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油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尤溪》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805
颗粒名称: 绿色油库
其他题名: 访“中国油茶之乡”尤溪
分类号: S794.4
页数: 9
页码: 107-1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油茶农正赶季节培育苗木、装盆育苗、补插幼枝,新开发的油茶林生机焕发,目光所及,满园新绿,油茶是尤溪绿色产业,现有油茶林26万亩,占全省的十分之一,是福建省油茶面积最大的县,同时, “尤溪茶籽油”地理标志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油茶,让尤溪人走出了一条绿色产业富民兴县之路。
关键词: 尤溪县 油茶

内容

在第36个植树节后不久,我走进尤溪。自我感觉,对尤溪不算陌生。在这季节,油茶种子园、采穗圃里,油茶农正赶季节培育苗木、装盆育苗、补插幼枝,新开发的油茶林生机焕发,目光所及,满园新绿。
  如今,油茶是尤溪绿色产业,现有油茶林26万亩,占全省的十分之一,是福建省油茶面积最大的县,同时, “尤溪茶籽油”地理标志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油茶,让尤溪人走出了一条绿色产业富民兴县之路。
  油茶,又叫茶籽树,是我国特有的食用油料树种,油茶与油橄榄、椰子和棕榈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据说,在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日本等国也有少量分布,将其作为油料树种进行栽培的只有中国,被列为国家第一类物资。
  油茶是一种长寿树种,一次种植,收获期长达百年,油农垦复油茶林比喻成开发“山上银行”。那天一大早,家住洋中镇后楼村油茶农林文寿,就上山给自家的200多亩油茶林除草、剪枝,连午饭也带到山上。没想到,一见面,他就对我说起种油茶技术问题: “春初正是新芽未萌动前,进行造林的关键时候,春梢的生长分化,关系到翌年油茶产量,眼下完成油茶林养护和扩种,以便年年都有个好收成!”
  油茶农林文寿很健谈,他当过集体林果场的女子耕山队长,开山种果种茶,积累不少种植经济林经验。1995年,承包山地种油茶, “将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实施垦复深翻,整畦施肥、密度调整等关键技术措施,同时对油茶连续三年定点土壤施肥对比,做到合理施肥;对每株油茶精心修枝整型,实现淘汰换冠;观察选优丰产树,自行选种育苗,低产油茶彻底变了样,扣除了生产成本,年收入30多万元,成为尤溪的油茶示范基地。县油茶办对新植的油茶林,推广优良品系闽43、48、60,全县只有5户使用本地自产油茶种苗,在他油茶园里见到一穴种二株自育苗,二株有明显的差异,可控制油茶结果的“大小年现象”,实现年年稳产高产。如今,尤溪油茶农掌握了油茶生产开发的好技术,都成了“土专家”,还催生了许多科技示范户,带动了一大批群众脱贫致富。
  陪同我上山的县油茶办技术员林瑞荣介绍说,尤溪发展茶油绿色家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解放初期至1980年代初期的恢复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1980—2000年后期的停滞调控阶段;第三阶段是2000年以后的改善发展阶段。由过去的单一种植业,向种植、生产、加工、流通的现代产业方向转变。
  近几年,政府有了惠农的油茶低改优惠政策,县里加大了油茶低改的技术扶持力度,林业局组织广大油茶农参加低改培训,学习油茶低改新植新技术,同时组织油茶技术专家送科技下乡,手把手帮扶,狠抓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工程,把种植高产高效油茶林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壮大新农村经济的一个特色产业来抓。用看得见的效益示范作用,带动了全县农民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连日来,油茶农像林文寿那样,在尤溪油茶主产区,忙于上山进行科学管护,还给油茶树挂上管理标记,建立生长档案,进行年份产果比对,并修建了蓄水池,安上抽水机,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农民誉为淘“生态金”。
  就此,通过几年来的指导农户种植、改造油茶和精加工等开发,实现户户有高产油茶林。目前,全县已完成万亩低产油茶林改造,新植5千多亩,改造后每亩茶林可多产茶油10多公斤,增加收益300多元,农民得到实惠。
