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朱熹时代的乡饮酒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6695
颗粒名称: 一、前朱熹时代的乡饮酒礼
分类号: K892.9
页数: 5
页码: 20-24
摘要: 本文了描述了中国古代的乡饮酒礼,从《仪礼·乡饮酒礼》等文献中还原了这一传统礼仪的全过程。其中包括谋宾、邀宾、迎宾、献酒、作乐、旅酬、饮无算爵、行无算乐、送宾等环节。同时,文章分析了乡饮酒礼的主要功能,包括尊贤和养老两个方面。随着科举制度的兴盛,乡饮酒礼发展出两种形式,一是鹿鸣宴,为贡举之人饯行,二是正齿位之礼,为地方上父老百姓劝善行礼、言及孝子养亲的乡饮酒礼仪式。
关键词: 乡饮酒礼 古代 朱熹时代

内容

乡饮酒礼,是上古中国尊贤养老、上贡人才的乡村礼仪,见于《仪礼·乡饮酒礼》《礼记·乡饮酒义》《周礼·地官·乡大夫》《周礼·地官·党正》等篇。其主要仪式如下:
  1.谋宾、邀宾、迎宾。主人(乡大夫)与乡先生(庠校中的老师)商议谁为宾(一人)、介(一人)、众宾(多人,其中三人为代表)以及各宾客的顺序。
  2.宾主行献酒之礼。(1)主人与宾行一献之礼,即主人献宾、宾回酢主人、主人酬宾;(2)主人与介之间行献、酢之礼,即主人献介、主人自酢;(3)主人献众宾,即主人向众宾之三人献酒,众宾也随之饮酒。
  3.作乐。(1)升歌,乐工四人上堂唱歌,主人向乐工献酒,唱《诗经·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2)笙奏,吹笙者在堂下吹奏《诗经·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3)间歌,堂上升歌与堂下笙奏相间而作,轮流表演,分别唱、奏《诗经》中的固定歌曲,具体而言,上歌《鱼丽》而下笙《由庚》,上歌《南有嘉鱼》而下笙《崇丘》,上歌《南山有台》而下笙《由仪》;(4)合乐,升歌与笙奏相合,一起奏唱《周南》中的《关睢》《葛覃》《卷耳》,《召南》中的《鹊巢》《采蘩》《采苹》。
  4.旅酬。即按顺序敬酒,不过这个顺序是尊者向卑者敬酒,正如《中庸》所说:“下为上,所以逮贱。”具体而言,宾要酬(敬酒)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
  5.饮无算爵,行无算乐。彻俎之后,宾主脱鞋燕饮,饮“无算爵”,行“无算乐”。
  6.送宾。宾出时演奏《南陔》之乐。次日,宾客回拜主人,感谢主人前日的招待,主人要慰劳昨天参与礼仪的其他人。而行乡饮酒礼之后,又往往与乡射礼相连进行,兹不赘述。
  乡饮酒礼的主要功能,汉唐注疏中都有阐明。孔颖达《乡饮酒义》正义归纳说,以下四种情况都属于乡饮酒礼:
  一则三年宾贤能,二则卿大夫饮国中贤者,三则州长习射饮酒也,四则党正蜡祭饮酒。总而言之,皆谓之“乡饮酒”。①
  与孔颖达同时的贾公彦,在为《仪礼·乡饮酒礼》做疏证时,也持基本相同的观点:
  凡乡饮酒之礼,其名有四:案此宾贤能谓之乡饮酒,一也;又案《乡饮酒义》云“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是党正饮酒,亦谓之乡饮酒,二也;乡射州长春秋习射于州序,先行乡饮酒,亦谓之乡饮酒,三也;案《乡饮酒义》,又有卿大夫士饮国中贤者,用乡饮酒,四也。其《王制》云:“习射尚功,习乡尚齿。”②
  按照孔、贾二人的理解,以上四种礼仪都属于乡饮酒礼,不过这四种场合举行的频率、宾主级别有所不同。
  这四种功能又可以简化为两种:一是尊贤,即宾士贡才;二是养老,即序齿尊长。随着科举制度的兴盛,乡饮酒礼发展出两种形式。尊贤贡才的部分,演变为贡举“鹿鸣宴”,即科举及第后,由地方官员为新科举人举行的饯行酒会,时间是每年贡举之时(约为十月)。此制从唐代沿续至清代。之所以称为鹿鸣宴,是因为在上古乡饮酒礼中,有一个奏乐环节,堂上所奏之乐,首篇即是《诗经·小雅》中的《鹿鸣》篇。此种乡饮酒礼,见于《大唐开元礼》,其举办的主人是刺史,举行的地点大多在学校。①
