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朱子自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新探索》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074
颗粒名称: 【三】 朱子自称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9
页码: 067-0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的字是熹,通常自称熹或朱熹。根据黄榦的《朱子行状》,他的父亲称他为字仲晦。而《宋史》本传中则称他的字是元晦,又有一种说法是一字仲晦。在《性理大全》中,他的字被记作元晦。朱子在《跋家藏刘病翁遗帖》中称自己的字是元晦,也是先生所取的字。王懋竑的《朱子年谱考异》中提到,《性理大全》中的字注释称后来以“元”作为四德之首,自认无资格使用,于是改为“仲晦”。但在《文集》和《语录》(《朱子语类》)中都没有记载。而在《延平答问》以及张栻、吕祖谦、陆象山、陈亮等人的集子中,都称他的字是元晦,没有出现过字仲晦的记载。而在《朱子文集》中,在标题和跋文自署中都使用了仲晦,没有称元晦的地方。因此,关于字的使用,可能存在一些混乱。有人怀疑《性理大全》的注释也可能是后来添加的。《行状》是根据朱子自称编写的,而本传则综合考虑了其他书籍的记载。
关键词: 朱熹 思想评论 现状

内容

(参看页七八“刘屏山命字元晦祝词”条)
  朱子名熹。通常自称熹或朱熹。黄榦《朱子行状》云:“字仲晦父。”1《宋史》本传云:“字元晦,一字仲晦。”2《性理大全》云字元晦。³朱子《跋家藏刘病翁遗帖》云:“熹字元晦,亦先生所命。”4王懋竑《朱子年谱考异》云:“朱子《跋》不云改字仲晦。惟《性理大全》载(屏山刘氏作‘元晦’)字词注云:其后以‘元’为四德之首,不敢当,遂更曰仲晦。此于《文集》《语录》(《朱子语类》)皆无所考。不知何所据而云也。《延平答问》及张(栻)、吕(祖谦)陆(象山)陈(亮)(一一四三-一一九四)诸集,共称元晦,无云仲晦者。而《朱子文集》,于题跋自署,皆云仲晦,无称元晦者,是为参错。疑《大全》注语亦有自来。《行状》据朱子自称,本传则兼考他书。”5
  捷按:病翁(刘子翚)“元晦”之字,必于屏山未卒以前朱子成婚时冠之。《文集》卷七十五至八十四序跋自署,诚如王氏所言,皆用仲晦。最早为《与一维那》诗题“绍兴癸酉(二十三年,一一五三)九月晦日紫阳朱仲晦书”6。次为绍兴二十八年戊寅(一一五八)《许升字序》。7诗距屏山之死六年,序距十一年。屏山卒年(一一四七)朱子已举建州乡贡。翌年榜进士。或此时已用仲晦。历年用之,不下数十次。《文集》最迟者为《咏吴氏社仓书楼写真》诗,署“庆元庚申二月八日沧洲病叟朱熹仲晦父”8。此为一二〇〇年,上距朱子之没,适得一月。则朱子终身所用之字也。
  朱子《跋》之所以不云“改字仲晦”者,乃不欲抛弃其师屏山所予之字而自用“仲晦”,以谦自居也。《延平答问》为朱子所编。书首云“门人朱熹元晦编”,似是朱子自称元晦者。然此必是门人赵师夏〔绍熙元年(一一九〇)进士〕刊于郡斋时所加,非朱子自称也。朱子间用朱某仲晦父9、朱某仲晦10、朱熹仲晦11。然不外数次而已。大概朱子一字元晦,一字仲晦。延平(李侗,一〇九三-一一六三)等用元晦,盖所以尊之也。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云:“天下称元晦者久矣,无称仲晦者。”12反之,朱子自称仲晦,不称元晦也。
