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对朱熹廉政思想的吸收与继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839
颗粒名称: 曾国藩对朱熹廉政思想的吸收与继承
分类号: B244.75;G127
页数: 9
页码: 314-322
摘要: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备受关注的人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他带领的湘军是一支儒家色彩浓重的军队,成功地击败了几乎覆灭清廷的太平军。曾国藩对朱熹的廉政思想有很大的吸收和继承,他认为朱熹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意义,可以用于治理国家。他在治理湖南时,采用了朱熹的“格物致知”、“诚实守信”等思想,提倡廉政,反对贪污腐败。这些思想对他的治理成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曾国藩 晚清 湘军

内容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曾国藩是晚晴一位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人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作为近代大儒,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在封建统治即将崩溃的晚晴,他连跃十级,创造了清廷任官的奇迹。他带领的湘军是一支儒家色彩浓重的军队,这支队伍成功地击败了几乎覆灭清廷的太平军。可以说曾国藩的崛起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曾国藩一生著述众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曾国藩家书》从清道光年间至同治年间共585扎,约135.8万字左右,可以分为养身、修心、劝学、治家、理财、交友、处事、为政、用人九个篇章。本文提取《曾国藩家书》的部分内容,从曾国藩对朱熹廉政思想的继承与吸收的角度进行论述。
  曾国藩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受朱熹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他在《笔记》中这样评价朱熹:“大圣因由生知,而其平生,造次克念精诚,亦通异于庸众……后世若邵子之终,马、程造人成集,朱子之没,黄、蔡诸子并临,亦皆神明朗彻,不负所学。”①可见在曾国藩心中朱熹是一位圣人,是十分值得自己学习的。
  一、修身以洁
  我国自古以来圣贤总是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提升自己的品质与能力才能够完成之后的一系列活动。作为自己所处时代的佼佼者,朱熹与曾国藩都是在修身上下了很大功夫,他们与所有知识分子一样追求洁身自好。
  朱熹这样评价吕居仁“吕居仁学术虽未纯粹,然切切以礼义廉耻为事,所以亦有助于风俗”②。朱熹认为虽然吕居仁在学术上不能做到纯正不杂,但他做事却能够廉洁知耻,他还是对好风俗习惯的形成有帮助的。从他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他是十分提倡做人应该以礼义廉耻为标准,应该追求自身的纯洁。修身的方法有很多朱熹认为修身就应该“格物致知”,这是他从《大学》“致知在格物”与“物格而后知至”这两句话演化而来,形成了他自然哲学的认识论核心内容。③
  朱熹“格物致知”方法论对其后的思想家影响很大,曾国藩也不例外。曾国藩对朱熹修身的标准是十分赞同的,他在咸丰年间的家书中多次论述了他的读书做人之道,他在咸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的家书中提到:“八股文、试帖诗,皆非今日之务,尽可不看不作。史鉴略熟,自然因而加功,看朱子《纲目》一遍为要。”①他在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说:“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②曾国藩认为弟子看以上这些书才是正确的,只有看这种书才能够修养身心。一个人只有从自身从发,给自己制定一套标准并按照这套标准不断审查自己才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人才。曾国藩为自己制定了一套标准,这套标准中廉洁是很重要的一条,他在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的家书中提到:“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遣’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自处。”③曾国藩的这段话是在提醒弟子应该时时注重自身的修养,在辉煌的时期也要按照标准行事,不然就会犯错误。
  从朱熹的礼义廉耻标准到曾国藩的廉勤劳标准,可以看出他们修身思想中的儒家精神,正是受这种儒家精神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才能出现一批批洁身自好的学者官员。
  二、齐家以俭
  儒家十分重视营造良好家庭环境,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很多的圣人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下成才的,所以他们希望子孙都能够勤俭节约,而不是骄奢淫逸。
  朱熹就曾提到:“俭德极好。凡是俭则鲜失。”①就是说节约的品德是非常好的,通常保持勤俭、节约就很少会犯错误。他还提倡“凡为人子,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②这就是说在家庭中为人子女的也应该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应该在行为习惯方面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
