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中庸》学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5》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656
颗粒名称: 两宋《中庸》学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其他题名: 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编号:15BZX061)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244-245
摘要: 本文讲述了陈寅恪认为宋文化在华夏民族历史演进中达到了巅峰,特别是形成了与五经并列的四书文化系统,其中《中庸》是最有理论性的作品之一。在宋代,《中庸》得到了广泛研究和朝廷的推崇,形成了独特的《中庸》学。20世纪以来,学术界从思想史、经学史、哲学史和政治史等多个层面展开了对宋代《中庸》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研究不足的问题,如《中庸》学兴起的线索不明晰、发展脉络不清楚以及在宋代思想家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不清等。研究方法包括哲学史与政治史的交互研究、比较方法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该课题的研究对于理解宋代《中庸》学的兴起、学术发展脉络和思想家的思想具有学术价值,并有助于推进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传播,以及增强文化和价值观的自信。
关键词: 《中庸》学 现代 价值研究

内容

陈寅恪先生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与以往的文化相比,宋文化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形成了与“五经”并列的“四书”文化系统,而《中庸》是“四书”中理论性最强的一部著作。不仅如此,《中庸》在宋代受重视的程度远甚于汉唐,不仅得到了儒士和佛教徒的普遍重视和广泛研究,而且受到了朝廷的高度推崇,进而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中庸》学。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大致从以下四个层面对宋代《中庸》学展开了研究:第一,在研究思想史、经学史、哲学史、政治史时,涉及对宋代《中庸》学的研究。第二,在研究《中庸》的思想或《中庸》的某一个概念(如“中庸”“中和”)时,涉及对宋代《中庸》学的研究。第三,对“宋代《中庸》学”的专项研究。第四,在对宋代具体思想人物的研究时涉及他(或他们)的《中庸》诠释或对其《中庸》诠释的专门研究。毫无疑问,上述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斐然的,不仅深入讨论了某个宋代思想家的《中庸》诠释而且也从整体上探讨了宋代《中庸》学的发展历程,为我们的继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与此同时学界的研究还有不足之处(尤其表现在《中庸》学兴起线索不明晰、发展脉络不太清楚、《中庸》在宋代思想家各自的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不清楚等三个问题上),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课题研究方法:
  1.哲学史与政治史的研究交互为用
  既要从哲学理论上探讨《中庸》学本身的逻辑进程,又要从宋代的社会现实(尤其是政治)上分析宋人是为何及如何对《中庸》进行重视与诠释的。
  2.比较的方法
  在宋代,《中庸》的诠释者为数不少,既有宗教徒(如智圆、契嵩等),也有理学家,还有其他儒士(如范仲淹、胡瑗、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这些人在诠释《中庸》的时候,必然受到前人的影响,还可能受到同时代人的影响。所以,为了准确把握他们的《中庸》诠释,必须从纵向和横向的双重角度来加以比较。所谓纵向的比较,就是指把后人的研究与前人的研究相比较,看看后人的解释是否有了新的突破;所谓横向的比较,就是指把同时代人的研究加以比较,看看同时代人在互相借鉴与批评的过程中,是否促进了思想的演变与创新。
  3.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宋代《中庸》学的兴起与发展,既是宋代社会时代问题的反映,又是各家的学术思想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既要分析时代问题,又需把握诸家思想的内在发展逻辑。
  课题研究意义:
  1.学术价值
  第一,有助于理解与把握《中庸》学在宋代兴起的线索及其内在的学术发展脉络。
  第二,有助于把握《中庸》在宋代思想家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进而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
  第三,在了解与掌握诸家对《中庸》诠释异同的基础上,有助于更进一步理解宋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本课题所运用的“哲学史与政治史的研究交互为用”与纵横比较的研究方法,既有助于重新审视诸家对《中庸》解释的异同,又有助于重新审视《中庸》学在宋代发展的内在逻辑进程,还有助于推进汉唐、明清等诸朝思想家对《中庸》诠释异同的比较研究。
  2.应用价值
  宋代《中庸》学之繁荣主要得益于一大批宋儒的推动与研究,而宋儒表彰与研究《中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重新建构儒家的价值观,尤其是“内圣外王”的价值观。通过对其进行研究,既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传播,又有助于增强文化和价值观的自信。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5

《朱子学年鉴.201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主要内容有“特稿”栏目选登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陈来教授和韩国成均馆大学崔英辰教授的文章,前者以李退溪与李栗谷的理发气发说为中心来探讨韩国朱子学,后者分析了韩国朱子学的心说论争研究现况。“朱子学研究新视野”栏目推介了杨祖汉教授的《论朱子所说的“诚意”与“致知”关系的问题》、杨立华教授的《朱子理气动静思想再探讨》、方旭东教授的《无思有觉、圣凡体别——朝鲜儒者李珥的“未发”说》、朱人求教授的《朱子“全体大用”观及其发展演变》、许家星教授的《朱子学的羽翼、辨正与“内转”——以勉斋<论语>学为中心》、方笑一副教授的《<近思录专辑>简介》、吾妻重二教授的《周惇颐墓——其历史与现状》等。“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栏目比较详细地梳理了2015年中国、美国、韩国、日本等朱子学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目前全球朱子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朱子学书评”栏目选刊了对《朱熹大辞典》《朱熹文学思想研究》《宋明理学十五讲》等著作的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学者简介”“朱子学研究机构”“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朱子学学术动态”“资料辑要”等栏目尽可能全面地展示2015年全球朱子学界的最新成果和学术动态。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培高
责任者
陈寅恪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