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翠竹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尤溪》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806
颗粒名称: 青青翠竹梦
分类号: S795
页数: 10
页码: 116-12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尤溪县竹林产业的发展情况,包括政府的扶持和竹农的勤劳。同时,也提到了竹子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竹子对于当地经济的贡献。
关键词: 尤溪县 竹林 森林经营

内容

晨光熹微爬上我客居的卧室门窗,隐隐约约捎来一声声布谷鸟的歌唱。我推开窗门俯望,只见奔流不息的尤溪河横穿县城,弯过云雾袅绕的山峦,往大山外的闽江奔流而去。由近及远,我看到一片片绿色的竹林沿河而上,像秀美的花边装点着河的两岸,似乎不经意地划出一道柔美的线条,如仙女抛出的水袖那般飘逸。
  来到尤溪河畔,我沿着小径,顺着河流的方向往前漫步。一片枝叶繁茂的竹林映入我的眼帘,随即,一阵弥漫着绿竹味道的清凉款款袭来,令我心旷神怡。走进林中芳草萋萋的小路,只见竹竿挺拔,摇曳的竹梢似乎争相往蓝天冲刺。竹叶翠绿,细看叶尖还挑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像一双双从梦中醒来的眼睛。阳光穿过枝叶,竹林显得更加明媚。有画眉鸟鸣叫着在枝头跳跃,如琴键弹奏着一曲清幽的竹林晨光曲。令我称羡的是:如此美妙的竹林就紧挨着县城热闹的街区,成为尤溪人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可见,尤溪被人誉为“中国竹子之乡”名不虚传。
  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故里尤溪随处可见的绿竹,我体验到历代文人墨客爱竹的美好情愫。竹,与人类如此亲近,如此心领神会,实在是人类的福份。
  透过竹叶婆裟的枝杈,我隐隐约约看到远处耸立在南溪书院前的朱熹石像,想起他咏竹的名篇《新竹》: “春雷殷岩际,幽草齐发生。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生于尤溪的朱熹自幼饱受竹文化的熏陶,自然格外钟爱绿竹,熟知竹之生长、竹之用途、竹之秉性,可谓是“胸有成竹”。
  作为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主要思想有两个方面,一是天理人欲,二是“格物致知”。朱熹曰“物犹事也”,朱熹的“格物”就是要“格”每一物之事,每一物之理。据说,朱熹也曾经“格”过竹子。他曾听一个道士说:竹子白天不长,晚上生长。一日,他居住寺院,闲着无事,晚上乘着月光,拿着尺子去量竹子的高度,白天接着量竹。而后得出结论:此道士的话不靠谱。朱熹采用实验测量的方法验证一个道理,体现了他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到了明代,一个叫王阳明的儒生十分崇拜朱熹,一心效法圣贤,笃信朱熹“格物致知”的学说,也跑去“格”竹子,没有任何仪器,只是肉眼观察,苦思冥想,结果, “格”了七天七夜,筋疲力尽,没有“格”出竹的道理,却把自己的身子给“格”得病倒了。于是,他对朱熹颇有微辞,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理论。从此,王阳明的心学盛行华夏,自成一派。歪打正着,竹,无意间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了不起的圣贤。
  我随手轻拍着的竹竿,发出一阵咚咚之声,仿佛来自遥远的天籁,若有寓意。我似悟非悟这空灵的竹音。但是,我知道,勤劳朴实的尤溪人早就从这满山遍野的竹林中, “格”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靠山吃山,靠竹吃竹。他们踏上了一条科学种竹、科技兴竹的康庄大道,让古老而又年轻的竹业成为尤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让尤溪人一个个五彩缤纷的梦想成为现实。一个竹农的致富梦
