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鞠躬尽瘁的名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37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鞠躬尽瘁的名臣
分类号: B823.1
页数: 10
页码: 154-163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三位历史上鞠躬尽瘁的名臣朱博、朱敬则和朱胜非。朱博关心民瘼,在任职期间勤于政务,整肃吏风,得到百姓的拥护。朱敬则敢于直谏,提出调整赋税政策的建议,得到武则天的称赏,但因得罪权臣而辞去相职。朱胜非在南宋建立之际支持徽宗的称帝,并全力辅佐宋高宗,在兵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朱博 朱敬则 朱胜非

内容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自古明君配贤相,历史上朱姓虽以武将著名,但也出了不少治国名臣、直谏忠臣:既有汉代负薪苦读的会稽太守朱买臣,也有唐代位居宰相、诤言进谏、为官清廉的朱敬则,更有汉代“折槛旌忠”、杀不死的诤臣朱云。
  一、关心民瘼的丞相朱博
  朱博,生卒年不详,字子元,杜陵(今陕西长安)人。年轻时家境贫穷,为人任侠仗义,名震一方。历任京兆曹史列掾、督邮书掾等职,始终恪尽职守,得到时人称赞。御史中丞陈成蒙冤下狱,朝中官员都明哲保身,不肯出面为其申辩,只有朱博挺身而出,多方调查取证,使陈成得以无罪释放。汉成帝即位后,朱博先后出任冀州刺史、大司农、廷尉等职。在地方任职期间,他勤于政务,关心百姓疾苦,注意整肃吏风,打击豪强,得到百姓的拥护。
  汉哀帝即位,朱博迁任京兆尹,数月后便破格升任大司空,位居“三公”之列。当时西汉王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朱博陆续提出了机构改革、吏治整顿等一系列建议,希望能挽大厦之将倾。不久出任丞相,爵封阳乡侯,食邑两千户。朱博上书辞谢,认为按规定丞相的封邑不能超过千户,不能因为自己而坏国法。但朱博太重感情,在处理某些事情时不免拘泥于私情,部分对其心怀不满的官员趁机联名上奏弹劾,朱博深知朝中权力之争的残酷性,自杀而死。
  二、敢于直谏的宰相朱敬则
  朱敬则(635—709年),字少连,亳州永城(在今河南)人。年轻时胸怀大志,勤奋好学,以辞学知名。又崇尚节义,乐于助人,为时人称赞。唐高宗召他入京,当面考核,觉得确实名副其实,准备予以重用。由于中书舍人李敬玄从中作梗,只授予他洹水县尉的低职,后累迁为右补阙。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为加强对异己势力的防范,她运用恐怖手段大兴告密之风,一时酷吏横行,冤狱纷起,弄得人心惶惶。朱敬则不顾个人安危,慷慨陈言,以秦汉以来的历史教训,说明行仁政、重礼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武则天的称赏。不久迁为正谏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修国史,执掌宰相之职。
  当时官府赋税繁重,百姓生活艰苦,朱敬则多次提出调整赋税政策的有关建议,不少为武则天所采纳。深受武则天宠爱的张易之兄弟因与御史大夫魏元忠、凤阁舍人张说有矛盾,便设计诬陷两人。朝中大臣都不敢说话,只有朱敬则直言上谏为魏、张两人申辩,由此得罪了张氏兄弟。于是他主动提出辞去相职。史称朱敬则为官清廉,生活俭朴,回家乡时只乘一匹马,子侄和随从都只能步行。他曾搜集魏晋以来君臣成败事例进行分析,编撰了《十代兴亡论》以供现实借鉴,又著有《五等论》等。
