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之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语类第五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6105
颗粒名称: 读易之法
分类号: B244.71
页数: 6
页码: 1248-12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易经是一本含义丰富的书籍,其中包含了众多的道理、象数和辞义。但易经与其他书籍不同,它是古代卜筮的工具,讲究洁净、静寂和精微。学习易经需要先理解卦辞、彖象和系辞,同时结合各家学说。伊川解易经可以作为主要参考,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著名学者的解释。
关键词: 朱熹 语录 易经

内容

易,不可易读。泳。
  说及读易,曰:“易是个无形影底物,不如且先读诗书礼,却紧要。‘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淳。
  问:“看易如何?”曰:“‘诗、书、执礼’,圣人以教学者,独不及于易。至于‘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乃是圣人自说,非学者事。盖易是个极难理会底物事,非他书之比。如古者先王‘顺诗书礼乐以造士’,亦只是以此四者,亦不及于易。盖易只是个卜筮书,藏于太史太卜,以占吉凶,亦未有许多说话。及孔子始取而敷绎为十翼彖象系辞文言杂卦之类,方说出道理来。”僩。
  易只是空说个道理,只就此理会,能见得如何。不如“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一句便是一句,一件事便是一件事。如春秋,亦不是难理会底,一年事自是一年事。且看礼乐征伐是自天子出?是自诸侯出?是自大夫出?今人只管去一字上理会褒贬,要求圣人之意。千百年后,如何知得他肚里事?圣人说出底,犹自理会不得;不曾说底,更如何理会得!淳。
  人自有合读底书,如《大学》《语》《孟》《中庸》等书,岂可不读!读此四书,便知人之所以不可不学底道理,与其为学之次序,然后更看诗书礼乐。某才见人说看易,便知他错了,未尝识那为学之序。易自是别是一个道理,不是教人底书。故记中只说先王“崇四术,顺诗书礼乐以造士”,不说易也。语孟中亦不说易。至左传国语方说,然亦只是卜筮尔。盖易本为卜筮作,故夫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如程子所说是也。以动者尚其变,已是卜筮了。易以变者占,故曰:“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以制器者尚其象,十三卦是也。以卜筮者尚其占。”文王周公之辞,皆是为卜筮。后来孔子见得有是书必有是理,故因那阴阳消长盈虚,说出个进退存亡之道理来。要之此皆是圣人事,非学者可及也。今人才说伏羲作易,示人以天地造化之理,便非是,自家又如何知得伏羲意思!兼之伏羲画易时亦无意思。他自见得个自然底道理了,因借他手画出来尔。故用以占筮,无不应。其中言语亦煞有不可晓者,然亦无用尽晓。盖当时事与人言语,自有与今日不同者。然其中有那事今尚存,言语有与今不异者,则尚可晓尔。如“利用侵伐”,是事存而词可晓者。只如比卦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之类,便不可晓。某尝语学者,欲看易时,且将孔子所作十翼中分明易晓者看,如文言中“元者善之长”之类。如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亦不必理会鹤如何在阴?其子又如何和?且将那系辞传中所说言行处看。此虽浅,然却不到差了。盖为学只要理会自己胸中事尔。某尝谓上古之书莫尊于易,中古后书莫大于春秋,然此两书皆未易看。今人才理会二书,便入于凿。若要读此二书,且理会他大义:易则是尊阳抑阴,进君子而退小人,明消息盈虚之理:春秋则是尊王贱伯,内中国而外夷狄,明君臣上下之分。”广。
  问:“读易未能浃洽,何也?”曰:“此须是此心虚明宁静,自然道理流通,方包罗得许多义理。盖易不比诗书,它是说尽天下后世无穷无尽底事理,只一两字便是一个道理。又人须是经历天下许多事变,读易方知各有一理,精审端正。今既未尽经历,非是此心大段虚明宁静,如何见得!此不可不自勉也。”铢。
  敬之问易。曰:“如今不曾经历得许多事过,都自揍他道理不著。若便去看,也卒未得他受用。孔子晚而好易,可见这书卒未可理会。如春秋易,都是极难看底文字。圣人教人自诗礼起,如鲤趋过庭,曰:’学诗乎?学礼乎?’诗是吟咏情性,感发人之善心;礼使人知得个定分,这都是切身工夫。如书亦易看,大纲亦似诗。”贺孙。
  易与春秋难看,非学者所当先。盖春秋所言,以为褒亦可,以为贬亦可。易如此说亦通,如彼说亦通。大抵不比诗书,的确难看。
  问:“易如何读?”曰:“只要虚其心以求其义,不要执己见读。其他书亦然。”一作“平易求其义”。去伪。