  东京大学朱子研究会所编《朱子文集固有名词索引》附“朱子自称”索引,计用元晦三次,仲晦一次,仲晦父一次,朱元晦一次,朱仲晦二次,朱仲晦父六次,朱仲晦甫一次,朱某九次,朱某仲晦一次,朱某仲晦父二次,朱熹三百四十八次,朱熹仲晦五次,朱熹仲晦父三十五次,熹一千五百七十八次。又新安二百一十六次。其中以元晦三次与朱元晦一次为朱子自称皆误。元晦一见《文集·胡子知言疑义》,乃张栻致书朱子所称朱子者。13一见《跋潘显甫字序》。朱子曰:“刘先生字予以元晦。”14一见《跋家藏刘病翁遗帖》。朱子云:“熹字元晦,亦先生所命。”15朱元晦见《吕氏大学解》。何镐(一一二八—一一七五)为之跋,云:“新安朱元晦以孟子之心为心。”16此三处皆他人之称朱子为元晦而非朱子自称者。王懋竑朱子无自称元晦之言,诚不谬矣。
  由仲晦而晦翁,事至自然。由淳熙元年甲午(一一七四)17至没年18署晦翁者凡二十余次。二年乙未(一一七五)《白鹿洞赋》称“洞主晦翁”19。是年朱子作晦庵于云谷。《云谷记》曰:“云谷在建阳县西北七十里芦山之巅。……乾道庚寅(六年,一一七〇)予始得之。因作草堂其间,膀曰晦庵。”自署晦庵20。此距淳熙元年甲午(一一七四)朱子年四十五首次用晦翁已四年矣。江永(一六八一-一七六二)谓朱子六十以后称晦翁21,相差远矣。
  朱子晚年又称云谷老人22,亦曰云谷晦庵老人23。晏宁跋朱子书陶潜(三六五-四二七)《归去来辞》之文,谓“亦曰云壑老人”24,然此称不见《文集》。朱子尝书“风泉云壑”四大字,刻于庐山白鹿洞书院前崖壁。岂晏宁联想及此耶?朱子没年三称晦庵病叟25。绍熙五年甲寅(一一九四)筑竹林精舍于建阳之考亭所居之旁。因舍有洲环绕,自号沧洲病叟。然《文集》只一见耳。26《南平县志》谓其号沧洲钓叟27,则不知所据。当时朝廷攻击朱子学派甚亟,诋为伪学。黄榦《朱子行状》云:“丞相既逐,而朝廷大权悉归(韩)侂胄。先生自念身虽闲退,尚带侍从职名,不敢自嘿。遂草书万言,极言奸邪蔽主之祸,因以明其冤。词旨痛切。诸生更谏以筮决之。遇遯之‘同人’(应作‘家人’)。先生默然退,取谏稿焚之,自号遯翁。”28是年(一一九五)作《题严居厚与马庄甫唱和诗轴》即署遯翁29两年后作《书河图洛书后》,亦署遯翁30。
  朱玉(壮年,一七二二)谓“既而年周甲子,遂名晦翁,又曰晦庵通叟”31。朱子年周甲子为一一九〇年,然早在一一七四年即用晦翁,已如上述。晦庵通叟之名,不见《文集》。《朱熹及其学派福建地方史资料》载庄炳章所辑录,亦谓年周甲子(一一九〇)曰晦庵通叟,又谓绍熙三年壬子(一一九二)曰沧子病叟32。“沧子病叟”必是“沧洲病叟”抄写之误,“晦翁通叟”则是“晦庵病叟”抄写之误。朱玉云朱子任同安,号牧斋。然《朱子文集》卷七十七《牧斋记》未用此号。又云知南康军,号拙斋。查《文集》卷七十八《拙斋记》乃为赵景明之拙斋而作,必不以之为号也。《跋陈居士传》署“新安朱熹书于南康郡舍之拙斋”。明署朱熹,则拙斋非其号也显然33。其《书语孟要义序后》亦署“江东道院拙斋记”34,乃指江东道院之拙斋,而非自号拙斋也。有如《跋免解张克明启》之署“六老轩书”35,同指其地也。
  与云谷老人等相类者有白鹿洞主与仁智堂主。淳熙六年己亥(一一七九)朱子复建白鹿洞书院于庐山,作《白鹿洞赋》,自称白鹿洞主36。淳熙十年癸卯(一一八三)建武夷精舍于崇安县西北三十里武夷山之五曲大隐屏下。《武夷精舍杂咏》云:“直屏下两麓相挹之中,西南向为屋三间者,仁智堂也。”37庆元元年乙卯(一一九五)作《武夷图序》,有云:“属隐屏精舍仁智堂主为题其首。”38
