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朱子年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新探索》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079
颗粒名称: 【八】朱子年谱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18
页码: 097-1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年谱的研究一直以王懋竑的《朱子年谱》为权威,但学界存在一些争议。有不少版本,如李本、洪本、闽本等,有些版本只称为年谱。其中甲本是李方子本,李方子是朱子的门人,他记录了朱子在淳熙十五年(1188年)以后所说的200多条话,著有《朱子年谱》三卷,通常称为《紫阳年谱》,有魏了翁的序言,《朱子实纪》称之为《朱文公先生年谱》,还有王懋竑的《朱子年谱》。李方子的《年谱》在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朱子的第六世孙境谋锓编纂,后由汪仲鲁作序。
关键词: 朱熹 人物 研究

内容

研究朱子所用之年谱,素来以王懋竑(一六六八-一七四一)《朱子年谱》为无上权威。王氏每云“李本”、“洪本”、“闽本”等,或只云“年谱”。学子不无纷惑。且亦有年谱为王氏所未见者。今为学子利便计,略将各本说明如下:
  甲 宋,李方子本。朱子门人李方子,字公晦,号果斋〔嘉定七年甲戌(一二一四)进士〕,福建邵武人。曾录《朱子语类》淳熙十五年戊申(一一八八)以后所闻二百余条。1著《朱子年谱》三卷,普通称为《紫阳年谱》,魏了翁(一一七八-一二三七)为之序,载《朱子实纪》(丙),称《朱文公先生年谱》。亦载王懋竑《朱子年谱》(辛),其《朱子年谱原序》云:“吾友李公晦方子,尝辑先生之言行。今高安洪史君友成为之锓木,以寿其传。其弟天成属予识其卷首。”《性理大全》成于永乐十三年乙未(一四一五),内载李果斋朱子言行录甚详。2可知此时李方子《年谱》尚存。然先此王柏(一一九七-一二七四)云:“先生旧有年谱,门人各以意裒集。”3明洪武二十七年甲戌(一三九四)朱子阙里掌祠事第六世孙境谋锓《年谱》,函请汪仲鲁为序。孙叔拱谓此谱“以己意增损。……本板漫漶”4。是则李方子之后,其《年谱》屡有增减。汪仲鲁所序之谱,不知保持李方子原谱之程度如何?且岁月既深,字迹磨灭,于是有叶公回校订之必要(乙)。至于李谱之本来面目,已不可考,只知其有《朱子行状》与其叙述朱子生平、履历、道学、事功颇详,5与其序有云果斋尝辨朱陆异同6而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朱境所刊而汪仲鲁为之序,已非方子之旧。7嘉靖三十一年壬子(一五五二)李默序其修订《年谱》,谓魏了翁序“但云果斋辑先生言行,即不称有《年谱》”8,似谓李方子未尝撰《年谱》。容肇祖考据《年谱》甚详,则以《朱子实纪》中之《年谱》代表李方子原辑之《年谱》,9又以汪仲鲁所序之《年谱》为祠堂翻刻,并无修改增补之事。10