  三、临危受命的爱国宰相朱胜非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朱胜非(1082—1144年),字藏一,蔡州(今河南上蔡)人,南宋初年宰相。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登太学上舍,累迁东道副总管,权知应天府。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在将汴京洗劫一空后,挟持徽、钦二帝及宫妃宗室、大臣等千余人北上。临退兵前,扶持张邦昌成立傀儡政权。但张邦昌根本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中原地区陷入混乱无序状态。朱胜非赶往济州(今山东济宁),对侥幸逃脱金兵魔掌的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说:“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是个可以兴王业的地方,您应该到那里去,根据形势发展,再图中兴大业。”赵构接受朱胜非的建议,移驻应天府,随即正式称帝,重建赵宋政权,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赵构称帝后,朱胜非历任中书舍人、尚书右丞、中书侍郎等职。时值政体草创,各方面都需要从头开始,他尽己所能,全力辅佐匆忙即位的宋高宗,得到宋高宗的称赞,拜其为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居相位。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在金兵的一路追击下,宋高宗南退到杭州。随从将领苗傅、刘正彦趁机发动兵变,逼迫赵构退位,史称“苗刘之变”。在这危急关头,朱胜非随机应变,左右斡旋,联合其他大臣和将领很快就平定了兵变。此后,朱胜非一度离开朝廷。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他奉诏出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次入朝执政,其间曾主持编定《吏部七司敕令格式》180卷,作为吏部的法规汇编。
  宋室南渡后,朝廷上下在宋金关系的问题上斗争十分激烈,由于朱胜非主张与金人议和,故与主战派不合;但在和谈盟约内容上,他又与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意见不一,受到他们的排挤打击。秦桧掌权后,他闲居八年,于绍兴十四年(1144年)去世,谥“忠靖”。著有《绀珠集》《秀水闲居录》等。
  四、负薪苦读的好学榜样朱买臣
  朱买臣,生卒年不详,字翁子,西汉吴县(今属江苏)人,西汉大臣。汉武帝时,为中大夫,累官至会稽太守、主爵都尉、丞相长史,位列九卿。有一个儿子朱山拊,后来做到了郡守和右扶风的官职。
  朱买臣家贫好学,靠卖柴为生。《三字经》中“如负薪”的典故,说的就是朱买臣家贫,卖薪自给、刻苦读书的故事。民间还流传着有名的“覆水难收”和“马前泼水”逸闻逸事,都与朱买臣有关。
  后朱买臣经同乡严助推荐,拜为中大夫。东越多次反叛,朱买臣向汉武帝献平定东越的计策,获得信任,出任会稽太守。约一年后,因平定东越叛乱的军功升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五、“折槛旌忠”的诤臣朱云
  君有诤臣,不会亡国。父有诤子,不会败家。汉代的朱云就是这样一位诤臣。朱云,字游,汉时鲁地(今山东一带)人,公元前48至公元前33年任槐里令。对治所内所辖权贵毫不畏惧,数次为民除害。后迁居平陵(今陕西咸阳)。年轻时为人轻财仗义,路见不平即勇力相助。40岁以后,刻苦攻读。御史大夫贡禹将他推荐给朝廷。他本可以担任太守、御史大夫之类的职务,但因太子少傅匡衡等人的阻挠,最终未被任用。后来在许多大臣的一再荐举下,朝廷拜朱云为博士,迁杜陵令,改槐里令。中书令石显等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朝中官员大都敢怒不敢言,朱云挺身而出,历数石显等人的罪状,要求予以严惩。
