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624
颗粒名称: 武夷山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4
页码: 5-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五夫古镇是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朱子故居——紫阳楼是其中的重要景点之一。紫阳楼是朱子故居的核心景点,是一座五开间的房屋,由朱子的义父刘子羽建于南宋时期。紫阳楼门口广场左侧是《朱子家训》照壁,是朱子留给后世的家训名篇,精辟阐明了为人处世、治家修身之道的精髓。晦堂自画像是一幅朱子自画的画像,表达了朱子志存高远、坚韧不拔的内心世界。祖先堂是用来缅怀先祖和激励后人的地方,堂内神龛上悬挂着“慎终追远”的匾额,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对于研究朱子文化和五夫古镇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南平市 武夷山 朱熹

内容

五夫古镇
  五夫镇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南部,原名五夫里,始于晋代中期,迄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宋代达到鼎盛,工、商、仕、农极为繁荣。五夫名人辈出,抗金名将刘子羽、吴玠、吴璘等在五夫出生;婉约派词宗柳永以及“柳氏三杰”,著名学者胡安国家族的“胡氏五贤”亦出自五夫。2010年,五夫被确定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7年,列入“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它还是福建省首个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示范点。朱子在五夫生活学习、著书立说、兴教讲学近50年,留下了紫阳楼遗址、兴贤书院、朱子社仓、朱子巷等文化遗存。
  朱子故居——紫阳楼
  重点讲解朱子家风家教
  绍兴十三年(1143),朱子的父亲朱松因极力反对议和,被贬回闽北闲居,积愤成疾,弥留之际,写信给刘子羽,将身后家事相托;又写信给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三位朋友诀别,并交代儿子:屏山刘子翚、白水刘勉之、籍溪胡宪,这三位先生是我的老朋友,家学深厚,也是我非常敬重的学者。我很快就要离开人世,你去投靠他们吧,今后,要把他们当作父亲一样看待,聆听他们的教诲,我就死而无憾了。
  朱松去世后,十四岁的朱子与母亲祝夫人离开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环溪精舍,迁往五夫生活,遵父命拜刘子羽为义父,又拜武夷三先生为师,开始了新的生活旅程。
  朱子义父刘子羽是抗金名将,也是朱松好友,曾与他同朝为官。刘子羽不负重托,为朱子一家建了一座五开间的房屋。刘子羽曾有记录:“于潭溪得屋五间,器用完备,又于七仓前得地,可以树,有圃可蔬,有池可鱼,朱家人口不多,可以居。”因为朱氏的祖籍地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有紫阳山,为表示饮水思源、不忘先祖,朱子将这座房屋命名为“紫阳楼”。朱子从十四岁到五夫,一直到晚年迁居建阳,在此居住了近半个世纪。
  元朝,紫阳楼毁于兵燹,仅存遗址。民国十七年(1928),时任崇安县(今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代县长詹继良将紫阳楼迁址至潭溪南端屏山脚下,并在原址上立“有宋朱子紫阳楼”纪念碑。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民国紫阳楼再度荒废,仅存楼基。1992年经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批准,紫阳楼遗址列为武夷山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在民国旧基上重建了紫阳楼。2016年,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批准设立南平武夷山朱子故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2018年8月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进入新时代,随着海内外对朱子文化关注不断提高,朱子故居成为对外交流,弘扬朱子文化的载体和标识。为更好地重现历史风貌,当地政府决定在南宋原址上重建朱子故居,2021年10月建成开馆,至此,紫阳楼回迁原址。
  1.《朱子家训》照壁
  紫阳楼门口广场左侧是《朱子家训》照壁。《朱子家训》是朱子晚年留给后世的家训名篇,寥寥三百余字,全面总结了个人在家庭、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义务,精辟阐明了为人处世、治家修身之道的精髓。其基本内涵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五个“倡导”:一是倡导家庭和睦。《朱子家训》明确了家庭生活中父子、兄弟、夫妻的伦理道德关系,指出:“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构建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柔,相亲敦睦的美好家庭关系。二是倡导人际和谐。《朱子家训》关注社会,倡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礼节”,贯穿着朴素的和谐理念。如“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强调了“礼”和“信”在社会重要性,以及对社会特殊群体的关怀,如“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三是倡导重德修身。《朱子家训》中说:“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将道德品行的优劣作为人际关系亲疏的重要标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提醒人们要知善恶,严标准,哪怕是生活中的小事,也要时刻谨慎。四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勿非礼而害物命。五是倡导读书学习。《朱子家训》强调:“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劝勉子孙要通过多读诗书、学礼知义,修身养性、经营好家庭。
  2.晦堂自画像
  紫阳楼晦堂是朱子的书房,内悬挂的朱子自画像,是朱子赴任漳州前对镜自画的。朱子琴棋书画皆精通,这是朱子唯一留存下来的画作。朱子的一生,命运坎坷、磨难重重。然而,他志存高远、坚韧不拔。画中的朱子,满脸沧桑,眼神坚毅。朱子还画题词自警:“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意焉,而力莫能与也。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遗矩,惟闇然而日修,或庶几乎斯语。”警语中的“闇”同“暗”,意为隐藏不露。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必须自若置身于礼法的场域,专一潜心于仁义之中。这是我想追求的目标,但即使尽力也未必能如人所愿。敬佩先圣先师的格言,遵守前人的法度,默默地日复一日地修身进德,或许能够实现所说的这个目标。铭语后题“绍熙五年孟春良日熹对镜写真题以自警”。