  乙 明叶公回校订重刊本(一四三一)。日本内阁文库藏有朝鲜刊叶公回校本《朱子年谱》。此书曾于宽文六年(一六六六)刊行于日本。今已不传。此朝鲜本乃其底本也。宣德六年辛亥(一四三一)孙原贞序云:“括苍11叶公公回来为邑丞(指徽州婺源12)。既新厥庙,复以《年谱》旧刊,本板文字磨灭,漫不可辨。谋欲重刊。爰得旧本。若行状褒典记文附于《年谱》之后者,与邑之儒士孙叔拱悉加校雠,补其遗阙,正其讹谬,命工锓梓。”孙原贞序只云旧谱,不云何时何人所编。然孙叔拱有《年谱》后序。彼云:“叶侯……并取是书徽、闽二旧本考正,重新锓梓。”13朱子八世孙朱湛序亦云:“叶侯公回谒祠间,观而有感,遂购徽闽之本。”所谓闽本,大概指汪仲鲁所序之本而言。叶本书分上中下三卷,与李方子(甲)本同,唯叶本中卷分首尾。一九七二年台北广文书局影印和刻《近世汉籍丛刊》,与《北溪先生字义详讲朱子行状》合为一册。叶本王懋竑未见,因其未用“叶本”之辞也。且条文引洪去芜本(戊)多处而不引所叙相同之叶公回本,如乾道六年庚寅(一一七〇)朱子日居墓侧是也。叶本比洪本早三百年。苟王氏见之,必引此而不引洪本也。又王氏《朱子年谱考异》谓《年谱》无“其后子寿(陆九龄,一一三二-一一八〇)颇悔其非,而子静(陆象山,一一三九-一一九三)终身守其说不变”之语。14若曾见叶本,则知淳熙二年乙未(一一七五)条下,诚有此语矣。容肇祖于《朱子实纪》得见叶本孙原贞序,唯未见其书。然彼推测其当是戴铣《朱子实纪》凡例所说的“宣德(一四二六-一四三五)间婺源刻本,颇有疏脱”15。此可指叶公回本,亦可指朱湛序所云遂购之徽本。宣德朝只十年。叶本刊于一四三一。谅无数年之内,徽州印行两本不同年谱之理。是则朱湛所云购买之徽本,必流传若干年,而容教授所料为正确也。绍兴二十七年丁丑(一一五七)朱子二十八岁,容教授引徽本有“馆于陈氏六月,作《畏垒庵记》”16。而叶本无此语。此又可证徽谱当时不止一本,而叶《谱》为后起也。
  丙 明戴铣厘正本(一五一三)。明人戴铣(一五〇八年卒),字宝之,号翀峰,婺源人。正德元年丙寅(一五〇六)编《朱子实纪》。卷二至卷四为《朱子年谱》。戴氏《自序》云,“果斋李氏之书,屡经锓铺,颇涉淆舛。加以事或逸于时,文寖增于后。未有粹其全者。……窃因其旧而修之,厘为十有二卷。”其凡例云:“果斋李氏著《紫阳年谱》三卷。原本不存久矣。宣德间婺源刻本,颇有疏脱。今取《朱子语类》《大
  全集》《行状》、本传、《道命录》(李心传编)、《年谱节略》(都璋编)等书,参互考订,讹者正之,略者详之。”戴云“因其旧”,又云“婺源本(指乙)刻本颇有疏脱”,则其基于李方子之《年谱》(甲),无可置疑。有如李氏之《年谱》,《实纪》之《年谱》亦分三卷,为《实纪》之第二、第三、第四卷。第九卷以下为《褒典》《赞述》与《纪题》,皆增补《年谱》所未及者。戴铣《自序》云:“旧名《年谱》,今更曰《实纪》,何也?谓之《年谱》,则绍乎前彰乎后者不足以该。必曰《实纪》,然后并包而无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以此为“主于以推崇褒赠,夸耀世俗为荣”。又谓其“主于铺张褒赠,以夸讲学之荣”17,乃对卷九以下而言,与《年谱》无关,然似嫌过刻。愚尝比较叶公回《年谱》与戴铣《年谱》之记载(参看本条附录),不见其有何比叶本为夸张也。
  容肇祖参订陈建(一四九七-一五六七)之《学蔀通辨》与《实纪》之《年谱》之异同,指出陈建采据之书,有《朱子年谱》一种,“疑或为宣德间婺源刻本”18(指乙)。因《实纪》所载与陈建所引《年谱》大致相同,故结论:“《朱子实纪》中的《年谱》,以现今所存及所知本相比,实为最接近于李方子的《紫阳年谱》,又可见了。”19容教授未见叶公回本。今则叶《谱》已由海外来归,容氏见之,必谓叶本之接近李方子本,较《实纪》为先矣。《学蔀通辨》引《年谱》云:“朱子……曾去学禅。”20绍兴二十一年辛未(一一五一)条下叶本有此语而戴本无之。则陈建所用之《年谱》可能为李方子本或叶本,而戴铣删去“曾去学禅”四字耳。