  曾国藩也经常在家书中提醒家人应该戒骄戒躁,勤俭持家,他在咸丰四年九月十三日给弟弟们的家书提到:“诸弟在家,总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万望诸弟刻刻留心,勿使后辈近于此二字。”③他还在咸丰八年十一月二十三的家书中告诫家人应该“要实行‘勤俭’二字。内间妯娌不可多讲铺张。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由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从语句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勤俭的重视,他认为只有勤俭持家,子孙才会养成良好地生活习惯,家运才能昌盛。
  家庭是与个人关系最密切的组织,家庭环境对个人影响非常大,朱熹与曾国藩之所以提倡勤俭持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留下的家训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三、治国以廉
  朱熹和曾国藩所处的年代虽然不同,但这两个朝代还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的。朱熹所处的南宋,是一个君主昏庸无能,外族入侵,吏治混乱的年代。这些社会因素使得朱熹的治世思想中很突出的表现为通过塑造优秀君主,整顿吏治、推行廉政以实现国家的强大。而曾国藩为官从政的清朝末年,是一个中国正处于封建朝廷内部贪污腐败严重,农民阶级革命运动高涨和外国侵略势力虎视眈眈的局面,曾国藩的救国方略中可以体现出很多对朱熹的廉政思想的吸收与继承:
  (一)选贤任能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选官制度有很多种,从奴隶社会开始到清朝有:世袭制,即世代相传的官位;军功爵禄,即奖励军功,贵族无军功不受爵位;察举制,即由有一定名望地位的人向皇帝推举官员的制度;九品中正制,这是一种以出身选官的制度;科举制,通过考试选官。隋唐以后多以科举为主,但兼有察举。
  朱熹在《朱文公政训》提到:“亲戚固然是亲戚,然荐人于人,亦须是荐贤使得。”①这就是典型的察举制的实施,朱熹认为举荐官员应该确立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贤”,即使是亲戚请求帮忙举荐也要先考虑看看他是否真正有才能,是否能够胜任岗位。如果这个人是真正能够对国家有帮助的人,那就应该帮忙举荐。如果这个人是个不学无术的人根本对国家不会有贡献,那即是亲戚也不能为他举荐。曾国藩认为:“万化始于闱门,除刑于以外无政化,除用贤以外无经济。”①在他的日记中有这样一则:“李次清赴徽州,余与之约法五章,曰戒浮,谓不用文人之好大言者。曰戒过谦,谓次青好为逾恒之嫌,启宠纳侮也。曰戒滥,谓银钱保举宜有限制也……曰戒私,为用人当为官择人,不为人择官也。”②可见他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对选举贤能的提倡。曾国藩在选举人才的观念上对朱熹以“贤”本是相当赞成的,也认为保举官员应该“多置好官”。虽然这是一个心存国家、社会的官员应当做到的,但在朱熹与曾国藩生活着的那个君主昏庸、吏治腐败的年代是很难得的。
  (二)严于律己
  要想达到廉政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塑造官员的自律精神,因为官员的作风是廉政的核心,只有所有官员都严于律己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才能真正实现廉政的目标。
  朱熹非常提倡官员的自律精神,他很赞赏李椿在实行经界法时先从自己家的田地开始丈量,他说:“李椿年行经界,先从他家田上量起。”③儒家提倡“克己复礼,以为仁”,要想要求别人做事首先自己要做到,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别人能够做到呢?官员想要塑造良好的政治氛围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朱熹对这一点是相当赞成的。曾国藩在对官员应该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有许多论述,他在咸丰十一年八月十八日的日记中写道:“委员之道以四者为最要:一曰习劳苦以尽职;一曰崇俭约以养廉;一曰勤学问以广才;一曰戒傲惰以正俗。”①他主张官员应该有很强的自律精神,应该在树立艰苦朴素、勤学好问的榜样,对自己要有高标准,这样才能在获得百姓的认可。只有官员都坚持严格要求自己,不收受贿赂,国家吏治才会清明,百姓才会相信政府。他在咸丰八年八月初三的家书中这样写道:“尔读书易于解说文义,却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体察’二语悉心求之。”②这句话表面上看是教导子侄读书之法,可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对朱熹“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赞同。一个官员只有通过每年的自省才能够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才能够形成良好地自律精神。
  (三)忠于职守
  朱熹提倡“一日立乎其位,则一日业乎其官”③。他还批评一些官员“以不见吏民,不治事为得策”,对百姓的申诉不理不睬,使百姓无处申冤,一些官员对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也是朱熹所批评的,他说:“天下事所以终做不成者,只是坏于懒与私而已!懒,则士大夫不肯任事。有一样底说,我只认作三年官了去,谁能闲理会得闲事,闲讨烦恼!我不理会,也得好好做官去。”④他认为既然做官就应该为百姓做事,就应该在自己父母官的职位上敬职敬业,这样百姓才会安居乐业,国家政治才会清明。