  看易,须是看他卦爻未画以前,是怎模样?却就这上见得他许多卦爻象数,是自然如此,不是杜撰。且诗则因风俗世变而作,书则因帝王政事而作。易初未有物,只是悬空说出。当其未有卦画,则浑然一太极,在人则是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一旦发出,则阴阳吉凶,事事都有在里面。人须是就至虚静中见得这道理周遮通珑,方好。若先靠定一事说,则滞泥不通了。此所谓“洁静精微,易之教也”。学履。僩录云:“未画之前,在易只是浑然一理,在人只是湛然一心,都未有一物在,便是寂然不动,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也。忽然在这至虚至静之中有个象,方发出许多象数吉凶道理来,所以灵,所以说‘洁静精微’之谓易。易只是个‘洁静精微’,若似如今人说得恁地拖泥带水,有甚理会处!”焘录云:“未画以前,便是寂然不动,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只是个至虚至静而已。忽然在这至虚至静之中有个象,方说出许多象数吉凶道理,所以礼记曰:‘洁静精微,易教也。’盖易之为书,是悬空做出来底。谓如书,便真个有这政事谋谟,方做出书来。诗,便真个有这人情风俗,方做出诗来。易却都无这已往底事,只是悬空做底。未有爻画之先,在易则浑然一理,在人则浑然一心。既有爻画,方见得这爻是如何,这爻又是如何。然而皆是就这至虚至静中做许多象数道理出来,此其所以灵。若是似而今说得来恁地拖泥带水,便都没理会处了。”
  易难看,不比他书。易说一个物,非真是一个物,如说龙非真龙。若他书,则真是事实,孝弟便是孝弟,仁便是仁。易中多有不可晓处:如“王用亨于西山”,此却是“享”字。只看“王用亨于帝,吉”,则知此是祭祀山川底意思。如“公用亨于天子”,亦是“享”字,盖朝觐燕飨之意。易中如此类甚多。后来诸公解,只是以己意牵强附合,终不是圣人意。易难看,盖如此。赐。
  易最难看。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包涵万理,无所不有。其实是古者卜筮书,不必只说理。象数皆可说。将去做道家、医家等说亦有,初不曾滞于一偏。某近看易,见得圣人本无许多劳攘。自是后世一向乱说,妄意增减,硬要作一说以强通其义,所以圣人经旨愈见不明。且如解易,只是添虚字去迎过意来,便得。今人解易,酒去添他实字,却是借他做己意说了。又恐或者一说有以破之,其势不得不支离更为一说以护吝之。说千说万,与易全不相干。此书本是难看底物,不可将小巧去说,又不可将大话去说。又云:“易难看,不惟道理难寻;其中或有用当时俗语,亦有他事后人不知者。且如‘樽酒簋贰’,今人硬说作二簋,其实无二簋之实。陆德明自注断,人自不曾去看。如所谓‘贰’,乃是周礼‘大祭三贰’之‘贰’,是‘副贰’之‘贰’,此不是某穿凿,却有古本。若是强为一说,无来历,全不是圣贤言语!”盖卿。
  易不须说得深,只是轻轻地说过。渊。
  读易之法,先读正经。不晓,则将彖象系辞来解。又曰:“易爻辞如签解。”节。
  看易,且将爻辞看。理会得后,却看象辞。若鹘突地看,便无理会处。又曰:“文王爻辞做得极精严,孔子传条畅。要看上面一段,莫便将传拘了。”胡泳。
  易中彖辞最好玩味,说得卦中情状出。季札。
  八卦爻义最好玩味。祖道。
  看易,须着四日看一卦:一日看卦辞彖象,两日看六爻,一日统看,方子细。因吴宜之记不起,云然。闳祖。
  和靖学易,从伊川。一日只看一爻。此物事成一片,动着便都成片,不知如何只看一爻得。砺。
  看易,若是靠定象去看,便滋味长。若只恁地悬空看,也没甚意思。焘。
  季通云:“看易者,须识理象数辞,四者未尝相离。”盖有如是之理,便有如是之象;有如是之象,便有如是之数;有理与象数,便不能无辞。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有自然之象,不是安排出来。且如“潜龙勿用”,初便是潜,阳爻便是龙,不当事便是勿用。“见龙在田”,离潜便是见,阳便是龙,出地上便是田。“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此爻在六二、六四之间,便是林中之象。鹿,阳物,指五;“无虞”,无应也。以此触类而长之,当自见得。端蒙。
  先就乾坤二卦上看得本意了,则后面皆有通路。砺。
  系辞中说“是故”字,都是唤那下文起,也有相连处,也有不相连处。渊。
  钦夫说易,谓只依孔子系辞说便了。如说:“‘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只如此说,便了。”固是如此,圣人之意只恁地说不得。缘在当时只理会象数,故圣人明之以理。贺孙。
  “洁静精微”谓之易。易自是不惹著事,只悬空说一种道理,不似它书便各着事上说。所以后来道家取之与老子为类,便是老子说话也不就事上说。学蒙。
  “洁静精微”是不犯手。又云:“是各自开去,不相沾黏。去声。方子。佐录云:“是不沾著一个物事。”
  问:“读易,若只从伊川之说,恐太见成,无致力思索处。若用己意思索立说,又恐涉狂易。浩近学看易,主以伊川之说,参以横渠温公安定荆公东坡汉上之解,择其长者抄之,或足以己意,可以如此否?”曰:“吕伯恭教人只得看伊川易,也不得致疑。某谓若如此看文字,有甚精神?却要我做甚!”浩曰:“伊川不应有错处。”曰:“他说道理决不错,只恐于文义名物也有未尽。”又曰:“公看得诸家如何?”浩曰:“各有长处。”曰:“东坡解易,大体最不好。然他却会作文,识句法,解文释义,必有长处。”浩。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五册

《朱子语类第五册》

出版者:長江出版傳媒崇文書局

本书是朱熹四十岁后与弟子日常问答的语录类编。学习儒学绕不朱子,《朱子语类》是所有儒学爱好者都可以读懂的经典门书。全书分门别类完整记录了朱熹的哲学体系。从世界本原到人生哲学,再到格物致知、知行相须等为学力行的方法,后逐一讲解《四书六经》。书中全是口语对谈,还原真实语境,带你重返朱子讲学现场。即通俗易懂,又直抵原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