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朱子之亲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新探索》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078
颗粒名称: 【七】 朱子之亲属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11
页码: 086-0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的父亲名叫松,字乔年,是徽州婺源万年乡松岩里的人。他生于绍圣四年闰二月二十三日(1097年)。曾祖父名振,曾祖母姓汪;祖父名绚,祖母也姓汪;父亲名森,号退翁,母亲姓程。父亲之前三代都没有从政。政和八年三月,父亲在进士及第后被授予福建建州政和县尉的职务。因此,他搬到福建。父亲过世后,因贫穷无法回家,葬在政和县西二十里的护国寺西侧。当时,他与罗从彦一起旅行,听闻了杨龟山和李延平传授的河洛学派(指程颢和程颐的学派),并与李延平结为同门友,日常诵读《大学》和《中庸》。他觉得自己的姓名不庄重,因此取古人佩带韦(wéi)的意义,将他的书斋称为韦斋。
关键词: 朱熹 人物 研究

内容

朱子之父名松,字乔年。徽州婺源1万年乡2松岩里人。绍圣四年丁丑(一〇九七)闰二月二十三日戊申生。曾祖振,妣汪氏。祖绚,妣亦汪氏。父森,号退翁,妣程氏。三世不仕。政和八年戊戌(一一一八)三月以同上舍赐进士及第,授迪功郎为福建建州政和县尉。于是入闽。父承事公卒,贫不能归,3因葬于政和县西二十里之护国寺西侧。时从罗从彦(一〇七二-一一三五)游,而闻杨龟山(杨时,一〇五三-一一三五)所传河洛(指程颢与程颐)之学,与李延平(李侗,一〇九三-一一六三)为同门友,日诵《大学》《中庸》之书。自谓卞急害道,因取古人佩韦之义,名其斋曰韦斋。4建炎二年戊申(一一二八)服除,三月调南剑州尤溪县尉,七月到任。翌年五月任满,除监泉州开建乡修仁里石井镇5税。八月到任。在任十一月,闻有北骑自江西入闽。时眷属在尤溪,遂弃所摄,携家返政和。6“以是困于尘埃卑辱、锋镝扰攘之
  中,逃寄假摄,以养其亲十有余年,以至下从算商之役于岭海鱼虾无人之境。”7往来于建剑二州。建炎四年庚戌(一一三〇)馆于尤溪郑安道〔熙宁六年癸丑(一〇七三)进士〕之义斋8而朱子生焉。
  御史胡世将抚喻东南,韦斋谒见,陈保守中原之论。胡公奇其言。泉州守谢克家亦荐。绍兴四年甲寅(一一三四)乃召试。入奏,上悦其言。除秘书省正字。旋丁内艰。服满,复召对。绍兴八年戊午(一一三八)改左宣教郎,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郎,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史馆校勘。是时秦桧(一〇九一-一一五五)议和。吏部(朱松)率同僚抗议。秦桧大怒,迁知饶州9。不赴,遂请闲差主管台州崇道观。于是于绍兴十年庚申(一一四〇)罢官,来寓建阳,登高丘氏之居。10旋寓建州城南。绍兴十三年癸亥(一一四三)三月二十四日辛亥卒于寓舍,年四十七,谥献靖公。朱子十六世孙朱玉所编《朱子年谱》(一七二二)谓其卒于建州城南环溪精舍,又谓献靖公喜建州城南溪山之胜,筑环溪精舍,尝寓焉。其他年谱均无此说。城南,《年谱》作“水南”。王懋竑(一六六八-一七四一)已据《吏部行状》改正,盖以《吏部行状》不言“水南”也。11予疑后人改寓舍为精舍,以作纪念,而朱玉附会以为筑此精舍耳。
