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余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0》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881
颗粒名称: 五、余论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065-0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历来对于《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的解读,存在着以德言和以位言两种不同观点。本文通过列举历代《论语》解读中将部分“小人”解释为平民百姓而非无德之人的情况,表明这种解读被归类为“以位言”。其中,朱熹和刘宝楠的解读较为广泛,而日本的伊藤仁斋和荻生徂彿则将大部分《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解读为“以位言”。此外,荻生徂徕还对《论语》中的其他句子进行了以位言的解释。
关键词: 《论语》 君子 小人

内容

根据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论语》中的“君子”“小人”,哪些是“以德言”,哪些是“以位言”,历来有着不同意见。仅就《论语》中的“小人”而言,可以把历代《论语》解读中将某些“小人”的说法解为“以位言”的大致状况列一表格:
  由此可见,历代《论语》解读将其中一些“小人”解为平民百姓而非无德之人,以朱熹《论语集注》以及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最多。需要指出的是,继朱熹之后,日本德川时代的伊藤仁斋《论语古义》和荻生徂彿《论语征》走得更远,把《论语》中的“君子”“小人”大多解读为“以位言”。
  如上所述,朱熹明确认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之类中的“君子”“小人”是“以德言”。与此不同,荻生徂徕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曰:“君子小人,以位言。……君上怀贤,则民安其土,其心不在政刑故也。”①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曰:“君子者,在上之德,其心在安民,故公;小人者,细民之称,其心在营己,故私。”②又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认为“和”如羹,“同”如“以水济水”,指的是事物之间的两种关系,无关乎何晏所谓“君子心”或朱熹所谓“无乖戾之心”。③
  除此之外,荻生徂徕《论语征》还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曰:“君子者,在上之人也。……小人者,细民也。”④伊藤仁斋《论语古义》注“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曰:“君子小人以位言。”荻生徂徕注曰:“君子之事者,谓出谋发虑,使其国治民安也;小人之事者,谓徒务笾豆之末,以供有司之役也。”⑤荻生徂徕还注“小人之过也必文”曰:“小人本谓细民也。”⑥显然,在荻生徂徕《论语征》中,《论语》中所谓“君子”“小人”大多被解读为“以位言”。
  尤其是,荻生徂徕《论语征》后来又传入中国,对清代学者注释《论语》有一定影响。刘宝楠《论语正义》对荻生徂徕《论语征》有所引述,其中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的“君子”“小人”以位言,认为“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中的“君子”“小人”不以邪正分,可能受此影响。清末俞樾对荻生徂徕《论语征》多有研究,称之“议论通达,多可采者”⑦。他的《群经平议》说:“古书言君子小人,大都以位而言,……汉世师说如此。后儒专以人品言君子小人,非古义矣。”并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曰:“《汉书·杨恽传》引董生之言曰:‘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数语乃此章之塙解。《尔雅·释训》:‘明明,察也。’‘明明求仁义’,即所谓‘喻于义’也;‘明明求财利’,即所谓‘喻于利’也。此殆七十子相传之绪论而董子述之耳。”⑧又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曰:“君子谓在上者,小人谓民也。”⑨注“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曰:“以人品分君子小人,则君子有儒,小人无儒矣。非古义也。君子儒、小人儒,疑当时有此名目。所谓小人儒者,犹云‘先进于礼乐,野人也’;所谓君子儒者,犹云‘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古人之辞,凡都邑之士谓之君子。……都人谓之君子,故野人谓之小人。孔子责子路曰:‘野哉,由也!’责樊迟曰:‘小人哉,樊须也!’一责其野,一责其小人,语异而意同。”①
  应当说,历代《论语》解读将其中一些“君子”“小人”解为“以位言”,将“小人”解为平民百姓而非无德之人,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汉唐时期被认为是小人的德行,随着社会的开放,人与人的交流范围的扩大,社会在道德上的自由度和宽容度也不断增大,到了宋代,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以致清末俞樾认为“古书言君子小人,大都以位而言”,“以人品分君子小人,非古义也”。因此,历代《论语》解读中的这种变化,对于当今的《论语》解读也会有很多的启示。尤其是朱熹《论语集注》解读“樊迟请学稼”而将“小人哉,樊须也”中的“小人”解为“细民”,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小人”解为“仆隶下人”以及刘宝楠《论语正义》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的“君子”“小人”解为“以位言”,将“小人”解为“庶人”,对于当今的《论语》解读多有启示。
  杨伯峻《论语译注》解“樊迟请学稼”孔子所言“小人哉,樊须也”,依然将“小人”解为无德之人;②钱穆《论语新解》也作同样解读。③直到2015年李泽厚《论语今读》才通过引述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解读,明确认为,该句所谓“小人”即老百姓,非道德贬义。④事实上,自朱熹《论语集注》解“小人哉,樊须也”,已经说过“小人,谓细民,孟子所谓小人之事者也”,并为后人所接受。
  对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得同他们共处的。”⑤并没有对这里的“小人”作出进一步解读。钱穆《论语新解》解该章说:“此章女子小人指家中仆妾言。”⑥与朱熹将该句中的“小人”解为“仆隶下人”是一致的。李泽厚《论语今读》则采纳朱熹注,并将孔子所言解读为:“只有妻妾和仆从难以对付:亲近了,不谦逊;疏远了,又埋怨。”⑦
  对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杨伯峻《论语译注》注为:“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但又说:“这里的‘君子’是指在位者,还是指有德者,还是两者兼指,孔子原意不得而知。”并且不赞同俞樾以《汉书·杨恽传》引董仲舒所言“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解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⑧钱穆《论语新解》则注为:“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同样也不赞同俞樾所谓“此章君子小人以位言”以及引《汉书·杨恽传》董仲舒之言而作出的解读。①李泽厚《论语今读》明确采纳焦循所言:“‘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小人喻于利也。惟小人喻于利,则治小人者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②把“小人喻于利”中的“小人”指为老百姓。
  此外,李泽厚《论语今读》把“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中的“君子”“小人”解为“国君、官吏和一般老百姓”,并说:“此处不宜用道德高下来解君子、小人。”“此节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同一意思。”③显然,这一解读与皇侃《论语义疏》所载“君子者,人君也;小人者,民下”的说法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朱熹《论语集注》以及刘宝楠《论语正义》对于《论语》中的“君子”“小人”解读,尤其是将其解为“以位言”的变化,依然为当今的《论语》解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并可以由此形成对于儒学的新的理解。而且,正是在这种对《论语》中“君子”“小人”的解读的变化中,儒学能够从古至今得到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0

《朱子学年鉴.2020》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以礼释仁的路径和意义》《2020年度欧洲朱子学研究综述》《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乐爱国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