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张载关学的批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与中国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118
颗粒名称: 一、对张载关学的批评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328-3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批评张载的关学主要集中在否定其气本论哲学上。朱熹以理本论为基础,强调理是本原,而张载则以气为宇宙本原,把气作为形而上之本体。朱熹认为张载的“太虚即气”思想是错误的,并批评了张载的“清虚一大”观点。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性即是理,与气无关,而张载则认为性与气是不可分离的。此外,朱熹还批评了张载将性与知觉合称为心的观点。这些批评表明了朱熹的理本论哲学与张载的气本论哲学的区别。
关键词: 朱熹 学术思想 关学

内容

朱熹对张载关学的批评集中表现在对张载气本论哲学的否定上。朱熹从理本论哲学出发,强调理为本,气不能为本。他对张载在《正蒙》里提出的气本论思想作了批评。他说:“《正蒙》之言,恐不能无偏。”(《朱文公之集》卷六十,《答潘子善三》)其偏处就在于张载的气本论哲学以气为源头,把形而下之气作为形上之本体。朱熹说:“《正蒙》所论道体,觉得源头有未是处……如以太虚、太和为道体,却只是说得形而下者。”《朱子语类》第2532页,卷九十九)张载所谓太虚,即气的本然状态,他以气为宇宙本原,以气化流行为道,道与理均从属于气。这与朱熹以道为宇宙本体的思想和理本气末论迥然相异,故遭到朱熹的批评,认为张载所谓道体的源头不对。“《正蒙》说道体处,如太和、太虚、虚空云者,止是说气。”(同上第2533页)正因为以气为道体,才使张载关学与二程洛学、朱熹闽学区别开来。在这个问题上,程朱具有相同的观点。由此,朱熹引程氏之语,来加强其对关学的批评。他说:“伊川所谓‘横渠之言诚有过者,乃在《正蒙》’;‘以清虚一大为万物之原,有未安’等语,概可见矣。”(同上)指出程颐亦批评张载的《正蒙》一书中的观点。所谓“清虚一大”,指张载哲学的气之本体。二程曾批评张载以“清虚一大”为天道,为宇宙本原的思想,认为“清虚一大”只是器,不是形上之道。朱熹赞同二程对张载的批评,并把张载“由太虚,有天之名”的观点加以改造,以理作为太虚的根据。这就把张载物质性的太虚改变为观念性的理,其自然之天也转变为观念性的天理。朱熹说:“‘由太虚,有天之名。’只是据理而言。”(《朱子语类》第1431页,卷六十)这一改变,从根本上否定了张载“太虚即气”的气本论思想。
  质言之,张载以气为宇宙本体,理为气聚散变化的条理,而从属于气;朱熹以理为宇宙本体,气为形而下,从属于形上之理。这表现出理学内部气本论与理本论哲学的根本区别。对此思想分歧,朱熹认为应该辨明而不可调和。在回答学者提出的“横渠云:‘太虚即气’,乃是指理为虚,似非形而下”问题时,朱熹说:“纵指理为虚,亦如何夹气作一处?”(《朱子语类》第2538页,卷九十九)明确表示理与气的形上形下之别不可混淆,从而坚持其理本气末的思想。
  朱熹与张载思想的差异还表现在人性论上。虽然朱熹继承了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相分的思想,但双方观点仍有不同。张载哲学以气一元论为特征,其性乃是气所固有,天地之性源于物质性的气本体——太虚;气质之性源于气质,两者均以气为根据。朱熹则认为性即是理,性为万物之原,气则从属于性。这是气本论与理本论在人性问题上的思想分歧。
  此外,朱熹从心性有别的观点出发,批评了张载“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正蒙·太和》)的见解。朱熹说:“横渠之言大率有未莹处。有心则自有知觉,又何合性与知觉之有!”(《朱子语类》第1432页,卷六十)朱熹主张把有知觉的虚灵之心与无知觉的实有之性区别开来。为此他不赞成张载把性与知觉合称为心的说法,认为心自有知觉,不必把性与知觉合为一谈。
  以上可见,朱熹对关学的批评,主要表现在对张载气本论哲学的否定上,这是闽学与关学最大的区别。

知识出处

朱熹与中国文化

《朱熹与中国文化》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作者把朱熹置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各个领域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朱熹思想及其与理学思潮、同时代的文化派别,以及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关系。论书了朱子学的理论构成、特征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载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