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朱子哲学的发展脉络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874
颗粒名称: 二、朱子哲学的发展脉络研究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323-3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学研究的多个方面,包括对朱子哲学的脉络研究、主意学说、对《大学》“诚意”章的修订、解释“不诚无物”等。学者们通过运用现代概念回溯朱子学的源头,进一步印证了牟宗三对朱子哲学“别子为宗”的定位。同时,学者们也探讨了朱熹与张栻对于“格物致知”解释的差异,以及朱熹和陈亮之间对于《中庸》“道不可须臾离也”一语的解释。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朱子学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 朱子哲学 国际学术 研讨会

内容

当前朱子学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对朱子哲学的脉络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的方旭东教授认为,朱子运用体用范畴来定位太极与阴阳关系,其说虽承自二程,但又有自己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体用关系有先后之分的强调上。朱子的《易学启蒙》采用了邵雍之说,其对太极与气的分析与张载的“两参”说有相似之处。台湾暨南大学的郑淑娟认为,马一浮结合老子的虚静及佛家对心的修持,来诠释修养的重要性,强调“敬”的工夫论意涵。他对敬的诠释虽立足于程朱对敬的看法,但在“敬”落实于日用间之行时,却倾向于阳明的“知行合一”,将顿悟与渐修并举。他在朱子释敬的基础上,将敬从本体到工夫之转折指出来,并说明了如何持敬的具体方法。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张锦枝认为,从朱子学内部发展出来的“主意”学说,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由心—情—意,提出“纯意”;一种是从敬的进路到诚意,从贯穿未发已发的角度提出“主意”。厦门大学的陈林认为,朱熹晚年对《大学》“诚意”章多有修改,其放弃了原来把“勿自欺”理解为要人在几微毫厘处做工夫,以求达到十分为善的思想,而最终把“自欺”理解为人知道应该为善以去恶,但内心所发之意念有所不诚的心理状态。朱熹对“诚意”章的修订理顺了诚意、自欺、自慊、慎独之间的关系,使“诚意”章全篇文义通畅无碍。北京师范大学的李秋莎认为,朱子解释“不诚无物”,体现了其对于人作为天地间唯一有心者的一贯态度,以圣人同天为标的,而著学者之路途,体用周遍,本末兼赅。避免了仅以人道仿效天道或者割截天人,而以天理真实贯注撑持人道复初之根据与路途。
  台湾“中央大学”的李唯嘉认为,刘宗周对朱子“理生气”“理先气后”进行了批判,提出“理不在气先”“理只是气之理”“盈天地间一气”的观点。刘宗周不直接在本心体证上指点朱子的成德问题,而要落在“气先”“气外”说,不在气先、不在气外的概念,正是蕺山将太极之理落实于实践场域中的整体说。北京大学的萧伟光认为,朱子理气学说应当置于其鬼神观、宗教情怀,及其对政治特别是皇权的态度、对佛老的批判之下方可明其本义。浙江科技学院的张琴讨论了朱熹与张栻对于“格物致知”解释的差异,并以此展示两个学派之间的特色。复旦大学的沈娟讨论了朱熹和陈亮之间对于《中庸》“道不可须臾离也”一语的解释。台中教育大学的高玮谦通过讨论朱子学说中的心性情等关系,以及知行、格物穷理等主张,进一步印证了牟宗三对朱子哲学“别子为宗”的定位。
  也有学者从当代的概念回溯朱子学的源头。台湾“清华大学”的杨儒宾教授认为,当代的物理学正是源于对程朱的格物穷理,然而当今的物理概念丢弃了理的超越性,只剩下经验界的物之理了。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朱子学年鉴.2014》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分为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朱子学界概况等九个栏目,收录了《朱熹人性论与儒家道德哲学》、《对方东美朱熹诠释的反思》、《2014年韩国朱子学的研究概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治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