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族转天下:《朱子家训》的历史背景与全球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6703
颗粒名称: 从家族转天下:《朱子家训》的历史背景与全球化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12
页码: 80-91
摘要: 本文着重探讨了朱子哲学的当代反思,以世界朱氏联合会为例,关注其如何将宋代儒学文本《朱子家训》普及,并以此为案例研究儒学复兴。文章回顾了《朱子家训》的背景和主要观点,并与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进行了对比。同时,文章还探讨了《朱子家训》在全球化的时代对于获得更广泛的视野以及形成全球性价值的意义。
关键词: 家族 朱子家训 哲学

内容

关于朱子哲学的当代反思这一主题,我们将于本文着重探讨以下案例:近些年来,一个草根(民间)组织是如何将一部宋代儒学文本高度普及的,而这个组织就是世界朱氏联合会。此组织成立于1993年,所有朱姓会员皆自称是朱熹(1130—1200)的后裔。大部分会员居住在中国,仅个别成员居住在西方国家。其位于韩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分会也比较活跃。无论是从狭义上的程朱学说来说,还是就广义上的理学而言,朱熹无疑都是所谓“新儒学”的中心。在融合儒家和其他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朱熹的儒家道学体系在1241年已被确立为宋代官方正统思想,并且在随后的元、明、清三朝一直备受推崇。另外,在明、清二朝,因朱熹哲学在韩国、日本及越南有着广泛的影响,至少在近代以前,通过在东亚的传播,朱熹的理念和价值观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多数人大概对这些得到充分传播的价值观和文本更感兴趣,并由此获得一个关于“全球性的价值”——对世界人民普遍适用的概念——更为广泛的视野。我们将在此回顾全球性价值的内涵是如何逐渐成为朱氏联合会宣告的目标。同时,作为旁观者,我们也会将这个组织作为儒学复兴的一个案例进行研究。
  我们的中心文本就是世界朱氏联合会把它作为家族教规进行推广的《朱子家训》。(参看附录一:《朱子家训》原文及朱氏联合会所肯定的英文译文)在1996年《朱熹集·外集》出版之前,这个只有短短317个字的文本甚至都没有被收录进已广泛收集的《朱子文集》中。①《朱子家训》一直保存在福建的朱氏家谱中。直到晚明时代,朱培才将其收录并出版在《文公大全集补遗》中。随后,朱玉在1724年至1730年间又将之重印(略有不同),并收录在《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中。②在17世纪早期和18世纪早期,尽管有这两个文集的出版,然而除了1692年在日本出版的双语版《朱子家训》之外(这个在后面的部分还会提到),《朱子家训》在朱氏家族之外并没有引起广泛注意。这两位学者都是朱熹的后代,因此他们都接触了朱氏家族的材料。《朱熹集》出版的同一年,世界朱氏联合会编辑出版了《朱子家训》。《世界朱氏联合会讯》第4期(1996年)除了出版了《朱子家训》外,还有一个专栏,其中五篇文章都强调了《朱子家训》的重要性及其当代价值。例如,宾阳县中学教师朱炳甘,通过比较父亲和丈夫在中国传统家庭模式中的等级地位和继承关系,认为朱熹的意见更适应现代社会对父亲的要求,更具有同情心,更关注在家庭事务中的和谐,因而比中国“封建”社会更加强调平等。③作为家庭通讯,这五篇文章结合个人的理解简要阐述了《家训》产生的背景和主要观点,但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有关学术、哲学和政治的问题。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积极推广《朱子家训》之前,公众乃至朱氏家族成员更多关注的是《朱柏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有时亦称《朱子治家格言》,或者称《朱子家训》。因此人们常常误以为这个朱柏庐(朱用纯,1617—1688)的家训就是朱熹的④。(朱用纯,这位江苏学者主要注有《易经》和《四书》,并有个人选集传世⑤。)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治家格言》是与朱培同时代的年轻人所作。而朱培是第一位出版《朱子家训》的人。众所周知,由于政治、经济的衰败加上内部的混乱,以及随后的满族入侵,明朝日渐衰弱。明代的中国家庭也处在危机当中。朱熹的《朱子家训》集中讨论的是家庭伦理,明末两位朱氏后裔同时想到援引朱子,这表明了他们决心重振心学泛滥后摇摇欲坠的家庭伦理。