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栖居在美丽乡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尤溪》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772
颗粒名称: 诗意地栖居在美丽乡村
分类号: C912.81
页数: 10
页码: 9-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过溪村和下墩村是尤溪县两个美丽的乡村,它们都位于河流附近,借库区移民机会进行了建设。过溪村是一个半岛,三面环水,背靠大山,村子上空似乎弥漫着团团淡白云气。在这个三月天的下午,我们绕行进村,看到蜿蜒曲折的水岸、清澈宁静的河水、零散的礁石、白鹭立于其上、渔舟撒网等美景,构成了一个鲜活的水景。下墩村则是一个楼房连排的美丽乡村,村内街道纵横,通往村部的笔直街道铺上了沥青路面,村外围绕着成片的树林,桥头有一座寺庙,寺外临水立了10余米高的石雕滴水观音,形成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
关键词: 尤溪县 朱子文化 文化城

内容


  这一个三面环水、背靠大山的村子,是一个半岛,远远望去,村落上空似乎弥漫着团团淡白云气。在这个三月天的下午,我们绕行进村,看到蜿蜒曲折的水岸,或是宽宽的沙滩,或是迎风摇曳的灌木丛;河水清澈宁静,水中零散地露出些许礁石,有三五只白鹭立于其上,纵身浅飞时,翅翼点击水面,荡开一圈圈涟漪;河水深处,有渔舟撒网,漾开一片水雾;人与鸟和谐共处,构成鲜活的水景,美妙如此,令人陶醉。岸上却是绿树成荫,洁净的路面,曲径通幽,三两房舍,从树林里露出,黑瓦屋顶勾勒着白灰边线,周边簇拥着丛丛盛开的油菜花,偶有农夫戴笠荷锄而过,满脸笑容以示问候,树梢有鸟跳跃,雀鸣村更幽;踱步之间,见农舍开敞,大堂电脑旁有农妇捉着鼠标上网,一问之下,家家都接了宽带。悠居这般,超然化外,又入乎其间,安宁祥和,令人渐生做一个“现代陶潜”之意。
  这个村子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过溪村”。
  在村头一幢舒适楼房里,住着一些独身老人,楼房里摆着四五台电脑、四五台按摩椅,一个聋哑老人打着手语,高高翘起大姆指,在赞美幸福生活吧。老人热情地拉着我们到了临水的一幢最高楼房,我们看到了“库区移民俱乐部”的招牌。顺着老人手指方向,我们在俱乐部广场边上看到了一条字迹斑驳的字幅,隐隐约约的仍看出了“女子广场舞比赛”几个字形,这很意外,城市的时尚竟然也在这样的偏远之地发生过。
  可惜的是,我们无法落户此村。离开之时,我们感叹过溪村的“过”之一字,有如郑愁予诗中所写的: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过客。”
  过溪村,是一个由于水口电站建设而迁移形成的村落。在河对岸,另一个库区移民村,叫“下墩村”。它与过溪村的“林在村中、屋在林里”不同,却是楼房连排,清一色的蓝屋顶灰墙面,村内街道纵横,通往村部的笔直街道铺上了沥青路面,村外围绕着成片的树林,正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我们进下墩村,要经过一座桥,桥头有一座寺庙,寺外临水立了一座10余米高的石雕滴水观音。神像背后的水面,倒映着绿树蓝屋顶,又多了一份深邃神秘。
  这种美丽乡村建设,在尤溪县日益繁盛,正所谓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对尤溪美丽乡村建设的鉴赏告诉我们,水趣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要素。
  尤溪县河流众多,水网密集。800多年前,朱熹就给他的尤溪乡亲留下了警世教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下的尤溪人牢记祖宗训导,很明白民生水利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题材之道理,全县将在“十二五”期间总投资17.85亿元,用于47个水利大项目,美丽乡村建设被有机地结合在民生水利建设之中,使水趣得到极大彰显。
  说尤溪的美丽,不能不说说青印溪。
  青印溪全长76公里,从尤溪县城环绕而过,因溪中有一青石如印而得名。早在唐朝,就有僧人留下《过尤溪青印溪》一诗: “塔前青印见,家家亲笔砚。水流保安前,尤溪出状元。”相传,朱熹考中进士那年正月,青印溪忽然水枯石露,河心凸显一块方形青色礁石,状如皇帝玉玺,轰动朝野。尤溪第一位进士林积金榜题名那年,青印溪也露出难得一见的青印。青印溪上原有一座名叫玉溪桥的廊桥,桥上高悬“溪山第一”匾额,为朱熹的手迹。朱熹还以《玉溪桥》为题,写下一首流露出一代大儒厌倦世俗烦扰、向往隐士生活的诗作: “独抱瑶琴过玉溪,琅然清夜月明时。祗今已是无心久,却怕山前荷蒉知。”青印溪是尤溪第二长河流,却成了尤溪诗意生活的首选象征和文化符号。