  丁 明李默改订本(一五五二)。李默,字时言(一五五六年卒),福建建阳人。其《朱子年谱》编订之经过,可于朱凌(朱子第十一世孙)与李默两序见之。朱凌云:“《徽国文公年谱》(甲),宋李果斋氏所著也。益以勉斋黄氏《行状》,先祖生平、履历、道学、事功,始终大致尽矣。婺源戴氏因旧本厘正,附谥议诗文,而总曰《实纪》(乙),重于徽也。考亭仍婺源叶侯重修本,并附书院题记,总曰《年谱行状》,重于建也。……嘉靖壬子(一五五二)仲春大巡,侍御元山翁曾先生按闽之暇,凌以年末胥见于建溪行台。比询家世,间出《年谱》求正。公披览一尽,叹字迹多漫灭,亟欲修订。且慨旧本之未尽善也。遂敦请于大冡宰古冲翁李老先生,重加参订。校阅纂辑之勤,历三时焉。备载翁所序集矣。录既成,侍御乃命付诸木,嘉惠四方学者”。
  此处所谓旧本,即戴铣据以厘正之旧本。至其是否果斋之旧,则李默序云:“世传李果斋公晦尝著《紫阳年谱》三卷,魏了翁为之序。今其序固在。但云果斋辑先生言行,即不称有《年谱》。及考朱氏今所存谱,盖多出洪武(一三六八-一三九八)、宣(宣德,一四二六一一四三五)、景(景泰,一四五〇-一四五七)间诸人之笔,与朱氏增益所成,断非果斋之旧。其最谬者,先生殁后,数十年间,所得褒典,犹用编年之法。甚者尊朱诋陆,为私家言。非述作体也。比侍御元山曾君佩按闽至建阳,得其书而读之,颇疑冗脱。将重加刊正,而以其事谋于默。……辄以元山君之意,咨于先生裔孙河。河指摘谱中舛误者数事,与予意合。因属之考订,一准《行状》《文集》《语类》所载。默不自揆,稍为删润。其猥冗左谬不合载者,悉以法削之。视旧本存者十七。不以鄙诬累先哲也。谱成,复取勉斋(黄榦)《行状》,并国史本传为附录,以示传信。其自宋褒典,亦汇附于末,与是谱合为五卷云。”李序成于嘉靖三十一年壬子(一五五二)六月。朱序则成于同年十一月。21
  王懋竑《朱子年谱》参考李本不少,必指此本而非李方子本。王氏卒于乾隆六年辛酉(一七四一)。可知此谱十八世纪中叶尚传。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成于乾隆四十六年辛丑(一七八一),已不著录,盖此间已亡佚矣。故容肇祖考订《朱子年谱》,以舒敬亭《朱子传道经世言行录》中《年谱》为李默本,因以王懋竑《朱子年谱考异》证之,字句偶然不同的不多。2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默之学源出姚江(王阳明),阴主朱陆(陆象山)始异终同之说,多所窜乱,弥失其真”23。又云:“朱子辨陆学之非,辨陈(陈亮)学之非,旧谱有之,惟李默本删去,以默传金溪(陆象山)之学故也。”24李默门户之见,又可于洪去芜修订本(戊)洪璟之序见之。洪璟曰:“考朱子门人李果斋氏,尝叙次朱子之言行。虽未以《年谱》称,而大端岁月之终始可与稽也。世宗时(一五二二-一五六六),李古冲(李默)从而修之。以旧谱为多出于洪、宣、景间诸人之所改窜。是岂果斋之谱不复见于世欤!当古冲中同修《年谱》,诸公在嘉靖(世宗)之朝。姚江之学方盛。其以果斋之谱为多所改窜非旧本者,不过如序中所称果斋尝辨朱陆异同,从而疑其书之未能尽善,而不知果斋亲见朱子辨正象山。岂尝有晚年定论之说?其亦据实而直书之,以俟夫后人之折衷定论,不可谓著书立说者之不当出于此也。”洪璟续云:“然而古冲之所修,其亦有出于果斋之所未逮。如大修荒政,条奏诸州利病诸书法,与陈同甫(陈亮)来往,当在其大书之下,及毁秦桧祠事,皆绝有关系,不可以略者。”25
  戊 清洪去芜改订本(一七〇〇年重刻)。此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无著录,只谓“国朝康熙庚辰(一七。〇)有婺源洪氏续本”26。洪璟之序有云:“古冲(李默)之所修(丁),亦有出于果斋(甲)之所未逮。……家兄去芜尝辑两家之谱,而参以朱子从学延平(李侗),及与张敬夫氏(张栻)中和三变之书,而合为一编,附以黄氏《行状》《宋史》本传,与历代褒典庙记诸文,以俟后之君子。其书旧刻于金陵。……题曰‘重刻’,仍其旧也。”27此为洪璟康熙三十九年庚辰(一七〇。)所识。“两家”非指李方子与李默本,因序之上文已谓“果斋之谱不复见于世”也。所指者乃李默本与李默以为出于洪、宣、景间诸人之“旧谱”。是则洪《谱》为李方子本改订之改订矣。王懋竑则以为“似见旧本”与“疑是《年谱》元本”28,故参引特多。