相较朱熹的《家训》而言,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更加注重实际。它比较少关注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当然这在《朱子家训》中已充分展示,难以超越),而主要关注经济问题。例如,《治家格言》中提到的“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和“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参看附录二:《朱子家训》及其英译本)尽管如此,1896年在新加坡出版的中文和马来语双语版的《朱柏庐治家格言》还是更加流行①。另外,2013年7月,我自己通过网络搜索“朱子家训”,发现更多的是朱柏庐的而不是朱熹的。
  在2002年年初,另外一组关于《朱子家训》的论文发表在学术杂志《朱子论坛》上。这一杂志的标题,由北京著名哲学家张岱年(1909—2004)先生题写。这一组论文来自2002年的“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会议。这五篇文章专门探讨了《朱子家训》,均涉及或部分讨论了在中国封建社会背景下的朱熹思想体系,尽管“封建”一词在中国的用法不同于欧洲历史上的“feudalism”(封建)一词。卡尔·马克思历史阶段划分是基于欧洲历史的划分,但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已经糅合了这两种含义并使之适应中国的需要,形成了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封建”性质和特点的论断。在2002年学术会议上提交论文的作者们虽然面临着挑战这一共同论断的压力,但他们依然对《朱子家训》持肯定意见。
  现在简要回顾一下2002年发表的这五篇论文。在这个专栏里,第一篇是原广西广播电视厅副厅长莫珍英的论文。这位前省政府官员首先指出,朱熹在道德标准划分上“不完全符合实际,并且有封建等级观念”。虽然这个家训不完全符合今天所提倡的待人处世哲学,但它“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和哲学价值观念;而且,因为提倡中国传统道德标准,它提供了自我修养的具体途径。这篇家训虽然被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但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批判性地汲取其中的合理内涵,“对今天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还是具有借鉴作用的”。毕竟,相对于传统儒家天赋道德的信念,现代中国人理解的道德是历史的,是在特定国家文化下形成的。最后,这位退休官员引用江泽民2001年提出的“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结束全文。①
  第二篇文章的作者是广西省图书馆研究馆员麦群忠。他在篇首用将近70%的篇幅赞扬了《朱子家训》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这些溢美之词中透露出《朱子家训》的重点在于教育和指导人们做一个更好的人。他承认《朱子家训》的封建色彩和消极陈腐因素,但也认为对《朱子家训》内容进行诠释不仅具有积极意义,也有利于现代社会主义家庭和国家的道德建设。这是因为朱熹不仅代表,也进一步发展了孔孟之道。在评估《朱子家训》的现代价值时,他同样引用了江泽民2001年讲话中提出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以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因为《朱子家训》是中国家庭文化教育的典范,而“儒家传统道德无疑是当今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源头”。②
  第三篇文章,来自甘肃的朱熹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朱延有。他在简要点明朱熹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对东亚文化的深远影响后,着重强调朱熹对“我们国家改革”的重要性。在突出强调家训的重要性后,这位朱氏联合会的成员转而讨论《朱子家训》的封建根源,并呼吁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权威指示,宣扬中国传统英雄人物的典范言行,从而实现党的目标。③