  朱子出身贫寒,笃志圣学。故先后请祠二十次,被派主管道教六宫观者十一次,前后共二十三年。祠禄甚微,但无职守,亦不在本祠居住。朝廷盖以佚老优贤而已。淳熙十二年乙巳(一一八五)浙江台州崇道观秩满,四月改差主管华州云台观。观原在陕西,已陷金人,只存其名耳。在任期间,朱子自称云台隐吏朱熹仲晦父39、云台真逸40、云台外史朱熹41。后于庆元三年丁巳(一一九七)仍署云台子42。淳熙十五年戊申(一一八八)朱子主管西京嵩山崇福宫。宫原在河南。南渡后只置祠禄。朱子拜命,因而署嵩高隐吏朱熹。43绍熙二年辛亥(一一九一)至庆元二年丙辰(一一九六),朱子两任南京鸿庆宫。宫已陷金人,南渡后只置祠禄而已。任内屡称鸿庆外史朱熹。44但亦曾监潭州南岳庙与主管台州崇道观与武夷山冲佑观,则未见有自称隐吏外史者。
  公牍署名,自然加上职衔。绍兴二十五年乙亥(一一五五)称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主管学事。45乾道八年壬辰(一一七二)称前左迪功郎。46绍兴三十二年壬午(一一六二)与乾道三年丁亥(一一六七)称左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47五年己丑(一一六九)称迪功郎新差充枢密院编修官。48淳熙三年丙申(一一七六)称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49七年庚子(一一八〇)称宣教郎权发遣南康军事兼管内劝农事提辖本军界分志铺递角借绯臣。50八年辛丑(一一八一)称宣教郎新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51九年壬寅(一一八二)称宣教郎直秘阁。52十年癸卯(一一八三)称宣教郎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53十二乙巳、十三丙午两年(一一八五至一一八六)称宣教郎直徽猷阁主管华州云台观。54十五年戊申(一一八八)称朝奉郎直宝文阁主管西京嵩山崇福宫。55绍熙二年辛亥(一一九一)称朝散郎直宝文阁权发遣漳州军州事。56四年癸丑(一一九三)称朝散郎秘阁修撰主管南京鸿庆宫。57五年甲寅(一一九四)称朝散郎秘阁修撰发潭州主管荆湖南路安抚司公事58及朝散郎秘阁修撰权发遣潭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营田主管荆湖南路安抚司公事马步军都总管借紫臣59。五年甲寅(一一九四)与庆元二年丙辰(一一九六)称朝请郎。60庆元元年乙卯(一一九五)称朝请郎提举南京鸿庆宫61,朝奉大夫提举南京鸿庆宫62,与朝奉大夫提举南京鸿庆宫、婺源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63。三年丁巳(一一九七)称朝奉大夫。64四年戊午(一一九八)称朝奉大夫致仕。65翌年己未(一一九九)称朝奉大夫致仕婺源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66盖四年四月已致仕矣。
  朱子男爵以婺源为名,盖溯其本也。朱子最重知本思源。生平最喜署新安朱熹。《文集》卷七十五至八十四,至少有五十次。最早为绍兴二十六年丙子(一一五六)《一经堂记》67,最迟为庆元六年庚申(一二〇〇)朱子逝世之年所作《跋黄壶隐所藏师说》68。茅星来(一六七八-一七四八)云:“新安本汉丹阳郡地。吴孙权分置新都。晋平吴,改为新安。宋属江南东路。宣和三年(辛丑,一一二一)改为徽州。朱子世居新安(婺源县)之永平乡(《朱子实纪》依旧日谱作万安乡)松岩里。父松为(福建)尤溪县尉。亡。朱子年十四,奉遗命依刘子羽(一〇九六-一一四六)寓居(福建)崇安,晚徙建阳。”