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原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674
颗粒名称: 道原堂
其他题名: 重点讲解儒家道统及其脉络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4
页码: 70-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是“道统”学说的建立者和集大成者,他在《中庸》序中明确点出“道统”“圣圣相承”的脉络。道统主要指尧舜以来“十六字心传”的相承相授,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朱子以这“十六字”为“传心旨诀”,构建道统体系。而以此上溯传承这一文脉的是孔子、颜回、曾子、子思、孟子。道统学说进一步增强了儒学的正统性,明确了儒者的使命,加强了儒学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 道原堂

内容

“道原堂”有道脉之源、道学之原、道之根本、探究本原的意思。堂中奉先圣、四配、十贤。正堂挂有孔子及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画像;庑壁挂着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司马光、张载、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画像。
  1.朱子是“道统”学说的建立者
  余英时先生指出:“朱熹是‘道统’论说的正式建立者和道学的集大成者。”朱子在《中庸》序中明确点出“道统”“圣圣相承”的脉络。
  道统主要指尧舜以来“十六字心传”的相承相授,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朱子以这“十六字”为“传心旨诀”,构建道统体系。而以此上溯传承这一文脉的是孔子、颜回、曾子、子思、孟子。
  道统学说进一步增强了儒学的正统性,明确了儒者的使命,加强了儒学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2.朱子是孔庙“四配”制度的确立者
  朱子首创在考亭书院确立了孔圣和四配的规制,“配享只当论传道,合以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元代陶宗仪在《辍耕录》中也说道,孔庙的“四配”源起“盖定自考亭也”。四配的确立是朱子道统思想明晰化的标志。南宋咸淳三年(1267),宋度宗到太学祭祀孔子,明确了“颜曾思孟”的享配地位。四配制出现后,再没有任何变动。
  3.朱子是宋代先儒崇祀规制的设计者
  道原堂的两壁悬挂“宋十贤”的画像: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司马光、张载、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他们既是“道南一脉”的大儒,也是道统链条中不可或缺的圣贤。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县(今湖南省道县)人,北宋文学家、理学的开山鼻祖,其创立的学说被称为“濂学”。著有《太极图说》《通书》,为程颢、程颐的老师。
  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河南府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共同创立“洛学”,二程学说后来为朱子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程颐(1033—1107),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河南府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为程颢的胞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与胞兄共同创立了“洛学”。二程的著作被合编为《二程全书》。在北宋理学史上,二程著述最多,地位最高,影响最大。
  张载(1020—1077),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凤翔郿县(今陕西省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他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称作“横渠四句”,其创立的学说被称为“关学”,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谥康节,世称康节先生或百源先生,林县上杆庄(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是宋代奇特且富有创造性、自成宏大体系的思想家。其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渔樵问对》《邵子遗文》(六篇)。朱子说:“康节之学,其骨髓在《皇极经世》。”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另著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游酢(1053—1123),字定夫,世称廌山先生,建阳禾平里(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人,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门四大弟子(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之一。朱子撰联“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评价游酢开闽学之先河。著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等。
  杨时(1053—1135),字中立,晚年隐居龟山,世称龟山先生。镛州龙池团(今福建省将乐县)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先后学于程颢、程颐,程门四大弟子之一,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著有《礼记解义》《列子解》《庄子解》《周易解义》《二程粹言》《龟山集》等。
  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世称豫章先生,南剑州剑浦罗源里(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自幼笃志好学,后拜见杨时,得其赏识,继承发展二程和杨时的学说,在宋代理学发展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著有《语孟解》《中庸说》等,后辑入《豫章文集》。
  李侗(1093—1163),字愿中,世称延平先生,南剑州樟林乡(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受学于罗从彦。主张学问之道不在多言,务必默坐澄心,体认天理。与杨时、罗从彦、朱子并称“延平四贤”。朱子从学于李侗,逃禅归儒,承袭二程“洛学”,奠定一生学说的基础。朱子将师生二人讨论经义的信札、祭文、行状等编为《延平答问》。
  小资料
  道南一脉
  宋元祐八年(1093),杨时赴调进京。那时,游酢在河清县(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任知县。杨时取道河清,两位士人相携前往洛阳拜见伊川先生程颐。初春的洛阳,正在下雪,朔风劲健,两人在彤云密布的午后来到先生家。伊川先生正瞑目而坐,似睡非睡。两人悄然退下侍立。伊川先生清醒过来,隐约记得方才自己的门生来了,此刻却四野寂然,不闻人语,便扭头问道:“贤辈还在吗?”门外,雪花纷飞,已积一尺之深。两人从学程颐。学成后回归家乡闽北,程颐目送他们的背影,对众学生说道:“吾道南矣。”从此,杨时在闽北开设书院,著书立说,讲学授徒,培养众多的学生,其中著名的有罗从彦等。之后,罗从彦的学生李侗又成为朱子的老师。前后相继,薪火相传,称为“道南一脉”,也称“道传东南”。

知识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朱子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书稿选取了朱子文化在南平市建阳区、延平区与武夷山市、建瓯市、浦城县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遗存进行讲解,将朱子生平、朱子理学思想、朱子对孔孟以来思想的集大成、朱子对儒家道统的庚续、朱子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时代价值、朱子门人弟子及朱子理学在海内外传播等内容结合新时代精神融入其中。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