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朱熹多次为杨时的文章题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时与朱熹渊源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708
颗粒名称: (四)朱熹多次为杨时的文章题跋
分类号: B244. 75
页数: 4
页码: 089-0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曾为杨时的诸多文章撰写了跋文,其中包括《陈居士传》、龟山帖和《列子解》。朱熹在这些跋文中肯定了杨时的品德和学习态度,并为其后学提供了榜样。此外,朱熹还对伪作的跋文表示了质疑和批评。
关键词: 朱熹 杨时 文章题跋

内容

朱熹曾为杨时的诸多文章撰写了跋文。
  1.朱熹跋《陈居士传》
  大观三年戊子(1108),杨时为其已逝的外祖父陈选写了《陈居士传》。
  陈居士传
  〔宋〕杨时
  陈选,南剑州将乐人,世以豪赀为乡闾大姓。其为人忠信愿悫,不妄与人交。晨兴,正冠修容,坐堂上,夫妇相对如宾。非庆吊,未尝出门,虽连墙,有经时不见其面者。间有所之,必筮而后往。家人俟其归,其迹可数也。平居恂恂,人莫见其喜怒,闺门之内雍如也。其遇人,无长幼,必尽诚敬,虽横逆有恶声至,如弗闻。视其容貌泊然,若无足芥蒂者,以故人亦信之。后虽有喜侵暴者,不敢犯也。卒年四十六。
  龟山杨某曰:“予尝读《沈公笔谈》,见其所载杜生事。沈公自谓时方有军事,至夜未卧,罢甚,僚属有谈杜生者,闻之,不觉肃然,忘其劳。考公之所为,于杜生几可无悔矣。非其中有所养,讵能若是哉?惜公之亡,予尚幼,未能究知其所有,故不得而备论之也。当是时,陋郊小邑,无缙绅先生,明道德之归以觉斯人,又无高世之士,含德隐耀,相与熏陶浸灌,辅成其美。此予所深嗟而屡叹之也。然观其襟度夷旷,不可污挠,盖有非学之所能至者。世之薄夫浅子,一有戾己,仅如毛发,则悻悻然见于颜面,必反之而后已,其视公为如何?故特为之论著,以示其子孙,使知先世所以遗己者,在此不在彼也。”
  公少时有故人将亡,子尚幼,以白金数镒委之者。比其子壮,公召与之。其子矍然谢之,初弗知也。盖其信义足以托孤如此。然此在公为不足书者,而邑人以是多公。故并述之,附于其末。
  陈居士,即陈选(杨时外祖父),“字舜举,读书尚气节。遭宋末,隐居耕樵以为业。”(明弘治《将乐县志·人物志》)
  传文面世后,陈瓘、邹浩、游酢、李纲纷纷撰写了跋文。
  淳熙庚子季春(1180),朱熹的门生、将乐人邓绹携杨时所作《陈居士传》问学于朱熹,朱熹为之题写了跋文。
  熹少读《龟山先生文集》,固已想见居士之为人,今得邓生绹所携墨本观之,又见了翁、道乡、游察院、李丞相、张侍郎诸辈称述之盛如此,不胜慨叹。
  夫居士之为人,盖子夏所谓“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者”,先生犹叹其莫有开导而辅成之者。吾侪小人,资本薄恶,其可不汲汲于学问,以矫厉而切磋之耶?因敬书其后,既以自警,且以示诸同志者。
  淳熙庚子季春,新安朱熹书于南康郡舍之拙斋。
  邓纲,字卫老;邓绚,字邦老。兄弟同受学于晦庵朱先生之门。(明万历《将乐县志·人物志》)
  2.朱熹书龟山帖跋
  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三月,朱熹入都奏事。六月,除兵部郎官,辞免诏依旧职名江西提刑。十二日离临安,过桐庐、兰溪。六月十六日书龟山帖跋:
  杨、陈二公(杨时、陈瓘)论《易》有不同者。杨公之词平缓如此。夫二公之间岂有所嫌疑、畏避而然哉?亦其德盛仁熟而自无鄙倍耳。杨公于先天之学有所未讲,则阙而不论,其不自欺又如此,尤后学之所宜取法也。
  淳熙戊申六月十六日新安朱熹书。(明万历《将乐县志·词翰志》)
  跋文中不仅肯定了杨时“德盛仁熟而自无鄙倍”,而且赞扬了杨时“不自欺”的学习态度,并要求“后学之所宜取法”。
  3.朱熹为杨时《列子解》题跋
  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夏,将乐邓绹又将杨时之曾孙杨琳家藏本《列子解》抄寄给朱熹。朱熹阅后认定其跋语是伪作,于是写了《跋讹传龟山<列子解>后》:
  龟山之见二先生,在元丰之初。此书作于其前,故不足怪。跋语则出于其后,而有非所宜言者矣。岂其后人有惜是书而不忍弃者,托为是语以重之欤?噫!是书则传,而其为龟山之累也甚矣。向见沈公雅说有此书,初不敢信。淳熙己酉夏,将乐邓绹为写寄来,因得记其所疑于后。且细读跋语中用字下语多不中律令,与龟山他文不类,其伪妄不疑。但不知何人所作耳。七月三日某书。(《朱文公文集别集》卷七)
  熙宁九年丙辰(1076)五月,杨时的岳父余适去世。杨时因“方举进士,窃名仕籍,而君之葬,不得临穴视之”。(杨时《居士余君墓表》)杨时念其“晚以诗酒自娱,尤喜读《列子》书”,又“窃悲君之无后”,遂于次年著《列子解》。(宋黄去疾《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
  《列子》是战国早期列子及其后学所著的一本哲学著作,后被尊为《冲虚真经》。其思想主旨近于老庄,追求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书中的种种传说及寓言故事,都体现了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佛家多引用之,但与儒家所倡道的“不语怪力乱神”和“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相悖的。杨时青年时期,受岳父余适的影响,曾著《列子解》。但自从师事二程之后,“信至笃,学至诚,业至精”。即使是在程颐“以罪流窜涪陵,其垂言之训为世大禁,学者胶口无敢复道”,士大夫之间盛行佛学的情况下,他与谢显道仍宗洛学不变。此后更是以倡明道学为己任,著书讲学,被东南学者推为“程氏正宗”。可“其后人有惜是书而不忍弃者”,不但珍藏其书,而且将“不知何人所作”之跋一并珍藏,欲“托为是语以重之”。朱熹出于对杨时正面形象的维护和站在历史高度上分析,提醒杨氏后裔“是书则传,而其为龟山之累也甚矣”,并尖锐指出“其伪妄不疑”。充分体现了朱熹的远见卓识和渊博学识。

知识出处

杨时与朱熹渊源录

《杨时与朱熹渊源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 出版社

本书包括杨时生平简介、杨时的主要贡献、杨时文化的时代价值、杨时与朱松、杨时与朱熹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