  3.祖先堂
  祖先堂主要用来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堂内神龛上悬挂“慎终追远”匾额,本词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终”指人去世,“远”指远代的祖先,“慎终追远”是指亲人去世后,不仅要恭敬谨慎地办理丧事,还要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来被引喻为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匾额下方有三幅画像,分别是朱瓌、朱森、朱松。朱姓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邾国(遗址在今山东省济宁市峄山脚下)。唐末黄巢起义后,姑苏朱氏大户朱古僚奉命领兵三千戍守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之后,他们就在婺源定居下来,成为各地朱氏后裔公认的婺源茶院一世祖。一世祖朱古僚资产雄厚,后世逐渐家道中落,到了第七世朱森,已没落到自耕农的边缘。政和八年(1118),朱氏第八世朱松,授同进士出身功名,宣和五年(1123),朱松授政和县尉。他拖家带口,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妹妹在内的一家八口,开启了朱子家族与福建,尤其是与闽北千丝万缕的关系。
  祖先堂两侧的楹联为朱子手迹:“紫气氤氲徽州祖地,阳光辉耀闽邦后裔。”上下联第一个字共同组成“紫阳”二字。
  祖先堂正对面为“孝”字砖雕。“百善孝为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孝”体现在两方面:父母在世的时候,要赡养、尊重父母;父母去世后,要按照礼仪规范进行安葬和祭祀。所以,在祖先堂祭祖神龛正对面镌刻“孝”字砖雕,是朱子家风家教的具体体现。福寿万代图案围绕在“孝”字周围,寓意只有诚心秉持孝道,才能实现五福环绕。
  小资料
  忆潭溪旧居
  朱子晚年迁居建阳考亭,对这眼泉水及潭溪几十年的生活念念不忘,专门写下《忆潭溪旧居》:“忆住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温夏冷天。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其中“傍崖寒冽一泓泉”指的就是屏山灵泉。
  刘公神道碑
  重点讲解朱子为义父立传
  刘公神道碑全称是“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徽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是朱子为义父刘子羽所立,记载刘子羽生平事迹和功勋的石碑。1985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刘公神道碑列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面对北方金国的大举入侵,满朝文武官员分成了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朱子的父亲朱松、义父刘子羽都是主战派的代表。刘子羽一生力主抗金,少年时就跟随父亲刘韐在川陕一带屡立战功。后来在主和派秦桧及其党羽的排挤下,于绍兴八年(1138)辞官返乡,绍兴十六年(1146)含恨而终。由于生前得罪了主和派权贵,所以丧葬仪式简约、身后萧条,既没有谥号(“忠定公”是后来宋孝宗封谥的),也没有刻碑。对此,刘子羽的长子刘珙深感内疚。淳熙五年(1178),刘珙去世前,把为父亲立碑的夙愿托付给朱子。朱子少年丧父,得到了刘氏家族不遗余力的关心和资助,立碑一事自是责无旁贷。于是,他立即着手立碑事宜,亲自撰写碑文,函请张浚之子、南宋著名学者张栻以篆书题写碑额,并托人千里迢迢地从安徽歙县将一块高370厘米、宽146厘米、厚度约10厘米的完整砚石运到五夫,刻上篆额与碑文后,立在五夫镇拱辰山蟹子坑刘子羽墓前。
  在3725字的碑文中,朱子以沉重的心情叙述了南宋初年,刘子羽协助当朝宰相张浚开辟川陕战场,奋勇抗金的事迹,以及他和吴玠、吴璘等抗金名将一起组织的几次惊心动魄的战役,歌颂了刘氏一门祖孙三代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功勋。刘公神道碑既是朱子所撰写的内容较为完整、字数最多的一块碑刻,也是朱子书法珍品,更是研究宋史和宋代书法的重要史料。同时,碑文的字里行间也力透出朱子浓烈的爱国情感,是研究朱子思想的珍贵文献。
  岁月如梭,刘子羽墓地失修毁坏,神道碑倒塌在路边,面临着断裂、消失的危险。为了抢救珍贵文物,1981年,原碑被移至武夷宫加以保护,五夫这里展示的是1∶1的复制品。
  小资料
  刘子羽墓
  刘子羽墓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府前村蟹子坑,占地150平方米,西向,平面呈“凤”字形,墓冢圆台形,穹顶,直径3米,由河卵石围砌。墓前立碑石一方,高180厘米、宽75厘米,碑面阴刻“大宋忠定公刘子羽墓”。原墓附有石像、享亭,以及宋淳熙五年(1178),受其子刘珙委托,由朱子手书、张栻题额的“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徽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因墓地失修倾圮,现墓由刘子羽后裔于2009年对墓址进行勘定并按照宋制修葺。
  半亩方塘
  重点讲解“源头活水”
  这是当年义父刘子羽留给朱子家用的一口半亩见方的池塘,流入池塘的渠水源自山崖的泓泉。朱子常在池塘畔读书吟诗。朱子一生留给后世许多优美而又富有哲理的诗词歌赋、格言警句,其中《观书有感》被收录到小学语文课本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字面上看,这首诗的意思是,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塘水轻盈透彻似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这塘池水为什么会这么清澈呢?那是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流出。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池塘的源头之水,实质上寓意为做学问要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样得出的成果才能接近真理,从而历久弥新。朱子常以天地间的自然物来解释学问,抒发情志,如他对“水”有特别的感情,把“仁爱”比喻成水,依次传递,泽被万物;把道统比喻成“水”,川流不息,一脉相承;把清廉比喻成“水”,洁白无瑕,德在心清。“水”成为朱子理学贯穿天、地、人之间的载体媒介。
  小资料
  灵泉
  五夫镇府前村有一山泉,该泉由一深一浅两个泉眼组成,较深者水深1米,长1.26米,宽0.9米。较浅者水深0.2米,长1米,宽0.8米。泉眼东侧约三米处的岩石上刻有“灵泉”二字。朱子就读屏山书院时,每天需经过此泉并打水饮用。2016年经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批准,灵泉列为武夷山市第十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古樟树