  第四篇文章最长,是海南省委党校副教授朱修松撰写的。尽管认识到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道德伦理、经济基础和主导思想方面有不同,他还是认为《朱子家训》具有积极意义,并认为朱熹的道德原则将有助于防止共产党干部腐化。总的来说,这位省委党校的教授主要强调朱熹的观点将对干部有益,例如《家训》中就有警语“见不义之财勿取”。①
  第五篇文章继续引用党的指示和上面已经提到的江泽民讲话,朱贵平强调从《朱子家训》到江泽民提出的“以德治国”,其间具有连续性的原因在于中国人民长期以来持久关心礼仪和礼义。虽然家训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糟粕,但由于其在家庭伦理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还是不可不读。②
  简言之,这些文章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第一次在公众视野中解读《朱子家训》,而且作者(至少五分之四)来自占话语优势的省级政府不同机构的官员(在职的和退休的)。他们也提及五四运动以来对被视作封建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不相适应的朱熹和儒家思想的批评。他们大都援引中央委员会委员和政策的权威指示,用以推进《朱子家训》作为传统中国美德的典型个案。除了赞同《家训》中成为一个好人的格言外,作者们也强调这些格言代表了中国传统中优秀的道德质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章发表在一个杂志的会议特刊,杂志上还有张岱年先生的题词和照片。这是因为张先生是北京大学的资深哲学教授,因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研究而享有盛名。事后看来,《朱子家训》作为中国对全球性的价值的贡献是这五篇论文所没有讨论的。因此,这份2002年的出版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世界朱氏联合会明确了差距,决心朝着全球价值的方向迅速跟进。
  2006年,《朱子文化》发表了两篇文章。在第一篇文章中,朱汪洋证实了《朱子家训》具有恒久的价值,他已经将其作为处理三代同堂家庭事务的指南超过十年。③因此,这篇文章与十年前发表在家庭简报中的首篇有类似之处。第二篇是朱修松2002年会议论文的删节版。①尽管2006年出版的这两篇文章延续了先前的主题,可是2005年10月16日在洛阳召开的世界朱氏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却表达了不同的立场。
  在2005年的会议里,作为联合会的主要创始人,已荣退为永远名誉会长的朱昌均(1921—2012)发表了主题演讲,强调将年轻人的教育作为朱氏联合会成员极其重要的历史任务。他表示:“《朱子家训》并不是只为朱家准备的,同时也是为全世界的人准备的。”②2006年8月,朱氏联合会的领导代表团访问苏门达腊巨港市的朱家。在为期一周的访问中,负责日常事务的副会长朱茂男在一次会议中,特别介绍了《朱子家训》。他将印有《朱子家训》的便携卡送给了参会者,并希望印度尼西亚的朱氏后裔能以《朱子家训》教育其子女。10月,由朱氏联合会出资兴建武夷山朱子学校的讲学堂成立,朱氏联合会的主要人员聆听了500名学生吟诵《朱子家训》。因此,在2005年10月朱昌均发表演讲后的一年,这一事件标志着朱氏联合会已开始显著关注《朱子家训》的普及。
  另一证据表明,至少在2008年或者2009年年初,朱氏联合会在向社会大面积地推广《朱子家训》方面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促进《朱子家训》的普及,他们将其印在咖啡杯和其他家庭饰品上。时任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的朱茂男告诉我们,他有一个新的习惯,就是在交换名片时,他给对方一张印有《朱子家训》的名片或者纪念品,这样一方面可以介绍、推广《朱子家训》,另一方面也可鼓励人们按照《朱子家训》生活。据我2009年的多次观察,在台湾朱氏联合会会议上,有时会员们在会议开始之前会集体朗读《朱子家训》。在集体诵读之后,他们会集体默哀片刻,向朱熹致敬。集体诵读《朱子家训》,这与宗教活动中朗诵信条有类似之处。2010年,台湾在新竹举行的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庆典活动中,以合唱团的方式演唱《朱子家训》,堪为创举。2011年,在台北举办的世界朱氏联合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大会更是邀请女教师合唱团演唱《朱子家训》,令人惊艳,此合唱方式融入西方教会的精神。而这一环节,是我在中国大陆参加的任何朱子会议中皆未曾见过的。在朱茂男会长的引领下,台湾推广朱子文化的脉络思维以举办多元化文教活动为其特色。如1995年首次在新竹新丰举办书法比赛,2013年进一步实行中学书法推广课程与书法比赛等活动,促使《朱子家训》与朱子文化落实于日常生活之中①。
