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孤掌难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321
颗粒名称: 三、孤掌难鸣
分类号: B823.1
页数: 3
页码: 68-70
摘要: 该文记录了宋朝孝宗时期,朱熹继续坚持抗金立场,并上奏建言,但抗金热情逐渐消退。宋军北伐以失败告终后,主和派上台,最终导致宋金签订《隆兴和议》丧失大片疆土。朱熹深感忧虑和愤懑,但力量单薄,无法改变局势,最终请辞回乡。他继续隐居并进行著述。
关键词: 朱熹 孝宗赵昚 张浚

内容

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支持张浚出师北伐,并罢免了主张议和的右相史浩。宋军北伐之初捷报频传,收复了一些州县。
  这年十月,孝宗再次召见朱熹,朱熹利用这次机会继续重申他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主张,即要求皇帝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为指导,先从皇帝做起,再施行于臣民。孝宗非常赞许这些意见,然而终因阻力太大,未能得以施行。
  “隆兴北伐”实际上是虚张声势,注定要失败的。孝宗即位以来的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后,力主恢复中原的抗金热情陡然下落,主和论调甚嚣尘上,孝宗重新起用主和派汤思退为右相,甚至派人前往金廷议和。孝宗的抗金决心动摇了,于是从前线召回张浚,罢去他的相位,调任为福州通判。张浚报国无门,痛心疾首,不久便在赴任途中病逝。朱熹闻讯后立刻赶到豫章(今南昌)为张浚送葬。
  张浚去世后,投降议和的汤思退更加肆无忌惮。十月,金军渡过淮水大举入侵。十二月,宋金签订《隆兴和议》,这是继《绍兴和议》之后的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宋割让海、泗、唐、邓、商、金六州,不再向金称臣,改称侄皇帝,金为叔,宋为侄,原来的“岁贡”改称“岁币”,每年需向金国缴纳20万两贡银。
  朱熹为朝廷上下的不思光复、乞和苟安而忧心如焚,为报国无门而顿生“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只好写诗以抒发愤懑之情。如《感事再用回向壁间旧韵二首(其二)》写道:
  廊庙忧虞里,风尘惨淡边。
  早知烦汗马,悔不是留田。
  迷国嗟谁子,和戎误往年。
  腐儒空感慨,无策静狼烟。
  乾道元年(1165年)四月,朱熹在南宋朝廷的一再催促下不得不到临安就任武学博士之职,这一官职实在是朝廷故意戏谑朱熹,让他勉为其难。朱熹深深感到君心不正,根本不立,一切就无从谈起。自己一定要“扫除”朝中投降乞和的奸佞小人。不久,朱熹就与钱端礼、洪适等主和派发生激烈冲突,他深感势单力薄,无济于事,坚决请辞回乡。在回崇安前,朱熹还写信给吏部侍郎陈俊卿,尖锐指出“讲和之说”的危害,抨击议和投降派。回到崇安后,朱熹继续隐居著述,没想到这一次竟长达14年。这期间他还与张栻进行了南宋最早的书院会讲之一——“朱张会讲”。

知识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书通过“紫阳朱氏溯源”“望子成龙的朱松”“穷经明理的朱熹”“忠孝诗书传家风”“理学宗师的后裔”“历代朱姓名人传略”“垂训后世”七章,论述了朱熹开创的家风以及对朱氏家族的影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