  重点讲解朱子手植樟树的寓意
  五夫镇府前村的古樟,树围4.76米,至今已有870余年,依然枝繁叶茂,树腹中长有树灵芝,生机盎然。
  绍兴十五年(1145),朱子十六岁,在义父刘子羽和老师刘子翚的主持下,举办了一场庄重的成人礼。在他们的指导下,朱子亲手种下了这棵樟树,与此同时,刘子翚以典故“木晦于根”为朱子取字“元晦”。在以后的岁月里,朱子虽然几度改字,除了元晦之外,他还自称仲晦、晦庵、晦翁等,但始终保留“晦”这一字,说明他将老师“韬光养晦、敛性修身”的教导始终铭记在心。
  不知什么时候,朱子种下的这棵樟树旁边又长出了另外两棵树:一棵是材质坚硬的椤木石楠,另一棵是福建常见的闽楠。现在这三棵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盘根错节、共同生长,仿佛预示着朱子理学是集儒释道思想之大成的成果。
  而今这棵老樟树粗壮的树干早已中空,但内部却生长出一棵直径约35厘米的树灵芝,樟树和树灵芝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朱子的思想在8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生机盎然,富有时代价值。
  小资料
  朱子取字
  朱子十六岁时,刘子翚不仅为朱子取字“元晦”,还将出自《易经》中的16字座右铭送给他:“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意思是说大树要把养分深植在根部,才能在来年春天一扫秋冬枯枝败叶的萎缩老态,呈现出勃勃生机,枝繁叶茂;做学问的人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才能达到内心充实、厚积薄发的境界。
  兴贤书院
  重点讲解书院的教育旨趣
  兴贤书院位于五夫镇兴贤古街,建于南宋孝宗年间,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构筑。朱子学有所成后,曾在该书院讲学授徒。元朝时,书院在战火中被毁坏。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夫连姓乡绅与其他13位乡贤一起倡议,在时任崇安县县令张翥的支持下,重建兴贤书院。1988年和2015年,又分别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修缮。2018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兴贤书院列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兴贤书院门楣匾额上有“洙泗心源”四个大字,表示书院办学的性质是传承弘扬孔孟儒学。洙水、泗水是中国山东省中部的两条河流,孔孟故里山东曲阜、山东邹城就在这两条河流边上,后来,人们将“洙泗”作为孔孟故里及孔孟儒学的代名词,“洙泗心源”意指朱子理学的源头就是孔孟儒学,是对孔孟儒学的继承和发扬,它与孔孟儒学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书院门楼正中最高处和左右两边门的上方各有一顶官帽,分别代表科举考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映射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文化意蕴。还有栩栩如生的飘逸仙女,金光灿灿的黄金屋等浮雕,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形象表现。
  大门两边设有侧门,一边是“礼门”,一边是“义路”。读书人通过“礼门”进入书院,既要学习书本知识,也要学习为人处世的礼仪规范。学成之后要走“义路”,按照道义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才能体现读书人的气质。
  书院内,学堂中央高悬“继往开来”匾额,即继往圣、开来学的意思,提示学子要不忘本来,开创未来。
  匾额下方是一幅《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的大型壁画,高3.27米,宽2.26米。壁画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龙一共生了九个儿子,各有不同的个性与法力,也有不一样的弱点。之所以将“龙生九子”图镶在主墙,主要是用这样的神话形象警示教育要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为人师者要挖掘不同学生的长处,弥补其不足。
  小资料
  五夫龙鱼戏
  兴贤书院墙面上有一对龙鱼砖雕,现在还能够让人们依稀感受到古代读书人“鲤鱼跃龙门”的美好期待。五夫还有一个传承久远的民间戏种,叫“莲鱼戏”。绍兴十八年(1148),十九岁的朱子凭借努力,考取功名,赐同进士出身,在五夫引起了轰动。乡民们为了鼓励人们向朱子学习,就在莲鱼戏中加入了龙的元素,把莲鱼头制成了龙鱼头,从此龙鱼戏在五夫一带流传至今。2011年,灯舞(五夫龙鱼戏)被列入第四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刘氏家祠楹联
  重点讲解刘氏一门忠烈
  五夫刘氏家族是汉朝皇室后裔。唐朝后期,北方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人们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刘氏由陕西迁到福建。入闽后,分为五夫的东族刘氏和建阳麻沙一带的西族刘氏。五夫刘氏,自迁入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繁衍了42代5000多人口,在五夫镇姓氏人口数量中排第一位。
  刘氏家祠门口外有一副对联:“八闽上郡先贤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内另一副对联:“两汉帝王胄,三刘文献家。”这是朱子亲笔撰写的楹联,表达对刘氏一门尽忠报国的敬佩之情。
  刘韐(刘子羽、刘子翚兄弟的父亲),曾任江西丰城县尉、秦州陇城县令、陕西转运使等职,因为多次带兵击退金兵的进攻,受到宋钦宗的重用。宣和四年(1122),朝廷决议“联金灭辽”,刘韐奉命在河北招募了一大批年轻人,编成前锋队。岳飞就是这个时候应募从军,开始了其军旅生涯。岳飞从军后,得到刘韐的赏识,被委以要职,后来屡立战功,成为一代抗金名将。
  靖康二年(1127),金兵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沦陷,刘韐奉命出使金国大营议和。金人看出刘韐是个有勇有谋的难得人才,派仆射(相当于副宰相)招降,被刘韐正气凛然地拒绝:“贞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君,况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他还连夜写下了遗书通报家人,沐浴更衣,自缢而亡,用生命捍卫了气节和尊严。刘韐去世后,谥“忠显”。
  刘韐的长子刘子羽同样战功赫赫,与岳飞齐名,虽然生前遭到主和派的排挤,多年后还是被谥“忠定”。
  刘韐的次子刘子翚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培养出包括朱子在内的众多名臣大儒,谥“文靖”。
