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张扬关羽仁、义、礼、智、忠、勇、廉、节,独高千古的人格型范,使理学(新儒学)臧否人物的伦理观念深入人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777
颗粒名称: 二、张扬关羽仁、义、礼、智、忠、勇、廉、节,独高千古的人格型范,使理学(新儒学)臧否人物的伦理观念深入人心
分类号: B244.75;G127
页数: 4
页码: 106-109
摘要: 关羽被认为是具有仁、义、礼、智、忠、勇、廉、节等品质的典范人物,其人格形象深入人心。在史书《三国志》中,陈寿记载了关羽的勇武和忠诚,如他曾解白马之围、与曹仁、于禁对垒于樊地等战功。然而,陈寿也指出关羽自矜和刚愎自用的短处。尽管如此,关羽的形象在历史和文学中被渲染成戏剧化的英雄,以满足不同阶层的审美需求和价值选择。因此,关羽的崇拜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并深受理学(新儒学)伦理观念的影响。在后来的历史中,关羽的信仰演变为一种民间宗教,关帝庙和相关文化载体成为他的信仰象征。同时,关羽的形象也在文学作品中被塑造成符合理学伦理规范的人物。
关键词: 朱子理学 关帝信仰 理学文化

内容

在史家陈寿《三国志》中,关羽与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合传,陈寿记其勇武,“为世虎臣”,如为曹操解白马之围,策马“刺杀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②;与曹操部将曹仁、于禁“对垒於樊地,曹营“七军皆没”,羽“威镇华夏”。记其英雄本色,有“国士之风”,如其虽与刘备结义于桃园,恩若兄弟,但却极明忠君之义:在“稠人广坐”中,则“侍立终日,随之周旋,不避艰险”;在受到曹操“尽封其所”的厚待之际,还奔刘备,“誓与共死”,但也不忘报效曹公,可谓情义兼备;在“刮骨去毒”时,虽“臂血流离”,却能“割灸引酒,言笑自若”。然而,对于关羽“刚而自矜”之短,陈寿也秉笔直书:当其不服诸葛亮高待马超时,则传书质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以“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其自我张大可见一斑。孙权“谴使为子索羽女,羽辱骂其使,不许婚”,孙权“大怒”;部将縻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已”,羽出师而二将“不悉相救”,且阴与孙权勾结,致使关羽在三方会战中丢失盟军与部下,又因失荆州而败退,终被孙权斩首。
  陈寿对关羽的评价虽简略却不失公允:“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思,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①由此可见,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其地位如同张飞、赵云一般,其封号仅为寿亭侯、壮缪侯而已;其行事既有忠勇竭诚的一面,也有刚愎自用之不足。然而,由于关羽的人物形象具有戏剧性,更加符合各个阶层(从王侯到庶民)的审美需求与价值选择。这种历史的需求与选择所引发的文化形式的具体表述,亦即社会上出现的关羽崇拜,历代统治者通过封官加爵来提升其地位,贩夫走卒则运用民间口碑来演绎传奇故事。②
  在唐代以降的祭祀中,以配享西周姜尚之武将——蜀前将军汉寿亭侯进入国家级祭奠之列;宋徽宗时,封号由侯而公而王;明代万历由王而帝;清代雍正时,改关帝庙为武庙,称武圣,则由帝而圣取代姜尚,终于登上与文圣孔子并称的殿堂。与封号逐步抬升相应的,是历史人物关羽渐渐被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形象所取代。元代坊间出现取材于“说话”艺人底本的《三国志平话》,刻意宣传关羽不但受过儒家经传教育(好《左氏传》),深明《春秋》君臣大义,而且原本就有打抱不平,见义勇为的优秀品格。其思想行为与宋元理学家倡导的伦理纲常相契合。深受宋元理学思想熏陶的小说家罗贯中,以如椽之笔在其《三国演义》中,根据程朱理学“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将关羽“忠、孝、廉、节”之品格描绘得淋漓尽致。