  吏部疾革,手自为书,诀于籍溪胡宪(一〇八六-一一六二)、白水刘勉之(一〇九一-一一四九)与屏山刘子翚(一一〇一-一一四七)。三君皆住崇安县五夫里。命朱子往禀学焉。绍兴十三年癸亥(一一四三),朱子十四岁,遵命奉母移居五夫里。翌年葬其父于五夫里之西塔山灵梵院侧。乾道六年庚寅(一一七〇)七月五日迁于里之白水鹅子峰下。12又因地势卑湿,乃于庆元某年某日再迁于崇安县武夷乡上梅里寂历山中峰僧舍之北。盖韦斋之诗,尝有“乡关落日苍茫外,尊酒寒花寂历中”之句也。遗著有《韦斋集》十二卷,行于世。外集十卷则早已失传矣。集序称其诗“高洁而幽远,其文温婉而典裁”。朱子谓“亦为得其趣者”13。
  吏部娶同郡祝氏。关于朱子之母,资料极稀。黄榦(一一五二-一二二一)著《朱子行状》,只举其姓。14《宋史》朱子本传15,则绝未提及。所幸朱子尚有记述。朱子《外大父祝公遗事》云:“外家(徽州)新安祝氏,世以赀力顺善闻于州乡。其邸肆生业,几有郡城之半,因号半州祝家。……讳确,字永叔,特淳厚孝谨。……其他济人利物之事不胜计。……学试又每占上列。……先君子于时亦为诸生。年甚少,未为人所知。公独器重,以女归之。……比其晚岁生理益落,而好施不少衰。年八十三以终。娶同郡喻氏,亦有贤行。生二男一女。”16《孺人祝氏圹志》又云:“以元符三年庚辰(一一〇〇)七月庚午生孺人(朱子之母)。性仁厚端淑。年十有八归于我先君。……逮事舅姑,孝谨笃至,有人所难能者。以先君校中秘书赐今号。及先君卒,熹年才十有四,孺人辛勤抚教,俾知所向。不幸既长而愚,不适世用。贫病困蹙,人所不堪,而孺人处之怡然。乾道五年己丑(一一六九)九月戊午卒,年七十。生三男,伯仲皆夭,熹其季也。……一女适右迪功郎长汀县主簿刘子翔。”17《与陈君举(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〇三)书》亦云:“先妣德性纯厚,事姑极孝敬。祖母性严,先妣能顺适之。治家宽而有法。岁时奉祀,必躬必亲。抚媵御有恩意,无纤毫嫌忌之意。”18
  据吏部致其岳父书,称孺人为小五娘,19祝孺人既没,朱子于六年(一一七〇)正月癸酉葬于建阳县西北七八十里崇泰里后山天湖之阳,名曰寒泉坞,即今之马伏太平山麓。自作圹记。20朱子于此建寒泉精舍。后赠硕人,封粤国夫人。宋明人《朱子年谱》云:“先生居丧尽礼。既葬,日居墓侧。朔望则归奠几筵。”王懋竑谓精舍为讲论之地,而非守墓之所,故并于朔望归奠亦不置信。21然精舍可以两用。问题是在由寒泉归五夫里路途遥远,恐朔望难常归耳。母夫人忌日,朱子着〓墨布衫,其中亦然。门人问曰:“今日服色何谓?”朱子应曰:“公岂不闻君子有终身之丧?”22
  以上吾人所知朱子之母甚少。知其令人则更少而又少。此为我国传统使然,以夫妇生活为私事,无足怪也。黄榦《朱子行状》云:“娶刘氏。追封硕人。白水草堂先生之女。草堂即韦斋所属以从学者也。其卒以乾道丁酉,其葬以袝穴(合葬)”。23叶公回校订《朱子年谱》(一四三一)淳熙三年丙申(一一七六)云:“十一月令人刘氏卒。次年二月葬于建阳县之唐石大林谷。名其亭曰宰如,而规寿藏(生坟)于其侧。名其庵曰顺宁。”戴铣《朱子实纪》卷二之《年谱》与王懋竑之《年谱》均同。唯朱玉之《年谱》则加详而云嘉禾里之唐石大林谷与规寿藏于其左。又于庆元六年庚申(一二〇〇)朱子葬于建阳县唐石里之大林谷,注云“今名嘉禾里”。“宰如”出《列子·天瑞篇》:“望其圹,睪如也,宰如也,坟如也,鬲如也。”皆形其突起之貌。24张子(张载,一〇二〇-一〇七七)《西铭》结语曰:“存吾顺事,没吾宁也。”25观其亭庵之名义与其合葬之计,可知其夫妇关系必甚圆满。吾人所知,如是而已。刘勉之死于绍兴十九年己巳(一一四九)。其女必于其未死之前适朱子。但其何年出世与何年结婚,则无从而知。假若绍兴三年癸丑(一一三三)出世,少朱子三岁,十七岁(一一四九)出嫁,二十一岁(一一五三)出长子,四十三岁(一一七五)生幼女,则死时四十四岁,婚姻生活,只二十八年而已。