  永远名誉会长朱昌均的演讲内涵表明:《朱子家训》不仅仅属于朱家,也属于全世界人民。这一观点在2009年世界朱氏联合会15周年纪念特刊中得到公开阐释。当表彰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时,该特刊也承认其格言有迷信和落后的观念,以及对待女性有封建偏见,这些都不能与当今世界人们提倡的进步观念相提并论。②然而,他指出朱熹当代意义的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朱熹有着超乎寻常的理性精神,他并没有受限于一家之说或某个学派,而是展示了伟大的创造力;第二,作为孔子之后最伟大的教育家,朱熹探讨了深入地格物穷理直至豁然贯通的方法;第三,朱熹的道德修养注重严格的探究方法与实践。虽然许多人批评朱熹通过严格区分天理和人欲来抑制情感和欲望,但实际上他也承认人欲来源于天理,仍需“养善去恶”。因此,此文认为,现代人应该在现代世界继承朱熹的精神和方法,复兴传统智慧,使传统焕发活力。③
  2010年世界朱氏联合会在马来西亚集会时,一个更清晰的特征开始出现。6月3日,在吉隆坡郊外群山环绕的一个大型的中国墓地——孝恩园,马来西亚朱氏联合会为刻有中英文《朱子家训》的大型大理石石碑揭幕。孝恩文化基金会执行长王琛发在致辞中解释,竖立大型石碑的教育意义在于吸引公众对《朱子家训》的注意。孝恩集团特地到惠安邀请石匠师傅到马来西亚雕刻,而书法则由来自台湾的书法家田丰盛完成。①中文与英译《家训》并排雕刻。一两天后,马来西亚朱氏联合会还举办了近500名学生参与的《朱子家训》限时默写比赛。我有幸目睹了学生们严肃认真的比赛现场,同时评阅了安排在不同年级组的答卷,并根据正确性、速度和书法等进行了评级。然后给优秀的参与者颁奖。
  在孝恩园仪式上,世界朱氏联合会前任秘书长、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华东师范大学的朱杰人教授赞扬了马来西亚朱氏后裔通过竖立公共石碑来宣传《朱子家训》的创举。他认为,如果西方世界流传给世界的价值观念是民主和自由,那么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价值观念则可以是来自《朱子家训》的教导。考虑到朱杰人教授的演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们全文(除了开头的问候语及简短的结束语外)引用如下:
  今天我有幸参加这样一个隆重的典礼。我看到了一个设计精美、大气、典雅、庄重的《朱子家训》大型石刻。这是全世界第一座《朱子家训》的石刻,就是在朱子的故国,目前也还没有这样的碑刻。
  作为朱子的裔孙、作为一个朱子学的学者,我为朱文公的话语能够在异国他乡被勒石传世而感到无比的感动和自豪。但是,现在的我,心中更多的则是对马来西亚朱子后裔们、对马来西亚文化学术界的朋友们、对马来西亚的企业家们、对马来西亚的政府官员们的钦佩和尊重。因为,是你们真正认识到了《朱子家训》的不朽的价值和伟大的意义。
  《朱子家训》原本是我们朱氏家族内部的家族文献,它被收录在我们的族谱和家谱之中,作为朱氏族人的为人处世的圣经。按照传统,它一般是不对外族和外人展示的,更不能作为对外人的道德伦理要求。但是,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应该进步,我们发现了这部家训伟大的现世价值,我们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决不能朱门一家独享,它应该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共享。所以我们把它公诸于世,并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方法予以介绍、讲解、弘扬。今天的典礼就是我们长期以来不懈努力的一个美好的结果。
  稍稍了解一点中华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国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但,这并不是《朱子家训》,它的正确的名称是《朱柏庐治家格言》,这是一个明代人的作品,据说他也是朱子的后人,但他的“格言”讲的是人的行为规范,绝不能和《朱子家训》同日而语。如果打一个比方,《朱子家训》是宪法,而《治家格言》只仅仅是一个具体的条法,如刑法、如民事法。它们的高度和内涵是完全在两个无法比拟的层次上。
  《朱子家训》短短317个字,但是却给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底线。这是一条非常清晰而可以执行的红线,越过了这条线,你就不配被称作“人”了。
