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夫子林光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187
颗粒名称: 南夫子林光朝
分类号: K820.442
页数: 5
页码: 129-133
摘要: 本文章记述了一座祠堂,该祠堂供奉着南夫子林光朝,他是艾轩学派的代表人物。艾轩学派是理学的一个支派,注重道德践履和圣贤学问。林光朝认为道之全体存乎太虚,不喜欢著书,而喜欢口授学生,让他们理解圣贤之意。他不追加弟子们的德性,而是通过身体力行来传授道德的最高境界。林光朝的思想源头来自震泽学派,该学派认为人心广大无垠,万美皆备,提倡尽心知性以知天、存心养性以容天。艾轩学派对南宋时期闽地的贡献在于强调道德实践和身体力行,对当时的思想和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 南宋 南夫子 林光朝

内容

时光以一米阳光的姿态,慢慢踱进一座祠堂,令它熠熠生辉、光耀门楣。此地贵为风水宝地,祠堂周围聚居着中华林氏大脉“九牧林”(唐朝开派始祖林披)的后裔。南夫子林光朝也是“九牧林”后代,故此地村民家中常见“九牧”二字。我走进这座村里最重要的建筑——林氏祠堂。祠堂供奉的神像正是林光朝,据说每年村里都会举行祭祀大典来纪念这位林氏伟人。
  南夫子林光朝(1114—1178年),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成立艾轩学派。南宋初以林光朝为代表的学派,因学者称光朝为艾轩先生,故名。艾轩学派是理学的一个支派,继程门尹焞之学,重道德践履,“专于圣贤践履之学”“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宋元学案·艾轩学案》认为“日用是根株,言语文字是注脚”。
  由于林光朝在理学界的影响力有限,且他和弟子都没有著书传世,所以艾轩学派很快就没落了,这对研究林光朝和艾轩学派而言是一个遗憾,但这非但不影响他的学者伟大形象,反倒令我更加肃然起敬。他的学术被归类为理学的一个支派。我经过对比、分析,认为他的学术特点倾向于心学派。他的主要思想特点是什么呢?对南宋时期的闽地贡献是什么呢?对林光朝人物和思想的研究,对我们当代思想和教育有什么意义吗?
  为了说明林光朝的学术倾向于心学,先简单介绍理学的发展过程。理学起步阶段由北宋周敦颐把道家哲学作为最主要的参照系,到发展阶段,二
  程兄弟(程颢、程颐)得益于道家提出的“理”范畴;理学经过二程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至朱子援道入儒,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宋明理学较妥善地吸收并转化为道家的思辨哲学,完成了儒家哲理化进程。
  心学则由南宋陆九渊发端,曾与朱子的理学分庭抗礼。淳熙二年(1175年),应吕祖谦之邀,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展开了有关“心”与“理”的大辩论,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也”。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理学认为:天理是存在的,应以天理治人欲。朱子由道问学,强调格物致知,即穷物理,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为人的道德水准必将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进。
  心学认为:天理即是人欲,以致良知化人欲。陆九渊说“明心”,要尊德性,强调为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
  据史料记载,林光朝少时力学知书,有声誉。绍兴五年(1135年),赴礼部试落第。绍兴八年(1138年),再试不第。在回家途中,听说吴中陆景端(字子正)曾经受学于尹焞,他就留在钱塘从陆景端学,致力于圣贤践履学问的研究,通贯六经、百家,一言一动都以礼为准则。
  林光朝的老师陆景端是王萍的弟子。王萍拜程颐为师求学。“二程”曾师从周敦颐。周敦颐是理学派的发端者。周敦颐在“二程”求学时,要求“二程”“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并特别强调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的精神。“二程”因为思想守旧,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宋哲宗时期,程颐主张一切都用古礼,当时中书舍人苏轼认为他不近人情,每加讥讽。程、苏二人从此尖锐对立。这个故事说明“二程”思想的局限导致理学的缺陷,故而才有后来的心学诞生。
  王萍是“二程”的学生,但是观点略有不同,创立震泽学派,认为“人心广大无垠,万美皆备”,还说“万物皆备于我”,提倡“尽心知性以知天”,“存心养性以容天”,“欲传尧舜以来之道”,需“扩充是心”就可以了(《宋元学案》卷之十九《震泽学案》)。此学派因而对启发江西陆九渊的“心学学源”有功。而这一学派的另一弟子即林光朝又创艾轩学派。