  黄榦《行状》续云:“子三人:长塾,先十年(一一九一)卒;次埜,迪功郎监湖州德清县户部新市犒赏酒库,后十年(一二〇九)亦卒;季在,承议郎提举两浙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女五人。婿:儒林郎静江府临桂县令刘学古、奉议郎主管亳州明道宫黄榦、进士范元裕。仲、季二人亦早卒。孙男七人:鉴、钜、铨、铎、铚、铉、铸。钜从政郎差监行在杂买务杂卖场门。铨从事郎融州司法参军。鉴迪功郎新辟差充广西经略安抚司准备差遣。余业进士。(孙)女九人。(孙)婿:承议郎主管华州云台观赵师夏、进士叶韬甫、周巽亨、郑宗亮、黄辂,从政郎绍兴府会稽县丞赵师䢼、黄庆臣、李公玉。曾孙男六人:渊、洽、潜、济、濬、澄。(曾孙)女七人。”26
  长男塾,字受之。绍兴二十三年癸酉(一一五三)七月丁酉生。初受庭训。朱子以其懒怠,且在家汩于俗务,二十一岁乃遣其至(浙江)金华受学于吕东莱(吕祖谦,一一三七—一一八一)。朱子管束甚严。临行以书规约其言行。在金华食宿于东莱门人潘景宪〔字叔度,一一三四-一一九〇,隆兴元年癸未(一一六三)进士〕之家。潘氏以长女妻之。塾原与项平父(名安世,一二〇八年卒)次女议婚,与塾同年,而竟不育。27潘女比塾少八九岁。朱子答吕伯恭(吕东莱)云:“叔度书云其令女方年十三岁。此则与始者所闻不同。此儿长大,鄙意欲早为授室。如温公(司马光,一〇一九-一〇八六)之仪,则来岁已可为婚。”28是则淳熙三年丙申(一一七六)左右成婚也。东莱之弟子约(吕祖俭,一一九六年卒)甚爱之。29在留学期间,曾返五夫里守母丧及两次应试。居此六年,然后携妇儿归五夫里,预备第三次应试,卒亦落第(参看页五五七“朱子与吕东莱”条)。曾答吕伯恭云:“塾子蒙招㧑,令写《纲目》大字。渠懒甚。向令写一二年大事记及他文字一两篇,竟不写来。”30及携妇归,朱子谓其粗知向学。31后
  此在家曾服役不少,如抄写《拜魏公墓》一篇是也。32始终未仕。绍熙二年辛亥(一一九一)正月癸酉卒于婺州金华,年三十九。是时朱子知漳州。报至,即以继体服斩衰。乞祠归治丧葬。33
  长子物故,朱子悲痛至极。在友朋书札中,屡屡哭子悲伤,34由漳州归后,“愿得躬视埋葬,以塞老牛牴犊之悲”35,唯以卜地未定,年余未葬。与陈同甫(陈亮,一一四三—一一九四)书云:“亡子卜葬已得地。但阴阳家说须明年夏乃可窆。今且殡在坟庵。其妇子即且同在建阳寓舍。小孙壮实麄厚。近小小不安。然观其意气横逸,却似可望,赖有此少宽怀抱。然每抱抚之悲绪触心,殆不可为怀也……此子自幼秀慧。生一两月,见文书即喜笑咿呜,如诵读状。小儿戏事,见必学,学必能,然已能辄弃去。后来得亲师友,意甚望之。既而虽稍懒废,然见其时道言语,亦有可喜者。但恐其骛于浮华,不欲以此奖之。去年到婺,以书归云,异时还家,决当尽捐他习,刻意为己之学。私窃喜之。日望其归。不意其至此也。痛哉痛哉!”36
