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礼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766
颗粒名称: 五、《礼经》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133-134
摘要: 本文讲述了儒家的"三礼"指的是《周礼》、《仪礼》和《礼记》,是关于社会伦理和政治思想的重要著作。《周礼》依托周制,是关于政治制度设想的书籍。《仪礼》记述了周代贵族的礼节和仪式,可能是战国儒家作品。《礼记》是汉朝儒家的礼仪论文选集。朱熹相信《周礼》是周公的遗典,尊重《仪礼》但认为版本不完备。他计划著书《仪礼经传集解》,但未完成。他并不主张学生学习《礼》,认为其流传不全且容易迂腐。
关键词: 朱熹 《礼经》 儒家

内容

儒家有所谓“三礼”之说,指的是《周礼》《仪礼》《礼记》三本书。它们都是战国至西汉初年儒家关于社会伦理和政治思想的论著。《周礼》或称《周官》,是古文经中的重要典籍。旧说以为周公所作,今文经学者则指为西汉末年刘歆(?—23)所伪造,两派长期争论不休。根据近人研究,它依托周制,反映的则是战国时期儒家对政治制度的设想。《仪礼》亦称《士礼》,是今文经的要籍,记述周代贵族的各种礼节和仪式。旧说以为周公所作,或经孔子手定。近人则以为是战国儒家作品而为汉儒编订。《礼记》指西汉戴圣所编《小戴礼记》,为西汉中期儒家的礼仪论文选集。另有戴德所编《大戴礼记》,但旧时不被称为经。
  朱熹相信《周礼》是“周公遗典”。他说:“《周礼》一书好看,广大精密,周家法度在里。”又说:“今人不信《周官》,若据某言,却不恁地。”(《朱子语类》卷八六)对《仪礼》,他也采取尊信态度,但认为流传本不完备。他说:“今仪礼多是士礼,天子、诸侯丧祭之礼皆不存”,“不知何代何年失了,可惜!”(《朱子语类》卷八五)在《仪礼》和《礼记》的关系上,他认为《仪礼》是经,《礼记》是对《仪礼》的解释。他说:“《礼记》要兼《仪礼》读。如冠礼、丧礼、乡饮酒礼之类,《仪礼》皆载其事,《礼记》只发明其理。”(《朱子语类》卷八七)为此,他计划写作《仪礼经传集解》一书,将《仪礼》作为本经,取《礼记》及各种经史杂著有关礼的记载附于本经之下,但此书未能完成。
  朱熹也不很主张学生学《礼》。他说:“礼学多不可考。盖其为书不全。考来考去,考得更没下梢,故学《礼》者多迂阔。”(《朱子语类》卷八四)

知识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出版者:东方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以理制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要求——宋明儒学关于“理”“欲”关系论述的现代启示、改铸儒学的新需要、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社会政治思想、理为“天地万物之根”的世界本原论、“天命”与“气质”相结合的双重人性论、唤醒天赋观念的“格物致知”论、克人欲、存天理 、“一中又自有对”的辩证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