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家禮》之特色及主要版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家禮》在朝鮮傳播中的“諸具”疏證》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5217
颗粒名称: 三 《家禮》之特色及主要版本
分类号: K892.98
页数: 6
页码: 9-14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家礼》的特色和主要版本,特色方面,它重视宗法制度,注重实践性和简明易懂。版本方面,介绍了石卷本和十卷本两种主要版本及其特点。
关键词: 朱熹 宗法制度 家礼

内容

(一)家禮之特色
  《家禮》以司馬氏《書儀》爲藍本,化裁古禮,酌采衆家禮説④,在明人倫、守名分、崇愛敬的根本原則下,以“古禮減殺,從今世俗之禮”⑤爲指導思想,因事制禮、緣時設宜,對百姓之家日常生活中起居飲食、冠笄婚嫁、喪葬時祭等各頊禮事活動所需的儀節、陳設、器用、服飾等都進行了翔實的規定。全書綱目明了、體例完備、文字簡潔、內容詳略適度,從而形成了一個格局完善的家族禮儀系統,“使覽之者得提其要,以及其詳,而不憚其難行之者。雖貧且賤,亦得以具其大節,略其繁文,而不失其本意也”①。
  相較其他禮書,《家禮》於形式上的特色主要有:其一,就禮節形式安排而言,《家禮》除承襲《書儀》四禮的章節次第外,還首列“通禮”一章,冠於書首。含祠堂、深衣制度、司馬氏居家雜儀三類目頊,此三者皆是民衆旦夕所用不可缺之禮。其中,“祠堂”原屬《書儀》“喪儀”章“影堂雜儀”條;“深衣制度”本列於“冠儀”章之末;“司馬氏居家雜儀”則對應“婚儀”中“居家雜儀”。其二,《家禮》全篇分正文及注文兩部分,正文關涉儀節程序的大要,使人對禮儀的主要環節及步驟一目瞭然。朱子補述及論説則悉置“注”內,這樣不僅使禮儀排布更趨緊湊、連貫,也便於人們參考和執行。《家禮》於内容上的特色主要在於:重視宗法制度,使其與祠堂、祭田緊密相連。王懋竑曾説:“《家禮》重宗法,此程、張、司馬氏所未及。”②就内涵而言,重視宗法思想是《家禮》的主要特徵。它“强調通過‘敬宗收族’的方法來凝聚人心”③,具體表現在祠堂制度的創設。《家禮》將唐代品官所用“家廟”及《書儀》的“影堂”演化爲“祠堂”之制,置於通篇之首,使之成爲貫穿整個《家禮》體系的主綫,朱子的深意在於反映“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④。此外,祠堂還將奉祀四世神主與提倡“宗子法”和置族產(祭田)結合起來。《家禮》規定“在家族祠堂初建之際,由家族成員從其田產中提取1/20,作爲家族祭田”①,祭田由宗子直接管理,所獲穀物佃租作爲家族共同財產用於祭祀花銷,這樣“實際上是把祭祀權與控制族產結合了起來,這就使得宗子的權力進一步擴大,地位也更加牢固,有利於維護家族秩序,收合人心,增强宗族的凝聚力與血緣關係的認同感,確保了宗法制的順利實施”②。縱觀《家禮》,雖未見專門討論宗法的章節,但全篇都圍繞家族活動的中心場所“祠堂”展開,作爲維係家族團結靈魂和紐帶作用的宗法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家禮》之主要版本
  《家禮》所擬禮儀大多於古有徵且簡約易行,切近閭巷百姓的生活,故而自“唐石會葬”稿本復現以來,便屢經傳抄、刊刻,並間有對其校證、注釋、删汰、补苴及改易之作。爲此,梳爬出一個較爲清晰的《家禮》版本流衍脈絡,是此後揭示《家禮》傳播朝鮮半島歷程之管鑰。現將《家禮》主要版本分述如次。
  1.石卷本:現存最早的《家禮》版本,爲上饒周復於淳祐五年(1245年)所刊的《家禮》五卷加《附録》一卷(以下簡稱“附録本”),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室(編號852),卷一至卷三爲配清影宋抄本。“附録本”抽出原來分散在《家禮》正文各條下的楊復注,並對其進行取捨改易,集作《附録》一卷,置於書末。卷首在黄榦的序文後,附有尺式、木主式等5幅禮圖,以及程頤、潘時舉的識語。該本清代曾著録於黄丕烈《百宋一廛書録》、汪士鍾《藝芸書舍宋元本書目》、楊紹和《楹書隅録》③,“近代以後,傅增湘曾於天津鹽業銀行庫房内見過此本,並著録於《藏園群書經眼録》一書中”①。今《孔子文化大全》《中華再造善本》及《朱子著述宋刻集成》皆將原刻本影印出版。此外,“附録本”主要還有上海圖書館善本室藏盧文弨舊藏明刻本、《四庫全書》本、光緒六年(1880年)公善堂據宋版翻刻本等。2.十卷本:現存最早的《家禮》十卷本,是楊復附注、劉垓孫增注的《纂圖集注文公家禮》(以下簡稱“增注本”)。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室藏有此版足本(編號6699),别館所藏均爲殘本。