  不仅如此,《朱子家训》还告诫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文明的人。它教导我们的宽容、包容、内敛、内秀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美德,彰显了中华文化无比宽广的胸襟和卓尔特立的价值观。
  长期以来,西方文化不停地宣扬和推行他们所谓的“普世价值”,那就是“民主”“自由”“人权”。诚然,这是一种“普世价值”。但是,我们中华民族有没有可以贡献给人类的“普世价值”呢?我以为,《朱子家训》就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伦观、修养观、道德观、社会观和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观。《朱子家训》被公诸于世,短短的二十余年,迅速地被社会大众所认同、所接受,并传播到世界各地,被称作中国人的人生法典,足以证明它的价值是具有普世意义的。今天我们见证的发生在马来西亚的这一幕已经为此做了最有力的佐证。
  所以,马来西亚朋友们的这一盛举,其意义非同一般,它必将被载入人类文明史的史册。①
  朱杰人虽然认为西方的价值观很重要,但是他更加相信《朱子家训》同样能成为中国对国际价值的贡献。毫无疑问,他为朱氏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朱昌均2005年的讲话推导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
  尽管朱杰人盛赞了石碑,但在马来西亚会上他也对我和其他人谈及,他认为英译不够准确、不够有文采,担心这很难被普遍认同。因此,朱杰人建议我重新翻译《朱子家训》,并与一些学者和朱氏联合会的成员讨论译稿。我的译稿主要采用通用的英文。例如,我将“父”译成“父母”,而不仅仅指“父亲”;将“子”译成“孩子”,而不仅仅是“儿子”。当然原义主要是指父亲和儿子的关系。同时,将“君”看作一般意义上的统治者,而不是历史情境中的君王。2010年10月在温州举办由朱茂男会长主持的世界朱氏联合会运营会议中,正式采用了我的翻译,并发布在网页上,同时发表在《朱子文化》杂志上。(参看附录一)后来,朱杰人又组织人员将《朱子家训》译成了德文、韩文、日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和马来文。日文译稿尤其值得注意,因为其中有一页《朱子家训私抄》的照片,此抄本是1692年在日本出现的,中文《朱子家训》旁有日文注释和插图。②尽管1692年的版本在排序和文字上与现行通用本有一些不同,但这是《朱子家训》在海外传播的最早证明。③努力将《朱子家训》译成外文,这为《家训》成为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朱熹撰写《家训》的目的和世界朱氏联合会为何要推广它,存在两种相当不同的解释。一方面,一位有德国博士学位的台湾政治家朱高正告诉听众,《朱子家训》赞美了朱家以及中国人优秀的美德,这种美德使得他们独特而与众不同。另一方面,朱杰人却赞同我对《朱子家训》的解读,认为《朱子家训》是朱熹为了克服他所察知的自身和家庭存在的局限,努力提高道德修养而撰写的一个文本。我留意到朱熹自知有容易发脾气的倾向,而且坚持每个人应该遵行他提倡的高尚道德原则。我在关于朱熹的著作中曾引用朱子和他一些亲密朋友的记录来说明这一点。①令我震惊且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些文字都提到朱熹一些偏激的个性。例如,指导如何避免让愤怒成为一个不合理反应的借口,还有如何为人掩恶、宽容别人的小错误,等等。在他与别人的交往中,朱熹有时也会义愤填膺地指责别人的错误和性格缺陷。我也曾听到世界朱氏联合会中的成员和后裔提到他们或多或少地继承了朱熹的这些性格。通过朱熹给长子的信,我们可以知道朱熹热衷于警告后代应该避免性格和道德实践中的“过”与“不及”。既然朱熹经常批评与他交往的朋友,我也可以想象,他一定赞同他的后代向家庭以外的人们宣扬《家训》,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教育和修养水平。无论如何,朱杰人对他的先祖撰写《家训》的目的之认识,与其努力宣扬《朱子家训》具有普世意义和全球性价值,更相匹配。
  总之,或许可以这样说,从朱氏家谱内把《朱子家训》单独拿出来公开讨论,只是简单地将其转发传递给中国和全球的人民;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世界朱氏联合会的领导们(尤其是朱杰人)传播家训的目的并不仅仅在此,而是希望借其进一步转化社会风俗与天下的伦理。同时,以上从1996年到2013年如何介绍《朱子家训》的演进过程亦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政治文化上的大变迁。从2001年开始,江泽民讲话和中共中央委员会决议得到广泛讨论,党和国家对过去的封建伦理和观念进行了改造,加强了社会主义社会、家庭和国家的道德建设,因此2002年世界朱氏联合会开始宣扬朱子文化与“以德治国”。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给予了孔子独特的声望,进一步体现了提升儒家价值的共同愿望。除了顺应2002年的主题、强调用儒家伦理来巩固中国家庭和中华民族外,朱杰人抓住21世纪初中国国际地位崛起所带来的大开放性,在固有的文化自信中突出强调朱熹也提供了世界文明和全球性价值的文化资本。当然,他不是唯一在当代被全球或普及性所驱动的中国儒家学者。然而,这一案例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财富的增长,中国的文化自信也将提升。

