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鹿洞书院缘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434
颗粒名称: (一)白鹿洞书院缘起
分类号: B823.1
页数: 4
页码: 208-2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是朱熹修复和扩建的。书院采用多种形式教学,并设立学规,聘请名师讲学,学生分斋读书。白鹿洞书院历史悠久,在南宋时期成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学校。朱熹对书院的发展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办学模式开创了后来七百年封建书院教育的典范。
关键词: 名师讲学 学生分斋读书 书院发展

内容

书院是我国古代传播文化、交流学术、培养士子的场所。北宋初年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合称北宋“四大书院”;南宋时期书院更是遍及全国,达到了三百多座,其中以朱熹修复和扩建的白鹿洞书院(1180年)和岳麓书院(1194年)、吕祖谦主持的丽泽书院、陆九渊主持的象山书院最为有名,合称南宋“四大书院”。朱熹亲手创办的四所书院是白鹿洞书院、晦庵精舍、武夷精舍和沧州精舍(后改名“考亭书院”)。
  书院本来都是民办学馆,后经宋代朝廷敕额、赐田、委官,往往演化成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学校。书院的主持者称山长、洞主或山主。书院设有学规,聘请学者讲学,学生分斋读书,书院供给宿舍和饮食,采用积分制考核成绩。
  自唐至清,江西设立的书院最多,居全国之首。而“海内书院第一”的白鹿洞书院,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现在江西九江的庐山东北玉屏山南,虎溪岩背后,在庐山五老峰东南的一个山丘环抱的河谷小盆地中,那里树木葱郁,风景秀丽。白鹿洞书院在唐代时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旧地重游,在这里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于是这里成为一处游览胜地。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从唐代隐士李渤开始,历经唐、五代和宋初都建有书院,唐贞元年间,曾在此建立“庐山国学”,这算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宋代初年,庐山国学经扩充改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宋太宗时还下旨授予书院《九经》,赐封白鹿洞山长一职。白鹿洞书院历史悠久,据说来求学的学生常达百人之多。但由于战乱、失修等原因,到了南宋时期白鹿洞书院已是荒凉破败,正像朱熹诗中所说的“学馆余废址,鸣琴息遗歌”。
  朱熹出任南康知军,在游览时发现了白鹿洞书院遗址,感慨当年兴盛闻名的书院竟然荒芜破落,为了弘扬理学、振兴教育,决定加以修复。但是当时有反对者认为,国家已经在各地兴建官学,没有必要再创办书院。朱熹却力排众议,上奏《白鹿洞牒》据理力争,在朱熹的一再坚持下,宋孝宗最终批准重建。
  朱熹于是克服重重困难,全力以赴兴建书院。朱熹在原址上重建白鹿洞书院,并为白鹿洞书院修复做了大量的工作。书院在淳熙六年(1179年)十月开工修建,到第二年三月竣工,共建起二十余间屋宇。为了书院长远发展,朱熹还筹集资金购置学田,发文各地征集图书,并担任白鹿洞洞主亲自讲学。在朱熹的影响下,远近儒生慕名而来。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包括“升堂讲学”“互相切磋”“质疑问难”“展礼”等,以学徒认真读书、自行理会为主要形式。
  朱熹认为,书院的自然环境对学习和修养都有很大的影响。白鹿洞书院山峦环抱,“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是一个幽居讲学、著书立说的好地方。朱熹经过一番规划、建设,使这所荒废多年的书院焕然一新,成为著名的教育场所和名胜景区。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修复完工时还赋诗一首,以表达喜悦心情,诗中写道:
  重营旧馆喜初成,要共群贤听鹿鸣。
  三爵何妨奠苹藻,一编讵敢议明诚?
  深源定自闲中得,妙用原从乐处生。
  莫问无穷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盟。
  在白鹿洞书院里讲学时,朱熹诲人不倦,学生学而不厌,师生徜徉在书院的青山碧水之中,形成一派宁静、和谐的教学气氛。在这期间,朱熹亲自主持制订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书院成立后,朱熹还请来了陆九渊等名人到白鹿洞书院讲学。正是由于朱熹为书院请名师,购图书,订学规,并亲自主持讲学,其办学模式开创了后来七百年封建书院教育的典范。可以说,宋代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私人书院教育的发达,宋代的著名书院大多是理学家讲学之所,对理学的发展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尤其以朱熹所起到的作用居功至伟。

知识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书通过“紫阳朱氏溯源”“望子成龙的朱松”“穷经明理的朱熹”“忠孝诗书传家风”“理学宗师的后裔”“历代朱姓名人传略”“垂训后世”七章,论述了朱熹开创的家风以及对朱氏家族的影响。

阅读

相关机构

白鹿洞书院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