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吕之会,合编《近思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717
颗粒名称: 朱吕之会,合编《近思录》
分类号: B244.7
页数: 6
页码: 123-12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子和吕祖谦在五夫山和云谷山之间的交往和共同编纂《近思录》的经历。他们在潭溪水旁的旧居住了30年,朱子回忆起父亲在徽州紫阳山读书的情景,并刻了“紫阳书堂”四个大字。吕祖谦也经历了家庭不幸,但依然对道学充满热爱,并帮助朱子教育儿子。两人夜宿密庵,谈论学问和国事,然后回到五夫,参观社仓,最终确定了编写《近思录》的计划。
关键词: 朱子 吕祖谦 五夫山

内容

云谷山高大耸立,雄跨在崇安、建阳两县之间。蔡元定正在云谷山间忙碌着,他要为先生打造一个世外桃源。五夫仙洲山的山色旖旎,昼寒亭幽然伫立,潭溪的水声叮咚,如一片琅嬛福地,但离尘世太近。朱子需要一座高山。云谷山最高峰庐峰海拔999米,高耸在红尘之外。朱
  子寒泉守丧的丧期已经结束,他时而寒泉著述,时而五夫闲居,如今,又有了一个梦想——到那高高的云谷山上,隔断红尘远,睥睨群峰小,做山中人,与云为友。
  此时,潭溪之侧的旧居已经住了30年了,朱子想到了父亲朱松当时在徽州紫阳山读书的情景,先君不忘故乡的紫阳山,刻“紫阳书堂”的印鉴以示怀恋。朱子也刻“紫阳书堂”四个大字,题写在榜上,悬挂在自己起居的厅堂。又给寝室取名晦堂。堂旁两夹室,朱子给左边的取敬斋,右边的取义斋,空闲时就在室中默坐读书……
  淳熙二年(1175年)夏季的第一天,吕祖谦裹着一身明亮的光影从潭溪的潋滟水光中飘近。吕祖谦,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世称“东莱先生”。
  吕祖谦带着弟子潘景愈于三月二十一日从婺州起身,四月初一抵达五夫。他们越过拱辰山经开善寺再沿潭溪顺水而下。潭溪与籍溪交汇处的渡口,朱子正微笑着静候。会面本是由朱子提议。朱子对吕祖谦说:“来春至婺,因为天台、雁荡之游。”不过,朱子如果去天台、婺州,就离京城很近了,那些汲汲于功名的士大夫会以为朱子要到京城邀官邀名。他们哪里知道朱子寻了片云谷山水,已无意仕宦。吕祖谦很理解也很大度,他说:“如果老兄来婺州怕有嫌疑,那吕某入闽找你。”
  吕祖谦果然来了,朱子带着吕祖谦逛刘氏庄园,看潭溪水色,览屏山风光。当年刘子翚建的橘林、桂岩、宴坐岩、醒心泉、酴醿洞等十七景点缀着高低错落的亭台楼阁,又正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吕祖谦饱览后说:“报本堂最壮观秀丽。”他们还登上仙洲山游览密庵,又前往朱子建造的昼寒亭。黄昏的时候,同游者都回返归家,朱子对吕祖谦说:“我们不妨宿于密庵,枕水听泉,连床论道。”吕祖谦点点头。
  夜色下来,水声之中,两位老友谈了些家事。
  吕祖谦的家庭生活也非常不幸。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他的妻子——韩元吉的女儿去世,生的儿子夭折。乾道二年(1166年)十一月,吕祖谦的母亲去世。乾道五年,韩元吉又把另一个女儿嫁给吕祖
  谦。乾道六年五月,吕祖谦的这个妻子又去世了。乾道八年二月,吕祖谦父亲去世。此时的吕祖谦,父亲的丧期才结束,身体也不好。但生活的重创并没有影响吕祖谦对道学的热爱。吕祖谦为人谦和,学问也兼容并包。朱子喜欢他的性格,说吕祖谦待人宽厚,并先后将刘爚、刘炳兄弟,以及自己的儿子朱塾送到吕祖谦的门下受教。
  他们聊起了朱塾,乾道九年(1173年)六月,21岁的朱塾被朱子送往婺州。朱塾小时候,朱子曾让弟子林用中教育他,林用中走后,朱塾学习不上进。于是,朱子写信给吕祖谦说:“只好不远千里地送他去劳累老兄了,老兄为我痛加鞭笞。”吕祖谦感叹:“兄长的儿子能来,太幸运了,只要带足十天行程的干粮就好。”行前,朱子写了封信给儿子,又不断地叮嘱他说:“学习不能拖拉,要做好笔记,不要擅自出入与他人交往,事事要谦恭,不能喝酒,要交益友,见贤思齐。”又说:“学圣人言语,可以改变心性。伯恭兄少年时,性情也十分粗暴,饮食不如意,就随意发脾气,有段时间,他身体一直不好,便拿《论语》来读,读后性情大变,再也没有大怒过。”又交代说:“如果你好学,在家里也可以读书作文明理,不需要远离我的膝下,从师千里之外。你既然不好学,父子之间不免整天督责。到了婺州,你要奋然勇为,否则,他日回乡,你还有什么面目见你父母、亲戚?”朱塾去婺州后,吕祖谦把他安排到潘景宪(字叔度,潘景愈之兄)家,一起交流学习。
  夜宿密庵的两位大学者不是拘于家庭琐事的角色,他们在泉声飞瀑的初夏,就着烛光,谈国事浮沉,谈道学艰难,谈北宋诸贤……
  第二日,先晴后雨,他们回到五夫。朱子带吕祖谦到社仓去。吕祖谦喟然长叹说:“太好了,社仓利民利国。我呢,回去后和乡人谋划,互相出粮当作谷本,也要建社仓……”有些打算不一定能实现,吕祖谦回婺州后随即被起用,但身体太差了,只得回乡养病,三年后去世。吕祖谦积众人之力出粮建仓的心愿一生都未实现。
  四月二十四日,朱子与吕祖谦离开五夫到达寒泉。初夏明朗,万物葱茏,绿叶积蓄了整个春日的能量,与韶光争辉夺艳。
  朱子和吕祖谦要为天下的读书人编一本书。
  濂学、洛学、关学,北宋四子的学问“广大闳博,若无津涯”,初学者面对道学的汪洋之海,找不到驶上彼岸的港口,两人决定一起精心选录诠释一些贴近日常应用的内容,让学人可以入门。
  守母丧时,朱子整理了与二程有渊源的北宋诸贤著作。如今,朱子不再囿于二程,不再拘泥于周子,他要将北宋四子统归一起,汇成一集,集成北宋诸贤的一部哲学经典。
  朱子把吕祖谦拉进来,一起打造设计理学的蓝图。
  书名取好了——《近思录》。
  书名大有深意。
  朱子说:“很多的学人,嫌眼前的道理粗浅,对身边的事物都不理会,大谈高远宏阔的玄理,如此,就必然流入歧途,进入异端,不可能进入大道了。”
