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尤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尤溪》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782
颗粒名称: 朱熹·尤溪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49-5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熹离开尤溪后的经历,包括他的迁居建州、读书、求学、立论、传道的生涯,以及他多次回尤溪的事迹,如参观县学、题写诗篇、撰写文章等。文章指出,朱熹对尤溪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农为本的重农思想、兴文重教的兴起、清廉政绩。文章最后强调,朱熹的教谕、言行举止规范以及对诗歌的热爱,对尤溪人民的影响是深远的。
关键词: 朱熹 重农思想 兴文重教

内容

朱熹离开尤溪后,迁居建州。
  到了14岁,朱松病危,托孤武夷山五夫里的好友刘子晕、刘勉之等理学深厚者。
  自此,开始了贯穿朱熹一生的读书、求学、立论、传道的生涯。
  他痴情于著书立说、收徒传道,到哪里都要办学收生。
  他离开尤溪之后,据可考,回沈城9次。留下许多墨宝。
  朱熹任同安主簿时,两次北归,途径尤溪,住大罗寺,留有“寒竹风松”之岩书。
  第三次回尤溪,遇林嶷当知县,建县学“观大阁”,朱熹参观了该校,并作《观大阁》诗,称赞学校的壮观,赞扬林嶷兴学,抒发了对家乡重文兴教气象兴盛之激情。
  第四次回尤溪,重游出生地郑氏馆舍。看到墙壁上父亲朱松题写的《蝶恋花》词: “清晓方塘开一镜。落絮飞花,肯向春风定。点破翠奁人未醒,馀闲犹倚芭蕉劲。拟托行云医酒病,帘卷闲愁,空占红香径。青鸟呼君君莫听,日边幽梦从来正。”馆前的半亩方塘和父亲的遗作给了他怎样的点拨?他悟到了什么?那首《观书有感》便酝酿于胸,脱口而出: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主敬”理念的阐发,悟出天地、生命、事业如若生生不息,就要依靠那源头不枯,极含深刻的哲理。
  此后数次回尤溪,或家事,或会友,或途径,或拐道,都有墨宝留下:诗词、题字、联子,单是诗就有30多首。其中一次恰遇知县石子重大力整顿县学,并聘朱熹高徒林用中掌管教事。朱熹应邀在县学讲论学问。同时,在石子重、林用中陪同下,到其父“韦斋”旧址,缅怀先父,还题写了“韦斋旧治”,请石子重作《韦斋记铭跋。现“韦斋旧治”碑仍站立于尤溪宾馆前。
  石子重重新修葺学宫,新建了传心阁、明伦堂、崇德斋、居仁斋、由义斋,竣工时朱熹应邀道贺,亲撰《重修尤溪庙学记》,为明伦堂题匾作铭,为传心阁作跋,还为崇德、广业、居仁、由义四斋作铭。从此,尤溪县学“因为陈说圣贤修已治人之学,而讲求义理至当之归”之盛举, “异邦之人,亦复裹粮就学”,成为朱子理学传播盛地。
  据考,朱熹第八次回尤溪时,应学者的要求,题写了著名的四个“之本”: “读书起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和顺持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还携友游天湖,作《立春大雪游天湖》诗三首。
  最后一次为魁城连珍宇一门三进士留下了“诵诗知国政,读易见天心”的对联以及“梅竹”横幅。
  尤溪的文史工作者对这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作了很好地梳理、概括和总结,有几个方面对尤溪的影响是深远的。
  以农为本的重农思想。朱熹著有三篇《劝农文》,告诉乡民,“惟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农,此自然之理也。若夫农之为务,用力勤,趋事速者所得多,不用力、不及时所得少,此亦自然之理也”,还要乡民们种植杂粮、桑麻,保护耕牛……数年之后,就能使尤溪的自然条件得到改善。
  朱熹的教谕为百姓所接受,许多家谱、家规无不把劝农、农事列入其中,让子孙传承。