附注

①[宋]朱熹:《朱熹集·外集》第九册卷2,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751~5752页。 ②南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福建省环球标志文化中心编:《朱子文化大典》,海风出版社,2011年,第712页。关于略有不同之处,参见方征:《和刻本〈朱子家训私抄〉》,《朱子文化》,2012年第2期。 ③朱炳甘:《〈朱子家训〉与现代家庭价值观》,《世界朱氏联合会讯》,1996年第4期。 ④例如附录二李绍茂译《朱子家训》,实为《朱柏庐治家格言》。 ⑤朱用纯:《朱熹与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收入《世界朱氏联合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特刊》,2009年。 ①朱炳甘:《〈朱子家训〉与现代家庭价值观》,《世界朱氏联合会讯》,1996年第4期。 ①莫珍英:《〈朱文公家训〉解读》,《朱子论坛》,2002年。 ②麦群忠:《〈朱子家训〉宣传核心试析》,《朱子论坛》,2002年。 ③朱延有:《〈朱子家训〉宣传核心之我见》,《朱子论坛》,2002年 ①朱修松:《〈朱子家训〉的宣传核心何在》,《朱子论坛》,2002年。 ②朱贵平:《〈朱子家训〉与道德教育》,《朱子论坛》,2002年,也收入《世界朱氏联合会讯》,2003年第14期。 ③朱汪洋:《我对〈朱子家训〉的认识与实践》,《朱子文化》,2006年第1期。 ①朱修松:《〈朱子家训〉的宣传核心何在》,《朱子文化》,2006年第2期。 ②世界朱氏联合会秘书处(朱杰人等):《世界朱氏联合会史略》,2008年。2009年8月,朱茂南会长补充、修改。 ①关于台湾的活动,感谢朱茂南会长的补充(电子邮件,2013年,9月13日)。 ②朱用纯:《朱熹与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收入《世界朱氏联合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特刊》,2009年。 ③同上。 ①朱雨川:《马来西亚〈朱子家训〉碑揭幕》,《朱子文化》,2010年第5期。 ①朱杰人:《〈朱子家训〉的普世价值——在马来西亚〈朱子家训〉碑刻揭幕礼上的讲话》,《朱子文化》,2010年第5期。也收入朱杰人编注:《朱子家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5~16页。 ②〔日〕藤井伦明、吾其重二译:《〈朱子家训〉(日文译本)》,《朱子文化》,2012年第1期。也参〔德〕苏费翔等译:《〈朱子家训〉德文译本》,《朱子文化》,2011年第5期。徐大源:《〈朱子家训〉(韩文译本)》,《朱子文化》,2012年第2期。后来都收入朱熹著,朱杰人编注:《朱子家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49~91页。 ③方征:《和刻本〈朱子家训私抄〉》,《朱子文化》,2012年第2期。 ①〔美〕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202~205、212~214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3~135、141~143页。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收录了来自美国、德国、法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知名朱子学者近作14篇,内容涉及朱子的道统论、礼学、气论、诗论、格物致知论、人心道心、家国天下等问题,时间上从南宋跨越到现代,空间上从中国走向东亚世界,以点带面,简单勾勒了朱子思想的多元面向,介绍了朱子学的思想理念、政治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田浩
责任者
田梅
责任者
朱炳甘
相关人物
莫珍英
相关人物
朱延有
相关人物
张岱年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