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的《龟山语录》四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5149
颗粒名称: 杨时的《龟山语录》四卷
分类号: B244.6
页数: 3
页码: 18-20
摘要: 本文介绍了鸣道本《龟山语录》是四卷本,早于五卷本流传,更接近原稿,与吴本有少量异同。
关键词: 鸣道本 龟山语录 杨时

内容

《直斋书录解题》云:“《龟山语录》五卷,延平陈渊几叟、罗从彦仲素、建安胡大原伯逢所录,杨时中立之语及其子迥汇稿共四卷,末卷为附录墓志遗事,顺昌廖德明子晦所集也”,①这是说,五卷本的《龟山语录》中,前四卷为杨时的女婿陈渊、杨的弟子罗从彦和杨的后学胡大原所编,第五卷则为朱子弟子廖德明所汇集。又,稍后赵希弁的《郡斋读书志附志》,则收录有《龟山先生语录》四卷,可知应该是先有一个四卷本的《龟山语录》流传,随后才有五卷本的《龟山语录》面世,而“鸣道本”《龟山语录》正好是四卷本,当为早期流传的《龟山语录》版本。
  胡大原为湖湘学派主将之一,师从胡宏,曾参与四卷本的《龟山语录》的编订工作。据王立新先生为点校本《斐然集崇正辩》撰写的前言称,胡寅于宣和六年(1124年)四月,得子胡大原。据此可知,胡大原年长朱子六岁,小于张九成,四卷本《龟山语录》形成的时间很可能要晚于《横浦日新》面世的时间,而且只是被收录入《郡斋读书志附志》中。
  与南宋末年的五卷本《龟山语录》(四部丛刊续编所收南宋末吴坚刻本,简称“吴本”)相比,“鸣道本”与之稍有异同,但是差距并不大。
  第一,“问孔子曰中庸之为德”条:“极,犹室之极,所处中则至矣”,“吴本”则脱“中”字。①
  第二,“为文要有温柔敦厚之气”条:“君子之所养,要令暴慢邪僻之气不役于身体”,“役”字,“吴本”误为“设”字。②
  第三,“吕晦叔真大臣其言简而意足”条:“臣”字,“吴本”作“人”字,怀疑为因避讳而改字。③
  第四,“朝廷设法卖酒所在官吏”条:“往往民间得钱遂用之”,“吴本”作:“往往民间得钱遂用之有方”二字,“鸣道本”疑为脱文。④
  第五,“天生聪明时〓所谓天生者”条:“然后可以制人而止其乱。曰:‘夫聪明……”,“夫”字,“吴本”误作“天”字。⑤
  第六,“世之事鬼神所以陷于淫谄者”条:“汉儒信祖有功、宗有德”,“信”字,“吴本”作“言”字。⑥
  第七,“吕吉甫解孝经义”条:“故孔子以其而尽告之”,“吴本”同:“故孔子以其未晓而尽告之”,“鸣道本”和“吴本”皆有脱文。⑦
  第八,“李似祖曹令德問何以知仁”条:“孟子以恻隠之心為人之端”,“人”字,“吴本”作“仁”字,“鸣道本”当为因避讳而改字。⑧
  第九,“因言秦汉以下事”条:“六经不可容易看了今人多言要作”,“鸣道本”此条以下有大量脱文,⑨约有五百字,据“吴本”,“鸣道本”此处脱“因言秦汉以下事”条部分文字、“盥而不荐初未尝”条全部、“又云无诚意”条全部、“予欲观古人”条全部、“棠棣之言朋友”条全部和“问所解论语犯而不校”条部分,该书的脱文怀疑为脱页所致。
  第十,“孟子一部书只是要正人心”条:“孟人遇人便道性善”,“孟人”乃“孟子”之误,“吴本”不误。①
  第十一,“曾见志完云上合下”条:“吴本”则作:“谓曾见志完云上合下,。②
  第十二,“叔孙通作原庙是不使人主改过”条:此条在“吴本”中被分为两条,即“叔孙通作原庙是不使人主改过”条和“勿意只是去私意,若诚意则不可去也”调,③“勿意只是去私意”条末有夹注标明:“重见”。
  第十三,“问易曰乾坤其易之门邪”条:“如某与定夫相会,亦未尝及(抹去四字)定夫学易”,“吴本”则作:“如某与定夫相会,亦未尝及从可,某常疑定夫学易”,④此处当以“吴本”为准。
  第十四,“字说所谓大同于物者”条:“若离人而之天,正所谓顽空(抹去一字)总老言经中说十识”,⑤据“吴本”,抹去的应为“通”字。
  第十五,“伊川语录云以忠恕为一贯”条:“问中庸发明忠恕之理(抹去一字)有一贯之意”,⑥据“吴本”,抹去的应为“以”字。
  综合判断,“鸣道本”《龟山语录》既有抹字的情况,也有脱文的情况,表明其刊刻颇为匆忙,但是与“吴本”相比,仍然能够校订出其不少错误,“鸣道本”显然与原稿更为接近。

附注

①《诸儒鸣道集》卷五十五,第1202页;《龟山先生语录卷一》,载上海书店出版社1934年版,四部丛刊续编本,第317—318册,第3页。 ②《诸儒鸣道集》卷五十五,第1203页;《龟山先生语录卷一》,第4页。 ③《诸儒鸣道集》卷五十五,第1228页;《龟山先生语录卷一》,第12页。 ④《诸儒鸣道集》卷五十五,第1232页;《龟山先生语录卷一》,第15页。 ⑤《诸儒鸣道集》卷五十六,第1240页;《龟山先生语录卷二》,第2页。 ⑥《诸儒鸣道集》卷五十六,第1244页;《龟山先生语录卷二》,第4页。 ⑦《诸儒鸣道集》卷五十六,第1250页;《龟山先生语录卷二》,第9页;《杨龟山先生全集卷十》,《语录一》,台北学生书局1974年版,所据底本为光绪九年知延平府张国正重刊道南杨氏祠堂本,第534页。 ⑧《诸儒鸣道集》卷五十六,第1251页,;《龟山先生语录卷二》,第10页。 ⑨《诸儒鸣道集》卷五十六,第1274页;《龟山先生语录卷二》,第26—28页。 ①《诸儒鸣道集》卷五十七,第1287页;《龟山先生语录卷三》,第8页。 ②《诸儒鸣道集》卷五十七,第1290页;《龟山先生语录卷三》,第10页。 ③《诸儒鸣道集》卷五十七,第1295页;《龟山先生语录卷三》,第10页。 ④《诸儒鸣道集》卷五十八,第1335页;《龟山先生语录卷四》,第14页。 ⑤《诸儒鸣道集》卷五十八,第1346页;《龟山先生语录卷四》,第22页。 ⑥《诸儒鸣道集》卷五十八,第1347页;《龟山先生语录卷四》,第23页。

知识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诸儒鸣道集》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内容包括:《诸儒鸣道集》原刻年代考、关于《诸儒鸣道集》编者身份的初步推测、《诸儒鸣道集》视野下的宋代儒学多元性研究、周敦颐与张载的道学话语构建、二程对道学话语的构建、谢良佐与杨时对道学话语的构建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