  汉成帝即位(公元前32年)后,曾任成帝老师的张禹权倾一时,奸臣胡作非为,欺凌乡里,百姓敢怒不敢言,可是朱云不信邪,虽然只是个县令,却上奏本请求皇帝下达命令,自己愿请尚方宝剑,亲自斩杀奸臣。当时汉成帝非常宠幸张禹,当然不许,一怒之下,要把朱云拖出去斩首。朱云面不改色,毫不畏惧,继续滔滔不绝地向皇帝陈说张禹的罪状,大讲一定要杀张禹的道理。此时,刽子手拎着刀要把朱云拖走,朱云本是一个文弱的书生,被刽子手这一拖就倒地了。倒地后的朱云依然用手扒着门槛,说:“皇上,您一定得杀张禹啊,留张禹祸国殃民,杀了张禹国泰民安!”皇帝更恼火了,让赶快将他拖出去砍了。可无论刽子手怎么拖,朱云就是不走,拼命扒着门槛,一边扒一边说张禹必须要杀。到最后,朱云把门槛都给掰断了,刽子手也累得没劲了,两个人都倒在了地上。皇帝一看这个人不畏强权,忠心耿耿,真是杀不死的诤臣啊!加上大臣求情,于是成帝宽恕并奖励了朱云。事后有人要修理殿前门槛,皇帝有感于朱云的正直,下令保留这一处损坏的地方,并说“不要修了,就留着它,可以让我检讨自己,多听忠言。”还号召官员们学习朱云的正直忠心。从此,“折槛旌忠”的故事就在当时广为传颂了。
  “折槛”事件后,朱云退出官场,致力于授徒讲学,据说学者云集,遍及全国。他在临终时留下遗言:“就穿身上的这些衣服入殓,棺材能容身就足够了,土坑只要能埋棺材就可以了。”其清廉简朴可见一斑。朱云刚烈的事迹名垂青史,因此,后来朱云便成为朱氏“折槛堂”的始祖,这一支基本上都是朱云的后代。
  六、侠肝义胆的守节之臣朱晖
  朱晖(7—89年),字文季,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因父母早亡,寄养在外祖父孔休家。13岁那年,外祖父家为躲避战乱,逃往县城。途中遇到盗贼抢劫,其他人都吓得趴在地上磕头求饶,朱晖却挺身而出,拔出佩刀指着强盗说:“衣物钱财你们可以拿去,但不能动妇女半点毫发。如果你们胆敢胡来,今天我就是死,也不能让你们得逞。”见稚气未脱的少年竟然如此勇敢,盗贼们大出所料,最终放过了这群逃难者。
  朱晖的父亲朱岑与光武帝刘秀是同窗好友,交情很深。刘秀即位后便将好友的遗孤召入京城,准备委以官职。但朱晖到京后,却推辞不就,坚持入太学完成学业。由于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朱晖逐渐为士大夫们所推重。国舅信阳侯阴就敬慕朱晖为人,几次想见一面,都遭到朱晖的拒绝。他感叹地对人说:“真是有节操的志士啊!我就不再为难他了。”后来,朱晖到地方任职,当地太守想买其婢女,朱晖不同意。等太守死后,他又将婢女送给太守家人。有人讥笑他,他解释说:“当太守有求于我时,我若答应便会玷污他的名声,所以拒绝了。现在赠送给他的家人,是要证明我并不吝啬。”朱晖的好友张堪、陈揖去世后,他们的家人生活很困难。朱晖知道后,竭尽所能帮助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照顾他们。
  汉章帝即位(76年)后,朱晖重新应召入朝,拜尚书仆射,参与朝政。他仍不改正直的性格,每遇朝政大事都敢于据理力争,直陈己见。和帝即位(89年)后,准备北征匈奴,朱晖极力反对,本打算上书劝阻,但奏章还未完成,便因病去世,享年82岁。
  七、针砭时弊的忠臣朱穆
  朱穆(100—163年),字公叔,朱晖之孙。自幼以恪守孝道著称,每当父母生病,便不吃不喝。长大后酷爱读书,在读书或沉思时,往往忘了自己身在何处。50岁时还拜赵盛为师,像小学生一样虚心向老师请教。
  汉顺帝末年,江淮之间盗贼横行,官府一时束手无策。有人将朱穆推荐给执掌朝政的大将军梁冀。梁冀就把朱穆召入幕下,主持军中事务,而且非常倚重他。汉桓帝即位(147年)后,朱穆累迁侍御史,先后推荐了许多人才。当时梁冀的权势十分显赫,朝中大臣对其唯唯诺诺,朱穆却一再提醒梁冀不要被小人谗言所惑,应大公无私,招纳贤能之士,黜免奸佞之辈。鉴于当时世风日下,政局混乱,他特作《崇厚论》激浊扬清,倡导敦厚之风,在士大夫中引起强烈反响。又作《绝交论》,对时弊多有针砭。汉永兴元年(153年),朱穆出任冀州刺史。到任后,他顶住各种压力,大刀阔斧地整顿吏风,打击豪强,关心民间疾苦,深受百姓欢迎。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联名上书皇帝对朱穆大加称颂。当时外戚、宦官专权,朝廷日趋腐败,朱穆大胆上书,要求黜退外戚,尽杀宦官,厘清朝政。桓帝看了十分恼火,对朱穆严厉斥责,但朱穆仍然坚持己见。朱穆报国无门,非常愤懑,于汉延熹六年(163年)抑郁而终。
