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图书 |
唯一号: | 130820020230003790 |
颗粒名称: | 结束语 |
分类号: | B244.75 |
页数: | 2 |
页码: | 182-183 |
摘要: | 这段文字强调了研究历史思想家时的两个重要点:理解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从中总结出普遍的思维经验和教训。作者认为我们不能将古人的思想简单地任意操纵,而应当准确还原其当时的价值观念。同时,历史思想中的一些命题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反映出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问题和原则。对于朱熹提出的“存天理,去人欲”命题,除了进行具体分析外,还需要深入思考其中的普遍意义,并正确处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永恒矛盾。对于历史上有重大作用的思想家,虽然其时代可能已过去,但仍应保留和转化其合理的思想因素,为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服务。作者在结尾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对其他思想家是否也应采取同样的态度。 |
关键词: | 朱熹 思想家 态度 |
出版者:东方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以理制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要求——宋明儒学关于“理”“欲”关系论述的现代启示、改铸儒学的新需要、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社会政治思想、理为“天地万物之根”的世界本原论、“天命”与“气质”相结合的双重人性论、唤醒天赋观念的“格物致知”论、克人欲、存天理 、“一中又自有对”的辩证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