69朱子署新安,盖不忘本也。故由乾道元年乙酉(一一六五)至绍熙二年辛亥(一一九一)亦署丹阳朱仲晦父、丹阳朱熹,或丹阳朱熹仲晦父数次。70于绍兴二十六年丙子(一一五六)与庆元元年乙卯(一一九五)署吴郡朱熹两次。71朱子最早(一一五三)即题紫阳朱仲晦,已如上述。朱子《名堂室记》云:“紫阳山在徽州城南五里……先君子故家婺源,少而学于郡学,因往游山,乐之。”72至《乐斋铭》亦题紫阳朱熹仲晦父。73署紫阳,即所以思其父。凡此皆思源精神之表现也。至《题魏府藏赵公饮器》署平陵朱熹,74承张立文教授函示,据《中国历史地图》,徽州北部有平陵山,则亦即新安怀本之意也。
  上述署名之上,朱子于其父则加“孤”75,于其师则加“门人”76,于先儒则加“后学”77。此则理所当然。小品题署,则有只用朱某者。78最特殊者为庆元三年丁巳(一一九七)《书<周易参同契考异>后》,署空同道士邹诉。79朱子此书名为《考异》,然校雠较少,笺注为多。朱子之署此名,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盖以邹本邾国。其后去邑而为朱,故以寓姓。《礼记》郑注谓‘诉’当作‘熹’。又《集韵》‘嘉’虚其切,‘䜣’亦虚其切,故以寓名。殆以究心丹诀,非儒者之本务,故托诸廋辞欤?”80“空同”即“倥侗”,固童蒙无知之义,朱子自谦之辞。“空同”亦有广大无边之义。朱子《步虚词》云:“扉景廓天津,空同无员方。”81《空同赋》云:“盍将反予旆于空同。”82亦是此意。朱子对道家思想,批评严烈。然每与道士往来。今自称道士,亦足见其度量之广矣。
  〔此文曾刊在《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十五卷第五期(一九八二年五月)页二十三至二十五。兹略有增补。〕

附注

1 《勉斋集》卷三十六,页一下。 2 《宋史》(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七七)卷四二九《朱熹传》,页一二七五一。 3 《性理大全》(《四库全书》本)卷四十一《诸儒》三,页一上。 4 《文集》卷八十四,页十八上。 5 《朱子年谱·考异》(《丛书集成》本)卷一,页二四一至二四二。 6 《文集》别集卷七,页一上。 7 同上,正集卷七十五,页二下。 8 同上,卷九,页十四下。 9 《文集》别集卷七,页八上、九上。 10 同上,页九下。 11 同上,正集卷七十五,页四上。 12 《四朝闻见录》(《浦城遗书》本)卷一《考亭》,页三十三下至三十四上。朱生荣贵函云:“《南平县志》有石塾撰之《韦斋记跋》云:‘乾道七年(一一七一)塾猥当邑寄(南康),公之子编修仲晦父以事来塾学(一九二八年本,卷十七,页二十七上)。如果此处所载之跋未经编修方志者更动,则石塾称朱子仲晦而不称元晦,是,一大例外。’所见诚是。石整误印石塾,与朱子交好。称仲晦父者,或因其为韦斋之子,故用其自称之‘仲晦父’,亦未可知。《四朝闻见录》所云,概言之耳。” 13 《文集》卷七十三,页四十三上。 14 同上,卷八十二,页十上。 15 同上,卷八十四,页十八上。 16 同上,卷七十二,页四十六上。 17 同上,卷七十六,页二下。 18 同上,卷八十四,页二十四上。 19 同上,卷一,页一下。 20 《文集》卷七十八,页二上。 21 《近思录集注》附录《朱子世家》。 22 《文集》卷七十六,页三十上;卷八十四,页十四下,均一一九九。 23 同上,卷八十三,页七上,一一九二。 24 《故宫法书》第十四辑《宋朱熹吴说墨迹》(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九六一),页五下。 