  接着又道:“走得再远,也得从脚下跨步;登得再高,也得从地面抬脚;再高再远,也绝对没有不按次序、凭空而起的。”
  吕祖谦深有同感道:“所以,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近思’是关注日用,然后以此类推,渐至通达。”
  朱子点点头。
  “近思”的目的是要修成圣贤。
  吕祖谦问:“那么,第一卷的纲目,是不是用‘道体’?”
  “道体”放第一卷又似乎与“近思”的“近”有点不符,“远”了点。但“道体”是世界的本源、规律,通过“道体”一卷的辑录,可以明白北宋四子对世界的认知,对政治的阐述,对人性的论述。“道体”正是四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根源。
  沉思了一会儿,朱子点点头,说:“好,以‘道体’开篇,同时还要以‘圣贤气象’压轴。”
  于是,两人构架起了《近思录》的纲目:
  一、道体;二、为学大要;三、格物穷理;四、存养;五、改过迁
  善,克己复礼;六、齐家之道;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八、治国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处事之方;十一、教学之道;十二、改过及人心疵病;十三、异端之学;十四、圣贤气象。
  从“道体”到“为学大要”到“格物穷理”到“治国平天下之道”到最后的“圣贤气象”——近思是为了远赴啊。
  朱子守母丧时注“四书”,《论语》《孟子》集北宋十一儒的注释之大成。
  朱子编《近思录》,是又一次集大成,涉及北宋四子,集四子思想之大成。
  朱子拿起笔,写下《近思录》的第一卷“道体”的第一条:
  濂溪先生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太极是天地万物的“理”,就算天崩地裂,就算山河塌陷,“理”还是恒久留存。
  朱子理学的第一块基石像一块巨大的磐石,坚实稳固,无极、太极、理、气、阴阳、五行……朱子那庞大的理学帝国的理论就此生发。
  第二卷——为学大要。第一条,仍旧是周敦颐的。
  濂溪先生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这是周敦颐的修养论,后人简称为“三希真修”,意思是士人要以贤人、贤人要以圣人、圣人要以上天来作为自己的人生修养的目标、准则和榜样。
  既有“三希真修”,又要有“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展开“为学大要”这一卷,学人可以寻找到阶梯式修养提升的方
  向了。
  《近思录》的每一卷都以周敦颐的条文开头,而选择条文内容最多的则是程颐,338条。
  “近思”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圣贤气象”。
  每一位圣人都能修成一番自己的气象。孔子是天地的气象;颜渊是和风庆云的气象;孟子是泰山岩岩的气象;明道先生程颢则“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濂溪先生周敦颐则“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圣贤气象的共同之处是了无滞碍、雍容自然。辑录圣贤气象不仅仅只是了解圣贤气象,其实是寄寓了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内圣外王。
  “内圣”才可以“外王”。
  修出圣贤气象,这是内圣;在内圣的基础上,治国安邦,这是外王。
  儒家不可能不关心政治。圣贤气象正是“外王”的基本保证,是儒家理想政治——“王道政治”的根基。
  朱吕二人以惊人的效率编写出《近思录》一书,11天编定。如果不是之前的蓄谋多日,如果不是分工合作的细致,如果不是思想价值取向的趋同,如果不是对周程几位大学者思想的深刻领悟,如果不是拥有圣贤气象的宏大视界,如果不是怀抱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梦想,很难想象,理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只短短的11天就能编写出来。序后朱子写下“五月五日新安朱熹谨识”。五月五日,正是端午节,两位大儒编成《近思录》后,衣袂飘飘地到附近的山野采艾草,煮水洗澡,带着风乎舞雩般的快乐,开心地吃粽子,畅快地喝雄黄酒……
  顺便提一下,《近思录》是我国第一本哲学选辑之书,朱子以大公至正的态度,采选622条内容,几乎代表了理学的全部,此书对后世影响极大,钱穆将《近思录》与《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传习录》并列,认为是中国人必读的七部经典之一。

知识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大儒世泽——朱子传》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朱熹的生平、思想和贡献,并强调了朱子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本书将朱子理学作了通俗化的阐述、时代性的评说,是朱子文化宣传普及上的进一步。同时,本书也表达了要在文化自信中继续前进的信念,认为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常常是以文化的复兴和精神的崛起为先导。

阅读

相关人物

吕祖谦
相关人物
潘景宪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