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术会议及演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709
颗粒名称: 一、学术会议及演讲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130-13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本年度举办的以儒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其中有一场是专门以朱子学为研究课题的国际研讨会。文章列举了四场会议的时间、地点和主办单位,并提到部分会议论文已于同年出版,刊载于各大学术期刊。
关键词: 台湾 朱子学 研究成果

内容

先就学术会议做一简述。本年度举办以儒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共计有四场,其中即有一场是专门以朱子学为研究课题的国际研讨会,依举办的时间顺序,胪列于下:
  (1)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台湾朱子研究协会、台湾中文学会、中华朱子学会主办,“朱子哲学的当代反思”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2014年3月14—15日。[1]
  (2)台湾师范大学东亚文化与汉学研究中心主办,“2014年跨文化视域下的儒家伦常:政道与治道”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与社会科学学院,2014年9月26—27日。
  (3)“中央大学”中文系、“中研院”明清研究推动委员会主办,“宋明清儒学的类型与流变”学术研讨会,桃园:“中央大学”文学院,2014年10月30—31日。
  (4)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主办,“儒家思想与儒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南:成功大学文学院,2014年11月21日。
  在上述的会议当中,即多可见针对朱子学、“四书”学等相关领域,乃至于海外朱子学等主题的论文发表,部分会议论文亦于同年出版,刊载于各大学术期刊。
  其次,诸多针对朱子学的演讲亦采取新的视角来加以阐说,如关西大学的吾妻重二教授即以《朱子学——巨大的知识体系》为题来提出他的观察,吾妻氏认为朱子学所揭示的重点在“格物致知”,即所谓重视“理智”,是一个爱“知”的综合性学问体系。然就现今学术研究而言,对朱子学这一综合性学问体系则多聚焦在形上层面的哲学、思想领域,但吾妻氏认为这样并不足以撑开这一名为综合性的学问体系,他说:
  迄今为止,朱子学的研究仍然集中于形而上学或存在论的领域,也就是集中于今天所说的哲学侧面的分析。当然,朱熹的学问具备了在他之前中国思想所没有的逻辑性与体系性,因此无疑应该重视哲学方面的研究,但是仅此并不足以充分理解朱子学,也是事实。[2]吾妻氏认为,朱子学作为中国近世以降的思想母胎,其思想史地位固然重要,只是,这当中尚有许多可供开发的论题,就中国脉络而言,可关注朱子的教育论及其实践;而就实践层面而言,则多可着眼在朱子学当中的礼学与礼制的研究上,如《朱子家礼》对于“冠昏丧祭”四礼的规定等。
  同时,吾妻氏亦提醒我们,应当注意朱子主张“理一分殊”当中“理”的普遍性,而且他把“理”比作朱子学自中国远播至东亚世界后所形成的普遍性之“理”,换言之,即关注朱子学在域外的发展。朱子学之“理”于东亚世界形成的普遍性,这种观察并非吾妻氏孤明先发。事实上,早在日本德川时代,由僧入儒的藤原惺窝(1561—1619)在其《惺窝问答》《舟中规约》等文章,甚至于替幕府起草的官方外交文书《致书安南国》中,再三申阐朱子思想体系,以由“理”作为命题所组构而成的普遍主义,借以强调此“理”、此“性”系人与生俱来即有,并不为各国不同的文化风土所囿限。是以,吾妻氏认为能自惺窝的认识当中窥见,朱子学在当时东亚世界中被广泛接受,具体的表现在于书院的教育、礼制的规定等两大层面,其中,《朱子家礼》更是成为东亚世界所广泛采纳的礼仪准则,即使时至今日,仍可将这套礼节视为“活”的传统。[3]
  如上所述,吾妻重二教授揭示了《朱子家礼》对于中国,甚至东亚朱子学研究的重要性,相较于此,华东师范大学的朱杰人教授则是以《朱子家训》作为分析文本。朱氏首先将《家训》与中国历代著名的家训做一比较,他认为,《家训》并不如同其他家训洋洋洒洒,动辄载录数万言的长篇巨制,反而是颠覆旧有的典型,其关键乃在于《家训》全书仅317字之多,便于记诵、利于传播,据此,朱氏指认《家训》呈现出它的“普世”性。[4]再者,《家训》本来虽只是在朱氏家族内部流传,但它以通俗、精练的文字来加以缮写,更是具体指出作为人所必须遵循的基本约束,从而打破既有的界域,证明了其“普世化”的意义。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朱子学年鉴.2014》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分为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朱子学界概况等九个栏目,收录了《朱熹人性论与儒家道德哲学》、《对方东美朱熹诠释的反思》、《2014年韩国朱子学的研究概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郭雨颖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