  由此,我们可证得林光朝的思想源头,对研究其思想特点有了论证依据。史载:“他平生不喜著书,只把从师得到的圣贤精细之意,口授学生,使学生心通理解。他曾经说‘道之全体,存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
  他的这段话特别好,也可以用来解释佛教支派众多,至今被传得面目全非的真正缘故。学知识只是一方面,靠书本没有身体力行,总归没有实证经验。心学的“心”是指要尊重德性,强调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这与林光朝所崇尚强调的正是一致,所以他不著书,希望弟子们都跟着他身体力行去实践道德的最高境界。而这也是他师傅陆景端所代表的震泽学派的观点,心学又受此派启发。所以我认为艾轩学派不是理学派,而是心学派。只是那时尚未有心学,所以《宋史》将其学派纳入二程的河洛之学即理学派。也正因此,朱子虽曾听林光朝讲学,却没有拜他为师的缘故。朱子的理学派,跟随“二程”由道问学,强调格物致知,即穷物理,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为人的道德水准必将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进。这与林光朝的思想观并非一致。
  林光朝所代表的艾轩学派对南宋时期闽地的贡献是什么呢?史载,宋绍兴九至十年间(1139—1140年),林光朝由钱塘返莆,开门教授。在族叔林国钧的资助下于黄石东井红泉宫办红泉义学,供馆谷给四方来学的人。各地从他学习的每年不下数百人,被称为“南夫子”。其间,曾到城山松隐精舍、金山蒲弄书堂和福清海口龙山书院讲学,教学时间前后达二三十年之久。《宋史》称:“南渡后,以河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遂衍生出延续数百年的闽中重要文化流派红泉学派。
  但从他的言行来看,如王阳明的湖湘文化一般重视躬行实践的传统,特别强调行的作用。比如林光朝率先垂范,“行古道,言动必以礼”“事亲孝,御下仁,行己恭,执事敬,勇于义,审于思,凡其一言一动,皆足为时取式”。宋嘉定年间直秘阁修撰陈宓在《艾轩先生文集序》中说“先生行古道,言动为时取式。教授生徒,非礼不行,四方翕然向应,来学者亡虑数百人,道尊德盛”,又说他“无田无宫,以遗妻子。独富于书,至死不释卷。故其文森严奥美,精深简古,上参经训,下视骚辞,他人数百言不能道者,先生直数语,雍容有余,非学博识高,义精理到,能如是乎”。
  由以上这段文字再次见证他对于理的认识更倾向心学,同时重视躬行实践的传统,强调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莆田本地作家林煌柏发表过一篇文章《百担有书行李重,十金无产橐中贫——理学名臣南夫子林光朝述评》,列了五点讲述林光朝的主要事迹。现将这五点内容简要转摘如下:
  第一,坚持原则,忠言极谏,不顾自身安危。看到殿中侍御史“掌谏诤言事,纠弹朝会班次典礼仪节”,林光朝全然不顾自身安危,奋然向皇帝提出忠谏,即《缴奏谢廓然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词头》。
  第二,勤政爱民、关心民生,充分考虑老百姓利益。林光朝体贴民瘼,知道盐政为民命之所系。曾上奏《广南两路盐事利害状》,提出两全其美的办法,缩小地域的贫富差距,并远谋深虑,指出“广南西路从来不立义仓”,因之建立“义仓”,以备不虞之测。
  第三,急公好义,勇于担当,确保一方平安。淳熙元年(1174年),林光朝在广东任上遭遇“茶寇”,来势凶猛。皇帝下诏:光朝为转运副史。林光朝认为“茶寇”势力正嚣张,就留在军屯中没有离开,督察二将拦击敌人,将其连连挫败,“茶寇”惊恐,连夜奔逃。皇帝听说后高兴地说:“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遂加官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
  第四,教书育人,启迪后贤,为理学薪火相传做贡献。林光朝亦可称为帝师。淳熙四年(1177年),皇帝巡幸国子监,命林光朝说《中庸》,皇帝听后大加赞赏,当面赐金鱼袋和紫色官服,后拜任他为中书舍人兼侍讲。
  第五,高风亮节,两袖清风,堪称莆阳廉吏楷模。林光朝“居高官不贺权倖,遇乱辙以身当,内诏不肯曲殉”的人格魅力,影响过当时的朱子、杨万里等一批人。朱子曾言:“吾少年过莆,见林谦之、方次云(翥)谈道,极其精细。及再过,则二公已死,更无一人能继矣!”后来对刘克庄也起到思想启蒙作用。刘后村谓其:“高处逼《檀弓》《谷梁》,平处犹与韩并驱。”他对东南理学传播和后世提供了一个实践的范式,深为历代各地民众所景仰。至今在广西、浙江、福清、东峤等地,建有林光朝祠庙。

知识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文化漫笔、生命的开篇、朱氏家族与政和、与袁枢的文学之缘、寻找游朴、李侗:朱子的恩师等文学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孟丰敏
责任者
林光朝
相关人物
程颢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
陆景端
相关人物
王萍
相关人物
周敦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