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谷山,天地之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719
颗粒名称: 云谷山,天地之悟
分类号: B244.7
页数: 6
页码: 134-139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子在云谷山的园林建设以及他在其中的感悟和成就,包括他给自己的草堂题匾为“晦庵”,取号晦翁、云谷老人,以及他攀登云谷山时得到的感悟并写下了《西铭解义》。文章还描述了朱子在赫曦台上观察天地、日月、星辰的思考和探索,以及他与门生的交流和解答。文章最后介绍了云谷山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风雪、植物等,并描述了朱子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关键词: 朱子 云谷山 园林

内容

过分水关,回到五夫。云谷山的桃源快建成了。春天的时候,朱子写诗给蔡元定,嘱咐说要“乘春移菡萏,带雪觅萧椮”,及时植些树,种些莲。鹅湖归来,朱子登上云谷山进行最后的打理,七月,云谷山那片以天地为界的广阔园林终于建成。
  朱子给自己的草堂题匾为“晦庵”,以示不忘先师刘子翚的教诲。朱子又给自己取了两个号——晦翁、云谷老人。园林景点太多太美:云谷、南涧、瀑布、云关、莲诏、杉径、云庄、泉硖、石池、山楹、药圃、井泉、西寮、晦庵、草庐、云社、桃蹊、竹坞、漆园、茶坂、北涧……
  正值初夏,朱子和蔡元定及几位弟子攀石磴,登云谷。白云飞卷,聚成灰云,突然,本晴光灿烂的天宇浓云翻滚,飞下一场大雨。众人急忙到田间地头躲避。朱子想起《西铭》中的“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两句话。当时蔡元定正站在朱子边上,朱子就让蔡元定和大家谈谈对《西铭》中“天地”这两句的解读。各人所论不同,朱子却另有所悟。这场雨淋得妙,淋出朱子新的感悟,淋出了一部《西铭解义》。
  四围群山蜷伏,连绵而去,云谷山青峰独秀,如鹤立鸡群,此山宜乎远眺。云谷山上建造了三座高台:一座可以远望武夷奇峰并怀想武夷仙人,称怀仙台;一座远望尘俗,但转身就可作别人间烟火,故而叫挥手台;一座远望天地山川并体悟日月星辰,朱子觉得此台不输于岳麓的
  赫曦台,所以也称赫曦台。赫曦是太阳,是阳光,是天宇璀璨的光影。朱子登绝顶写《绝顶》:
  当年赫曦台,移治在兹岭。
  寥廓无四邻,三光疑倒影。
  “三光”便是日、月、星。在绝顶之上,看天空的日月星辰,仿佛是水中的倒影。“山登绝顶我为峰”,伫立赫曦台上,眼前是鸢飞鱼跃的活泼天地,是宁静祥和的万物并生,朱子以最接近天的位置,以踩着最厚实的地的姿态,格物致理,体悟天、地、日、月、霜、雪、雷、电、草、木、虫、鱼……
  五六岁的时候,朱子便被“天地四边之外到底有什么”的问题困扰,有人说四方无边。小小的朱子就想:那也该有个尽头,就像墙壁,墙壁后也有个什么事物。朱子思考天地的问题思考得几乎得病。如今再站在山巅的高台上,渐渐体悟出天地的大道理:“最初的天地,只是阴气和阳气,阴阳二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久了,就拶了许多渣滓,渐渐就在中央结成了地。清澈的气便升扬而上,成为日月,成了星辰,在外围环绕循环运转,地便在中央不动,地不是在下方,是在中央!”
  有弟子追问:“那为何天不塌,地不坠。”
  天体昼夜运转不停,地在天体中央;不停息的天体就像转动的碗,地就像转动的碗中的圆珠,所以,天不塌,地不坠。天行健,则天长地久;天不行健,则天崩地陷。
  明白了“天行健”,又开始思考日月,弟子问:“为何月圆月缺?”
  朱子说:“月亮本身是常圆不缺的,它的明亮是因为接收太阳的光亮。”
  弟子再问:“那为何有日食?”
  朱子说:“日食是因为月亮的遮挡。”
