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礼学推广与朱子后学的文化传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824
颗粒名称: 三、礼学推广与朱子后学的文化传播
分类号: B244.75;G127
页数: 4
页码: 264-267
摘要: 朱子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他提倡东南儒学,并在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领导修订《礼书》,旨在为传统礼学注入新的人本主义理学精神的活力与生命。他打破了不同学派之间的界限,邀请各地优秀学者参与编写活动。朱熹去世后,他的弟子和后人们继续传承他的思想和文化遗产,如郑宗亮、刘砺、郑文遹、潘儆等人参修《仪礼经传通解》。这些努力推广和传承礼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朱熹 礼学 文献建设

内容

朱熹是一代儒宗,倡道东南,在礼崩乐坏的时代牵头修《礼书》,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为传统礼学注入新的人本主义理学精神的活力与生命。他打破闽浙赣皖湘的学派界限,遍请各地优秀学者如吕祖俭、路芾、潘友恭、余正甫、黄榦、蔡元定、吴必大、李如圭、刘砥、刘砺、赵师夏、赵师恭、应恕、詹体仁、叶贺孙、杨楫、廖德明、杨方、杨简、刘光祖、刘起晦、孙枝、杨复等参与分章编写活动。①朱熹去世后,受黄榦之请,朱熹孙女婿郑宗亮,与刘砺、郑文遹、潘儆等参修《仪礼》。黄榦去世后,杨复也仿师友的做法邀请同门修礼书,最终完成《仪礼经传通解》六十六卷。这个群体,在完成主体项目的同时,还各自有礼学著作问世,如黄榦《续仪礼经传通解》,杨复《仪礼经传通解续》《仪礼图》,叶贺孙《仪礼解》。此外,朱门弟子黄士毅著《类注仪礼》、陈孔硕著《释奠仪礼考正》,刘爚著《仪礼云庄经解》,刘垕作《家礼集注》,朱子再传熊庆胄著《三礼通义》,郑鼎新著《礼学举要》《礼学从宜集》等,都与朱子礼学文化建设密不可分。
  除撰述外,考亭学派中的诸多学者于自身所处环境中讲授礼学的人也为数不少,如永春人陈易崇尚伊洛之学,不眉浮屠,参酌古礼,乡闾化之。潮阳人郭叔云从学于朱门,回乡后在岭南积极推动朱熹《家礼》。②即便非朱氏传人,也尊朱子《家礼》行事,如四明慈溪桂氏在《家训》中就要求子孙遵行《文公家礼》。因此说,受朱子礼学文化的影响,南宋中后期大量学者讲授礼学、撰述礼书、刊印礼书,形成礼经考究与阐述并举的新局面。
  元代接替南宋,朱子礼学思想并未陵替,如高陵人杨恭懿承父之遗风,行“朱子家礼”于关中,③享有盛名。浦江人郑文嗣,其家十世同居,凡二百四十余年,一钱尺帛无敢私。至大间表其门“孝友”。文嗣殁,从弟大和继主家事,大和方正,不奉浮屠、老子教,冠昏丧葬,必稽朱熹《家礼》而行执。①明代朱子后学更活跃,诠释《家礼》也不在少数,如乐安人詹凤翔著有《家礼括要》。②学者对朱子著作不断刊刻,并加以宣扬和推广,使朱子《家礼》得到官方的认可与推动,如洪武元年(1368)曾颁布政令:“民间婚娶,并依《朱子家礼》。”以朱子《家礼》无问名、纳吉,止纳采、纳币、请期为庶人婚礼定制。③“永乐中,颁《文公家礼》于天下”。这一背景下,《家礼》得到遵行与贯彻,如河津人薛瑄治理学,居父丧,悉遵古礼。鄞县人戴安仲,冠婚丧祭之礼,悉本朱子《家礼》。句容人樊继知兴国州,劝民丧祭诸礼用朱子《家礼》,抑制庵观僧尼。宁都人丁积,申洪武礼制,参以《朱子家礼》,择耆老诲导百姓。高陵人吕柟谪解州判官,摄行州事,行《吕氏乡约》及《文公家礼》。④吉水人刘观,冠婚丧祭,悉如《朱子家礼》。三原人马理,居丧取古礼及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折中用之。上虞人潘府知长乐县,教民行《朱子家礼》。而清代研究礼学者更多,如张承烈专心理学,言行必以礼法为准。海康人陈瑸任台湾知县,兴学广教,在县五年,民知礼让。宜兴人任启运学宗朱子,以朱熹未注《礼经》,乃穷究《仪礼》《礼记》,终有成。漳浦人蔡世远崇尚朱子学,辑《朱子家礼纂要》等。仁和人沈佳治理学,学宗朱熹,著有《礼乐全书》。武先慎《家礼集议》二卷,乃“抄家礼原文,仍集各家之义,考得失以求一是”。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聚顺堂刊刻。撰有《四礼翼》的郑之侨师从理学家蓝鼎元,受程朱理学思想熏陶,重视经世济道,以朱文公《家礼》改变当地迷信落后习俗。①婺源江湾人江永博古通今,尤长于考据之学,著有《礼记训义择言》《周礼疑义举要》《仪礼释宫增注》《仪礼释例》《深衣考误》《礼书纲目》等。震泽人张海珊论学以程朱为归,著有《丧礼问答》,其弟子张履讲程朱之学,传布朱子家礼。南城人黄采笃志程朱之学,身体力行,事亲以孝,居家以《家礼》倡引后进,风俗为一变。阳城人田从典,学以宋五子为宗,居父丧,事必遵家礼。②元城人张梦维,居丧哀毁,准家礼,屏俗习。以上列举之人,既有朱子学后人,也有循吏和孝友,是践履朱子礼学思想的佼佼者,都被载入正史。当然,在国内尊《家礼》而努力践行者大有人在,数不胜数。
  上面列举之人,遍布大江南北,说明朱子礼学已不受区域限制而得到广泛的传播。这也说明朱熹制礼,于古有征且简约易行,所拟定的冠礼简便易行、婚礼尚俭、丧礼尊亲、祭礼收族敬宗,切近百姓生活,为人所接受,故而成为一般家庭和宗族公认的治家礼范和行为准则。笔者受朱杰人教授推出《朱子家礼·婚礼》现代版的启发,为武夷山市朱子学校作《改进版拜师礼模板》,作为该校师生敬师、拜师的文本,又参与《朱子〈家礼>与人文关怀》一书的撰写,目的就是想让现代人更好地了解朱子礼学文化、传承中华礼文化。
  总之,数百年来,朱子后学薪火相传,致力于文化建设,倾心整理《家礼》,在校勘考证,撰文宣传,注释推广,锓木刊印,发行流通等诸多环节都付出辛勤的劳动,把人本主义理学精神贯彻到现实生活中,终极目标是要达到家庭和睦,社会有序。

附注

①束景南:《朱子大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重印本,第1012页。 ②陈国代:《朱子学关涉人物裒辑》,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 ③陈国代:《朱子学关涉人物裒辑》,第650页。 ①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452页。 ②陈国代:《朱子学关涉人物裒辑》,第711页。 ③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03页。 ④《明史》,第7243页。 ①陈国代:《朱子学关涉人物裒辑》,第793页。 ②赵尔巽:《清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259页。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2013年“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研讨会的成果汇编,收录《新安理学特质》、《试论饶鲁的学术思想与心学化的双峰学派》、《朱子理学与关帝信仰》、《韩国九曲园林雏形阶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国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