  刘子羽的儿子刘珙,曾经担任过参政知事,精忠报国、功勋卓著,谥“忠肃”。
  “忠显公”刘韐、“忠定公”刘子羽、“文靖公”刘子翚、“忠肃公”刘珙,他们尽忠报国、前后相继,被誉为“忠义世家”,为后世所敬仰。
  小资料
  刘氏家祠
  刘氏家祠位于五夫镇兴贤古街。
  刘氏家祠门额上“宋儒”二字,彰显儒士世家的身份。错落有致的马头墙,装饰着许多工艺精湛的砖雕。
  刘氏家祠的下堂是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地方,下厅内后金柱悬挂着“白水家声远,屏山世泽长”的楹联。大厅用四扇板门做成后壁,左右有腋门,两侧壁上书写着刘氏家训。上堂上厅是供祭祖先牌位的地方,正面是祖先台,摆放神龛,依次供奉自始祖刘翔起列祖列宗的主牌,由宋孝宗御书“精忠望族”“理学名家”相赐。
  1992年经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刘氏家祠列为武夷山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朱子巷
  重点讲解“巷”与“径”的哲学意蕴
  五夫兴贤古街上有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巷,就是著名的朱子巷,这条巷子始建于五代十国南唐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朱子巷全长300多米,现在保存下来的有138米,宽两米多,巷形三曲,两侧为古屋高墙所夹持,颇具古巷韵味。这条巷原本没有名字,因为朱子在五夫生活的数十年间,不论是少年求学,还是成年后讲学,从府前村紫阳楼走到兴贤书院,都要从这条小巷经过。小巷留下了朱子无数次往返的足迹,更是朱子成长成才成就的印记。五夫乡民对朱子怀有特殊的敬仰之情,所以把这条本来并不起眼的小巷亲切地命名为“朱始巷”,意思是朱子到了这个地方后,这条小巷才开始有了名字,后来为了更直观地表达对朱子的敬重和缅怀,更名为“朱子巷”。
  小巷、小径总是和哲学家联系在一起。在德国海德堡市内卡河北岸圣山南坡的半山腰上,有一条约两公里长的散步小径。因其风光宜人,且静谧适合思考,在历史上颇受含哲学家在内的不同学者的喜爱,他们经常于此地徘徊,捕捉思想的灵感。于是,人们将这条小路称为“哲学家小径”,也称为“哲人之路”。五夫的朱子巷虽然普通,但由于和朱子这位大思想家联系在一起也有了特别的哲学意义。
  2014年经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批准,朱子巷列为武夷山市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小资料
  中国哲学家之路
  自2008年海峡两岸文化学者发起开展走朱子之路活动以来,朱子巷一直成为参加朱子之路研习营学员的必经之路。2012年第五届朱子之路活动中,当学员们追寻先贤的脚步沿着小巷拾街而走时,似乎与800年前的朱子不期而遇,共同沐浴在哲理的阳光下,聆听着先贤在这条路上思索的回音。当时德国慕尼黑大学MirianVogel学员说:“在德国,也有人走哲学家海德格尔之路的。”慕尼黑大学ElkePapelitzky同学也感慨道:“这是一条中国哲学家之路。”
  五夫社仓
  重点讲解朱子对荒政制度的创新
  这座社仓初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为朱子首创,用于存放粮食赈济灾荒的民办社仓。历史上,五夫社仓由门楼、凉亭、水池和仓管人员宿舍等组成,占地面积140平方米,可储粮35万公斤。后邑人为缅怀朱子德行,改称“朱子社仓”。五夫社仓,历代屡次重修,清光绪十五年(1889),朱子的裔孙朱敬熙再次主持修建,在社仓大门外刻“五夫社仓”四字砖雕匾额,二门上刻“朱子社仓”四字砖雕匾额。800多年来,朱子社仓一直发挥着储粮备荒的作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为五夫公社粮站的粮库。2018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朱子社仓列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乾道四年(1168)春夏之交,闽北建阳、崇安、浦城一带水旱频发,灾情严重。当时,朱子奉祠居五夫,崇安知县诸葛廷瑞请朱子、刘如愚共同商量如何救灾赈粜。朱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五夫富户拿出家中存粮,以平价赈济灾民;同时上书建宁知府徐嘉,请求发放常平仓(官仓)存粮以应救灾急需,得到官仓600斛借粮的救助。
  第二年,朱子不厌其烦地上书给继任建宁(治所在今福建省建瓯市)知府的王淮、沈度,申请在五夫建仓,终于得到建宁府同意和资金支持。乾道七年(1171)五月,五夫社仓动工,当年八月得以建成。
  社仓竣工之后,朱子举荐五夫当地刘复、刘德舆、刘琦、刘玶平四位德高望重的乡贤共同管理,制订了《仓规》,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照仓规收取一定利息出借给百姓,秋冬丰收后偿清存放,变官仓赈粜为民仓赈济。为警示社仓管理者遵纪守法,杜绝私心贪念,朱子还在仓壁上题了一首警示诗:“度量无私本是公,寸心贪得意何穷。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
  五夫社仓的建立和实践,改变了受灾民众单纯依靠国家拨谷救济的思想,有效地培养了农民自我保障意识,还实践了一种以民间力量为主,具备互助性质备荒储粮的办法,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是我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新发展,更是朱子民本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小资料
  朱子社仓法
  南宋乾道八年(1172),在五夫社仓的典型示范下,建阳、光泽、顺昌等地纷纷效仿,先后建立本地社仓。此后,社仓制度不断向省外推广,在浙江、江西等地得到不同程度的实施,成为农村储粮备荒的重要形式。朱子总结各地社仓经验,制订《社仓事目》,上报朝廷,请求全国各地仿效执行。淳熙八年(1181),宋孝宗批准后,下令各地执行。《社仓事目》连同五夫社仓经营管理的办法被统称为“朱子社仓法”,成为我国最早的经济宏观调控法律性文书。
  朱子雕像
  重点讲解朱子雕像的建造及意义
  五夫朱子雕像是迄今为止体量最大的一尊朱子像,由中央美术学院范迪安院长指导,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担纲设计创作。
  2016年12月17日,雕像正式落成揭幕。朱子雕像背靠青山,面向籍溪水,与文公山主峰形成一个中轴线;雕像庄严肃穆,且又和蔼可亲。雕像高71尺,折算成现在的度量单位是约23.66米,象征朱子71年的生命历程;基座1.4米,代表朱子十四岁到五夫生活;广场直径50米,代表朱子在闽北“琴书五十载”。
  雕像面容慈祥,左手持卷,右手捧心,象征朱子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学术思想;雕像身后是一座由众多古籍和朱子著作建造而成的小山,展现朱子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也象征他在继承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理学集大成。整个广场以农田为肌理,周边引入潭溪、籍溪汇流而成的溪水,象征朱子理学在继承、总结前人成果基础上实现集大成,最终汇入中华文化长河之中。人们通过瞻仰朱子雕像、了解朱子生平,感受朱子思想,进而由广场出发进入五夫古镇,沿着朱子的足迹,参观朱子文化有关历史遗存。