  朱子自为圹记,略云:“娶潘氏。生二男:长曰镇,次恩老。四女:归、昭、接、满。镇、满皆夭。明年(一一九二)十有一月甲申葬大同北麓上实天湖。其父为之志。呜呼痛哉。”37以荫补将仕郎,赠中散大夫。《朱子实纪》谓:“葬建阳县崇政理茶〓。文公记其圹,陈同甫为墓铭。生子二:鉴、恩老。”38墓铭不见《龙川文集》。黄榦《行状》云“鉴”,则“鉴”“镇”必有一误。朱子《题嗣子诗卷》云:“大儿自幼开爽,不类常儿。予常恐其堕于浮靡之习,不敢教以诗文。既没后许进之(朱子门人)乃出其所与唱和诗卷示予。予初不知其能道此语也。为之挥涕不能已,不忍复观也。为书其后而归之,以识予哀云。庆元乙卯(元年,一一九五)六月既望,晦翁书。”39
  《语类》有关于长子之丧四则,录之如下:
  “先生以子丧,不举盛祭,就影堂前致荐。用深衣幅巾。荐毕,反丧服,哭奠于灵,至恸。”40
  “先生殡其长子,诸生具香烛之奠。先生留寒泉殡所受吊。望见客至,必涕泣远接之。客去必远送。就寒泉庵西向殡。掘地深二尺,阔三四尺。内以火砖铺砌,用石灰重重遍涂之。棺木及外用土砖夹砌,将下棺以食五味奠亡人。次子以下皆哭拜。诸客拜奠,次子代亡人答拜。盖兄死子幼,礼然也。”41
  “先生葬长子丧仪,铭旌埋铭,魂轿柩上用紫盖。尽去繁文。埋铭石二片,各长四尺,阔二尺许。止记姓名岁月居里。刻讫以字面相合,以铁束之。置于圹上。其圹用石。上盖厚一尺许。五六段横,凑之。两旁及底五寸许。内外皆用石灰杂炭末细核黄泥筑之。”42
  “先生以长子大祥,先生十日朝暮哭。诸子不赴酒食会。近祥则举家蔬食。此日除袝。先生累日颜色忧戚。”43
  次男埜,字文之,绍兴二十四年甲戌(一一五四)七月生,后塾一年。朱子曾欲招建阳一学者来教儿辈,当指塾、埜兄弟44。又《答蔡季通(蔡元定,一一三五-一一九八)》云“小儿辈又烦收教”45。亦当指此二儿。果如是,则两子曾受学于蔡元定矣。朱子欲早为纳妇。46淳熙七年庚子(一一八〇)与塾同应试,均不第。47以荫补迪功郎差监(浙江)湖州、德清新市镇户部激赏酒库。是时朱子知南康,以旱叹祈禳,奔走,日日暴露。遂发心疾。上炎下潦,势甚可畏。急遣人呼埜。48及朱子疾危,埜急由五夫里归建阳。两日后,朱子易箦。季子在远
  隔。只埜在场送终而已。朱子尝为印务(参看页一五八“朱子之印务”条),其子襄理。49此即是埜,盖塾已逝矣。后塾十年(一二〇九)埜亦卒,赠朝奉郎,葬建阳县三衢里龙隐庵。50生子四:钜、铨、铎、铚。
  三男在,字敬之。乾道五年己丑(一一六九)正月戊午朔生。自幼未得读处,朱子深以为挠。51路远不能遣之往尤溪许顺之。欲约之来五夫里,而顺之授室,事遂不成。朱子以其块坐穷山,无严师畏友之益为可虑。52结果未尝亲师受学。曾否应试亦不可知。或问敬之庭训有异闻否?曰:“平常只是在外面听朋友问答。或时在里面亦只说某病痛处。一日教看《大学》,曰:‘我生平精力尽在此书。先须通此,方可读书。’53”
  淳熙五年戊戌(一一七八)朱子差知南康军,六年赴任。敬之是时十一岁,侍从焉。敬之本人为宦时间颇长。《朱子实纪》记其行实云:“以荫补承务郎。籍田令。迁将作监主簿。累迁大理寺正。知南康军。改知衡州、湖州,俱不赴。奉祠。起知信州。除提举浙西常平茶盐公事。加右曹郎,兼知嘉兴府。召为司农少卿,充枢密副都。承旨出为两浙运副。宝庆二年丙戌(一二二六)权工部侍郎,寻除右侍郎。丐外除宝谟阁待制,知平江府。迁焕章阁待制,知袁州。奉祠。封建安郡侯。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葬建宁府城东光禄坊永安寺后,生子铉、铸、钦。”54朱子易箦前一日,作敬之书,令早归收拾文字。且叹息言:“许多年父子乃不及相见也。”55敬之卒年未详。
  长女名巽,适刘学古。学古乃刘子翚养子刘坪(一一三八-一一八五)之子。尝与其父及塾在等侍朱子游密庵56,朱子咏其惠兰57。次女名兑,适高第黄榦。有书黄榦云:“此女得归德门事贤者,固为甚幸。但早年失母,阙于礼教,而贫家资遣,不能丰备,深用愧恨。
