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图书 |
唯一号: | 130820020230003729 |
颗粒名称: | 三、以“讲明义理”治天下 |
分类号: | B244.75 |
页数: | 3 |
页码: | 41-43 |
摘要: | 本文讲述了朱熹是中国古代重道德派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之一。他主张以"讲明义理"治理天下,强调人治的重要性。他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选用得当的人才,而法律虽然不足善,但也占一定比重。朱熹对土地兼并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支持实行"井田"制或"限田",并认为"限田"只是一种戏论。他对于王安石的变法持批评态度,认为其变法措施带来了许多弊端,甚至是北宋衰亡的罪魁。朱熹强调治理国家要本于儒学伦理,推崇道学的发扬以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他认为人心是社会根本问题,特别是皇帝的心态对于国家大事具有决定性作用。朱熹相信,当人们对义理有充分的了解并遵循时,政治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因此,他一生致力于建立道学体系。 |
关键词: | 朱熹 道德 思想家 |
出版者:东方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以理制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要求——宋明儒学关于“理”“欲”关系论述的现代启示、改铸儒学的新需要、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社会政治思想、理为“天地万物之根”的世界本原论、“天命”与“气质”相结合的双重人性论、唤醒天赋观念的“格物致知”论、克人欲、存天理 、“一中又自有对”的辩证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