  容肇祖著《跋洪去芜本朱子年谱》,考据极精。29据云:“今年(一九三六)三月,刘文兴先生以其尊人所藏洪去芜本《朱子年谱》见示,说辗转得之王氏(王懋竑)后人。……据书内标题绝没有洪氏的名字。目录下有如下两行题字:宋邵武李方子果斋原辑;明婺源李默古冲增订。其为本自二家年谱,而折冲增订于其间可知。……今案洪氏本书,卷首为序、像、赞、世系,题名录;卷一卷二为《年谱》;以下则附录,卷三为《行状》,卷四《宋史》本传,卷五历代褒典之属。今刘先生藏本缺去卷三以下,然据目录是可知的。”30容氏所谓“二家”,亦如洪璟之“两家”,盖指李默本与所谓“旧谱”,已非李方子本之原貌矣。
  据容氏考证,洪氏名嘉植,字去芜,即洪秋士,婺源人。漫游甚广。好作诗。学于熊赐履(一六三五-一七。九)。曾与阎若璩(一六三六-一七。四)论学。31容氏又更参以王懋竑《朱子年谱·考异》(辛),互相比较,指出“洪嘉植对于朱熹的论学的重要之处,如从学李侗,如与张栻论学中和三变,如朱陆异同,如与吕祖谦(吕伯恭)论涵养,如儒佛同异,如评陈亮的功利说,皆有所增订。虽得失不能没有,他对于朱熹学说的重要大端,确不是轻易放过的,又可见了”32。
  己 闽本。王懋竑(辛)参考闽本多次,但只云“闽本”与“新闽本”而未明言其为何时何人所编。只云“闽本新出”与“新闽本尤为疏略”。33“闽本”与“新闽本”当同是一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有“建宁朱氏新本”34,即指此书。李默《年谱》(丁)亦是闽本,然王氏指明“李本”,而李本亦非新出,故“闽本”不能指李本。叶公回(乙)校订本亦是闽本,然亦非新出,且王氏《朱子年谱·考异》朱子五岁条下引闽本“文公名沈郎”,而叶本无此条也。据容教授,王懋竑未见万历四十四年丙辰(一六一六)刻本赵滂编《程朱阙里志》卷四之《晦庵先生年谱》,及雍正三年乙巳(一七二五)紫阳书院重刻本《程朱阙里志》。亦未见乾隆二年丁巳(一七三七)朱世润重编之《朱子年谱》。35紫阳书院虽在徽州,而朱世润则为朱子裔孙。故朱刊可为新闽本。而王懋竑未见,故彼之所谓“闽本”或“新闽本”,始终是谜。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一七二二)朱子十六代孙朱玉编《朱子文集大全类编》,凡八册。每册由一卷至三十七卷。第一册卷首《年谱原序》载《年谱》序十二,其中包括魏了翁(甲)、汪仲鲁(甲),孙原贞(乙)、戴铣(丙)、李默(丁)、朱凌(戊)之序。卷二为《文公年谱》祭文与《行状》。今比较王懋竑所参“闽本”,有许多相同处。36闽本与此本同用文公而不称先生或朱子。但朱子五岁王懋竑引闽本有“文公名沈郎,小字季延”等三十九字。朱玉《年谱》无之。又朱子生年王懋竑引闽本云“文公面右有七黑子,时并称异”,而朱玉《年谱》只云“文公面有七痣”。故知王氏所用之闽本,决非朱玉新出之闽本也。《朱子实纪》卷十载朱子门人祝穆《朱子易箦私议》,谓朱子病革,先作书季子与之诀别,次作书黄榦,次作书范念德。“今《年谱》所书,乃谓先作黄、范二书,而后季子书,则其事失伦。”祝穆所指《年谱》,乃朱子死后数十年内之《年谱》。今查上述乙、丙、丁、戊四《年谱》,皆不失伦。只《朱玉年谱》以黄、范二书为先。岂朱玉《年谱》从最早《年谱》而来耶?