25 《文集》卷七十六,页三十二下;卷八十四,页二十五上,均一二〇〇。 26 同上,卷九,页十四下。 27 高令印《朱熹在福建遗迹考释》(厦门大学哲学系,一九八一),页十二引。 28 《勉斋集》卷三十六,页三十六上下。 29 《文集》卷八十三,页二十六下。 30 同上,卷八十四,页四上。 31 朱玉《朱子文集大全类编》第一册《朱子年谱》,建炎四年(一一三〇)下。 32 《朱熹及其学派福建地方史资料》(厦门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研究室,一九八一),页七。 33 《文集》卷八十一,页二十一下。 34 同上,页二十二下。 35 同上,页二十三上。 36 《文集》卷一,页一下。 37 同上,卷九,页二下。 38 同上,卷七十六,页二十七上。 39 同上,卷八十二,页八上。 40 同上,卷七十六,页十七下。 41 同上,卷八十二,页十下。 42 同上,卷八十四,页十一下。 43 同上,卷八十二,页十六下。 44 同上,卷八十二,页二十六下;卷八十三,页十下、二十二下、二十三上。 45 同上,卷九十七,页三十一上。 46 同上,页四十二上。 47 《文集》卷十一,页一上;卷九十五,页四十一上。 48 同上,卷九十七,页三十四下。 49 同上,卷八十七,页四下。 50 同上,卷十一,页十上。 51 同上,卷八十一,页二十六下。 52 同上,卷七十九,页五上。 53 同上,卷七十六,页九上;卷七十九,页九上。 54 同上,卷七十九,页二十一上;卷八十七,页十四下;卷九十,页十三下。 55 同上,卷十一,页十七上;卷九十六,页三十三下。 56 同上,卷七十六,页二十六上。 57 同上,卷八十三,页八下;续集卷八,页十上。 58 同上,卷八十,页十三上。 59 同上,卷八十二,页十上。 60 同上,卷八十,页十四下;卷八十三,页二十上。 61 同上,卷八十,页十五下。 62 同上,页二十下。 63 同上,页十九上。 64 同上,卷八十四,页七上。 65 同上,卷九十,页二十一下。 66 同上,卷九十七,页二十六下。 67 《文集》卷七十七,页四上。 68 同上,卷八十四,页二十四下。 69 《近思录集注》朱熹序注。 70 《文集》卷七十五,页十二上;卷八十一,页二十六下;卷八十二,页二十三上、二十五上、二十六上。 71 同上,卷七十五,页二下;卷八十三,页二十五下。 72 同上,卷七十八,页五上。 73 同上,卷八十五,页一上。 74 同上,页五上。 75 同上,卷八十三,页八下;卷八十四,页十九下;卷九十七,页二十六下。 76 同上,卷八十四,页十八下;卷八十五,页四上;卷九十,页二十一下;卷九十七,页十七上。 77 同上,卷九十八,页十七上。 78 同上,别集卷七,页五上、七上、十上。 79 同上,正集卷八十四,页二十六下。 8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道家类》(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页三〇四七。 81 《文集》卷一,页十八下。 82 同上,页三上。

知识出处

朱子新探索

《朱子新探索》

出版者:重庆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行状、朱子自述、朱子自称、沈郎、刘屏山命字元晦祝词、朱子世系之命名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