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朱子“易箦之叹”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370
颗粒名称: 二 朱子“易箦之叹”考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250-252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朱子在晚年对于《论语集注》中的“曾点言志”一节进行的改动和修订,以及流传甚广的“易箦之叹”问题。文章指出,虽然朱子在晚年一直在对该节进行改动,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他有过“易箦之叹”的行为。同时,文章还指出了杨慎所引用的朱子言论与原文有所出入,因此其引文的可信程度值得怀疑。
关键词: 曾点气象 朱熹 哲学思想 研究

内容

最后,我们必须要提到所谓朱熹针对“曾点言志”的“易箦之叹”问题。在朱子去世后不久,祝穆即在《新安文献志·朱文公易箦私识》一文中对朱子弟子们所记录的朱子“易箦”之叹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此后清人夏炘(字心伯,人称弢甫先生,1789—1871)又在《述朱质疑》中对祝的观点提出了反驳①。但无论是在以蔡沈、黄榦为主的朱子诸位弟子们的记录中、还是在包括祝氏等人的质疑中,都没有提到朱子“易箦”之际围绕“曾点言志”节的态度是否有所转移,是否有过“叹”。事实上,最先提出朱子在“曾点言志”问题上有“易箦之叹”的,反而是几近五百年后的明人杨慎,据程树德《论语集释》引:
  按:《丹铅录》云:朱子易箦之前,悔不改此节注,留后学病根……②
  那么,一直让后人关注的是,朱熹真的有过针对“曾点言志”一节的“易箦之叹”吗?流行的观点认为,虽然朱子在晚年一直在对《论语集注》进行改动,他对“曾点言志”一节更是屡屡改写,但如杨慎所说的“易箦之叹”既不见于朱熹本人的晚年书信中,也不见于其弟子所编辑的《朱子语类》和他们各自的文集中,甚至也不见于杨氏之前的任何记载中,其真实性大可怀疑。对于杨慎本人,《四库提要·子部·杂家·通雅》条则直斥其为“好伪说以售欺”,并对杨编造的许多所谓“古本”颇为不屑①。况且,朱子在其去世前仅两个月时还在和陈淳讨论该问题,至少朱子还是有非常充足的时间来对这一节进行修订的。因此,“易箦之叹”不存在。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朱子在其《论语集注》中对“曾点言志”一节的评论和其在晚年决大多数时间里对此问题的评论有出入,也不排除朱子有“易箦之叹”的可能性。
  当然,就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所有材料来看,朱子在去世的前几天仅仅修订过《大学》、《中庸》两书,对于他一生都颇为关注的“曾点言志”一节,他与陈淳对该问题的讨论基本可被视为他的最后之论。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之前,所谓朱子就“曾点言志”的“易箦之叹”都只能是或然的。
  问题的关键点还在于,只要我们能对朱子晚年修订《论语集注》此节的艰苦过程稍有了解,则也能体会到朱子最终确定定稿的文字时,是下了多么大的决心。而且定稿的确定距其“易箦”只有很短的时间(不足一个月?极有可能是他和陈淳的谈话才最终促成了完成了定稿),这些因素都说明“易箦之叹”的可能性甚微。
  问题似乎只能到此为止。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曾细检四库所收的杨氏《丹铅余录》、《丹铅续录》、《丹铅摘录》、《丹铅总录》诸书,却并没有找到程氏所引的相关文字,程书的引文出处显然是错误的。就我掌握的资料看,这一点还没有被人指出过。其实,程氏所引文字出自后人编辑的《升庵集》:
  朱子晚年有门人问“与点”之意,朱子曰:‘某平生不喜人说此话,《论语》自“学而”至“尧曰”皆是工夫……又易箦之前悔不改“浴沂”注一章,留为后学病根’,此可谓正论矣。①
  这里,杨氏所引朱子的两段话,前半部分出自《朱子语类》,原文为:
  (陈淳)因问向来所呈“与点说”一段如何。 (朱子)曰:某平生便是不爱人说此话,《论语》一部自“学而时习之”至“尧曰”都是做工夫处,不成只说了“与点”便将许多都掉了……②
  比较这两段话可知,杨氏的引文比较随意,与原文也颇有出入。杨氏所引朱子的后一段话则不知所自。应该说,其可信程度并不高。

知识出处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出版者:四川出版集团

本书从朱熹关于“曾点气象”话题的讨论契入,直探朱子思想中的有无虚实之辨和儒学与佛老之辨等关键问题,旁及历史上相关“曾点气象”的评论,进而引出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本体与功夫的讨论。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曾点
相关人物
祝穆
相关人物
夏炘
相关人物
杨慎
相关人物
陈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