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传统礼学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120
颗粒名称: 一、儒家传统礼学研究
分类号: B244.75-54
页数: 2
页码: 259-26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儒家传统礼学的主题下,学者对《礼记·礼运》文本和传统礼学的研究、对礼的哲学解读、古礼的考辨以及对传统礼学文本的重新诠释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对礼的原则、内涵、形式、制度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历史文献和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他们也关注了礼与政治、礼与宗族、礼与社会互动等方面的关系。总之,本文概述了学者们在传统礼学领域所做的具体研究,旨在深入理解儒家传统礼学的理论和实践,并为今天的社会问题提供启示。
关键词: 东亚礼学 儒家 传统礼学研究

内容

在有关儒家传统礼学的主题下,梁满仓梳理了《礼记·礼运》文本,指出民惟邦本以及由此衍生的爱民、富民、利民主张是封建国家构建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吕友仁指出经学今日已是“绝学”,而礼学则是“绝学”中的冷门。杨华针对“礼崩乐坏”问题,提出礼的内涵分为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次,形而上的礼义具有从未中断的连续性,这正是中华礼乐传统得以连续和传承的文化基础。叶国良指出,就《仪礼》全书论,仅关涉人事之礼及与神魂有关之礼,认为凌廷堪《礼经释例》所概括之礼例,杂论人、神,不可据信,指出其中涉及的几席位向应该分别讨论和定位。刘丰将《礼记·儒行》与《荀子·儒效》作对比,厘清了战国儒学发展的脉络及更加重视政治品性的转向。吴飞讨论了程瑶田礼学的心性学基础,指出其所强调的恕、让、厚、和四德,都是礼学上强调接人待物之法的德性基础。
  礼的哲学解读是传统礼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陈赟探讨了亲亲与尊尊作为周礼的原则与后世儒家所理解的人道的基本规定的“仁义”之间的关联,指出仁义的原则是对丧服、宗法精神的提炼与纯化。朱承讨论了《礼记》中的生活规范与政治秩序,并指出礼仪和风俗制度形成的“差异性”等级秩序,是儒家规范性政治的主要表现。
  对古礼的考辨是传统礼学研究的艰深之处。陈壁生讨论了郑玄对圆丘礼的建构,指出圆丘祭天之礼是一个郑玄解经方式的典型问题,经过郑玄,圆丘祭天礼进入中国传统政治,塑造了政治的基本价值,也进入了后世的周代史写作。罗新慧以西周铭文回应《礼记》“支子不祭”问题,认为小宗可祭其父,但在未与大宗分族之前,不能祭祀大宗之祖。陈徽讨论了禘、祫问题,认为作为大祭,禘礼三年一举,它审定的不仅是死者之间的昭、穆之序和尊卑、亲疏之伦,实则亦是通过此法以厘定、规范生者之间的伦理关系,维护相应的宗法政治秩序。古礼的具体仪文是儒家礼学原理的应用。吴丽娱梳理了关于唐代明堂礼的文献,指出礼制的变化是不同理论和意识形态长期斗争与相互混融的结果,也是高宗、武则天时代皇权不断加强的体现。朱溢介绍了南宋大礼卤簿制度的制定及制约因素,曾亦讨论了汉儒关于宗庙迭毁争论中的亲亲与尊尊问题,认为祭祀之意本在于亲亲,然格于文帝为太宗、武帝为世宗之政治现实,以宗尊而不毁,又与亲亲原则相违矣。黄铭指出,晋代反向过继中的妾母服制作为非礼之礼,体现了皇权对礼学原则的入侵。陆敏珍在对宋代焚黄仪式的观察中指出,一个礼仪的仪式并不只具有意义模式,它也是一种社会互动的形式。韩国学者金镇佑则分析了朝鲜后期庶孽宗法地位的弱化事例及其原因。
  此次会议中,学者们还关注了对传统礼学文本的重新诠释问题。夏微指出宋代《周礼》学开元、明、清批评郑玄《周礼注》之先导,开创以义理解《周礼》的新方法,并推动了《周礼》辨疑之风的拓展与深入。潘斌考察了清人“三礼”诠释,指出其校勘、礼图、礼例等方面的研究皆有集成特点。唐明贵讨论了郑玄《中庸注》兼采今古文的注释特色。胡文丰透过宋儒李觏《礼论》检视其在经学上的造诣,以及一生论述的理序基础。张涛则复原出宋儒魏了翁《周礼要义》的部分类目,为讨论其经学思想,提供了新的材料。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朱子学年鉴.2019》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朱子学的研究要素与哲学开拓》《朱熹思想研究的新进展》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