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可以焚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一百句》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409
颗粒名称: 欲望可以焚身
分类号: B244.71
页数: 3
页码: 12-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哲学认为,人应该去除私欲,使自己言行符合道德准则。人欲不必是声色货利之娱、宫室观游之侈,只要是应事接物稍微不合道义(天理),便是人欲。人应事接物合天理就保存天理,有私欲就要去除私欲。在天理则存天理,在人欲则去人欲。人有各种欲望,欲望得不到节制是可怕的,贪腐犯罪往往与欲望的泛滥有关。朱子提倡“存天理,去人欲”是对所有人说的,并没有说统治阶级可以例外。他多次提出“正君心”是治理天下的根本,要求限制皇权私欲膨胀。朱子提倡限制人的欲望膨胀在当下依然具有巨大价值,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唯利是图价值观对社会道德带来颠覆的今天,对私欲的克制可以为个人营造一种心理的宁静,让人多一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朱子语录 朱子哲学

内容

修德之实在乎去人欲、存天理。人欲不必声色货利之娱、宫室观游之侈也,但存诸心者小失其正,便是人欲。(《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七《与刘共父》)
  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去除人的私欲,使自己言行符合道德准则。“人欲”不一定必须是音乐、美色、财货、私利等带来的欢娱,也不必是住宅的豪华、游乐的奢侈,只要是应事接物稍微不合道义(天理),便是人欲。在天理则存天理,在人欲则去人欲。(《朱子语类》卷七八)人应事接物合天理就保存天理,有私欲就要去除私欲。
  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朱子语类》卷一一六)
  人应事接物时,道义与私欲就会困扰人的内心,只要有私欲就要克服,不能放纵私欲。要克服私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道义,并能勇敢地实践道义。
  人有各种欲望,欲望——尤其是不正当的——得不到节制是可怕的,贪腐犯罪往往与欲望的泛滥有关。儒家采取道德主义态度,努力把个人欲望纳入公共道德的范畴,在利与义不可兼得的时候,要求个人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朱子称这种道德主义态度为“存天理,去人欲”。这一说法容易被人们误解,批评家指责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吃人杀人的凶恶本质”(《陈亮集·前言》),中华书局,1974年,第8页)。其实我们只要稍微了解这一理论的真正意义,这样的无端指责就不攻自破。
  “存天理,去人欲”指出了个体道德完善的途径。朱子说道德修养的实质就在于去人欲、存天理。“人欲”不一定必须是音乐、美色、财货、私利等带来的欢娱,也不必是住宅的豪华、游乐的奢侈,只要是应事接物稍微不合道义(天理),便是人欲。人欲不包括人正常的欲望,朱子从不否认人的正常欲望,“去人欲”是要消除人的私欲,消除危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那种欲望。批评者当然可以说朱子所说的道义(天理)是代表反动地主阶级的利益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道德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根本没有抽象的道德。有些自许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批评者却是反历史唯物主义的,这多少有点滑稽。再者,朱子提倡“存天理,去人欲”是对所有人说的,并没有说统治阶级可以例外。他多次提出“正君心”是治理天下的根本,要求限制皇权私欲膨胀。不知道这算不算为民请命。朱子提倡限制人的欲望膨胀在当下依然具有巨大价值,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唯利是图价值观对社会道德带来颠覆的今天,对私欲的克制可以为个人营造一种心理的宁静,让人多一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社会责任感。
  “存天理,去人欲”是社会和谐的理论依据,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人人都遵循社会公德,不做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事,社会就会和谐。任何时代个人的道德完善都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不管这个时代道德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若人能对他们的私欲加以控制,贪污腐化就会得到遏制,社会犯罪就会减少。我们不是提倡以德治国吗?那么请别忘了朱子的教诲,请用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限制人的私欲吧!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真能做到控制自己的私欲,所欲有道,这肯定是个理想社会。
  “存天理,去人欲”在哲学层面上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欲望膨胀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等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朱子“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应当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好借鉴。把握事物的具体规律,不以人类意志强行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直接关系人类本身的生存。

知识出处

朱子一百句

《朱子一百句》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

本书从朱熹的语录中选取最具警策意义、最接近今日生活的“百句”,加以引申,以深入思考人生。《朱子一百句》,与其他几本恐怕有一点不一样,它的任务更重的是放在让人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朱子,一个活生生的朱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