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与中国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168
颗粒名称: 后记
页数: 3
页码: 474-476

内容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和东亚国家的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朱子学被视为东方文化的象征,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朱熹思想的影响历800年而不衰,引起了世人的广泛重视,迄今海内外已出版朱熹研究专著数十部,发表论文两千多篇。学术界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研究朱熹,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推动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但由于朱熹思想的博大精深,其精髓神韵人们不易完全领会和把握;并由于研究工作应具有时代性,研究历史文化应与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相结合,所以无论是对朱熹思想本身的深入研究,还是对朱熹与中国文化包括与现代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都大有可为,都需要进一步开拓前进,以适应现代社会及其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鉴于此,当贵州人民出版社策划的国家“八五”出版规划重点项目:“大思想家与中国文化丛书”的主编李宗桂教授和出版策划人奚晓青先生邀我写作《朱熹与中国文化》一书时,我欣然接受了任务,决心在学术界目前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结合与中国文化及现代化的关系,开展对朱熹思想的研究,以质量和全面性、综合性取胜,对学术界的研究作出新贡献,不负国家“八五”重点出版项目这一重任。现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完稿。我期待着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的评判,更期望听到不同的意见和争鸣,以把朱熹及中国文化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以适应当今社会与文化不断发展的时代需要。
  本书的写作,我得到张立文老师的热情帮助和指导。他是“文革”以来中国大陆朱熹思想研究的开拓者,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出版了洋洋五十万言的《朱熹思想研究》一书,美国著名学者陈荣捷教授等曾给予很高评价。进入九十年代后又修订再版了该书,增加一些新内容。我的这本《朱熹与中国文化》中的“朱熹的自然科学思想”一节,就是采用张立文教授《朱熹思想研究》(修订本)第六章“宇宙、天文、气象的自然学说”,并征得了他的同意。在此特致谢意!
  杭州大学束景南教授赠送他的著作《朱子大传》和《朱熹佚文辑考》,这对我的研究很有帮助。这两部书在学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研究方法别具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束教授不仅在学术上给我以启发,而且他在困难的条件下,刻苦钻研,呕心沥血,花十年苦功完成《朱子大传》的献身精神,也深深打动了我。这正是先哲所倡扬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亦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可靠保证。
  台湾“中央研究院”林庆彰教授给我寄来了他主编的《朱子学研究书目》,以及其他台湾出版的朱熹研究著作,给我的研究工作以大力支持。延边大学朱七星教授、金哲洙副教授,重庆师范学院李禹阶教授,上饶师专朱子学研究所所长吴长庚教授,四川广汉师范学校刘雨涛先生,日本福冈女学院短期大学难波征男教授,韩国蔚山大学朴仁洙博士等都先后给我提供了有关朱熹研究的资料,或是他们本人的研究成果。
  对以上师友、学界同行、海内外专家给我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丛书主编李宗桂教授、丛书出版策划人奚晓青先生的指导和帮助,他们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使我获益匪浅。贵州人民出版社领导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克服各种困难,积极支持本书及整套丛书的出版,对他们的远见卓识,谨表深深的敬意!

知识出处

朱熹与中国文化

《朱熹与中国文化》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作者把朱熹置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各个领域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朱熹思想及其与理学思潮、同时代的文化派别,以及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关系。论书了朱子学的理论构成、特征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

相关人物

蔡方鹿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