  车出尤溪县城,往东北方向行驶,约半个时辰,离开省道,拐入一条崎岖不平的乡村小道,温差一下子感觉比县城低了几度。车窗外掠过一片又一片的绿竹林,夕阳的余辉镀亮了绿竹的枝叶,把黄昏山岭的色彩渲染得浓重而又热烈。
  我要去城关镇下川村采访一个叫林荣厚的竹农,驱车陪我同行的是县林业局干部老欧。尤溪县绿竹产量在闽北地区首屈一指,面积达6.5万亩,年产绿竹笋2.6万吨,绿竹林2.2万吨,2005年3月,尤溪县就荣获全国第一个“中国绿竹之乡”的美称。
  山连着山,竹林连着竹林,似乎没有尽头。这里海拔300米以下,土地肥沃,是适合绿竹生长的乐园。车在一个山道边停下。路边山坡上盖有一座砖木结构的简易房,几根木柱支撑着延伸出来的屋顶,底下堆放着十几包林业局无偿提供的专用肥。
  风吹竹叶,沙沙作响,竹林显得更加清幽。都说春天孩儿脸,刚才还是晴空,现在突然变了天。雨点越来越大,似乎要下一场倾盆大雨。正在担心老林淋雨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老林已经来到我的面前。
  这是一个老实巴交、不善言辞的汉子,现年57岁,穿着一身深蓝色的工作服,裤脚一高一低,粘着泥巴。一只手还扶着一把锄头。我叫他坐下,他显得不自在,手还是没有放下锄头,身子依然像竹子一样杵在那里。
  在瓢泼大雨声中,我们开始了有问有答,不问就保持沉默的采访。他家世代为农,副业是养鸡养鸭,卖钱贴补家用。10年前,每逢农闲,他都要到县城工地打零工,或帮人烧砖瓦、扛水泥,日子还是过得不够宽裕。自打儿子娶了媳妇后,日子过得更是紧巴巴的了。
  常言说,穷则思变,到底要怎么变?头发都想白了,他还是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能埋头苦干,甚至和包工头讨价还价的勇气都没有,给多少算多少。祖传的一栋老房子木头结构,年久失修,雨天漏雨,冬天漏风。他也没有多余的财力和精力去修缮。日子一天挨一天,凑合着过。
  2004年春天的一个早晨,老林在村子的后山转悠。原来这里是一大片林木地,树木砍光后,就一直光秃秃地晾着。他望着山地,自个发呆:这么好的山,就这样荒着,不是太可惜了吗?如果可以种上竹子,那该多好?他暗忖:如果绿笋在市场卖不完,还可以送到加工厂做罐头。竹材还可以送到造纸厂造纸,加上这里海拔低,山地肥沃,插一根竹竿都能抽枝展叶,何乐不为?当天晚上,他兴奋地向老婆吹了一番枕头风,宣布要干一番大事。懵懵懂懂的老婆疑惑地问:这行吗?
  第二天一大早,老林风风火火地跑到村部,找到村委会负责人,要求承包村里230多亩的山场种植绿竹,期限30年。终于看到本村有人敢于毛遂自荐,村委会的负责人喜出望外,立马召集村两委的干部开会。他们一致支持老林承包村集体这一片荒废多年的山地种植经营绿竹林。这一年老林47岁。
  每天6点多,天刚蒙蒙亮,他就扛着锄头,率领老婆和孩子上山挖除树根,锄草松土,开垦种植绿竹的处女地,直到月亮出来了才回家休息。第一年,缺少经验和劳力,干得特别辛苦。老婆看着疲惫不堪的老林心疼不已,有泪只能往心里流。老林有的是中国农民一股九牛拉不回的韧劲,依然继续施肥培土,硬是在这一大片山地上挥洒热汗,播下了绿色的希望。
  一年种,两年养,三年见效益。功夫不负有心人,老林终于打开了紧缩的眉头,三年起早贪黑的努力没有白费,只见山地上簇簇翠竹,阵阵竹香,幼嫩的春笋揭开土被,在阳光下悄然崛起,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对老林来说,看到眼前的这一切,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每年5月到10月,是老林一家人收笋的时节。竹笋年产量达200多吨,仅这一项就足够他一家人忙碌的了。每天,在蜿蜒的山路上,村民们经常看到他和儿子挑着沉甸甸的担子下山。最初父子穿街过巷叫卖,后来产量增大,人手顾不过来了,他们就挑进县城的农贸市场,交给批发商贩卖。绿竹笋因为肉质脆嫩,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深受顾客喜爱。同时,具有滋阴益血、消食化痰的功能,成为酒店餐桌上的一道绿色佳肴。从此,林家的绿竹笋供不应求。