  想太夫人慈念,必能阔略。……辂孙骨相精神。长当有立。辅亦渐觉长进,可好看之。”58盖黄榦比朱子之穷为尤甚。有书询二孙在彼如何?59小孩子辂爱朱子壁间狮子画,为陆探微(五世纪)真笔,举以与之(参看页七三五“画人朱熹”条)。又遣钜、钧两孙就学于黄榦。60
  第三女名巳。朱子书告林井伯(名成季)云:“今夏第三女得疾,疗治惊忧,凡百余日,竟不可救。”61《与曹晋叔书》亦云:“第三女子前月末间已似向安。疾势忽变至此,十二日遂不可救。痛苦之极,殆无以堪。”62既死,朱子为埋铭曰,“朱氏女,生癸巳,因以名。叔其字。父晦翁,母刘氏。生四年,呱失恃。十有五,适笄珥。赵聘入,奄然逝。哀汝生,婉而慧。虽未学,得翁意。临绝言,孝友悌。从母藏,亦其志。父汝铭,母汝视。汝有知,尚无畏。宋淳熙,岁丁未(十四年,一一八七),月终辜(十一日),壬寅识。”63(参看页六六八“三字文”条)此女乾道九年癸巳(一一七三)生。在世十五年间,大半是朱子屏居著书教学之时。必与此女有特殊爱护,甚得其意。特为之铭,非无故也。第四女失名,适门人范念德之子元裕,亦朱子门人。第五女亦失名,巳死后数年夭折。朱子书告门人陈才卿(陈文蔚,一一五四-一二三九)谓夏间失一小孙,不知所指。64易箦之前日,为书念德托写礼书,且为孙择配,65亦不知何所指也。

附注

1 今属江西。 2 据叶公回校订《朱子年谱》(一四三一),与戴铣《朱子实纪》(一五〇六)卷二之《年谱》。王懋竑《朱子年谱》谓永平乡。 3 各《年谱》云以方腊乱,陆道梗,不能归。然王懋竑考据方腊之乱在庚子辛丑(一一二〇-一一二一)。承事之卒在乙巳(一一二五),则方腊之乱已平久矣。《朱子年谱·考异》(《丛书集成》本)卷一,页二四二。 4 《文集》卷九十七《吏部行状》,页十八上。 5 今晋江安海镇。 6 高令印《朱熹行踪考》(《中国哲学史论丛》第一辑,一九八四),页四一三至四一四引《韦斋集》卷首《年谱》。 7 同注4,页十八上至十九上。《胡适手稿》(第九集)卷一,页一三七,谓此指其管理铁场或盐场。 8 据朱玉《朱子文集大全类编》〔康熙六十一年壬寅(一七二二)刊本〕,第一册之《年谱》。并云:“生文公之寓舍,今为南溪书院。” 9 今江西上饶。 10 《文集》续集卷八《跋韦斋书昆阳赋》,页十上。 11 王懋竑《朱子年谱·考异》卷一,页二四四。又《文集》卷九十七《吏部行状》,页十八上。 12 《文集》卷九十四《吏部迁墓记》,页二十三上下。 13 《文集》卷九十七《吏部行状》,页二十五下。 14 《勉斋集》卷三十六。 15 《宋史》卷四二九。 16 《文集》卷九十八《外大父祝公遗事》,页二十四下至二十六上。 17 同上,卷九十四《孺人祝氏圹志》,页二十三下至二十四上。又卷九十七《吏部行状》,页二十五下至二十六上。 18 同上,卷三十八《与陈君举(第四书)》,页四十六下。 19 同上,续集卷八《韦斋与祝书跋》,页八下。 20 参见注17。 21 王懋竑《朱子年谱·考异》卷一,页二六二至二六三。 22 《语类》卷九十,第一四三条,页三六八六,终身之忧见《礼记·祭义篇》,第五节。 23 《勉斋集》(《四库全书》本)卷三十六,《朱子行状》页四十七上下,误作丁酉。乾道无丁酉也。即乾道元年乙酉(一一六五)亦误。令人实死于淳熙三年丙申(一一七六)。 24 《列子》(《四部丛刊》本名《冲虚至德真经》)卷一《天瑞》,页五上。 25 《张子全书》卷一《西铭》。 26 《勉斋集》卷三十六《朱子行状》,页四十七下至四十八上。