  庚 清邹琢其《年谱正讹》。此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称之(江苏)武进邹氏《正讹》本37,王懋竑云:“武进邹君琢其,雍正己酉(一七二九)以御史谪居吾邑。……逾年,始与余相晤。……戊午(一七三八)秋,琢其自金陵贻余《年谱正讹》一册。……其议论杂用余说。……顾其言仅据洪本(戊)与新闽本(己),而李本(丁)则未之见。……所增人者间不言其所据。详略亦无定例,颇非著书之体。余窃考其书,采摭广博,辨正精详,而所附论学诸语,亦简要分明,可见古人为学大略,皆旧谱之所不及。”38此书不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想流行不广。
  辛 清王懋竑《朱子年谱》。上述叶本(乙)、戴本(丙),均宜参考。王氏之书,则为研究朱子者所不能免。不特从考据观点为上乘之作,而其材料与正确,实所罕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为:“诸家之中,惟愁竑本最精核。”39诚非过言。
  王懋竑(一六六八-一七四一),字与中,号白田,(江苏)宝应人。竭一生之力为《朱子年谱》作纂订。“未第时,即编是书。……直至易箦前数日,厘正乃成。”40其子箴传识其《目录》云:“先君子纂订《朱子年谱》,历二十余年,凡四易稿而后定。别为《考异》附于后。又续辑论学切要语,并附焉。岁辛酉(一七四一)秋,书成,先君子弃世。不肖等谨藏箧中。今年(乾隆十六年辛未,一七五一)春,孙氏甥仝辙、仝敞,亟请付梓。”辙、敞附语曰:“仝辙兄弟,少小尝侍先生左右。窃闻教晦,略窥纂订之意。辄不揣谫陋,强缀例义十有二条,列诸篇端。”
  其例义略云:“先生大抵据李(丁)、洪(戊)两本严审而慎采之。……李洪两本《年谱》,按之朱子《文集》《语录》,多所不符。先生盖凭《文集》《语录》,以考正李、洪两本。故《文集》《语录》收载为详,而《文集》删取尤多。……《朱子行状》,为门人勉斋黄氏作,最可征信(参看页四〇‘朱子行状’条)。《宋史》本传,不无舛误。先生考正李、洪两本,悉以《行状》为主,而本传有可采者,亦参附之。……李、洪两本年谱,先生分别注明,仍志《年谱》之旧,而所载《文集》《语录》《行状》本传,暨凡引证群书,总缀于各条下,统标之曰《朱子年谱》。……先生纂订《年谱》,凡己所辩论,原缀各条末后。恐繁重难以行远,因摘出别为一书曰《年谱考异》。……古冲为阳明之学,率其私意删改旧谱。……先生有忧之。得洪本稍增多,并有闽本(已)可参校。”
  书分四卷。每卷分上下。继以《考异》四卷。然后以朱子《论学切要语》两卷终焉。其所参考各书,过半只云《年谱》。此指李、洪两本以至闽本所同,而王氏以为可以上溯李方子原本(甲)总概而言,而非其本人“引证群书”之《朱子年谱》。如建炎四年庚戌(一一三〇)云:“按《年谱》,李本称‘朱子’,洪本称‘先生’。……《年谱》云:‘以方腊乱不能归。’方腊之乱在庚子辛丑(一一二〇-一一二一),承事(朱子之祖父朱森)之卒在乙巳(一一二五)。则方腊之平久矣。《年谱》误也。”可知《年谱》兼李、洪等本而言。王氏参考以洪本为最多,李本甚少。大概以洪本较确较详之故。如朱子落职罢祠,李本只一条,洪本则增多三条。41固不止因李默为陆王之学而已也。间亦两本并举,以资比较。参考闽本亦多,间有因李本洪本俱无而据以增入者。42参考邹本(庚》亦不少,而据以补入者较多。43四本或详或略。亦有冲突。王氏一一改正之。如淳熙十五年戊申(一一八八),除直宝文阁,李本作七月,洪本作八月。王氏依《文集》改正为七月。44又如绍熙元年庚戌(一一九〇)刻经书,李本作“五经”,洪本作“四经”。王氏亦依《文集》改正为“四经”。45庆元元年乙卯(一一九五)占得遯之“家人”,《考异》云:“年谱遇遯之‘同人’,《行状》同。……盖传闻之误,今改正。”46王氏未见叶本(乙)与戴本(丙)。戴本为“遇遯之‘家人’”,可为王氏作证。然王氏之改订,乃根据《文集》别集《答刘德修书》云,“得遯之‘家人’,为遯尾好遯之占”47。故王氏云:“若遯之‘同人’,则止占遯尾矣。”48谓为传闻之误,恐未必然。因占时门人数人在场,且事关重要,不容轻信。不如谓抄写之误之为愈也(参看页一二九“遯之‘家人’抑遯之‘同人’”条)。王氏专靠第一手材料,精审详核。钱穆许为“最称审密”,而撮王氏之《朱子年谱》为《朱子年谱要略》。49