  如今,朱子雕像广场成为举行朱子成年礼、朱子婚礼、朱子祭祀典礼的固定场所。
  小资料
  朱子雕像创作团队主要成员
  范迪安,男,1955年9月生于福建,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当代艺术评论与展览策划、艺术博物馆学研究。曾发表美术研究与评论上百万字,策划百余项反映时代主题和中国美术发展成果的学术展览,组织多种学术研讨会和大量国际艺术交流活动,与国际著名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各国优秀艺术成果交流,提升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油画作品参加多种学术展览。
  主编出版《20世纪中国美术文艺志·美术卷》《当代艺术情境中的水墨本色》《世界美术教育丛书》《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世界艺术史》《近现代中国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精品大系》等著作。
  吕品昌,男,1962年生于江西,现任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雕塑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委员副主任,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特聘雕塑家,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特聘雕塑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瓷协会(IAC)会员。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编出版《雕塑之道》《中国当代陶艺》《西方现代雕塑》《世界浮雕艺术》《陶艺》《陶艺·当代雕塑》《陶艺·中国》等学术论文集、画册及著作。
  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是朱子亲自创建的一所书院。
  南宋淳熙十年(1183)正月,朱子受命主管台州道观,回到了故乡武夷山。为了有个“基地”可以专门研究与传播理学,朱子亲自设计建筑图纸,带领门生在九曲溪畔隐屏峰下创建精舍,并拒绝许多好友的资助和捐献。如福建安抚史赵汝愚认为有必要拨款助学,但朱子认为这是私家斋舍,不该动用公款,婉拒好意。另外也有几位好友表示愿意出资,都被朱子一一谢绝了。
  精舍建筑简陋,但布局整齐,功能齐全,食宿、讲学、景观皆有,精舍内部有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周边还有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蔚为壮观,时人称为“武夷之巨观”。
  精舍的建成得到当时各界人士的赞誉。建宁(治所在今福建省建瓯市)知府韩元吉作《武夷精舍记》,诗人陆游作《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四首》,以“我老正须闲处着,白云一半肯分无”,表达对朱子山中之乐的向往。朱子也题诗曰:“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
  “书林追慕紫阳翁,出入尝沾教雨中”。武夷精舍开办不久,各地学者文人纷至沓来,一些著名的理学家如蔡元定、游九言、李方子、李闳祖等都曾在这里受业,这些人中有的还成为了学界泰斗、朝廷重臣。著名理学家张栻称赞:“当今道在武夷。”
  朱子逝世后,武夷精舍历代多有重修。南宋末得到扩建,改称紫阳书院。明正统十三年(1448),改为朱文公祠,主祀朱子,以黄榦、蔡元定、刘爚、真德秀配祀。明正德十三年(1518),重修后称“武夷书院”。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康熙皇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2000年在原址上重修,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格局,现存的书院两堵残墙为康熙五十六年(1717)重修时的遗存。
  从2000年开馆至今,迎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李鹏、朱镕基、李瑞环;前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泰国前上议院长米猜·雷,联合国教科文世界自然遗产专家莱斯利·莫洛伊,以及著名的朱子学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陈荣捷教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田浩,日本筑波大学教授高桥进,韩国退溪学研究院院长安炳周等参观访问。每年来自美国、法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游客数达20万人次,许多海内外朱子后裔不远万里到此敬仰先祖圣迹。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武夷精舍从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2018年8月,武夷精舍遗址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2021年9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武夷精舍遗址列为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学达性天”匾额
  重点讲解“天理”概念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康熙皇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赐给武夷精舍。这四字的意思是:朱子的学问探究“天理”和“人性”,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朱子认为,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规律的存在,即“理”。“理”是事物的所以然和所当然。天下事都是有道理的,为君臣有为君臣的道理,为父子有为父子的道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接事物,都有它各自的道理。有道理,就要去探讨它、研究它,大到自然社会之大,小到具体事物之细,知其所以然和所当然。“所以然”即事物是什么,“所当然”即事物应当如何。事物存在的依据、规律和状态,都由一个“理”来决定和节制。天地万物都因为这个“理”而存在,也因“理”而变化、发展,所以“理”是万物秩序之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天理”这个词,如“天理昭昭”“有没有天理”“天理何在”等等。但“天理”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影的一个真实存在,贯穿并主宰着天地万物的流行发育,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起着“统领”的作用,在宇宙中无穷无尽、无边无涯、无处不在,就像我们常说的“大道无形”“理行天下”。“天理”在“人”中的彰显就是“人性”,中国古代哲学一再阐述一个原理:“人类之性蕴含着天地之性”。以朱子的话说:“天理在人,终有明处。”这个“明处”就体现在人性上。