  每年年底到次年的2月,是老林一家砍竹材的忙碌季节,每天鸡鸣就上山,砍竹、运竹,父子俩又是一番辛苦劳作。日上三竿,龙马车满载着竹材,一路欢歌,运到县城造纸厂。年产200多吨的竹材,收益颇丰。
  2007年,县林业局看中了这一片绿竹林,把它规划为县绿竹科技示范园,根据不同农事要求,派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确保绿竹丰产。每年还无偿提供超过五吨以上的专用化肥。老林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在农技人员的帮助下,这里绿竹林的经营管理,基础设施,经营效益都达到了全县同类竹种的最高水平。年产值达60多万元,平均亩年产值达2500元以上,对尤溪县的绿竹丰产基地建设起到了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
  如今,迈向小康之路的老林没有忘记田头陌尾的乡里乡亲,每年雇用15个50岁到60岁的村民上山去收笋或砍竹,按工取酬。他把村里闲散的劳动力集中起来,让村民不用出远门,在自己的村子里就可以找到挣钱的活干,自己也品尝到一种初当老板的快乐滋味。这是他年轻时做梦也不曾想过的事。
  雨过天晴,山野上的竹林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我问老林有钱以后最想做的是什么事。他有点局促地搓着双手,憨憨一笑,说:盖房子。看来,盖一座新的楼房已成了老林最大的心愿。安居才能乐业,但愿他梦想成真。
  尤溪县“一河八溪”,处处绿竹。空中俯瞰,从低海拔的城关到梅仙、西滨、洋中10个乡镇,绵延200多公里的绿竹林,多像一道蔚然壮观的绿色长城。
  一个女企业家的创业梦
  在尤溪城郊采访的路上,我看到远处一大片毛竹林的轮廓。县林业局的老欧介绍说:尤溪盛产毛竹,全县现有竹林面积68.99万亩,其中,年产商品毛竹1000万根,大部分供应本县竹材加工企业,全县新开发竹制加工等7个系列230多个品种。毛竹林达48.93万亩,累计开发竹林高产基地19.2万亩,年产商品毛竹200万根以上,畅销省内外。全县开发毛竹系列产品达11个品种,已形成一条产业链……如果说,尤溪县的竹业发展格局以绿竹为优势,那么,毛竹就是主导。
  沐浴着春风,我在毛竹林里徜徉,真切感受到毛竹一种势不可挡,昂扬向上的力量。那一竿竿毛竹秀丽挺拔,青翠欲滴,向往蓝天,吸纳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四季常青。在一个山脚的竹林里,我看到:一株新篁把一块褐色的石头顶起,不屈不饶,继续向上,似乎充满了一股不可抑止的劲头。这也正是尤溪人敢想敢做,豁达乐观性格的化身。
  在尤溪竹业经济的发展中,女企业家群体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百折不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沈源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女董事长陈玉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是一个端庄文静的中年女企业家,一身墨绿色的套装,显出几分精明强干的气质。接受我采访前,她微微一笑,说:带你参观一下车间,先有个印象。看来,她已很熟悉记者的采访方式。
  公司坐落于尤溪经济开发区城西园,占地面积13261平方米,建筑面积8170平方米,设有办公大楼、生产主加工车间、生产组装车间、原料仓库、员工宿舍、大门传达室,厂门口还停着一辆接送员工上下班的中巴车。
  走进产品陈列室,如同走进中西合璧的竹制品世界,各种采用毛竹制作的工艺品、厨房用品、卫浴用品、办公用品、以及小型家具琳琅满目,令人称奇。山野的毛竹在这里变成了各种做工精致,造型独特的竹木制品,竹沙拉碗、竹菜板、竹餐具、竹餐车、竹乳液罐、竹漱口杯、竹架、竹挂架、竹餐巾架、竹刀具盒、竹餐巾盒……组成一个庞大的竹之家族,每一件都令我眼睛一亮。