  夏至快到的一天,朱子决定测量夏至阳光的影子,赫曦台上树起了圭表。他还让身处远方的门生林用中一同观测。他写信给林用中说:“你准备一把竹尺,夏至那天,按照古法,树立圭表,测量正午时候的
  日影,一定要认真测量它的长短。”
  观察天,观察地,观察日,观察月。现在,要观察星宿了。
  浑天仪被搬到了赫曦台,朱子先观察北极星。北极星是天之枢纽,群星拱卫。
  天上群星运转,独独北极星不动。北极星到底是动还是不动?
  在浑天仪中,朱子终于发现了一个问题,后来,朱子的学生问起北极星的动与否时,朱子说:“极星便是近桩底点子,虽也随那盘子转,却近那桩子,转得不觉。”原来,北极星的不转是因为他是大转盘的底部中心的那个点,其实也在转,只是察觉不到而已。
  体悟天地日月星辰,体悟风霜雪雨。
  冬天,云谷山下白露成霜,而赫曦台却直视百里,起伏的武夷山脉连绵不绝。高山不结霜,没有露,但高山常常积雪,平野却没下雪。原因是山上的气更清,风更紧,即使有雾气,也都被吹散了;雪就不同了,雨水遇到寒气自然凝结,所以高寒的地方先下雪。
  也有门生疑惑地问道:“那雪花为什么是六出?”
  朱子说:“雪落下时被猛风拍开,你看,太阴玄精石也是六棱的,六是天地自然之数。”
  说到太阴玄精石,又问起在山巅石缝中见到的螺蚌壳:“为何高山上还有水中的螺蚌?”
  朱子说:“这些石块其实是很久以前的泥土。沧海桑田,湿地可以转变为高地,柔软的鱼虫可以成为刚硬的化石。”
  下雪的时候,梅花斗雪开着,云谷里阵阵幽香。
  故山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香。
  此日无人问消息,不应憔悴损年芳。
  写了一首诗,朱子又开始格物。冬春之间,蜡梅、水仙,总能斗寒而开,许久不谢。春花,就容易凋谢了。如果是夏天开的花,就又凋零更快。这是因为冬气相对春夏来说,更是贞固的正气。
  云谷是云的故乡,海拔高,天气寒,冷风烈烈,飞云带雨,器用、
  衣巾就全像被水蒸洗过。如果不是气盛骨强、神思健旺,一般的人难以长久居住。朱子对好友吕祖谦说:“登上庐山(即云谷的庐峰)的山顶,清寂旷远,仿佛不是人间,遗憾的是太过清冷,常人难以久居。”
  热爱云水之游的朱子哪管它云雾如泼,哪管它风寒席冷。他管不了那么多,他展纸写下《云谷记》,并盘算着十年以后逍遥云谷的日子:儿女们或嫁或娶差不多完毕,可了断家事,隐居云谷,那时的山林当更加茂密,水石当更加幽美,亭台当更加雅致;隐于云谷,耕山、钓水、读书、弹琴、鼓缶、养性,咏叹先贤的流风雅韵,足以乐而忘死。
  即便栖居五夫,朱子也会突然怀念云谷那片悠然的山壑。一日凌晨,朱子起身从五夫的潭溪乘舟而下,水陆兼程,到月落风寒的深夜,登上云谷。到云谷上,朱子写诗,一开篇就说:“怀山不能寐,中宵命行轩。”
  晦庵正前面对着双峰——两座山峰,双峰下许多道人在此隐居苦修。
  双峰下曾经住着一位叫吕翁的方士,吕翁死去后肉身不腐。朱子对这不腐的肉身毫无忌讳,他将这片屋庐买下,取名“休庵”。时常,有事没事的时候,朱子就来休庵走走坐坐。双峰下耕种的道人,都是吕翁的门徒,他们淳朴清静,辛勤劳动,自给自足,即便冒犯他们,他们也不计较。还有一些青年抛弃了妻子和孩子来修道,生活艰苦,却也无怨悔。面对山中苦修的道士,朱子在《云谷记》中不禁大发感叹道:
  呜呼,是其绝灭伦类,虽不免得罪于先王之教,然其视世之贪利、冒色,沉溺而不厌者,则贤矣。
  云谷山上的修道者,他们绝灭了人伦道德,不免违背古时贤明君王的训教。儒家重孝、重悌、重责任与担当,道士们却只顾清修,确实有违圣训。然而,反观世间贪图财利、贪恋女色并沉溺其间感到不满足的人,那么,像吕翁这类人,就算得上贤者了!抛妻弃子自给自足是无欲无求;贪图财利贪恋女色是欲火太炽。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肯定需要自我克制。
  自我克制欲望,是修行的秘诀。
  濂溪先生曾教导门生,“无欲”是修成圣贤的秘诀,因为排除私欲就能静虚动直。至于什么是静虚动直,濂溪先生认为,静就能定,定就能安,安就能虑,于是,思虑就明了,就通达。如此,为人处世就公平,就正直。