  小资料
  朱子给我们描述的宇宙世界
  朱子深刻揭示了宇宙万物是以“理”为终极依据,按“中道和谐”的规则演进,以“理一分殊”的逻辑方式展开,人类通过“格物致知”的渠道同宇宙万物沟通而共处一体。朱子追求构建一个“明德至善”与“内圣外王”互为表里,“以民为本”与“道统自觉”相互支撑,实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大同社会,并生生不息而永恒发展。
  隐求室
  重点讲解朱子生态思想
  隐求室是朱子平常住宿和写书的地方。为什么称为“隐求”呢?前面讲到,朱子辞官回到武夷山,专门做学问,在古人看来,不做官,住进山林,就是“隐”,如隐居、隐士等。但“隐”不是朱子的最终目的,他所求的是著书立说、立志弘道。朱子有诗描写在隐求室的生活:“晨窗林影开,夜枕山泉响。隐去复何求,无言道心长。”
  在这里,朱子写了许多书,这些书后来都是经典,如《小学》《童蒙须知》的启蒙教育读物,还对张载的《西铭》进行注解。这部书中的一些名句流传至今,除了表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崇高理想之外,还有“民胞物与,参赞化育”的生态观,这句话的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都共同参与了宇宙万物的演进过程,人与其他生物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体现了我国早期的生态观。朱子就是在这里集先秦到南宋前期生态思想之大成,形成了生态共同体思想,其核心是“天人一理”,或称为“万物一体”,“同出一源”。意思是人与自然万物都源于“天理”,根源相同,遵守的原则一致,只不过由于诞生的条件不同(朱子认为是“气”的离散聚合,即“天赋”)产生了差异。因此,天地万物皆为同胞,人与自然当和谐相处。“维同胞也,故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
  小资料
  《西铭》
  张载的《西铭》全文仅253字,在理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张载的新儒学思想独具特色,表达的学问主题多具有普遍性意义。有学者认为:“他所提出的儒家学者的使命与人生理想,代表了新儒家学者的终极关怀与志向”,在其《西铭》篇中表达得十分透彻。关于《西铭》,“二程”曾称道,“扩前圣所未发”“孟子以后,未有人及此”,即认为《西铭》的见解水平已臻亚圣孟子。张载认为,《西铭》就是专门为学者厘定学问生命之规模的。
  仁智堂
  重点讲解朱子教育思想
  朱子在此讲学近八年的时间。墙壁上的“忠义孝廉”四个大字,是朱子在湖南岳麓书院讲学时,为湘中儒家弟子写的,反映了朱子主张的教育目的——“存忠孝心、行仁义事、立修齐志、读圣贤书”,即“仁”与“智”的完美结合。
  朱子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强调学习是“为己之学”,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古代的学者为了完善自我而学习,最终成为“楷模”;今天的学者为了成就功名利禄而学习,最终丧失了自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身的道德,并学以致用,落实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而不是为了显示给别人看、炫耀于人,或将读书学习当作追求名利的“敲门砖”。
  朱子在“仁智堂”讲学不是“填鸭”似的教学,而是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一是升堂讲学。书院教学以自学为主,教师传授、指导为辅。升堂讲学只是根据学习情况为之。书院例行的是参拜孔子,学生向老师请安之后,“或有请问”,即学生遇到了疑难问题,向老师求教。老师解说之后就各自散去,继续自学。如朱子讲《论语课会说》,就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论语》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进行解答,即“会说”,也指升堂答疑解惑。二是个别辅导。对学生各自不同的疑难问题进行辅导。对学生而言,是问疑,对老师而论,则是答疑,这是朱子在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他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知识来开导学生。如他常以“撑水船”来激励学生努力向学:“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不可放缓。直须着力撑上,不得一步不紧。放退一步,则此船不得上矣。”又如,为阐明温故知新的道理,以农民耕田为喻。他说:“子融、才卿是许多文字看过。今更巡一遍,所谓‘温故’;再巡一遍,这样才能‘见得分晓’。”意思是想在学业上取得收获,必须辛勤耕耘。三是集体讨论。这是朱子在教学中着力提倡的一种方法。他认为,读书应以独处为主,问学则以群居有益。学生若有疑难,可以相互讨论,这是书院群居的优势。若是集体讨论不能解决,再来请教老师,学习效果也会更加显著。这是朱子对“群居有益”的基本认识。“索居独处”与“群居有益”看似矛盾,实际上体现了辩证的统一。索居与群居都是生活的表象,个人自学与集体讨论的结合才是书院求学问道的精神实质。
  以上所说的三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往往有相互贯通之处,通常表现为导师传授与自学相结合,对重点、难点课程开课讲授,其余课程以自学为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表现为个别辅导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当学生遇到疑点、难点,朱子一般采用个别辅导或集体讨论的方法,从而达到互相启发、举一反三的目的。此外,还表现为理论学习与日常践履相结合。朱子主张“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要求学生将书本的知识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反复体察涵养,认真运用。
  朱子注重因材施教,创造性地推行分年龄段教学,即十四岁以下为小学,十五岁以上为大学。
  小资料
  变化气质
  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关注气质。气质如何养成?朱子认为,变化气质的关键在于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就能成为圣贤。圣贤就是古人心目中的“榜样”或“先进者”,而引导和促成每个人朝这个方向转化进步,就是教育的功能和任务。如何变化气质呢?朱子提出了“学以明理”“进德修业”“迁善改过”等一系列道德教育的原则或理念。他说:“为学之道无他,只是要理会得目前许多道理。”“为学无许多事,只是要持守心身,研究道理,分别得是非善恶。”朱子还认为:“才明理后,气质自然变化,病痛都自不见了。”所以,人的气质对身心健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气质的“外在”表现为“知书达理”,“内在”则是心理健康。