  序齿养老的部分,在《大唐开元礼》中则另外专有一名,称为“正齿位”之礼。举行此礼的主人是县令,其规格低于鹿鸣宴,更接近上古以来的乡饮酒仪式。该礼举行的时间,是每年冬季十二月。仪式如下:
  每年季冬之月,县令为主人,乡之老人年六十以上有德望者一人为宾,次一人为介,又其次为三宾,又其次为众宾。其日质明,设宾席于楹间,近北,南向。设主人席于阼阶上,西向。设介席于西阶上,东向。设三宾席于宾席之西,各南向。皆不属焉。又设众宾席于楹间近南,北面东上。②
  有学者已经指出,唐代宾贡饯行的乡饮酒礼,因为贡举制度的实施而成为常典;地方上父老百姓劝善行礼、言及孝子养亲的乡饮酒礼仪式,虽然屡有朝廷诏令(贞观六年、唐隆元年、开元六年)却施行不佳,流行不广。③
  到了宋代,以尚贤为主的鹿鸣宴得到发扬光大,并进一步礼制化。北宋各州“宾贡”时地方长官也要专门摆设饯行仪式,席中要赋诗唱和,俨然成为文人的一种雅集,很多流传后世的诗词名篇都出自这种场合。唐代宾贡乡饮酒礼固定在州县学校举行,而宋鹿鸣宴则在学校之外举行。宋代有一些常见的赋诗集会地点,如徐州的黄楼。宋代的鹿鸣宴仪式与前代相同,大致是知州担任主人,率领属僚,把贡举之人立为宾,另邀请当地乡绅,群贤毕集,逸民来会①。北宋末年徽宗时期,政和议礼局的札子称:
  今欲因今之宜,参酌循立(例),每岁,惟于州军贡士之日,以礼饮酒。以知州、军事为主人,学事司所在,以提举学事为主人,其次本州官以下为主党。当贡者与州之群老为众宾,亦古者谋宾养老之意也。当贡生与州老序位以齿,亦古者正齿位之意也。是日也,会凡学之士及武士习射,亦古者习射于序之意也。其余降登之节,与举酒、作乐、器用之类,并参照辟雍宴贡士仪,庶几可行于今而不失稽古之意。兼契勘以鹿鸣燕,亦恐未当。伏望断自圣学,以幸天下,取进止。
  贴黄:“如允所请,乞应州郡鹿鸣宴并改作乡饮酒礼,仍乞先次施行。”②
  意思是说,各地知州、知军担任主人的鹿鸣贡士之会,已经包含了谋宾、养老的意思,行礼时又按年齿序位,这已相当于乡饮酒礼了,请求皇帝批准将鹿鸣宴改名为乡饮酒礼。结果得到宋徽宗的御笔批准:“稽古者不必循其迹,州郡鹿鸣宴乃古乡饮之意,可止改鹿鸣之名。有古乐处令用古乐。”③州郡的鹿鸣宴,改称为乡饮酒礼,只不过在其基础上掺杂一些养老、射箭之仪。王美华将宋代乡饮酒礼的变化,称为“鹿鸣宴的剥离与‘尊德尚齿’概念的回归”④。
  宋初的《开宝礼》已不得见,据朱熹说,它“多本《开元》,而颇加详备”。宋末徽宗政和年间开局重修五礼,《政和五礼新仪》基本内容今见于《四库全书》,但并无地方乡饮酒礼的内容,惟其卷一九七有《皇帝养老于太学仪》,与乡饮酒礼略有关联。不过,朱熹对《政和五礼新仪》评价似乎不高:“及政和间修五礼,一时奸邪以私智损益,疏略抵牾,更没理会,又不如《开宝礼》。”①
  正如申万里所指出,宋代的乡饮酒礼存在三种类型:一是岁末由地方官主持,地方儒士、耆旧参加的乡饮酒礼,一般在元日即正月初一举行。第二,在儒学、贡院新建成或改建完成之时,为了庆贺而举行的乡饮酒礼,还包括地方官上任时为了振兴士风而临时举行的乡饮酒礼。第三,鹿鸣宴,即贡士之时举行的乡饮酒礼,每三年一次。②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收录了来自美国、德国、法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知名朱子学者近作14篇,内容涉及朱子的道统论、礼学、气论、诗论、格物致知论、人心道心、家国天下等问题,时间上从南宋跨越到现代,空间上从中国走向东亚世界,以点带面,简单勾勒了朱子思想的多元面向,介绍了朱子学的思想理念、政治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