  学习圣人的秘诀是无欲,是排除私心杂念,这需要道德自律,需要礼仪约束,甚至需要牺牲精神。朱子很认同濂溪的观点,他写信给刘珙谈论道德修养时就说:“道德的修养其实就是‘去人欲,存天理’,‘去人欲’也不难,就是不要去寻找声色货利这些感官娱乐,不要去追求宫室观游这些起居的奢侈,要心存畏惧,不可心术不正。”学生问朱子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朱子说吃饭是天理,想要享受美味是人欲。原来,天理人欲就在饮食之间。
  儒家担心“天理熄灭,人欲横流”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这是修成圣贤的大命题。节制不正当的欲望后,人心便不为外物牵绊,从而达到全然天理的状态。有必要强调的是,朱子的“灭人欲”,要灭的并不是人的生存之欲和正常、正当的欲望以及各种合理要求,而是特指纵欲和贪欲,以及为满足这些纵欲和贪欲而产生的种种违反道德的恶行。
  伫立赫曦台上,云谷山的天地给朱子太多的思考。
  朱子隐于云谷聚精会神著书时,蔡元定也默默地登上云谷山对面的西山,两位亦师亦友的士人各占一个山头潜心读书著述。蔡元定的书斋专设一个“疑难堂”。云谷山的晦庵草堂与西山的疑难堂遥遥相对。山势高耸,可以两两相望。朱子与蔡元定夜间悬挂灯盏为信号,他们不需要信使就能互通信息。灯明表示心中豁然,灯暗表示心中有疑。灯暗的第二天,蔡元定就去拜见朱子,两人一见面,往往就是数日问辩解难,对床论道,通宵达旦。
  淳熙二年(1175年),朱子召集朋友门生一起登云谷,上了山,看着朋友和门生,朱子心下隐隐作痛起来。朋友与门生中少了一人——魏
  掞之。朱子很怀念这位号“艮斋”的朋友。
  叹息艮斋老,当年共此来。
  千峰奇绝处,一望兴悠哉。
  病怯披云卧,诗劳拥鼻裁。
  秪今何处所,宿草闭余哀。
  两年前的一次登山,魏掞之也曾应约前来,如今,魏掞之已去世。当年的朋友,已录入鬼簿。此次上山,朱子随身带了一部建安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袁枢,字机仲,小朱子一岁,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朱子以《资治通鉴》为底本,编纂《资治通鉴纲目》;袁枢也以《资治通鉴》为底本,编写《通鉴纪事本末》。袁枢脱稿后,给朱子寄了一部摹本来。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也是另辟蹊径,抛开《春秋》的编年体、《史记》的纪传体、《国语》的国别体的体例,以事件为中心记录历史,创建了纪事本末体的体例。袁枢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重要史实,以事件为中心,共编集239个事目,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记述1300多年的史事,共42卷。
  朱子翻阅后,对袁枢的创意很是感叹,为《通鉴纪事本末》写跋,落款是“淳熙二年秋七月甲寅(初一)新安朱熹书于云谷之晦庵”。

知识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大儒世泽——朱子传》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朱熹的生平、思想和贡献,并强调了朱子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本书将朱子理学作了通俗化的阐述、时代性的评说,是朱子文化宣传普及上的进一步。同时,本书也表达了要在文化自信中继续前进的信念,认为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常常是以文化的复兴和精神的崛起为先导。

阅读

相关作品

绝顶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