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竹农的致富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尤溪》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807
颗粒名称: 一个竹农的致富梦
分类号: S795
页数: 4
页码: 117-120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尤溪县城关镇下川村的竹农林荣厚的故事。他是一个老实巴交、不善言辞的人,一直想种绿竹却缺乏勇气和办法。直到2004年春天,他决定承包村里230多亩的山场种植绿竹,经过三年的努力,他成功地开垦出了山地,并种出了绿竹笋。他的竹笋因为肉质脆嫩、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深受顾客喜爱,成为酒店餐桌上一道绿色佳肴。此外,他还砍伐竹材到造纸厂出售,年产值达60多万元。他的成功也得到了县林业局的支持和指导,成为尤溪县绿竹科技示范园之一。如今,他已经走向了小康之路,并且没有忘记村里的人,雇用15个50岁到60岁的村民上山收笋或砍竹,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关键词: 尤溪县 竹林 森林经营

内容

车出尤溪县城,往东北方向行驶,约半个时辰,离开省道,拐入一条崎岖不平的乡村小道,温差一下子感觉比县城低了几度。车窗外掠过一片又一片的绿竹林,夕阳的余辉镀亮了绿竹的枝叶,把黄昏山岭的色彩渲染得浓重而又热烈。
  我要去城关镇下川村采访一个叫林荣厚的竹农,驱车陪我同行的是县林业局干部老欧。尤溪县绿竹产量在闽北地区首屈一指,面积达6.5万亩,年产绿竹笋2.6万吨,绿竹林2.2万吨,2005年3月,尤溪县就荣获全国第一个“中国绿竹之乡”的美称。
  山连着山,竹林连着竹林,似乎没有尽头。这里海拔300米以下,土地肥沃,是适合绿竹生长的乐园。车在一个山道边停下。路边山坡上盖有一座砖木结构的简易房,几根木柱支撑着延伸出来的屋顶,底下堆放着十几包林业局无偿提供的专用肥。
  风吹竹叶,沙沙作响,竹林显得更加清幽。都说春天孩儿脸,刚才还是晴空,现在突然变了天。雨点越来越大,似乎要下一场倾盆大雨。正在担心老林淋雨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老林已经来到我的面前。
  这是一个老实巴交、不善言辞的汉子,现年57岁,穿着一身深蓝色的工作服,裤脚一高一低,粘着泥巴。一只手还扶着一把锄头。我叫他坐下,他显得不自在,手还是没有放下锄头,身子依然像竹子一样杵在那里。
  在瓢泼大雨声中,我们开始了有问有答,不问就保持沉默的采访。他家世代为农,副业是养鸡养鸭,卖钱贴补家用。10年前,每逢农闲,他都要到县城工地打零工,或帮人烧砖瓦、扛水泥,日子还是过得不够宽裕。自打儿子娶了媳妇后,日子过得更是紧巴巴的了。
  常言说,穷则思变,到底要怎么变?头发都想白了,他还是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能埋头苦干,甚至和包工头讨价还价的勇气都没有,给多少算多少。祖传的一栋老房子木头结构,年久失修,雨天漏雨,冬天漏风。他也没有多余的财力和精力去修缮。日子一天挨一天,凑合着过。
  2004年春天的一个早晨,老林在村子的后山转悠。原来这里是一大片林木地,树木砍光后,就一直光秃秃地晾着。他望着山地,自个发呆:这么好的山,就这样荒着,不是太可惜了吗?如果可以种上竹子,那该多好?他暗忖:如果绿笋在市场卖不完,还可以送到加工厂做罐头。竹材还可以送到造纸厂造纸,加上这里海拔低,山地肥沃,插一根竹竿都能抽枝展叶,何乐不为?当天晚上,他兴奋地向老婆吹了一番枕头风,宣布要干一番大事。懵懵懂懂的老婆疑惑地问:这行吗?
  第二天一大早,老林风风火火地跑到村部,找到村委会负责人,要求承包村里230多亩的山场种植绿竹,期限30年。终于看到本村有人敢于毛遂自荐,村委会的负责人喜出望外,立马召集村两委的干部开会。他们一致支持老林承包村集体这一片荒废多年的山地种植经营绿竹林。这一年老林47岁。
  每天6点多,天刚蒙蒙亮,他就扛着锄头,率领老婆和孩子上山挖除树根,锄草松土,开垦种植绿竹的处女地,直到月亮出来了才回家休息。第一年,缺少经验和劳力,干得特别辛苦。老婆看着疲惫不堪的老林心疼不已,有泪只能往心里流。老林有的是中国农民一股九牛拉不回的韧劲,依然继续施肥培土,硬是在这一大片山地上挥洒热汗,播下了绿色的希望。
  一年种,两年养,三年见效益。功夫不负有心人,老林终于打开了紧缩的眉头,三年起早贪黑的努力没有白费,只见山地上簇簇翠竹,阵阵竹香,幼嫩的春笋揭开土被,在阳光下悄然崛起,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对老林来说,看到眼前的这一切,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每年5月到10月,是老林一家人收笋的时节。竹笋年产量达200多吨,仅这一项就足够他一家人忙碌的了。每天,在蜿蜒的山路上,村民们经常看到他和儿子挑着沉甸甸的担子下山。最初父子穿街过巷叫卖,后来产量增大,人手顾不过来了,他们就挑进县城的农贸市场,交给批发商贩卖。绿竹笋因为肉质脆嫩,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深受顾客喜爱。同时,具有滋阴益血、消食化痰的功能,成为酒店餐桌上的一道绿色佳肴。从此,林家的绿竹笋供不应求。
  每年年底到次年的2月,是老林一家砍竹材的忙碌季节,每天鸡鸣就上山,砍竹、运竹,父子俩又是一番辛苦劳作。日上三竿,龙马车满载着竹材,一路欢歌,运到县城造纸厂。年产200多吨的竹材,收益颇丰。
  2007年,县林业局看中了这一片绿竹林,把它规划为县绿竹科技示范园,根据不同农事要求,派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确保绿竹丰产。每年还无偿提供超过五吨以上的专用化肥。老林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在农技人员的帮助下,这里绿竹林的经营管理,基础设施,经营效益都达到了全县同类竹种的最高水平。年产值达60多万元,平均亩年产值达2500元以上,对尤溪县的绿竹丰产基地建设起到了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
  如今,迈向小康之路的老林没有忘记田头陌尾的乡里乡亲,每年雇用15个50岁到60岁的村民上山去收笋或砍竹,按工取酬。他把村里闲散的劳动力集中起来,让村民不用出远门,在自己的村子里就可以找到挣钱的活干,自己也品尝到一种初当老板的快乐滋味。这是他年轻时做梦也不曾想过的事。
  雨过天晴,山野上的竹林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我问老林有钱以后最想做的是什么事。他有点局促地搓着双手,憨憨一笑,说:盖房子。看来,盖一座新的楼房已成了老林最大的心愿。安居才能乐业,但愿他梦想成真。
  尤溪县“一河八溪”,处处绿竹。空中俯瞰,从低海拔的城关到梅仙、西滨、洋中10个乡镇,绵延200多公里的绿竹林,多像一道蔚然壮观的绿色长城。

知识出处

走进尤溪

《走进尤溪》

出版者:海峡书局

本书收入32篇作品,包括新闻访谈、报告文学、纪实散文和随笔,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示了尤溪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和朱子文化,并侧重表现了尤溪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尤溪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阅读

相关地名

尤溪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