  尤溪县委、县政府十分注重青印溪沿岸的美丽乡村建设,斥巨资打造民生水利工程,将水毁修复建设与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相结合,实行沟、渠、田、路全面整治,重点突出河道疏浚、堤防加固、沟渠整治、灌排工程建设。仅对青印溪城区段河道整治,该县就投入了2117万元资金,构筑多级蓄水堤坝,使县城两岸形成约3公里长的青印溪滨水生态景观。
  呵护青印溪,彰显乡村美丽,顺应尤溪民心。
  在尤溪,我们深切怀念一位叫“沈河”的当代尤溪民间诗人,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不幸早夭,他因为书写青印溪而蜚声诗坛,他创作的几十首青印溪诗歌,使青印溪演绎成为人类精神高地的神秘化身。我们在他留下的诗歌中举出这首《青印溪也有根》,正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写照,诗歌写道:
  青印溪也有根,它的根叫源头
  源头不好找,在深山的偏远地带
  青印溪永远不会干涸,它有多个源头
  不过,收集水的同时也收集到荒凉野草掩盖下的水声传不了多远而水会,在曲折和不平中壮大水在河床行走、奔跑,我们叫流淌既然叫流淌,就看不到脚形成无数水滴聚集的力量从涧、沟流成溪,我们叫青印溪不单单背落花、枯枝、败叶也能背一艘艘小木船青印溪流到村庄涌来鸡鸣狗吠、小孩子的瓦砾和农人忙碌的身影
  三
  水趣的自然生态资源哺育了无数美丽乡村,祖先的传统也一如河流般喂养着当今生活。
  过溪村与下墩村借库区移民机会创建美丽乡村的模式,只是尤溪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属于重建乡村的方式,都是水生态的底蕴。而古村落的美丽乡村建设却是另一种传承与优化的途径,是传统人文底蕴的开掘,特别讲究用物质建设的手法来打造文化生活,寻找精神符号,唤醒沉睡的乡村美丽。
  桂峰村让人又开眼界。
  桂峰是一座古村落。宋淳祐七年(1247年),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在此肇基,承祖训避世筑居,耕读传家,明清两代科举中进士者有3人、中举人者有12名、中秀才者有412名,可谓出人才之地。
  我在这个村里有一位蔡氏好友,5年前,我应他邀请去了桂峰作客。那年,桂峰村刚被授予“中国文化名村”称号不多久。我在村子里看到了39幢古建筑,基本上是明清时期的房屋;建筑群依山就势分布于村中的三面山坡,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实属罕见,只是不少房屋年久失修,有破败之嫌。村中沟渠成网,流水淙淙,可惜水里尽是垃圾,散发着不好闻的气息。村外周边山上,倒是满目葱郁,只是多处林相受损,景致少了些饱满。我对那位友人说了这些遗憾,他耸耸肩说:乡下人,没办法。但是,他在用餐时叫来了几位村里的家族前辈,举着酒杯共数不良景象,让我知道了桂峰人有着乡村美丽梦。
  5年后,我再度来到桂峰村,很是吃惊,可谓旧貌换新颜,似乎走进了一座崭新又古老的美丽村庄。
  首先,离村口还远就见到一座山门兀立,气势恢宏,楹联韵味十足,扑面就是文化品位。山门边上有巨大奇石耸立,上刻佳句,书法不俗,似出高人之手。
  其次,村头建造了不少亭台楼阁,风格与记忆中的桂峰古建筑倒是相像。之间,还有池塘流水,乔木灌木,绿意盎然。
  入得村中,发现那些明清古建筑已全部修复,修旧如旧,沟渠潺潺流水,清澈中有鱼闲游,却不见了往年的垃圾。
  放眼村边群山,只见郁郁葱葱,更多了数千株桂花树。桂峰桂峰,其名其实也!
  变化如此之大,令人钦佩。我套用了友人五年前的耸肩言辞,对他说:乡下人,有办法。友人嘿嘿一笑,一脸惬意。追问友人为何有此变化,一问之下,才知5年来,桂峰村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按照景区的规划打造人居环境,吃住行游购娱,各种要素得到发展,村民对全村人居环境的满意率达100%,还被国家有关部门公示通过了“国家级生态村”的审定。
  古老村落焕发着现代美丽,文化名村呈现着生态面貌。
  呵护祖先传统,就是呵护美丽乡村。
  四
  尤溪一带的大多数村庄建在公路沿线,村落的水生态、森林情景与人文底蕴都不尽然突出,如何打造这种普通村庄的美丽,带有不平凡的广谱意义。
  我们在前往著名的全国五大最美梯田“联合梯田”的途中发现了又一个村庄,就是这种类型的综合普遍经验。
  这个村庄叫着“吉木村”,是尤溪县联合乡管辖的一个建制村,有470多户、1850多人口。吉木,很山区的一个名字。吉字,令人感到吉祥,顿感亲和;木字,突显这个村最多的资源,正是林业发达村。可是,吉木村并不在森林簇拥之中,而是处在公路干线上,布局于一片狭长开阔的盆地平洋之中。
  进入吉木村时,路两边都是房屋夹道,那些房屋都经过了立面改造,每幢楼房的屋檐都镶上了宋代风格的花格子木栏框,很是好看。到村子中部,路忽然宽敞起来,一片空阔的平地上,横卧着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题刻着“吉祥公园”四个红字。我们下车入得公园一瞅,呵,有广场,有栈道,有花坛,有草坪,有回廊,有绿带,大理石,防腐木,软硬用材,花草掩映,毛石挡墙,景观桥梁,休闲步道,吉木小溪从公园里穿过,水里有鸭群游荡,岸上闲坐着几位老人下棋。公园景色整洁,情致恬淡,田园风光中夹杂着些许瑰丽情调。