  我们的交流继续着。说到,低产油茶林改造,选择能适应本地区生长的油茶品种,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据介绍,油茶树花开于秋季,果实成熟于次年花开时节,在茶果还没下树,茶花却开了,朵朵鲜花,颗颗硕果,红白辉映,花果同树,因此民间有“抱子怀胎”的说法,足见茶果之奇。尤溪油茶品种十分多样,有大如梨、小如金桔,寒露季节便可采摘,中型如鸡蛋大小,俗称“鸡蛋茶”,“立冬”前后采摘。管前镇双山村村民邓阿婆家有一株,60多年树龄、树高5米、冠幅为7米、地径达32厘米,2013年,硕果累累的茶树,产量达到180公斤,被誉为尤溪“油茶王”。该县通过评选“油茶王”活动,利用省林业厅在尤溪建立省级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在全县范围内初选了35株油茶高产优株,并分别收集了种果,种果经过大果、大籽两度筛选。在此基础上,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繁育了油茶初选优树子代苗1.4万多株,建成采穗圃149亩、苗圃50亩的省级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可提供优良苗木200多万株,从源头上提升新植油茶的品质。
  尤溪县年可收油茶果4万余吨,每年脱籽后的油茶壳也多达2万多吨。这些油茶壳过去有的当柴烧,有的当废料倒掉,既污染了空气又影响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现在尤溪县国家级食用菌品种改良中心,建立了“尤溪县油茶壳栽培香菇科普示范基地”。尤溪县益康山油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振财经过多次的科学实验和反复比较,他发现废料油茶壳的纤维硬度,一点也不比杂木差,就材质而言完全可以取代木和草生产香菇。经过不断的实验和探索,克服了种种难关,成功地摸索出以油茶壳生产香菇的一整套成熟的技术方案。2013年,他们共种植茶籽壳香菇26万袋,每公斤价格比普通香菇高4元钱,实现产值160万元。想不到,所生产的质优味美的绿色香菇不仅产量高,味道尤为鲜美,成为市场新宠。此外,香菇的废料还可作为生产蔬菜和油茶的有机肥,既节肥又使废料得到循环利用,走出了一条油茶废弃物‘变废为宝’的绿色增收路,真是,天地之间,皆为用心之处。
  近年来,油茶农经营油茶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为推动尤溪油茶这个老产业发展提档加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访油茶产业办,谈论最多的是,当前,油茶丰产后,如何进一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油茶产业体系,惠泽更多油农。
  历史上,由于传统分户种植经营模式以及生产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油茶林经营粗放,产量低,效益差,同时由于油茶产品交易市场不完善,流通渠道不畅,产品大多是小贩从各家各户零星收购,再卖给加工企业或销往异地,中间环节多,市场价格波动大,油茶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全面提升尤溪油茶产业的经营水平,这课题日渐显露出来。
  为解决这些问题,县委、县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在全省率先成立油茶产业管理站,建立县乡村三级油茶科技推广网络,常年指导全县油茶农科学经营油茶。推行“工作项目化、项目团队化、团队领军化”的产业推进机制。2009年1月在新阳镇成立益康山油茶专业合作社,这是我省首家油茶合作经济组织。
  益康合作社理事长陈振财在百忙中热情接受采访。他说,合作社改变过去小户生产,个体经营的模式,充分发挥了规模效益,团队精神,把油茶林基地建设及茶籽油收购、加工、销售形成一条龙服务体系,实行统一领导、统一采购、统一包装、统一调度、统一核算、统一销售;做到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商标、统一品质进入市场。其实,这位掌门人经过近一年的运作,当年就引进了油茶优良品种苗木2万多株,高标准种植油茶面积达200多亩,一条油茶生产线。眼下,合作社经营3000多亩油茶林,每亩创下产鲜茶果300多公斤高产,使外销茶油价格从过去的每公斤几十元提升到现在百多元。给人第一印象是,合作社充满活力。
  我们谈兴正浓之时,我给算一笔帐:每亩油茶林可种植70株,每株产茶果30斤,每30公斤产油1.5斤,每斤茶油价仅计50元计算,每亩年收入5250元,一万亩油茶8年后,年产近值6000万元,另加套种,养殖的发展,合作社的年收入至少达8000万元以上。陈振财微笑地对我说: “油茶的产出潜力还是估算低了,改造后平均每株油茶果产量将提高10斤,一亩可以增加产值1400元。目前,全县5万多户油茶农,人均可从油茶种植中收入610多元。”应该相信,小小合作社,致富一方人。
