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漳州新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334
颗粒名称: 二、漳州新政
分类号: B823.1
页数: 2
页码: 88-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在漳州担任官员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颁布《漳州晓谕词讼榜》、整顿吏治、颁布《州县官牒》、推行“正经界”等。这些措施旨在改变漳州的不良风气,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其中,“正经界”是朱熹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他通过深入询访和提出自己的见解,试图推行这一改革,但因遭到豪强权贵的反对而未能实现。
关键词: 朱熹 漳州 整顿吏治

内容

上任伊始,百废待兴。漳州自古以民风淳朴著称,但后来由于教化不力、官吏作恶、富豪横行,以至于正经界无法推行,古朴民风也荡然无存。因此,朱熹一到任便明察暗访,体察民情,决心先从教化风俗、惩治腐败入手,要彻底改变漳州的风气。
  朱熹首先颁布了《漳州晓谕词讼榜》。为了秉公执法、清理诉讼,他一下子就判了243道民间讼争案件词状。为了防止庸官贪吏从中作弊枉法,他特制了几个大橱放在厅堂,把讼状分类入橱,然后召集官员各分案件定夺。在大厅两边设办案幕位,先各自拟判,到用餐时也只在郡厨用餐,用餐后再进行拟判,然后汇总,最后选取合理的判决。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是南朝时佛教盛行,而在南宋的漳州佛教更盛,号称“佛国”,有的寺院甚至以传经拜佛为名聚集男女杂居,有的女子不想出嫁就住在庙庵之中。为了移风易俗,朱熹颁布了礼教条令,严禁此类恶习陋俗。一年后,民风大为改观。朱熹在漳州公事之余,还时常到学校去教育劝导学生,那部影响深远的《四书章句集注》就是在这时期撰写刊印的,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思想体系也是在这个时期最终确立的。
  朱熹还大力整顿吏治。当时漳州的官员大都懒政无能,贪财好利,盘剥百姓,贪污贿赂,于是朱熹颁布了《州县官牒》,下令各县的县丞、县簿、县尉必须每天到长官厅聚厅议事。为防止官吏结党营私、官官相护,他采取了“对移法”,强行对换那些分掌财赋肥缺、多年恣意侵吞财赋的官吏,撤换了坐地勒索民财的州吏。
  朱熹还颁布了《龙岩县劝谕榜》,下令龙岩知县约束官吏,宣传教化,严守法律,不得骚扰百姓。
  朱熹还根据朝廷令福建路监司的公文,进行了“正经界”之事。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深入询访,基本摸清了情况,然后全面提出了自己对“正经界”的看法。在朱熹的一再催奏下,朝廷终于下了省札,让漳州先自行衡量施行经界。朱熹一接到省札就上了《条奏经界状》,就施行经界等事宜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朱熹还不顾会陷于孤立、谤毁乃至身败名裂的危险,毅然在《条奏经界状》还未获得允许的情况下,就将经界之事公布于众了。正当朱熹想一鼓作气实施经界时,豪强权贵极力反对,连参知政事王蔺也反对在漳州推行经界。最后,这一利国利民的改革未能实行,朱熹愤然辞职,以示抗议。
  在推行经界的同时,朱熹还积极奏请朝廷蠲减赋税,为减轻当地百姓赋税负担、改善生活状况做出了积极贡献。宋绍熙五年(1194年),当朱熹再到漳州时,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据说道路都因此而堵塞。

知识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书通过“紫阳朱氏溯源”“望子成龙的朱松”“穷经明理的朱熹”“忠孝诗书传家风”“理学宗师的后裔”“历代朱姓名人传略”“垂训后世”七章,论述了朱熹开创的家风以及对朱氏家族的影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