  在车间里,一条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正在运转,十几个女工在包装出口欧美国家的竹沙拉碗。陈玉华介绍说:为了解决竹制品受潮易发霉的问题,我们不断提高工艺制作水平。同时,根据外贸订单的数量,以及规格,来设计加工产品,基本没有滞销。
  2009年,公司成立伊始,就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固定资产投资达2500万元。现有员工上百人,能自行设计,生产几百种款式各异的竹制品。2010年公司获得外商客户(美国雅芳公司)验厂标准厂家。尤溪的竹制品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走出国门,走向美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国家,以及韩国。为国家赚取外汇,为尤溪人争光。
  如果说,每一个企业家都有一个创业梦,那么,女企业家陈玉华背后的创业故事洒满阳光,也洒满了艰辛。她原为尤溪一家水泥厂的下岗女工,为了养家糊口,四处帮人打工,做过竹笋罐头,还在私人企业当过管理人员,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2006年,她与同甘共苦的爱人一起创业,成立竹制品半成品公司,凭着产品质量和个人信誉,掘得了第一桶金。
  男主外,女主内,她与爱人配合默契。他们到省、市外贸机构拿单,根据客户特定的要求生产各种竹制产品,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相濡以沫的爱人终因劳累成疾,撒手西去。她的人生顿时陷入了低谷。
  家不能倒,企业更不能垮了。面对众多期待的目光,她用尤溪女人柔嫩的双肩毅然挑起了家庭和企业的重担。2010年下半年,她接手企业,担任董事长一职,任命苏子翔为总经理,继续率领员工,将产品打入欧美市场,把企业做大做强。
  如今,她对自己的企业充满信心。站在办公楼的阳台上,她手指着远山郁郁葱葱的毛竹林,说:这满山的毛竹就是我们企业的生产原料。我们的产品适合环保低碳的现代生活潮流,前景看好。
  从她远眺的眼神里,我依稀看到了尤溪竹业美好的未来。当今时代,全球木材资源日益匮乏,控制森林砍伐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难题。以竹代木,开发竹制品、竹家居等产品具有广阔的前景。这不仅给尤溪的毛竹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多元化空间,也带给尤溪人用汗水和智慧去实现幸福梦想的无限商机。
  一个根艺家的竹雕梦
  尤溪的竹子全身是宝,笋可食,材可造纸,根叶可利用,就是竹兜也能成为根雕艺术品。越来越多的竹业加工企业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各显神通,开发产品,拓展市场,使尤溪竹业发展呈现出“节节高”的强劲势头。
  尤溪县弘馨竹艺厂坐落于城关镇园溪村,总经理王建忠是当地著名的竹根雕艺术家。我要到他企业参观,恰巧他去了福州。我只能在电话里采访他:你还在福州?那你认识著名的根艺大师黄榕国、郑大木吗?他突然以一种兴奋的口吻回答说:何止认识,我们还很熟悉呀,他们都是我尊敬的老师,刚才还在一起切磋根艺呐。
  作为省电视台的电视编导、记者,我曾经多次采访、拍摄过这两位执著追求、佳作纷呈的根雕艺术家。反映黄榕国根艺生涯的纪录片没有想到,在尤溪也能遇到这两位根艺大师的学生,出乎意外,又在情理之中。我和王建中的交流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他自幼喜欢根雕作品,1989年,高中一毕业,就专业从事根雕艺术的创作。和黄榕国、郑大木等根雕老师一样,他一看到千姿百态,造型奇特的根材,自然而然就会展开想象的双翼,寻找“天人合一”的艺术灵感。2003年,他拥有了自己的根艺作坊,可是,随着当地政府对水土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好根材日益减少,他开始发愁了:长此以往,根雕创作的路子是否越走越窄了?
