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苏轼与朱熹》 图书 |
唯一号: | 130820020230004252 |
颗粒名称: | 为学方法 |
分类号: | B244.75 |
页数: | 14 |
页码: | 159-172 |
摘要: | 本文记述了南宋时期,儒家学者在心性修养和学问为学的关系上存在分歧。朱熹以“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为特色,强调修身和知识的双修。其中,“涵养须用敬”是持敬和克己的修身方法,“进学则在致知”是通过格物致知来明理和读书的方法。格物致知的理念来源于《大学》,程颐认为人要明理需要在具体事物上穷理。他强调“物交物则知之,非内也”,即通过读书和应接事物来穷理。然而,程颐也指出德性之知是不假闻见的,只能通过反求于内心来体会道理。一些学者将格物穷理理解为“反身而诚”,即离开外在事物专心于内心。朱熹对于一些学者滥用禅宗思想的做法持批评态度,他认为应当注重读书穷理和明心见性。南宋时期的学风中存在一些不良趋向,朱熹对此深有体会。 |
关键词: | 儒家 学者 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