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知行关系的全面展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743
颗粒名称: 四、对知行关系的全面展开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80-83
摘要: 本文讲述了从程颐和朱熹的观点来看,他们都强调知和行的联系和重要性。程颐认为,如果人不知道应该走哪条路,就无法达到目的地。朱熹认为,知是行的开始,只有明确的知识和理论指导,才能进行正确的行动。朱熹还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在知行关系中的作用,并将行的范畴扩展到政治实践中。他们都认为知和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通过行动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朱熹也强调了行为的重要性,认为行是对知的实践检验和体现。然而,他们对知行关系的难易性以及行为评价的标准存在一些差异和争议。他们的观点提醒我们,在实践中不仅要有正确的知识和理念,还需要通过行动来验证和实现。
关键词: 程颐 朱熹 道学家

内容

从程颐起,道学家们很喜欢讨论走路问题。程颐说:“今有人欲之京师,必知所出之门、所由之道,然后可往;未尝知也,虽有欲往之心,其能进乎?”(《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程颐此时住在洛阳,他的意思是:从洛阳到开封,要先知道出哪道门,走哪条道,然后才能出发;如果不知道,出了别的门,走了别的道,就不知道会走到哪儿去了。程颐的话有没有道理呢?很有道理。所以他又说:“说到底,须是知了方行得。”
  朱熹也主张知先行后。他说:“先知得,方行得。所以《大学》先说致知。”朱熹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强调儒学伦理对于个人修养和行为的指导作用。他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五者,皆明明德事。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朱子语类》卷十四)明德,指的是天赋于人的道德观念;明明德,指消除气禀、物欲对于人的锢蔽,发扬天赋于人的道德观念;诚意、正心、修身,指按“明德”的要求进行个人修养。朱熹认为致知是知的开始,诚意则是行的开始。
  知和行有着明确的界限。知属于思想,是主观;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属于实践。朱熹把“诚意”“正心”一类活动也算作“行”,说明他关于“行”的概念和今人不同。在此之外,朱熹还有一个概念,叫“笃行”。他说:“须修身、齐家以下,乃可谓之笃行。”(《朱子语类》卷五一)这里,朱熹所说的“行”就超出了个人修养的范围,而包含着“治国”“平天下”一类的政治实践了。
  “先知得,方行得”,先懂得了儒学伦理,然后才能进行道德修养,有所行动。否则,个人的道德修养就会走到别的方向,行为也就可能越出规矩。所以朱熹强调“万事皆在穷理后”,认为“经不正,理不明”,不管“如何地持守”,“也只是空”。他曾把知行关系比为眼睛和脚的关系,说是:“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子语类》卷九)意思是有了眼睛,才会看清道路;没有眼睛,两只脚就不知道会迈到哪儿去了。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自然,知对行有指导作用。但是,一切知包括道德观念、理论体系都来源于行。例如要从洛阳到开封,先要“穷究”路线,要“知”。但是,开封在东,出东门、往东走的知识还是从走路中得来的。所以从认识过程的总体上看,只能是行先于知,而不能知先于行。
  朱熹部分地看出了知行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子语类》卷九四)这里,知行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他又说:“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朱子语类》卷九)从书本或别人的口述得来的知识往往感受肤浅,经过亲身实践之后,这种感受才会深刻并明晰起来。上述一段话表明,朱熹在一定程度上懂得行可以使知深化。
  在知行轻重问题上,朱熹有时强调“知字上重”。曾经有人问他:“有知其如此,而行不如此者,是如何?”朱熹答道:“此只是知之未至。”他认为一个人只要真正体认了儒学伦理,就会“自然”地以之作为个人修养和行为的准绳。
  在某些时候,朱熹又强调“行为重”。他说:“学之之要,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卷十三)理论上懂得了“善”是什么,这是必要的,但是重要的还是“行”,只有通过“行”,才能使“善”与“我”合而为一,达到指导道德修养的目的。有时,他甚至主张以“行”来考察“知”。他说:“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做不做如何!”
  在伦理领域内,一个人对于善是真懂,还是假懂;是诚心向善,还是三心二意,要看“做不做”。朱熹的这一思想是正确的、有价值的,他的“行为重”的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朱熹也讨论到了对于行的评价标准问题。他说:“然穷理不深,则安知所行之可否哉!”朱熹认为行的是与非、可与否的评价标准是理,只有“穷理”愈深,才能对行做出正确的评价。朱熹的这一思想是错误的。真、善、美都存在于客观现实中,评价行的标准只能是社会效果。
  对于知行难易问题,朱熹有时认为知易行难,有时认为知难行易。其实,难易并不是知行问题的科学表述。以往的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大都因不同的情况和条件而异。朱熹摇摆于两种看法之间,既说明了他对此尚无定见,也说明了对这一问题不宜作简单的回答。
  朱熹空前全面地展开了对知行关系多方面的论述,其中“真理颗粒”颇多,须要仔细地加以捡拾。

知识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出版者:东方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以理制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要求——宋明儒学关于“理”“欲”关系论述的现代启示、改铸儒学的新需要、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社会政治思想、理为“天地万物之根”的世界本原论、“天命”与“气质”相结合的双重人性论、唤醒天赋观念的“格物致知”论、克人欲、存天理 、“一中又自有对”的辩证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