  止宿寮
  重点讲解朱子修身思想
  止宿寮通俗地讲就是师生宿舍。据文献记载,武夷精舍创办后,影响到闽浙赣湘四省,四方学子不远千里,闻名徒步背着书匣来到这里,人数超过200余名。朱子为此还写了一首诗:“负笈何方来,今朝此同席。日用无馀功,相看俱努力。”这首诗就像精舍开学的欢迎词:“弟子们,你们来自天南地北,今天为了共同的目标来到这里,大家同吃同住,刻苦学习。以后的日子里,你们要互相照应,一起努力,增进学识。”一批批著名的学者也到此访学,文献记载的就有80多人。朱子在《止宿寮·故人肯相寻》中描写了当时的情景:“故人肯相寻,共寄一茅宇。山水为留行,无劳具鸡黍。”说的是故人朋友来访武夷精舍,共处一室切磋学问,其乐融融,在这里,不需佳肴美味来招待,武夷山水就能让他们流连忘返。著名诗人杨万里也造访了精舍,留宿在止宿寮,把酒畅谈:“一老说谈话,诸君未要眠。开窗放山月,把酒奏溪泉。”止宿寮一方面为学者们提供了沟通的平台,学术思想在这里碰撞,孕育出新思想的火花;另一方面,景色秀丽的武夷山让为凡尘俗世所累的身心得到短暂的休憩,激活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本真”,使武夷精舍成为师生们向往的求学修身圣地。在此求学的著名弟子有蔡元定、刘爚、黄榦、詹体仁、李闳祖、叶味道等。
  小资料
  武夷精舍的特殊弟子
  詹体仁(1143-1206),字元善,宋建宁府浦城县(今福建省浦城县)人。詹体仁从小勤奋好学,乾道初年,他背井离乡,翻山越岭来到武夷精舍向朱子求学,与众多学子一同起居,一起学习,后跟随朱子走南闯北,成为朱子在学术和政治上坚定的支持者和忠诚者。朱子也非常喜欢詹体仁,简直可用“溺爱”来形容。詹体仁遵守各种道德准则,注重个人品行操守,在家乡浦城兴文重教,致力传播朱子学说,学生众多。他虽然在著书立说上没有做出很大的成就,但没有辜负朱子对他的教导与期望。他的弟子真德秀“祖述朱子”,传承与弘扬朱子理学,成为继朱子之后的又一代大儒,是南宋的名相和“帝师”,为朱子理学成为朝廷官方哲学立下了汗马功劳。
  照壁
  重点讲解朱子民本思想
  照壁上所写的“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意指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的,朝廷是为百姓而建立的,这是朱子对民本思想的高度概括。朱子还经常说:“丘民,田野之民,至微贱也。然得其心,则天下归之。天子,至尊也,而得其心,不过为诸侯耳。是民为重也。”意思是说只有得到民心才能得到天下,如果只取得帝王之心,至多只能成为诸侯。朱子认为,“王道”的根本问题就是“民心所向”的问题。朱子阐述了“民富”与“君富”相互依赖的辩证关系:“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在古代社会,“君”是国家的代表,“民富”是“君富”的基础,也是“国富”的前提,民富则国富,老百姓富了,君主不可能贫穷。相反,如果老百姓贫困了,那么君主也不可能独富,君民一体,共损共荣。朝廷和君主必须“民之所欲,皆为致之,如聚敛然。民之所恶,则勿施于民”。即人民迫切需要的,喜欢的事情,都是执政者要去做的;人民痛恨和反对的事情,就不要去做。
  朱子对《诗经》有关“民之父母”一句的解释为:“言能絜矩而以民心为己心,则是爱民如子,而民爱之如父母矣。”意思是要以民心为“心”,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百姓,自然能够得到百姓的敬爱拥戴,这样才配得上“父母官”之称。朱子还对《左传·哀公元年》中“视民如伤”这句古训感触极深,在他办公的大堂上悬挂“视民如伤”四字匾额,将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对待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伤口一样,时时刻刻呵护关注着。
  小资料
  朱子为官
  朱子一生为官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九年时间,无论施行荒政还是反贪肃廉,始终以老百姓的利益为根本。面对官民利益冲突时,朱子主张为官不能与民争利。“宁过于予与民,不可过于取民。且如居一乡,若屑屑与民争利,便是伤廉。”宁可让老百姓多得点利益,也不能过分取之于民;宁可损失自己的个人利益,也不伤害老百姓的利益。这体现了朱子“君子宁亡己之财,而不忍伤民之力”的气度与胸怀。朱子“白纸告状”的故事也能体现这一点,他担任漳州知州时,允许老百姓用“白纸”上诉,虽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自己与官府带来麻烦,但朱子却认为这都是值得的。
  书画展厅
  重点讲解“北孔南朱”的历史定位
  这个书室主要展示朱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历史地位。书画厅里展出着一件件弥足珍贵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周谷城、蔡尚思、匡亚明等留下了不少关于朱子历史地位的墨宝。如闻名于世的“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便是蔡尚思所题写的。
  1.朱子的历史贡献
  朱子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孔子的文化巨匠,是继孔孟之后,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传统文化下半篇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是东亚文明的代表。朱子奠定了中国自南宋以来800多年的价值信仰体系和文化传承谱系,为中华文明再次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2.朱子与孔子的关系
  中华文明史5000年来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价值内核是由孔子和朱子共同培育的文化基因所构成的。孔子是自炎黄以来3000多年华夏文明的集大成者,朱子是继孔子以来1500多年的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朱子理学是孔孟儒学理论化、系统化的结晶,是儒学从“轴心时代”向“哲学时代”演变的历史必然,从此孔孟儒学就以朱子理学的面貌出现,称为“新儒学”或“后孔子主义”。因此,有学者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不生元晦,仲尼如长夜。”
  小资料
  孔子大圣,朱子大贤
  明代著名学者戴铣在《优崇儒先祠嗣疏》中说:“三代而上,圣人叠出,至孔子删述《六经》遗言绪论,而后斯道大行于世。三代而下,儒贤叠出,至文公朱子注释群经,而后孔子之道既明。孔子大圣,朱子大贤,道德事功,不甚相远。”
  武夷之巨观
  重点讲解精舍周围的遗址景观及其理学旨韵
  武夷精舍被时人称为“武夷之巨观”。当时的武夷精舍规模比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要大得多,精舍东至隐屏峰山麓,西至五曲溪畔,北至天游峰脚下,南至武夷宫,在这广阔的面积上分布着目前已消失的如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遗址。据学者考证,现在我们所看得到的武夷精舍只是当年面积的三分之一,称为“巨观”并非虚言。通过对杨万里、袁殊等“武夷精舍诗派”诗人的赞咏,可以为我们复原宋代武夷精舍的大体面貌及其蕴含的思想意义。