  曾国藩可以称得上是近代的勤政典范了,他常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告诫家中弟兄“默观近日之吏治人心,及各省之督抚将帅,填下似无勘定之理。吾唯以一勤字报吾军,以爱民二字报吾亲”①。这是他在咸丰十年七月十二日的家书中写下的,当时的朝廷政治混乱,风波不断。几名敢于直言进谏的官员受到迫害,这使曾国藩感到非常无奈,所以他在家书中写下了对家族亲戚的期盼,希望家族中人都要在自己的职位上认真工作,用自己的工作成果回报乡亲,这样才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他要求子弟应该“时时谨记《朱子语类》‘鸡伏卵’及‘猛火煮’二条,刻刻莫忘”②。这要求子弟应该坚持自律,做事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该采取强硬态度时就应该强硬,不要因为一时的软弱、懈怠就毁了一世英名。
  曾国藩率领的湘军被称为清末最廉政军队,这与曾国藩个人追求廉洁密不可分,正是因为曾国藩能够在自己的职位上起到带头作用,而不是随大流对国家政事不管不顾,才使得湘军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地方军队。
  四、小结
  朱熹并未希冀生前学术得以光大发扬,受到官方推崇,但他深信其思想、观念及其倡导的一种学术精神与风格,将会流传于世,弘扬天下。③曾国藩对朱熹思想的继承就是典型表现,曾国藩对朱熹思想的继承与吸收不仅表现的廉政思想上,他在读书、修生、用人等方面都对朱熹的思想有所继承与发展。甚至可以说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在清末成为一代中兴名臣是因为他继承和吸收了朱熹理学的思想,他治家严谨、学习谦恭、为官廉洁这些都是继承了朱熹“内圣外王”的理学思想,在继承与吸收朱熹思想的同时曾国藩也有所发展。朱熹与曾国藩的很多廉政思想在当时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实现。但他们的廉政思想对我国现时干部与公务员廉政建设实践有许多重大的借鉴意义。

附注

①徐刚,福建江夏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福建省闽学研究会副会长:兰岚,福建农林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 ①曾国藩:《曾国藩点评历史人物》,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②冯青:《朱子语类学归》,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7页。 ③徐刚:《朱熹自然哲学思想论稿》,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14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家书》,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传世文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家书》,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年版,第266页。 ①冯青:《朱子语类学归》,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家书》,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年版,第258页。 ③朱熹:《童猛须知》,见《尤溪文史资料》(第9辑:朱熹研究资料专辑)1990年,第58页。 ①朱熹:《朱文公政训》,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9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传世文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55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传世文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58页。 ③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〇九),中华书局1986版。 ①曾国藩:《曾国藩传世文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点评历史人物》,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 ③郭齐点校:《朱熹集》卷二四,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32页。 ④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三二,中华书局1986版。 ①曾国藩:《曾国藩家书》,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传世文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77页。 ③徐刚:《朱熹自然哲学思想论稿》,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44页。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2013年“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研讨会的成果汇编,收录《新安理学特质》、《试论饶鲁的学术思想与心学化的双峰学派》、《朱子理学与关帝信仰》、《韩国九曲园林雏形阶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兰岚
责任者
徐刚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