  在一个莺飞草长的春晨,太阳刚出东山,他就进山,到农民家收购根材。路过一片毛竹林,只见几个村民正在砍伐生长3年以上的老竹和间距过密的竹子,竹叶沙沙作响,露水滴在脸上凉冰冰的。透过茂密的枝叶,一个场景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只见一个中年农民正弯着腰在挖掘老竹兜,脚下还躺着几个造型奇怪的竹兜。他快步过去,蹲下,仔细打量,发现:有的竹兜留着根须,可以雕刻钟馗,有的竹兜表面多纹,可以雕刻老头,还有几个竹兜造型怪诞,可以雕刻传统古人……竹兜与木根相比较,各有特色。如果扬长避短,也能雕刻出好作品。
  带了几个竹兜回作坊,他立马开始研究竹兜材质,构思作品,试刻了几个人物造型,很快就得心应手了。他想:每一年砍伐之后,竹农都要清除大量的竹兜。如果采用在竹兜上用钢针打孔,撒上化肥,封土,促其腐烂。或者采用机器设备捣烂竹兜,成本大,只有直接挖出竹兜,变废为宝,才是最佳途径。他又在心里打了一番算盘:尤溪每年都要砍伐一千万根以上的竹子,这意味着地里就要留下一千万个竹兜,这是多么庞大的数目。如果一个竹兜一元钱的利润,那也是不小的收益。再说了,目前全省没有几家竹兜加工企业,量多用少。那么多竹兜废弃在竹林,将占去多少竹笋生长的空间。如果以竹兜为产品材料,既可以解决木材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增加竹农的收入。这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2005年,他开始大量向竹农收购竹兜。竹农在挖取竹兜的同时,又深翻了土地,为来年增产打下基础。同时,他又开始培训本地工人加工,增加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他摇身一变,也成了尤溪县竹根雕企业的领军人物。
  如今,王建忠的企业越做越大。企业利用竹兜生产的竹果盘、竹茶具等产品销往北京、上海、浙江等地,以及日本、欧美等国家,年产值100多万元。每年他都会携带着自己设计的产品参加全国工艺品展览会,屡屡获奖。
  既是成功的竹业经营者,更是技艺娴熟的根雕艺术家。在他的眼里,无论是石头卡压的,还是被虫吃成空洞的,越是奇形怪状的竹兜,越是上好的雕刻材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作坊墙角发现了一个被竹鞭卡着生长得变形的竹兜,块头大,形状弯曲,弯折处有裂痕。他如获至宝,灵机一动,巧借裂痕处雕刻了诸多大大小小的花生,寓意大自然顽强的生命力。这取名为《生生不息》的竹雕佳作。何尝不是尤溪竹业蓬勃繁衍,继往开来的生动写照,也寄予了王建忠一个本土根艺家多姿多彩的竹雕梦。
  走进尤溪这春意盎然的竹乡,也是一次陶冶心灵的文化之旅。我来到洋中镇后楼村的百竹园里观赏各种秀竹,只见新植的紫竹、高节竹、香妃竹、凤尾竹、观音竹,与雷竹、黄田竹、苦竹、绿竹交相媲美,令人赏心悦目。穿梭在竹的世界里,我仿佛穿越了漫长的历史时空。清风徐徐,月光朗朗,我仿佛又看到了宋代的朱熹和明代的王阳明也结伴漫步在百竹园里,继续着永不休止的“格竹”之辩、或对竹凝思,或对竹叩问,或仰俯天地,或纵横古今,他们的争辩似乎永远都没有一个句号。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天的尤溪人,他们在翠竹青青的大道上昂首阔步,走得那么从容,那么自信……

知识出处

走进尤溪

《走进尤溪》

出版者:海峡书局

本书收入32篇作品,包括新闻访谈、报告文学、纪实散文和随笔,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示了尤溪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和朱子文化,并侧重表现了尤溪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尤溪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阅读

相关人物

潘德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尤溪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