  我们从村长那儿得知吉木村,是尤溪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示范点。
  村长告诉我们,吉木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始于2012年10月。那时,尤溪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吉木溪综合整治被列入福建省中小河流治理先行试点的有利契机,以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为目标,筹集整合资金,进一步完善吉木村村庄建设规划,按照“路平、沟通、屋净、墙白、瓦灰、园美”的整治要求,在着力保留乡土特色的基础上,完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道路亮化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村庄整体环境。吉木村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实施以来,完成了村庄环境整治与乱搭建拆除,完成了167户传统房屋的修复改造,完成了72座裸砖房的房屋立面装修以及海潭小区的房屋立面景观整治,完成道路亮化绿化、线路改造等项目建设,成效初见。
  那么,吉木村提供了怎样的美丽秘笈呢?
  尤溪县委、县政府采用了“两结合一整合”的手法,就是:结合中小河流综合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危房改造;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统筹推进美丽乡村。这个手法的实施,主要有六个窍门:
  窍门之一是科学规划。总体要求是体现实效适用,与旅游开发、水土保持、新农村建设相交融。对河流综合整治规划,突出生态性、亲水性、景观性,建成集防洪、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小流域和绿化景观带,达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总体效果。对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力求建成“路平、沟通、屋净、墙白、瓦灰、园美”的农村适用型景观。
  窍门之二是整合资金。美丽是需要成本的,尤溪县筹集美丽成本的方式,主要是整合了10种资金来统筹使用,包括:中小河流治理、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造福工程、高速公路沿线村庄立面改造、库区移民后扶资金以及危桥改造、农村改厕、省级生态村、烟基工程等涉农项目资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在吉木溪沿线,从这10种资金中大约整合出5000万元人民币进行统筹安排使用,有效地解决了美丽成本的来源。
  窍门之三是分类实施。在样板先行基础上,以点带面,分类实施整治。主要分7个类别来追求美丽:
  ——对河流整治、节点景观、河滨公园:由吉木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部负责,按规划设计方案,统一组织施工。
  ——对清理环境:由相关村负责,组织发动农户,在规定时间内自行清理周边环境卫生、整理乱堆放以及拆除乱搭盖。
  ——对整修道路:由相关村负责,按规划设计方案,将路面水泥硬化、人行道改造、关键节点的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统一打包进行招投标,工程队统一施工。
  ——对屋面改造和立面装饰:按各类标准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给予补助,提前完成的给予奖励。
  ——对管线改造:排水管道完善改造由相关村负责,根据实际按规划统一组织施工。对各类线路进行整理,由县网络、电力及通信部门在统一规划指导的基础上进行整改。
  ——对安置重建:按统规自建的方式进行建设。建房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新房建设并搬迁的,给予享受造福工程政策补助,提前完成的再给予适当奖励。
  ——对危房改造:突出连片整村推进,以分散分户就地就近改造为主,采取拆除重建和修缮加固两种方式。统规统建和统规统修的,补助款由村级家园共建理事会统一管理和使用。
  窍门之四是齐抓共管。明确乡镇负总责,统筹项目资金;以村委会统一打包、统一招标、统一实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村庄整治;县委农办牵头协调县直有关部门;县有关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的业务技术指导。
  窍门之五是督促检查。建立了“按时间节点制定目标任务”、“分项目PK”和“一天一通报、一周一督查”制度,有效推进示范项目进展。
