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讲明义理”治天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729
颗粒名称: 三、以“讲明义理”治天下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41-43
摘要: 本文讲述了朱熹是中国古代重道德派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之一。他主张以"讲明义理"治理天下,强调人治的重要性。他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选用得当的人才,而法律虽然不足善,但也占一定比重。朱熹对土地兼并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支持实行"井田"制或"限田",并认为"限田"只是一种戏论。他对于王安石的变法持批评态度,认为其变法措施带来了许多弊端,甚至是北宋衰亡的罪魁。朱熹强调治理国家要本于儒学伦理,推崇道学的发扬以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他认为人心是社会根本问题,特别是皇帝的心态对于国家大事具有决定性作用。朱熹相信,当人们对义理有充分的了解并遵循时,政治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因此,他一生致力于建立道学体系。
关键词: 朱熹 道德 思想家

内容

在治国方略上,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大体分为两派:一派重道德,一派重事功。朱熹属于前者,主张以“讲明义理”治天下。
  在宋代,土地兼并问题极为严重。对此,有人主张实行“井田”制,有人主张“限田”。贺州人林勋作《本政书》,设想一夫占田五十亩,每十六夫为一井。朱熹认真地阅读过该书,也对历史上传述的“井田”制作过研究,结论是一时做不到。至于“限田”,他则称之为“戏论”!
  中国古代有法治和人治之争。朱熹强调人治。他说:“其要只在得人。若是个人,则法虽不善,亦占分数多了。”(《朱子语类》卷九八)北宋时,王安石主张“祖宗不足法”,司马光等则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在这一问题上,朱熹和司马光等基本一致。他说:“因祖宗之法,而精择其人,亦足以治。只是要择人。”在朱熹看来,宋太祖时代的许多法令条目就是照抄五代,“多仍其旧”,“可因则因”,他把这称之为“英雄手段”。有门徒问他,如果他当权了,该怎样对待“祖宗成宪”?朱熹回答说:“亦只是就其中整理,如何便超出做得?”有时,朱熹也承认祖宗之法,“因事制宜”,可以“变而通之”,显示出他不同于顽固派。但是,他认为这种“变通”不能违背儒学的根本原则。
  对王安石及其变法,朱熹贬多于褒。他说:王安石“本是正人”,其心“固欲救人”,恭维他是“不世出之资”。但是,他却激烈地攻击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说他“别起得许多弊”,“有以召乱”,甚至蛮横地指责王安石是北宋衰亡的“罪之魁”。据朱熹分析,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的指导思想不端正,“只缘学术不正当,遂误天下”(《朱子语类》卷一二七)。北宋时,陈瓘著《四明尊尧录》、陈师锡著《遗帖》,对王安石多所攻击,朱熹认为他们都没有抓住要害。在朱熹看来,王安石的问题在于汲汲于“财利兵刑”一类事情,“不复知以格物致知、克己复礼为事”。(《读两陈谏议遗墨》,《朱子文集》卷七〇)
  当时,南宋的抗战派为了抵御女真族的侵扰,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积极主张改革内政,富国强兵,走先秦时管仲(?—前645)、商鞅(约前390—前338)等人走过的路。对此,朱熹嗤之以鼻。为了阻止孝宗受到影响,他在《戊申封事》中直斥“管、商功利之说”为“陋”。战国时,李悝(约前455—前395)主张勤谨耕作,增加农业产量,商鞅改革土地制度,对于国家的富强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朱熹看来,皆“无教化仁爱之本”,“可罪”!
  朱熹认为,治理天下国家有本有末。他说:“天下事当从本理会,不可从事上理会。”什么是本呢?据朱熹表示,那就是“三纲”“五常”等儒学伦理。他在《戊申延和奏札一》中称:“盖三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本根也。”朱熹强调:“中国所恃者德,夷狄所恃者力”,宋王朝不应该像“夷狄”那样发展军事实力,而要充分发扬伦理道德的作用。他认为政治的力量、法律的力量都比不上伦理道德,“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论语集注·为政第二》)。
  怎样才能充分发扬伦理道德的作用呢?朱熹认为这就要大力提倡道学,使人人包括皇帝在内都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他一再对皇帝说:“治道必本于正心修身。”在朱熹看来,社会的根本问题是“人心”,尤其是皇帝之心。他说,“天下之大本者,陛下之心也”“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之事无一不出于正”(《戊申封事》,《朱子文集》卷十一),就可以开万世太平之基了。
  朱熹很陶醉于他的这一思想。他说:“今世文人才士,开口便说国家利害,把笔便述时政得失,终济得甚事!只是讲明义理以淑人心,使世间识义理之人多,则何患政治之不举耶!”(《朱子语类》卷十三)据朱熹说,等到“识义理”之人多起来的时候,“政治”就上去了。
  朱熹一生孜孜矻矻于建立道学体系,其原因在此。

知识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出版者:东方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以理制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要求——宋明儒学关于“理”“欲”关系论述的现代启示、改铸儒学的新需要、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社会政治思想、理为“天地万物之根”的世界本原论、“天命”与“气质”相结合的双重人性论、唤醒天赋观念的“格物致知”论、克人欲、存天理 、“一中又自有对”的辩证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