《三国志》记载关羽被曹操所擒,仅200余字;《三国演义》却极尽铺扬,从关羽约三事、救白马之围、过关斩将、保得刘备妻室安全,到君臣聚义等一系列活动,写了约两万言。关羽“降汉不降曹”,“身在曹营心在汉”,“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后果践)。足见其对于汉室与刘备忠诚不贰。曹操以“绫锦及金银器皿相送”,关羽“都送与二嫂收贮”。足见其廉(不为外物所诱)。曹操“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公尽送入内门,令伏侍二嫂”;曹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①。足见其节(“存理灭欲”)。因此,罗贯中通过宏阔的历史场景与扣人心弦的人物情节,塑造出符合理学纲常伦理人格型范的关羽形象,伴随着名著《三国演义》的传播,几于家喻户晓。
  唐宋以降,关羽信仰演变成为理学落实于人心的民间宗教。关帝庙宇、偶像、碑记、赞诗、楹联、匾额、经书、灵签等等,皆为关羽信仰的重要载体。通过以上诸多文化信息,使关羽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使理学臧否人物的伦理观念深入人心。诚如明代李光缙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所撰《汉关前将军汉寿亭侯庙记》说:“侯俨然在上,若挈天纲地维以诏人,不言而人心自肃。天下之争祀侯以此,不但以其殉汉而死事也。”②今人林瑞珍(香港)为大殿撰联则更是直抒胸臆:“公平正直,入门不拜无妨。诡诈奸刁,到庙倾诚何益。”③光绪十三年(1887),泉州府学教谕江葆熙摹刻《关帝圣迹图志全集》卷之五(板藏泉郡玉犀巷文昌祠)有朱熹“篆迹赞”:百圣在目,千古在心。妙者躬践,敫(儌)者口吟。(读好书)莠言虚妄(蔓),兰言实杯(荄)。九兰一莠,驷追不回。(说好话)圣狂路口,义利关头。择言(行)若游,急行若邮。(行好事)孔称成仁(人),孟戒非仁(人)。小人穷冬,巨(钜)人盛春。(做好人)《新安文献志》卷四十七(四库本)有朱熹《勉学箴》内容大致相同(有7字异文),《朱子全书》不见收录,是佚文抑或伪托,待考。然而,即使是伪托,亦可由此窥见理学文化对关帝信仰的推波助澜。三、关帝《经书》糅和佛教因果报应,道教摄生养生意涵,阐发《四书》义理,影响世俗社会生活
  《四书》(《学》《庸》《论》《孟》)代替《五经》(《易》《诗》《书》《礼》《春秋》),成为引领封建社会后期六七百年的官方意识形态。历代统治者把关羽奉为忠义神明,并以佛道教争祀关羽为契机,不断追加封号,诏封关氏三代公爵,命天下府州邑各“以庙置主,春秋祭”。关羽的地位被抬升为武圣人,与文圣人孔夫子受到同等规格的膜拜。从清代流行于江南南宋以降的“本系梦与玉泉寺僧,僧醒而传述”①的《关帝明圣真经》,与清末收入泉州重刻的《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的《圣经考》以及泉州通淮关岳庙砌于墙上的《觉世真经》(道光间泉州人、四川总督苏廷玉择写)等经书看,其内容皆是理学(新儒学)藉关帝宣传“忠孝修身立命

附注

②陈寿:《三国志·蜀志》卷六,四库全书本1986年版。 ①陈寿:《三国志·蜀志》卷六,四库全书本1986年版。 ②张惠芝、崔凡芝:《试析宋明理学中诚学对关羽形象的影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8年第2期。 ①罗贯中:《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9年版,第175—176页。 ②吴幼雄、李少园:《通淮关岳庙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吴幼雄、李少园:《通淮关岳庙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2013年“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研讨会的成果汇编,收录《新安理学特质》、《试论饶鲁的学术思想与心学化的双峰学派》、《朱子理学与关帝信仰》、《韩国九曲园林雏形阶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振礼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