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朱熹编辑《伊洛渊源录》专章介绍杨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时与朱熹渊源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707
颗粒名称: (三)朱熹编辑《伊洛渊源录》专章介绍杨时
分类号: B244. 75
页数: 5
页码: 085-089
摘要: 《伊洛渊源录》是朱熹编写的一部书籍,反映了自周敦颐、程颢、程颐以来理学流变的情况。全书共十四卷,其中包括了濂溪先生(周敦颐)、明道先生(程颢)、伊川先生(程颐)、康节先生(邵雍)和杨文靖公(杨时)等学者的资料。杨时在朱熹心中地位重要,编排也体现了这一点。这部书在后来的《宋史》以及宋代的道学宗派分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朱熹 杨时 伊洛渊源录

内容

宋乾道八年(1172),朱熹为了反映自周敦颐、程颢、程颐以来理学流变的情况,采取分类编辑的手法,编写了《伊洛渊源录》。全书共十四卷,其中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分别刊载了濂溪先生(周敦颐)、明道先生(程颢)、伊川先生(程颐)、康节先生(邵雍)四位学者的资料;卷十则以大量的篇幅专门介绍了杨文靖公(杨时)的资料。包括:胡安国撰写的《墓志铭》一篇,胡安国答胡宏《龟山志铭辨》一篇,胡安国给陈渊的《答陈几叟书》一篇,吕本中所撰写的《行状略》一篇,朱熹辑的杨时遗事九条。这些资料,为人们了解龟山先生的生平和为学、为人、为官的情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遗事九条
  〔宋〕朱熹
  一
  明道在颍昌时,先生(杨时)寻医调官京师,因往颍昌从学。明道甚喜,每言曰:“杨君最会得容易。”及归,送之出门,谓坐客曰:“吾道南矣!”先是建州林志宁出文潞公门下求教,文潞公云:此中无以相益,有二程先生者可往从之。因使人送明道处。志宁乃语定夫及先生。先生谓“不可不一见也”,于是同行。时谢显道亦在。谢为人诚实,但聪悟不及先生。故明道每言杨君聪明,谢君如水投石,然亦未尝不称其善。伊川自涪归,见学者凋落,多从佛学,独先生与谢丈不变,因叹曰:“学者皆流于异端矣,惟有谢、杨二君长进。”(见《龟山语录》)
  二
  杨时于新学极精。今日一有所问,即能知其短而持之。介甫之学大抵支离,伯淳尝与杨时读了数篇,其后尽能推类以通之。(见《程氏遗书》)
  三
  伊川答杨中立《论西铭》,中立书尾云:“判然无疑。”伊川曰:“杨时也未判然。”(见祁宽所记和靖语)
  四
  旧在二先生之门者,伯淳最爱中立,正叔最爱定夫。观二人气象,亦相似。(见《上蔡语录》)
  五
  先生(杨时)曰:“官司设法卖酒,所在张乐集妓女以来小民。此最为害教,而必为之辞曰‘与民同乐’,岂不诬哉?夫引诱无知之民以渔其财,是在百姓为之,理亦当禁;而官吏为之,上下不以为怪,不知为政之过也。且民之有财,亦须上之人与之爱惜,不与之爱惜而巧求暗取之,虽无鞭笞以强民,其所为有甚于鞭笞矣。”
  余在潭州浏阳,方官散青苗时,凡酒肆、茶店与夫俳优、戏剧之罔民财者,悉有以禁之。散钱已,然后令如故。官卖酒,旧常至是时,亦必以妓乐随处张设,颇得民利。或以请,不许。往往民间得钱,遂用之有力。
  又言常平法:州县寺舍岁用有余,则以归官,赈民之穷饿者。余为浏阳日,方为立法,使行旅之疾病饥踣于道者,随所在申县,县令寺舍饮食之。欲人之入吾境者,无不得其所也。其事未及行,而余以罪去官,至今以为恨。(见《龟山语录》)
  六
  元城刘公问胡珵曰:“毗陵莫常得书中立,安否?”曰:“杨先生近有除命以秘书郎召对。”公曰:“谁所荐?”曰:“传闻是蔡攸公。”曰:“此曹立党相倾,不知中立肯来否?”(见《道护录》)
  七
  胡文定公与杨大谏书曰:“大谏初承诏命,众议有疑。安国独以为以明道先生之心为心者,裂裳裹足,不俟屦而在途也。”
  又与宰相书曰:“龙图阁直学士致仕杨公时,造养深远,烛理甚明,混迹同尘,知之者鲜。(知之者,知其文学而已;不知者,以为蔡氏所引。此公无求于人,蔡氏焉能浼之。)公行年八十,志气未衰。精力少年,殆不能及。上方向意儒学,日新圣德,延礼此老,置之经席,朝夕咨访,裨补必多。至如裁决危疑,经理世务,若烛照数计而龟卜,又可助相府之忠谋也。”
  又答胡应仲书之:“杨先生世事殊不屑意,虽袒裼裸裎,不以为浼。”(见《胡文定公集》)
  八
  昔西南夷人,尝以梅圣俞雪诗织布,而永叔只于野录载之其事,不入志铭。然则姓名为蛮君长所知,岂足道哉!龟山《行状》中载高丽国王事,所以不得书也。(见《胡氏传家录》)
  九
  公讳迪,字遵道……以告来世。(详见前《韦斋集》)
  《伊洛渊源录》的卷六、七、八、九、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则是收录了横渠先生(张载)、谢学士(谢良佐)、游察院(游酢)、尹侍讲(伊焞)、吕正字(吕大临)、胡文定公(胡安国)等四十三位学者的资料,而且都是两人或多人合在一起的。从这样的体例编排来看,就足以证明杨时在朱熹心中的地位。
  《伊洛渊源录》刊行后,“《宋史》道学儒林诸传,多据此为之。盖宋人谈道学宗派,自此书始。而宋人分道学门户,亦自此书始。”(《四库提要·伊洛渊源录》)

知识出处

杨时与朱熹渊源录

《杨时与朱熹渊源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 出版社

本书包括杨时生平简介、杨时的主要贡献、杨时文化的时代价值、杨时与朱松、杨时与朱熹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