  宋时,尤溪每于夏历二月十五日,举行“劝农”典礼。
  兴文重教的兴起。朱熹重视教育,亲自编写大量教材,修复和创办了不少学校,仅福建省,据不完全统计,就有23所之多。他编的教材有《小学》、 《四书章句集注》、《家礼》、 《近思录》、《诗集传》,等等;
  他把培养“圣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什么样才算“圣人”?依他看来应是:明人伦,即为孝悌、忠信、仁义、礼智;从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达到这个神圣的目标,整个过程,包括言行举止都要有具体的要求,形成一种规范。据《尤溪县志》记载,尤溪县书院始于朱熹时的南溪书院,后各朝各代都增办书院、学宫,并要求在其中学习的生员“以自学儒家四书五经为主,也学习诸子百家、史、志、策论和古文章、诗、词、歌、赋等。由县令(知县)和儒学教谕、训导,定期作集中讲授,解答疑难、指导学习和考评”。 用崇尚诗文来形容尤溪人也不为过。自有朱松、朱熹父子出版过诗集(《书斋集》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外,元、明、清,以至现当代,也是诗文专集累累。
  这里笔者特别感兴趣的有两个诗社:紫阳诗社、中仙诗社。前者会有专文谈及,笔者只谈“中仙诗社”。它成立于1932年,数十年来,虽经风雨,浮沉不定,但都断断续续地坚持了下来。特别是自1979年复社以来,坚持至今,每年都举办诗会,出诗集。会员从几个人发展到如今,已有100多人。
  他们还在中仙街道十字路口,修建一块“中仙诗社专栏”壁,出专刊,供来往行人、诗词爱好者观赏、品味,让中华诗词走进农村,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暑假还举办培训班,参加者多为学生,又是一代接力者。
  清廉政绩。朱熹一生为官短暂,不足9年。但他恪尽职守,为官清廉的名节流芳后世。
  他不论上奏朝廷、向同僚建言,还是自己身体力行,都不离恤民、省赋、正朝廷、立纪纲、厉风俗……他不厌其烦地规劝皇上应当“正心诚意”,应当远小人,辟宠倿;他自己从政能为民谋利,不与民争利;他建议地方官员能廉明严毅,勤政不阿,恤民养民,劝学兴教,守土护境。
  循理守礼之民风。这注重于社会风气的教化,每个家庭礼仪的建树,也都纳入理学的程序。他亲自编写了《家礼》,含婚礼,丧礼,祭祖以及一年中各节庆的祭祀,至今都仍延用。
  忠孝爱亲的伦理。伦理是理学最重要的内涵,称之为大伦大法,所以,朱熹才能在读《孝经》时写出惊人之语“不如是,非人也”,也是朱熹终身致力的思想道德建设。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终身呼吁的核心要义,但也是被广为诟病的典型主张。单从字面看,这话太过偏激、太极端,是人就有欲望,也是合理的,符合自然规律的,不可能“革尽人欲”。但从当时所处的社会来看,朱子会如此激愤是可以理解的。朱熹所处的南宋时期,官场贪风日盛,上下道德沦丧,精神空虚,礼教废驰,社会动荡不安。特别是金人凶猛南下,小朝廷东躲西藏,战与和没完没了地争执。社会动荡,人心慌慌。而朱熹,他不是普通百姓呀,他是思想家,从帝王为君、朝臣理国,社会秩序,都在他思想之列,面对国家民族命运,他对那些贪得无厌,危及国运的大小官吏怒斥,也是情理所在。
  笔者以为,谈论一个历史人物、一件历史事件恐怕都需要历史唯物主义,在当时、当地评论之,才能公允。

知识出处

走进尤溪

《走进尤溪》

出版者:海峡书局

本书收入32篇作品,包括新闻访谈、报告文学、纪实散文和随笔,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示了尤溪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和朱子文化,并侧重表现了尤溪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尤溪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阅读

相关地名

尤溪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