  上述八种年谱,只戴本与王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著录。于戴本则批评甚烈,于王本则虽有指摘,而赞美备至。《提要》云:王谱“于学问特详,政事颇略。如淳熙元年甲午(一一七四)劾奏知(浙江)台州唐仲友事,后人颇有异论,乃置之不言。……至于生平著述,皆一一缕述年月。独于《阴符经考异》《参同契考异》两事,不载其名,亦似有意讳之。然于朱子平生求端致力之方,考异审同之辨,元元本本条理分明。……以作朱子之学谱,则胜诸家所辑多矣”50。
  懋竑对于朱子文书其未署年月者,加以年期。此为其改正年谱之外之最大贡献。除少数外,未尝于《考异》说明理由,其中难免少数以意度之。钱穆于此不尽同意。如《书集传》若干篇与其定中和旧说之年岁是也。51钱氏亦反对懋竑之辨《家礼》之伪,谓为“遇大节目,考核每见纰缪”52。然此尚是悬案,未可以一概论也。钱氏本人所考年期,亦尝有误。如彼谓《朱子答陆子美(第二书)》在淳熙三年丙申(一一七六),而王氏以之为在淳熙十四年丁未(一一八七)。然书提及近作小筮书,指《易学启蒙》,而朱子序此书于淳熙十三年丙午(一一八六),故知王氏为正而钱氏为误也。53李相显谓王氏所定朱子书札与要语年期,即在其《白田草堂存稿》加以讨论,仍乏证据,54然李氏亦未提出反证,则只可存疑而已。无论如何,此类究属少数,只是白璧之瑕耳。愚以为此璧最为碍眼之瑕,乃在其未能脱除门户之见。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书“大旨在辨别为学次序,以攻姚江‘晚年定论’之说”55。此是指其《朱子论学切要语》而言,而伍崇曜《朱子年谱跋》则谓“即是此书”。又谓“是书专为卫道而作”。王氏因其门户之故,乃不录朱子之《阴符经考异》与《参同契考异》。沈继祖奏朱子六大罪,余嚞乞斩。王氏注云:“沈继祖余嚞两疏,皆不知所据。窃疑为阳明后人,依仿撰造以诋朱子者。”56沈疏载叶绍翁(约一一七五-一二三〇)《四朝闻见录》,57距朱子之殁,仅二三十年,非姚江派伪造也。《文集》只举篇名,《语录》只举记录者之名,甚难检查。深望有心人一一注其卷页,则造福学子不浅矣。
  懋竑未见叶本与戴本。苟见之,则必用此两本而少用李本、洪本。如淳熙十四年丁未(一一八七)“四月拜命”。王氏从洪本。如曾见叶、戴两本,则必引之,因其所载相同,而比洪本早二三百年也。然诸本大同小异,于懋竑结论,无甚影响。朱子生年,戴本有“贫不能归”之语,王氏可依以补年谱之缺。绍兴十三年癸亥(一一四三)
  叶本命字祝词较年谱为详,王氏可以引用。庆元三年丁巳(一一九七)年谱作饯别寒泉精舍,王氏亦可依戴本改正为净安寺。然王氏采用《文集》《语类》第一手材料,反为优胜。淳熙七年庚子(一一八〇)应诏上封事,王氏以“上读之,大怒,令其分析。赵雄诡词救解乃已”之语来自李本,而不知早已见诸戴本也。苟见叶本,或宁取其所载。其言曰:“上初不以为忤。当笔者始欲疏驳。同列喻解乃已。”又淳熙七年庚子(一一八〇)朱子筑卧龙庵于庐山,并绘诸葛像于其中。叶、戴两《谱》,均载其事。苟王见之,必增入焉。然此类究属少数,亦非重要,无损于王氏《朱子年谱》之真价值也。
  附 叶本(乙)与戴本(丙)之比较
  叶公回本
  戴铣《朱子实纪》本
  有魏了翁、汪仲鲁、孙原贞、朱湛序。无朱湛序。均有朱子半身像。同为家庙所藏文公六十一岁写真之摹写。
  世系图十九世,三十六人。称“先生”。
  世系图二十世,三〇九人。称“朱子”。
  建炎四年方腊乱,陆道梗,不能归。
  方腊乱,陆道梗,且贫不能归。
  绍兴七年 八岁问天何所附?
  相传朱子生时,婺源故宅井中有紫气见。四岁问:“天何所附?”
