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朱熹对陈淳“《或问》所引书降衷以下八言”立论的答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6710
颗粒名称: 四、朱熹对陈淳“《或问》所引书降衷以下八言”立论的答复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114-116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朱熹在《大学或问》中引用的九句引文,探讨了朱熹关于“理”的观念。陈淳试图为这九句引文的次序构建一个理论,认为它们是按照某种有序的方式排列的。然而,朱熹在回答中指出,这些引文的次序只是按照年代排列的,并没有特定的含义。
关键词: 朱子语类 引文 年代

内容

《〈大学〉或问》中所引以《尚书》“上帝所降之衷”为开头的九句引文,清楚地阐明了朱熹关于“理”的“当然之则”的说法。这些引文引起朱熹门人陈淳的极大兴趣。在陈淳写给乃师的一封长信中,他力图为解释九句引文的次序而构建一个理论。陈淳写道:
  《或问》所引《书》“降衷”以下八言,虽皆所以证夫“理”,而其相次莫以有序否?尝试推之:降衷自天赋于人而言,秉彝自人禀于天而言。衷者,理之至善而无妄也,彝则理之一定而有常也。常即善之所为,因有是善,故能常。衷者统言,彝则指定言。此二句方举其大纲,而下文则详之。
  [左传]“天地之中”,统言天地间实理浑然大中,无所偏倚,为万邦之极,而万物之生莫不以是为枢纽也。此比所谓衷则又加确矣。
  [中庸]“天命之性”,指是理降而在人,为赋生之全体,而性则实即夫天理之中,而非有二者。是二言者,一言天,一言自天而人,又所以兼明夫天赋于人而详其降衷之意也。
  [孟子]“仁义之心”,仁义乃即天命之性,指其实理,而心则包具焉以为体而主于身者也。此比所谓彝则又加实矣。
  [程子]“天然自有之中”,又细言是理之散于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然一定之则,无过无不及,皆天之所为而非人之力①者。“而其实,又不外于其心”②,此二句又就性而言,合衷、彝而结之。盖万物虽各有当然无过不及之理,然总其根源之所自,则只是一大本而同为一理也。此理人物所共由,天地间所公共,所以谓之道。而其体则统会于吾之性,非泛然事物之间而不根于其内也。
  窃以此下更宜以周子所谓无极而太极,以包天人、事物、体用、动静、内外、终始一贯为说,似于八言之下其意尤为圆也。而不之取,不审何也?③
  陈淳在上文中对九句引文所涉及的复杂结构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试图阐释每句引文所包含的义理,同时也在整体上把九句引文和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无极而太极”的概念联系起来。有趣的是,朱熹并不赞同陈淳对这些概念所做的深度发掘,而是在答复中给后者的理论热情浇了一盆冷水。朱熹说,这九句引文的次序只是按自古及今的年代进行排列,并无他意:
  当时只以古今为次第,未有此意。周子语意差远,故不得引以为证,恐却费注解也。④
  朱熹以“费批注”为由,表明陈淳的过度解释纯属画蛇添足之举。在笔者看来,陈淳的这一解读颇类似于康德对“知识激情”(Schw?rmerei)一词的过度解读,这对哲学家来说是危险的。朱熹通过看似轻描淡写的说明,让进行大胆解释的弟子冷静了下来。其实,朱熹通过这种简单的年代排序,只是要体现引文在内容上的纯粹的“模拟”特征,他要揭示的是引语中所涉及的超感觉世界,仅限于《中庸》中的“性”或《左传》中“民受天地之中”的“中”。陈淳则试图打破朱熹的简单模拟关系,建立细密和学术式的知性构建。但是,在朱熹看来,这一序列并无任何特定的意义。陈淳所寻找的,是为九句引语建立逻辑联系,这正是朱熹要摒弃的。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收录了来自美国、德国、法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知名朱子学者近作14篇,内容涉及朱子的道统论、礼学、气论、诗论、格物致知论、人心道心、家国天下等问题,时间上从南宋跨越到现代,空间上从中国走向东亚世界,以点带面,简单勾勒了朱子思想的多元面向,介绍了朱子学的思想理念、政治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淳
相关人物
周敦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