  1.寒栖馆
  这是武夷精舍师生们修养心性的地方。寒栖馆在武夷山曾是道士居住的地方,朱子师生经常造访寒栖馆,互相切磋学问。朱子在这里曾写诗赞道:“如竹间彼何人,抱瓮靡遗力。遥夜更不眠,焚香坐看壁。”杨万里的“鍊玉云粘杵,朝真露湿衣。一声半夜鹤,月里羽人归”,描绘出岩前风入松林,谷中泉水漱石,露水打湿衣裳,一派超脱物外的景象。半夜突然单鹤声声,原来是“羽人”(道士)踏月归来。这种超脱洒然的境界是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但朱子的情感也是复杂的:他既希望静夜谈玄,寄托身心;但又有积极进取的儒家精神,期望能够教书育人,安国济民。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性。
  2.晚对亭
  晚对亭坐落在玉屏峰附近,能够观赏落日的壮观情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理学家观赏落日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朱子有诗赞曰:“倚筇南山巅,却立有晚对。苍峭矗寒空,落日明影翠。”杨万里也有诗赞誉:“大隐翠屏孤,何许最正面。日落未落时,亭上来相见。”朱子兴致勃勃地在晚对亭欣赏大隐屏之景,沧桑的峭壁,夕阳西下的斑驳翠柏,望天地之苍茫,日月如梭,东升西降,秩序井然,这都是“天理”在不同事物上的表现。
  3.铁笛亭
  朱子的《铁笛亭》诗附有一段文字:“山前旧有夺秀亭,……一日,与客及道士数人,寻其故址,适有笛声发于林外,悲壮回郁,岩石皆震,追感旧事,因复作亭以识其处,仍改今名。”铁笛亭是胡寅、刘衡曾经问道的地方。刘衡吹笛悲壮回郁、悠扬动人,百鸟灵听、凤凰起舞。斯人已去,但笛声永存。今之笛声,不仅是听觉的享受,更是物是人非的感慨。如果说晚对亭欣赏的是傍晚大隐屏的风光,那么铁笛亭观赏的则是历史的景色,抒发古今之悠,怀千年之变迁。一今一古,足见世间之变化。朱子有诗道:“何人轰铁笛,喷薄两崖开。千载留馀响,犹疑笙鹤来。”袁枢也赞曰:“当年跨鹤翁,想在云深处。铁笛忽龙吟,万壑披霾雾。遥知发天秘,踏破苍苔路。吹与众仙闻,来看晚题句。”他们在悲凉而悠扬的笛声中探寻天地的奥秘,格物穷理,坚持不懈,踏破苍苔,上下求索,孤独求真感扑面而来。
  小资料
  儒家的“道”与道家的“道”
  朱子理学与道家思想颇有相同之处,他们都在极力地探索宇宙的规律。其中道家的“道”,就是宇宙规律的表达,如老子《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儒家也讲“道”,《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宋代,理学家也称为“道学家”,这也说明了朱子理学是一种既继承儒道精神,又汲取道家“道法则”的集大成学说。然而,二者还是存在区别:道家的“道”偏重于“自然”,儒家的“道”偏重于“社会”,但在形式上相通相融。
  九曲遗风
  重点讲解九曲溪畔的遗存景观及其文化底蕴
  1.武夷棹歌
  在武夷精舍,朱子也将读书、讲学融入品茗、琴歌、酒赋与悠游山水之中。淳熙十四年(1187)的春天,朱子带领门人弟子畅游九曲,写下脍炙人口的《武夷棹歌》组诗及其他许多诗作,画屏般地展示了九曲溪的旖旎风光和丰厚的文化沉淀,以及优美的传说,成为传响武夷山的千古绝唱。当年,朱子带领弟子从一曲逆流游到九曲,与我们现在坐竹筏观光漂流的线路相反。
  武夷棹歌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复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㲯毿。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茅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船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人言此处无佳景,只有石堂空翠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洄。
  莫言此处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2.“逝者如斯”摩崖石刻
  “逝者如斯”摩崖石刻为朱子所题,位于武夷山九曲溪第六曲的响声岩,人们乘坐竹筏至六曲可见。“逝者如斯”出自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朱子以弘扬孔孟思想为使命,无时无刻不想起孔子的人生轨迹与学问操守。朱子浏览九曲时,想到孔子观黄河的典故,便将九曲当成了“黄河”,物非情同,发出感慨:时间如流水一般,一晃1500多年过去了,道统不传,人心不古,朱子决心继承孔子的遗志,延续华夏根脉,重振礼乐文明,时不我待,后辈当勇往前行。
  3.茶灶
  九曲溪的第五曲隐屏峰西南面的磐石,是一块天然的、突兀的巨石,上面较平,可站五六个人。至少从唐代开始,就有道家居士在那里煮茶论道,直到元代也仍是世人钟爱的饮茶场所,这块磐石因此被命名为“茶灶石”。朱子及友人、弟子经常在这里品茗论学。朱子曾写《茶灶》诗:“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杨万里也赞道:“茶灶本笠泽,飞来摘茶国。堕在武夷山,溪心化为石。”袁枢用生动丰富的语言,鲜活地描绘出采茶、煮茶、喝茶的场景:“摘茗蜕仙岩,汲水潜虬穴。旋然石上灶,轻汎瓯中雪。清风已生腋,芳味犹在舌。何时棹孤舟,来此分馀啜。”他描写得极致,将整个喝茶过程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几位先贤对茶灶与喝茶不惜重墨描述,显示出他们高雅的情操和追求朴真的生活情趣。朱子的“茶灶”故事和诗歌为后世所传诵。
  小资料
  孔子观黄河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川江河总与哲人联系在一起,如朱子与九曲,孔子与黄河等。《论语·子罕》中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泗水和古黄河在徐州境内交汇的一处险段叫吕梁,这里地势险恶、水流湍急。孔子周游列国时,和他的学生子路、子贡、颜回等人慕名前往吕梁观看洪水,面对滔滔黄河,东流入海,不分昼夜,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孔子经常伫立在黄河边,思绪穿越古今,发出“天问”,如“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感慨时间飞逝,礼乐文明不复。现在吕梁岗早已消失,但当年的丘陵山地还在,依然流传着孔子的传说。

知识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朱子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书稿选取了朱子文化在南平市建阳区、延平区与武夷山市、建瓯市、浦城县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遗存进行讲解,将朱子生平、朱子理学思想、朱子对孔孟以来思想的集大成、朱子对儒家道统的庚续、朱子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时代价值、朱子门人弟子及朱子理学在海内外传播等内容结合新时代精神融入其中。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