  窍门之六是自觉与关联。美丽是有关联性的,美丽乡村建设光抓一个点是不够的,要一条线,要一大片。美丽乡村建设,政府不是主体,是引导,主体在农民群众。吉木溪途经吉木村流入尤溪,最终汇入闽江。然而,这样一条小支流,且不说垃圾投放,光上游就有大大小小的养猪场养着3000多口生猪。吉木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初期,就出现了上游污染带来的困惑。于是,由县委、县政府牵头协调,组织上游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沼气池、多级氧化沉淀池等环保设备,规范达标排放环保硬指标,对不能达标的限期关闭。上游一曾姓养猪场老板,为此要投入200多万元资金整改,需8年才能收回投入成本,但是,曾姓老板非常理解这一“美丽成本”,说是“迟早都要这么做的,为了大家共同美丽而投入,这钱也花得美丽”。吉木村的吉祥公园,原本是一块挤满了村民的乱搭盖茅房、板房和乱堆放的杂物以及胡乱开垦的菜地,村委一开始怎么也做不通拆除和搬移工作,而吉祥公园规划方案一公布,村民发现了共同美丽的前景,就自行拆除了乱搭建、乱堆放,平整了乱挖掘的菜地。这种美丽的自觉正是来源于人们对美的共同向往,说明了爱美是天性,还需要追求美的努力共性。
  五
  过溪村,下墩村,桂峰村,吉木村,青印溪沿岸一些村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正在引发全县的乡野之美四处漫延。
  尤溪实践的客观规律也说明,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要扭紧乡村特点因地制宜来打造美丽;美丽乡村不能孤立地抓,必须连线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要让农民受益,让村庄增添魅力。眼下,尤溪县委、县政府正在集中力量对公路铁路沿线的村庄,对主要流域沿河两岸的村庄,实施更高水准的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环境和景观综合整治,使这批连线连片的美丽乡村体现“六好六美”的多维立体品质:规划好、建筑美,卫生好、环境美,生态好、山水美,产业好、生活美,设施好、功能美,管理好、乡风美。
  走访尤溪美丽乡村建设,一路饱尝诗意。回味之余,也同尤溪美丽乡村的建设者们交流了一些启发。
  美丽乡村的诗意是:留住记忆,载动乡愁,唤醒向往。
  这不是一般的诗意表达,其间蕴含的生动情趣,体现了对自然、历史的高度尊重,对人文、心灵的高度关怀。美丽乡村建设要往这方面使劲,要冲这方面提升。
  “记忆”是村庄记忆,去除了“千村一面”的个性化怀想,村中林里田头,亲情美味趣事,刻骨铭心。 “乡愁”是人们心底最柔软的情感,既有形,也无形,寄托于家乡的草木砖瓦,体现在熟悉的乡音习俗,魂牵梦绕。“向往”是发展的欲望,是中国梦,是美丽乡村之梦想,是升华乡土境界的动力,催人前行。
  这种乡村文化韵味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尤溪本土文化元素的提炼与植入。山峰,尤溪安身立命的境域,起伏的群山给多少村庄增添了神秘。森林,尤溪最丰富的资源,全境大面积的原始次森林养护着多少村庄的生命。溪河,大海伸向尤溪的手指,缠绕村庄的温柔,撩动多少乡情的吟唱。朱子,生自尤溪的理学集大成者,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二十四孝》名作,元代尤溪人氏郭居敬,孝道家训传遍乡村老少。梯田,以联合梯田名冠“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人文与自然生态奇妙结合的风貌遍布尤溪乡村,折射着田园风光的精气神。诸如这般特色元素,正在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对不同村庄,悄悄地植入,令尤溪美丽乡村诗意盎然。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著名的格言暗合了东方天人合一的哲理,在尤溪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又一次得到美丽的印证。

知识出处

走进尤溪

《走进尤溪》

出版者:海峡书局

本书收入32篇作品,包括新闻访谈、报告文学、纪实散文和随笔,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示了尤溪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和朱子文化,并侧重表现了尤溪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尤溪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莱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尤溪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