  提到发挥合作经济龙头带动,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合作社“从小做起,因地制宜,规范运作。”理事长陈振财告诉我一组数据: “当时由5人发起组建合作社,注册资金仅10万元,社员入社只需提供身份证、入社申请书和入社资金1000元至20000元。在利益分配上,除提取15%的公积金与15%的公益金外,实行二次分红,确保社员利益,大大增强凝聚力。发展至今,工商登记实物出资102人,社员258人,入社油茶林5000多亩。”合作社从发祥起步一路走来,立足于社员,服务于社员,注重社员培训与基地建设,提高社员素质,发挥团队战斗力为第一要务。同时,注重应用新品种、新技术,逐步扩大基地面积,通过改进产品包装,拓宽销售渠道入手,提高茶籽油质量与销量,取得成效。如今,益康山油茶专业合作社,打开了纯天然农家茶籽油营销新局面,每年11月初开始收购生茶籽到12月初进行加工,每天出产油量,达到千斤,销售到十几个大中城市,货供不应求。据了解,2013年,合作社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仅新阳镇小小双鲤村合作社的社员从生果收购、榨油费用等环节受益10万多元。
  在油茶产业链中,营销占很大比重。走访中听到最多的就是对合作社营销的赞誉。几年前,尤溪以县政府名义注册“朱子故里”文字商标45件和“朱子”商标38件,如今全县使用“朱子”和“朱子故里”商标的企业与组织已有上百家,年产值1.6亿元以上。尤溪县益康山油茶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朱子故里”纯天然无公害农家茶籽油商标,产品附加值得到很大提高。注册后,他们合作社的山茶油由每公斤不到70元上升到120元,同时,在省内外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很大升值空间。据悉,2013年,油茶专业合作社外销农家茶油300多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尤溪县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目前,全县相继成立19个油茶专业合作社,社员2000多户,带动联营面积10多万亩。归根到底,正如这几年总结出的经验: “提高合作社内部油农组织化程度,是办好社的重要保证。”为了便于协商管理,以就近组合为原则,理事会下设生产班组与营销班组,每个班组设组长1人,组员不少于5人,每个班组为独立的小团体,负责本组成员油茶林的新植、改造、采摘工作并提供茶籽或茶籽油,销售经过压榨、过滤、包装过的纯天然茶籽油。确实,好团队,要有好的领头人;好组织,要有好的运作模式。
  我们有理由相信,合作社“小组织、大作用;小组织、大市场;小组织,大意义”,为“中国油茶之乡”尤溪,油茶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
  三
  到尤溪采风,一路上走走停停,话题总绕不开在加快油茶产业化步伐上,采取扶持油茶专业合作社和培育油茶深加工企业“两手抓”,是一条成功的经验。
  因此,陪同我参观的主人,推荐我最后一站到经济开发区城西园。这里是全省最具规模的沈郎食用油有限公司油茶加工基地,也有人称呼为沈郎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油茶加工企业和营销网络的龙头,承担着尤溪县油茶产业化重任。
  令人意外的是,在公司入口处,映入眼帘的是,一块横卧着的彩色巨石,上面刻着“绿色油库·周恩来”7个红色大字。记得,我在福安县委工作时熟知, “绿色油库”题词是,1958年,福安墩头村平均户产两担油,村党支部书记,国庆节晋京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恩来总理题词授予墩头村“绿色油库”的光荣称号,感到十分亲切。集团董事长胡凤翔告诉大家说: “尤溪发展油茶生产可谓得天独厚,近年沈郎在推进全县高产油茶基地建设、茶籽油精加工、油茶综合利用等方面实现突破,在着力打造成为全国新兴的绿色油库,这是我们奋斗目标。”
  据介绍,沈郎生物科技集团已成长为全国油茶产业重点企业,是我省规模最大的茶籽油科研和专业加工企业。2013年11月8日,公司迎来10周年华诞,CCTV-7“乡村大世界”、“生财有道”录制组,走进沈郎,见证了沈郎公司10年来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福建省经济林协会油茶产业会长胡凤翔,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闽商建设海西突出贡献奖”。