  绍兴二十年 略述虞集《复田记》。
  绍兴廿三年 初见延平(李侗),说得无
  限道理。也曾去学禅。
  初见延平,说得无限道理。渠初从谦、开善处下工夫,故皆就里面体认。
  绍兴廿七年
  无洪本、徽本之“馆于陈氏”。
  亦无。
  隆兴元年
  正文多“是岁《论语要义》成”,“《论语训蒙口义》成”。
  隆兴二年
  正文多“《困学恐闻编》成”,又加注。
  乾道三年
  除枢密院编修。
  注多“用执政陈俊卿刘珙荐也”。
  至自长沙。
  注多东归与道中作诗二百余篇数十字。
  乾道六年《家礼》成,未尝为学者道之,易箦后其书始出。
  《家礼》既成,为一童行窃去。至易箦后其书始出。
  乾道八年
  正文多“《八朝名臣言行录》成”。
  乾道九年
  注多“九月序《中庸集解》”。
  淳熙三年
  归婺源省先墓。
  注长数倍,谓朱子思返其故庐,唯闽产力劝其还闽。
  淳熙六年
  正文多“十二月申请陶威公庙额”。
  淳熙七年
  正文多“三月复丐祠,不允”。疏入,上初不以为忤。当笔者始欲疏驳。同列喻解乃已。
  疏入,上读之大怒,命朱子分析。宰相赵雄诡辞救解乃已。
  淳熙八年
  陆子静来谒。
  注多朱子答东莱书。
  淳熙九年正文多“正月条奏巡历诸群救荒事宜”。
  复上时宰书。
  在此本为注。
  正文多“毁秦桧祠”又注十一字。
  注:“诏与江东梁揔两易,复辞。”
  作为正文,并加详注。
  淳熙十一年
  力辨浙学。注谓朱子与陈亮往复辨难而陈心服。又述朱子江西(陆象山)顿悟,永康(陈亮)事功两病之语。
  不言朱陈辨难而有朱子致刘子澄书评功利之说。朱子学术两说之语,见之绍熙三年。
  淳熙十四年
  正文多“三月编次《小学》书成”。
  十月拜命。注云宰执杨万里荐。
  注云:“‘十月拜命’四字疑衍。”
  淳熙十五年八月。
  注有叶适上疏言林栗以私意劾朱子。
  绍熙三年
  注:“永康陈亮同甫来。”
  正文“陈同甫来访”,又注百余字。
  绍熙四年
  二月差主管南京鸿庆宫。
  二月仍旧宫观。又注:“七月序《诗集传》。”
  绍熙五年
  除官观,寻除宝文阁侍制。注较详。
  庆元元年
  注:“遇遯之‘同人’。”
  注:“遇遯之‘家人’。”
  庆元三年
  别蔡元定于寒泉。注:“会别萧寺。”
  别蔡元定于寒泉。《周易参同契考异》成。
  注:“会别净安寺。”
  庆元六年
  三月甲子终于正寝。十一月葬。注:“送者几千人。”
  注甚详。
  注:“送者几千人。言者误以为归葬婺源,奏乞约束会葬。”
  两本比较,戴本正文较多数事,但与叶本几全同。注较详。其长注多至三四百字者亦大同小异。事实不符者甚少,唯戴本特重著述。如此相同,必是共沿一本,或即李方子原本(甲)亦未可知。隆兴元年,两本均云“十一月戊辰”,则其误亦同,又可以知其同出一源也。又将此两本与他本比较,亦是同者多而异者少。朱子传信之可靠,可谓足以惊人。

附注

1 拙著《朱子门人》(台北学生书局,一九八二),页一一三至一一四。 2 《性理大全》卷四十一《诸儒》三,又载叶公回校订《朱子年谱·赞》(《近世汉籍丛刊》本),页十六上至二十五下,总页三十一至五十。 3 王柏《原刻文公系年录序》,载朱玉《朱子文集大全类编》〔康熙六十一年壬寅(一七二二)本〕第一册,《年谱原序》,页二下至三上。 4 叶公回校订《朱子年谱》,孙叔拱《后序》,页五上下。 5 李默改订《朱子年谱》,朱凌《序》,载王懋竑《朱子年谱原序》(《丛书集成》本),页五至六。 6 洪去芜改订《朱子年谱》洪璟《序》,载王懋竑《朱子年谱原序》,页六。 7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传记类》(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总页一二六二。 8 李默自序《朱子年谱》,载王懋竑《朱子年谱原序》,页四至五。 9 容肇祖《跋洪去芜本<朱子年谱>》,《燕京学报》(第二十期,一九三六),页二一〇。 10 容肇祖《记正德本<朱子实纪>并说<朱子年谱>的本子》,《燕京学报》(第十八期,一九三五),页八十一。 11 今浙江丽水县。 12 今属江西省。 13 叶公回校订《朱子年谱》,孙叔拱《后序》,页五上下。 14 王懋竑《朱子年谱·考异》,卷二,页二七六。 15 参见注10。 16 容肇祖《跋洪去芜本朱子年谱》,《燕京学报》(第二十期,一九三六),页一九六。 17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传记类一》,总页一二六三;《传记类·存目二》,总页一三一八。 18 容肇祖《记正德本<朱子实纪>并说<朱子年谱>的本子》,《燕京学报》(第十八期,一九三五),页七十七。 19 容肇祖《记正德本<朱子实纪>并说<朱子年谱>的本子》,《燕京学报》(第十八期,一九三五),页八十四。 20 《学蔀通辨》(《正谊堂全书》本)卷一,前编上,页二上。 21 两序载王懋竑《朱子年谱原序》,页四至六。 22 容肇祖《跋洪去芜本朱子年谱》,《燕京学报》(第二十期,一九三六),页一九五、二一〇。 