此本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録》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均題爲宋刻②。它將原五卷本《家禮》“喪禮”卷析分爲五,“祭禮”卷析之爲二;書前有朱子親筆手書《家禮序》;大宗小宗圖、祠堂圖、深衣圖等諸多禮圖散見於各節中;楊氏附注、劉氏增注俱以陰文標注於《家禮》正文各條之下。今《中華再造善本》及《元明刻本朱子著述集成》將原刻本影印出版。此外,現存的十卷本主要還有著録於周中孚《鄭堂讀書記》的《纂圖集證文公家禮》,周氏考述“其屬元刊”③,殆元人就宋刊本《纂圖集注文公家禮》增入劉璋補注。該本的特點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三家注文的原貌,使檢者一覽即明。上海圖書館尚有一明刻版《纂圖集注文公家禮》,亦屬劉璋補注本(此本以下簡稱“補注本”)。
  3.不分卷本(一卷本);現存最早的一卷本《家禮》,是藏於“臺北故宫博物院”至正元年(1341年)日新書堂所刊黄瑞節《朱子成書》本(以下簡稱“成書本”)。黄氏於其書中彙録了10種朱子學方面的相關著述,不分卷目,《家禮》位列第六。“成書本”與“增注本”關係最爲密切,它將散見於“增注本”中的禮圖整理後統一置於卷首,並增補了11幅未有的禮圖①。除《家禮》正文及本注外,“成書本”内有楊復“附注”、劉垓孫“增注”(僅見2處)及黄瑞節自撰注解。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的《朱子成書》亦是至正元年(1341年)日新書堂刊本,惜僅剩零本,闕“喪禮治葬”至“祭禮墓祭”近一半的内容。《中華再造善本》中録有此殘本。此外,現存一卷本尚有景泰元年(1450年)善敬堂《朱子成書》本。
  4.七卷本: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室(編號6700)藏有明刻本《文公先生家禮》七卷,此本原屬常熟瞿氏舊有,除五卷《家禮》正文外,書前增入“家禮圖”一卷,乃合宋刻散見之圖而成共28幅;書末將“通禮”中的“深衣制度”抽出,另爲《深衣考》一卷。除《深衣考》外,該本與明初《性理大全》所收《家禮》在主體内容、禮圖、注釋上全部相同。
  通過對《家禮》的主要版本的簡述可知,其較爲明確的分卷系統有五卷、十卷、一卷、七卷諸類。明清後《家禮》版本日臻複雜,然大體不脱上述系統,衹是卷數分合、篇章删改上的調整。需要突出説明的是,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敕修《性理大全》收纂《家禮》四卷②,兩年後《性理大全》與《四書五經大全》正式頒布天下,《家禮》由宋元以來私相傳授的禮撰升格爲體現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官修”典制。《性理大全》在其成書後四年(1419年)便傳入朝鮮①,故半島流行的《家禮》類著述,皆屬《性理大全》本之翻刻。另外明成化十年(1474年)海南瓊山人丘濬作《家禮儀節》八卷,其以五卷本《家禮》爲考釋底本,於朱子本注外益以儀節、書式、祝文、考證、按语及明代俗禮等。《家禮儀節》刊行後,逐步取代《家禮》而廣行於世,並通過朝鮮使臣的購書渠道在16世紀初東傳至朝鮮半島,丘氏之説遂蔚然成風。此後,借助李朝政府的頒印及兩班貴族的踐履,《家禮》及其相關羽翼之作,以强勢的姿態在朝鮮社會滲透,從而開啟了禮學領域中國漢籍域外傳播的新局面。

知识出处

《朱子家禮》在朝鮮傳播中的“諸具”疏證

《《朱子家禮》在朝鮮傳播中的“諸具”疏證》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章。首章,推究朝鲜时代礼书中“诸具”这一名目产生、发展、定型之过程。其中第二至五章,依通、冠、婚、祭礼的次序,将提炼的“诸具”作爲词头,着重稽考《丛书》较《家礼》衍变及创发的物具,分三端进行细化的处理:第一,所谓“创发”者,即《家礼》文本所无,凭半岛民俗所用而增设。所增之物,皆有本源可考,未敢有一字赘入。第二,所谓“删汰”者,即《家礼》所载服器已不合朝鲜之用,或李朝世人更不知其爲何物,故需依后贤议论对部分“诸具”进行裁革。“诸具”的适时删减,体现了礼因时、因俗而变的原则。第三,所谓“衍变”者,主要是指“诸具”名称、位置、形制、隆杀等,与《家礼》描述相去甚远,《丛书》或改换俗用,或係以俗称,或补充所明。结语部分从器物性质上对疏证对象安排了大致的分类,并就疏证过程中的难点和不足作了概括,另着眼于宏观意义上的“训诂学”方法,对“诸具”疏证的理想形式及目标给予了有限的期待。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