  特别是,近年公司搬迁入驻城西园区新厂后,进一步加强“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经营模式的建设,公司与农户成为一体化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经营。通过与农民形成相互促进的利益机制,企业在资金、技术上提供服务;在产前与农户实行保护价,签订油茶生果收购合同;在产中提供垦复、施肥、修剪等技术,既有利于提高油茶的种植效益,又有利于提高油农的生产管理水平,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实现“双赢”的目标,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社会保证。走访中,令人深感整套体系强调价值创造、风险可控、资源优化配置、全方位内部控制,贯穿事前、事中、事后经营全过程,给我们提供积极的启示。
  沈郎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不仅是油茶产业化的大龙头,更是油茶产业精品化的“领跑者”。千百年来,勤劳的劳动人民积累了一整套经验,从幼树培育到果实采摘,剥壳留籽,晒干碾碎,蒸熟包饼,放在大口径杂木刨成的榨油楻里,几捶敲打,油亮亮的茶油便汩汩地流出,在民间口语上称“茶油”。在茶油加工上, “古法压榨”已经难觅踪影,但现在农民采摘的油茶籽,主要还是通过小作坊进行简单的压榨,生成原油后直接食用或出售,油茶副产品茶枯饼直接转卖。由于加工工艺落后,设备老式、陈旧,出油率及品质低,大大降低了油茶的经济价值,综合利用的产业链难以形成。在沈郎参观时见到, “沈郎乡”山茶油的先进制作过程同样可分为:生茶果去壳,茶仁晒干,精选,粉碎,物理压榨,过滤,精炼,冻化,过滤,成品,检验,包装,出厂,全过程均为物理方法,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用油。因此,公司所生产的“沈郎乡”茶籽油,是我省唯一获得有机、绿色双A食品双认证的高级食用油,先后通过“绿色食品AA级”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获得“福建省名牌产品”“农业部放心粮油”等荣誉称号,被评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记忆中,油茶果榨油后的剩余物,民间称“茶枯”。尤溪农妇爱用煮过的茶枯水洗头,可使头发黑亮柔顺。据此,沈郎生物科技集团把茶枯作为提取茶多酚和茶皂素的原料,新上以天然茶枯为原料、生产洗护用品的生产线,每年可产茶枯洗发水和茶枯沐浴露等洗护用品200吨,新增产值1500万元,成为尤溪县延伸油茶产业链的新路子。
  油茶树全身是宝,油茶产业的发展,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正如,尤溪县油茶管理站站长李生文所说:“要注重油茶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和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高综合利用率。”油茶下角料延伸了产业链,提升农产品品质,拉长产业链条,不仅要靠投入,更要靠科技。沈郎与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结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投资建立油茶科技研发中心,通过科技攻关,已开发生产茶油、生物制品等系列产品18个。另一方面,油茶通过油脂的深加工生产高级保健食用油和高级天然护肤化妆品;茶枯饼还可提取茶皂素、制刨光粉和复合饲料等系列产品;茶壳可提糠醛、鞣料和制活性炭等;茶饼可生产有机肥、生物农药和机床抛光粉。沈郎将油茶产品通过综合利用,实现油茶深加工和多次增值,延伸油茶产业链迈出新步子,大大提高油茶经济价值。
  “小小油茶树,产业大文章”,尤溪的油茶业越做越大。在这里,唯一觉得不够的就是时间。

知识出处

走进尤溪

《走进尤溪》

出版者:海峡书局

本书收入32篇作品,包括新闻访谈、报告文学、纪实散文和随笔,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示了尤溪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和朱子文化,并侧重表现了尤溪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尤溪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天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尤溪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