《朱子实纪》(《近世汉籍丛刊》本)卷一《世系源统》,页三上至五下,总页四十四至四十八多孙恩老、钦二人,或已不存。 27 《文集》别集卷三《与刘子澄(第二书)》,页十三下。 28 同上,正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三十八书)》,页二十六上。 29 同上,续集卷一《答黄直卿(第二十六书)》,页七下。 30 《文集》正集卷三十四《答吕伯恭(第九十三书)》,页三十四下至三十五上。 31 同上,续集卷一《答黄直卿(第八十六书)》,页二十一下。 32 同上,别集卷三《致程允夫(第一书)》,页五下。 33 同上,正集卷二十三《乞宫观劄子》,页五下。 34 同上,卷二十八《与留丞相(第一书)》,二劄子,页十七下至十八上;参看卷五十二《答吴伯丰(第九书)》,页十下;卷五十八《答宋择之》,页十九下;续集卷七《答俞寿翁》,页五下。 35 《文集》正集卷二十八《与留丞相劄子》,页二十七上。 36 同上,续集卷七《与陈同父》,页八上下。 37 同上,正集卷九十四《亡嗣子圹记》,页二十七上。 38 《朱子实纪》,卷一《世系源流》,页三下,总页四十四。 39 《文集》卷八十三《题嗣子诗卷》,页二十二下至二十三上。 40 《语类》卷八十九,第五十四条,页三六二〇。 41 同上,第六十六条,页三六二三至三六二四。 42 同上,第七十二条,页三六二六至三六二七。 43 同上,第五十九条,页三六二一至三六二二。 44 同上,卷三十九《答柯国材》,页五上。 45 同上,卷四十四《答蔡季通(第四书)》,页三上。又第五书,页四上。 46 同上,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三十八书)》,页二十六上。 47 同上,卷三十四《答吕伯恭(第八十五书)》,页二十九下。 48 同上,页二十八下。 49 《语类》卷六十《答周纯仁(第一书)》,页一下。 50 《朱子实纪》卷一《世系源流》,页四上,总页四十五。 51 《文集》卷三十九《答许顺之(第十八书)》,页十九上。 52 同上,卷三十五《答刘子澄(第七书)》,页十七上。 53 《语类》卷十四,第五十条,页四一二。 54 《朱子实纪》卷一《世系源流》,页四下至五下,总页四十六至四十八。 55 《蔡氏九儒书》〔同治七年戊辰(一八六八)刊本〕卷六;蔡沈《朱文公梦奠记》,页五十九下;王懋竑《朱子年谱》卷四下,页二二八引之。 56 《文集》卷八十四《游密庵记》,页三十上。 57 同上,卷二《秋兰已悴以其根归学古》,页四上。 58 同上,续集卷一《答黄直卿(第三十四书)》,页十上。 59 《文集》第五十九书,页十六上。 60 同上,第五十一、六十五、七十三书,页十四下、十七下、十九下。黄榦《朱子行状》与《朱子实纪世系源流》,均无钧之名。未审是否有误。 61 同上,别集卷四《与林井伯(第五书)》,页十三上。 62 同上,正集卷二十七《与曹晋叔》,页二十二下。 63 同上,卷九十三《女巳埋铭》,页一上。 64 同上,卷五十九《答陈才卿(第十一书)》,页三十二上。 65 《蔡氏九儒书》〔同治七年戊辰(一八六八)刊本〕卷六;蔡沈《朱文公梦奠记》,页五十九下;王懋竑《朱子年谱》卷四下,页二二八引之。

知识出处

朱子新探索

《朱子新探索》

出版者:重庆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行状、朱子自述、朱子自称、沈郎、刘屏山命字元晦祝词、朱子世系之命名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