2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传记类》(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总页一二六三。 2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传记·存目类二》,总页一三三三,朱世润《朱子年谱》条下。 25 洪去芜改订《朱子年谱》洪璟《序》,载王懋竑《朱子年谱原序》,页六至七。 26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传记类》(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总页一二六三。 27 洪去芜改订《朱子年谱》洪璟《序》,载王懋竑《朱子年谱原序》,页六至七。钱穆误以洪璟为洪去芜。《朱子新学案》(台北三民书局,一九七一),第五册,页四一一。 28 王懋竑《朱子年谱·考异》,卷四,页三二〇、三三六。 29 容肇祖《跋洪去芜本朱子年谱》,《燕京学报》(第二十期,一九三六),页一九五至二二三。 30 容肇祖《跋洪去芜本朱子年谱》,《燕京学报》(第二十期,一九三六),页一九五至一九七。 31 容肇祖《跋洪去芜本朱子年谱》,《燕京学报》(第二十期,一九三六),页一九七至二一。 32 容肇祖《跋洪去芜本朱子年谱》,《燕京学报》(第二十期,一九三六),页二二〇。 33 王懋竑《朱子年谱·考异》,卷一,页二四一至二四二。 3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传记类》(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总页一二六三。 35 容肇祖《记正德本<朱子实纪>并说<朱子年谱>的本子》,《燕京学报》(第十八期,一九三五),页八十三。 36 如王懋竑《朱子年谱·考异》卷一,页二四七、二六二;卷二,页二七七;卷四,页三三二、三三四。 37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传记类》(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总页一二六三。 38 王懋竑《白田草堂存稿》(《广雅丛书》本)卷八《记朱子年谱正讹后》,页六下。 39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传记类·存目类二》,总页一三三三,朱世润《朱子年谱》条下。 40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一七五九)门人乔汲《朱子年谱后序》。 41 王懋竑《朱子年谱·考异》卷四,页三三六至三三七。 42 同上,卷二,页二九三;卷四,页三三二、三三五等。 43 同上,卷一,页二四七;卷二,页二八六、二八八;卷三,页三〇五;卷四,页三二二、三三二。 44 同上,卷三下,页一四三;《考异》,卷三,页三一三。 45 同上,卷四上,页一七六;《考异》,卷四,页三二〇。 46 同上,卷四下,页二一六;《考异》,卷四,页三三五。 47 《文集》别集卷一《答刘德修(第六书)》,页十三下。 48 王懋竑《朱子年谱·考异》卷四,页三二〇。 49 钱穆《朱子新学案》第五册,页四一一。 5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传记类》(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总页一二六三。 51 王懋竑《朱子年谱·考异》卷一,页二五五;卷四,页三四〇。钱穆《朱子新学案》第四册,页八十九、一六四至一七一。 52 王懋竑《朱子年谱》卷四下,页二二〇至二二一。钱穆《朱子新学案》,第四册,页一六六至一七一。 53 王懋竑《朱子年谱》卷三上,页一二八;钱穆《朱子新学案》,第三册,页三四四至三四五。参看拙著《朱学论集》(台北学生书局,一九八二),《朱陆通讯详述》,页二六〇-二六一。 54 李相显《朱子哲学》(北平世界科学社,一九四七),页七三一、七二六、七六七、七七九、七八一、七八七、七八八、八〇六、八一〇、八一五、八一六。 5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传记类》(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总页一二六三。 56 王懋竑《朱子年谱·考异》卷四,页三三七。 57 《四朝闻见录》(《浦城遗书》本)卷四《庆元党》,页十下至十三下。

知识出处

朱子新探索

《朱子新探索》

出版者:重庆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行状、朱子自述、朱子自称、沈郎、刘屏山命字元晦祝词、朱子世系之命名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