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东亚《家礼》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121
颗粒名称: 二、东亚《家礼》研究
分类号: B244.75-54
页数: 3
页码: 260-262
摘要: 朱子《家礼》是朱子礼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它不仅是南宋以来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礼书,而且对日本、朝鲜、韩国和越南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此次会议,日本学者吾妻重二和韩国学者张东宇分别率领日韩两国《家礼》研究团队共约二十五人参加会议,就东亚《家礼》学问题做了专题性学术报告。在大会报告中,日本学者吾妻重二指出,《家礼》中的丧礼和祭礼在日本尤为引起关注,佐藤一斋的《哀敬编》重视丧礼中“哀”的感情和祭礼中“敬”的感情,是考察《家礼》在日本接受与变化的重要文献。《哀敬编》结合了日本国情和习惯,从《家礼》出发,探寻出儒教丧祭礼仪的新发展。韩国张东宇指出,为使《家礼》适应16世纪之后的朝鲜,朝鲜知识分子为修订《家礼》做出了诸多努力,在对变礼做出明确规定的著述中,《礼疑类辑》是朝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关键词: 东亚礼学 儒家 家礼

内容

朱子《家礼》是朱子礼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它不仅是南宋以来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礼书,而且对日本、朝鲜、韩国和越南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此次会议,日本学者吾妻重二和韩国学者张东宇分别率领日韩两国《家礼》研究团队共约二十五人参加会议,就东亚《家礼》学问题做了专题性学术报告。在大会报告中,日本学者吾妻重二指出,《家礼》中的丧礼和祭礼在日本尤为引起关注,佐藤一斋的《哀敬编》重视丧礼中“哀”的感情和祭礼中“敬”的感情,是考察《家礼》在日本接受与变化的重要文献。《哀敬编》结合了日本国情和习惯,从《家礼》出发,探寻出儒教丧祭礼仪的新发展。韩国张东宇指出,为使《家礼》适应16世纪之后的朝鲜,朝鲜知识分子为修订《家礼》做出了诸多努力,在对变礼做出明确规定的著述中,《礼疑类辑》是朝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对文本的考辨分析是《家礼》研究的基础。徐渊通过对《家礼》与《士丧礼》及《书仪》的比较研究,指出宋代理学是通过礼仪革新达到文化保守的目标。王志阳以篚和幂尊疏布巾为例,讨论了朱子礼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在《家礼》面世后,历代学者的承袭与回应同样值得关注。顾宏义考证出元后期钱塘人应本为最先对朱熹撰述《家礼》之说提出质疑的学者,其辨析《家礼》之说,当载录于《三家礼范辨》内。苏正道指出明代以来流行的《家礼》及其改编本存在问题,清初学者主张习礼、考礼,回归《仪礼》研究。王献松则指出,汪绂《六礼或问》以“明礼意”为思想宗旨,对朱子《家礼》有所发展,在清代礼学史上的学术价值值得重视。孙致文则介绍了近代上海学者姚文柟会通古今丧礼的研究,及其对《家礼》的承袭与检讨。
  《家礼》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礼书。徐到稳指出,实践礼学是私家编写、以儒家精神指导民间礼仪的学问,在明后期达到极盛,清前期开始衰落,明清礼学转型在于从实践礼学走向考证礼学。姚永辉梳理了以《家礼》为本的实践礼书明儒丘濬所著《文公家礼仪节》的文本生成理路,陈媛进一步介绍了该书在中韩两国的传播及特点。何淑宜以明清易代之际浙西士人为中心,探讨他们对明末清初政治、社会剧变下,士风、习俗变化的回应及礼仪实践。徐道彬分析了清初徽州的《茗洲吴氏家典》对朱子《家礼》的继承,并指出其对乡野礼仪续绝存亡,开辟新径的贡献。
  在小组讨论中,田世民进一步探讨了江户期的知识人兼顾日本的制度与习俗,对《家礼》的礼文仪节的诠释与实践。日本学者榧木亨梳理了江户时期朱子学者中村惕斋《慎终疏节通考》及《追远疏节通考》中,对《家礼》未提及的丧祭礼仪用“乐”的论述。松川雅信介绍了在佛教主导殡葬仪式的背景下,近世日本崎门派的“家礼”实践。韩淑婷考察了日本幕末时期佐久间象山的《丧礼私说》对《家礼》的接受及运用,并指出其对调和丧礼中儒佛矛盾的贡献。越南学者佐藤瑞渊从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纂的越南《家训》中揭示出越南古礼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念。
  来自韩国的学者着重介绍了《家礼》在朝鲜的传播与发展。韩国学者郑现贞介绍了朝鲜本《家礼》之形成及其特征,朴润美指出《家礼》在朝鲜初期国家仪礼整备中被用作提供礼之原则的主要根据,韩在壎以《家礼辑览》为中心介绍了朝鲜中期对《家礼》的考证及补正。李俸珪以《国朝丧礼补编》与《林园经济志》为中心,讨论了朝鲜后期士大夫与朝鲜朝廷对《家礼》的活用,金允贞以《四礼便览》为例,讨论了朝鲜后期冠昏丧祭四礼的实践。崔然宇则以传统丧礼中服饰及织物为媒介,考察古礼及《家礼》在朝鲜时期的实践及变用。全圣健进一步以实现朝鲜王朝家礼体制改革的《四礼家式》为主,介绍了朝鲜后期代替《家礼》的新定式。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朱子学年鉴.2019》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朱子学的研究要素与哲学开拓》《朱熹思想研究的新进展》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