,则人心亦为道心矣。何理之不存,何欲之不遏乎?真西山论天理人欲极分晓,于学者功夫,甚有益。但以人心专归之人欲,一意克治,则有未尽者。朱子既曰虽上智不能无人心,则圣人亦有人心矣,岂可尽谓之人欲乎?”①可见,他依然回归到朱熹的“道心为主,人心听命”的传统。这个关系模式要达到的效果是存天理,这是从积极的角度说的;而从消极的角度来看,则是遏人欲。前文说过,就人心道心而言,还存在另外一个关系模式,即人心为主,道心听命,其结果便是人欲。故而,两个模式之争的实质便是天理人欲之争。
  人心本身可善可恶,故而善恶未定或有善有恶,所以它不可能真正为主而道心听命。就此而言,所谓人心为主不是实说,而是虚说。其要表达的实质是,人心不受道德理性的控制(天理或道心),其结果是什么,这是不言而喻的。需要指出的是,在人心道心统一论的两种类型中,栗谷后说所持有或支持的观点是统一到道心而不是人心,即道心为主,人心听命,而不是人心为主,道心听命。对照上述图表,可以发现李栗谷的人心道心后说就和整个朱熹哲学的架构大体一致了。此时,人心兼道心,人心有善有恶,而道心纯善无恶。可见,栗谷对人心道心统一论的看法,其要点有四:第一,人心不是人欲,因而不是恶,而是有善有恶;第二,人心容易堕落为人欲;第三,道心占据支配地位;第四,该学说是一个工夫论的命题。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收录了来自美国、德国、法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知名朱子学者近作14篇,内容涉及朱子的道统论、礼学、气论、诗论、格物致知论、人心道心、家国天下等问题,时间上从南宋跨越到现代,空间上从中国走向东亚世界,以点带面,简单勾勒了朱子思想的多元面向,介绍了朱子学的思想理念、政治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栗谷
相关人物
李退溪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