  朱穆为官数十年,生活俭朴,布衣蔬食,死后家无余财。在一些官员的倡议下,桓帝下诏褒奖他的廉洁奉公,追赠益州太守。当时,著名学者蔡邕与门人商议,谥朱穆为“文忠先生”。
  八、为民求雨死于任上的朱光庭
  朱光庭(1037—1094年),字公掞,自幼聪颖过人,长于文章。以父荫授万年县主簿,廉洁奉公,不徇私情。后历任四县县令,口碑很好。朱光庭曾奉诏入京,得到了宋神宗的召见。朱光庭直言不讳地指出:陛下更张法度,推行改革措施,臣下奉命施行,有些措施成效良好,有些措施影响很坏。如果能废除造成坏影响的措施,实为天下之幸。当时神宗正推行变法,觉得朱光庭所言不合己意,便不予重用,只授其河阳判官。后来朱光庭随吕大防参与对西夏政权的军事行动,因其为人耿直,与同僚多有冲突。
  1086年,宋哲宗即位,哲宗的祖母高太后临朝听政。在大臣司马光的推荐下,朱光庭入朝出任左正言。他建议废除常平法、保甲法、青苗法等给百姓造成不便的变法措施,又弹劾蔡确、章惇、韩缜等,受到高太后的嘉许,累迁左司谏等职。这时河北发生严重饥荒,朱光庭指令巡视官开放官仓,赈济饥民。按宋朝的规定,动用地方储备粮食,必须报请朝廷同意,朱光庭因此受到处分,降为左司员外郎。后历任太常少卿、侍御史、右谏议大夫、给事中等职,以集贤殿修撰知亳州、潞州。在潞州任职期间,邻境因干旱闹饥荒,饥民纷纷涌入潞州。朱光庭亲自主持安置、救济灾民的各项工作,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终因积劳成疾,在主持祈祷降雨仪式时,跪拜下去,便再也没有起来,时年58岁。
  九、献身水利的河神“朱大王”朱之锡
  朱之锡(1623—1666年),字孟九,浙江义乌人。清初治河名臣,顺治时期历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河道等职,代表作有《河防疏略》。顺治十四年(1657年),他以兵部尚书衔驻守济宁(在今山东),开始承担起治理黄河的重任。次年十月,黄河在山东境内决口,朱之锡接到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民工堵塞决口。鉴于黄河下游部分河段泥沙淤积严重、河水下泄不畅的情况,他改变以往掏挖泥沙的被动做法,撇开曲折的河段,另外开挖直河,以便于河水东流,减少泥沙沉积。同时上书朝廷,总结历代治河的经验教训,提出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为朝廷采纳。由于其治河有功,加太子少保。
  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在河南境内多处决堤,淹没沿岸许多府县,情况十分严重。朱之锡一方面迅速调集人力物力,赴各地抢修河堤,一方面亲临主要决口处,全力围堵。经过多番努力,修复了护河大堤。后上书皇帝,要求统一黄河中下游各地的治河活动。康熙帝认为言之有理,下诏各地依此而行。
  朱之锡负责治河工作近十年,康熙五年(1666年)二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年仅44岁。噩耗传开,沿河百姓痛哭流涕,他们不愿相信朱大人已经死了,而是说他升天成为河神,称其为“朱大王”。时任直隶、山东、河南总督的朱昌祚在上疏中高度评价朱之锡的治河功绩和为官作风,称赞他治河十年,日夜操劳,廉洁奉公,不计私利。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朝廷追封朱之锡为助顺永宁侯,由官府春秋祭祀。

知识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书通过“紫阳朱氏溯源”“望子成龙的朱松”“穷经明理的朱熹”“忠孝诗书传家风”“理学宗师的后裔”“历代朱姓名人传略”“垂训后世”七章,论述了朱熹开创的家风以及对朱氏家族的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博
相关人物
朱敬则
相关人物
朱胜非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