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辑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639
颗粒名称: 资料辑要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5
页码: 281-3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学年鉴资料辑要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2011-2012年部分朱子学新书目录、2011年部分朱子学论文索引、2012年部分朱子学论文索引、2011-2012年台湾朱子学研究相关资料、2011-2012年韩国朱子学研究资料汇编、2011-2012年日本朱子学研究资料汇编。
关键词: 朱子学 资料 辑要

内容

2011—2012年部分朱子学新书目录
  朱子新学案(繁体坚排版新校本,第1—5册)/钱穆著.—九州出版社,2011.01.
  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余英时著.—三联书店,2011.07.
  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增订本)/陈来著.—三联书店,2011.01.
  中国儒学史宋元卷/陈来杨立华杨柱才方旭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6.
  哲学与时代——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陈来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9.
  人文与价值——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朱子诞辰88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陈来朱杰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9.
  展望未来的朱子学研究——朱子学会成立大会暨朱子学与现代跨文化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陈支平刘泽亮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05.
  朱熹口语文献词汇研究/陈明娥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04.
  《朱子语类》语法研究/李焱孟繁杰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03.
  朱熹《仪礼经传通解》语音研究/李红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11.
  朱熹口语文献修辞研究/叶玉英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04.
  保罗·蒂里希与朱熹——关于人类困境问题的比较研究/区建铭著 唐清涛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04.
  东亚朱子学新论/张品端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05.
  旁观朱子学——略论宋代与现代的经济、教育、文化、哲学/(美)田浩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4.
  朱熹的思维世界/(美)田浩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04.
  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美)田浩著 姜长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01.
  孔子、孔圣和朱熹/周予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06.
  绘事后素——经典解释与哲学研究/方旭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
  学术性格与思想谱系——朱子的哲学视野及其历史影响的发生学考察/丁为祥著.—人民出版社,2012.06.
  《诸儒鸣道集》研究——兼对前朱子时代道学发展的考察/田智忠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1.
  道的传承——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诠释/刘贡南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7.
  东亚朱子学的诠释与发展/蔡振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朝鲜儒者丁若镛的四书学:以东亚为视野的讨论/蔡振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朱熹与经典诠释/林维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朱熹《家礼》实证研究——附宋版《家礼》校勘本/(日)吾妻重二著 吴震、郭海良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5.
  朱熹/陈荣捷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07.
  从康德到朱熹——白鹿洞讲演录/朱高正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09.
  朱熹评传(套装上下册)/张立文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04.
  谢无量文集(第3卷)朱子学派·阳明学派·王充哲学/谢无量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6.
  朱熹《诗》韵研究/陈鸿儒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3.
  朱熹的《论语集注》研究——兼论《论语集注》的解释学意义/周元侠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2.
  朱熹诗词研究/胡迎健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07.
  《朱子语类》问句系统研究/王树瑛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4.
  朱子文化大典/《朱子文化大典》编委会.—海风出版社,2011.10.
  论创造性——朱熹、怀特海和南乐山的比较研究/(美)白诗朗著陈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03.
  人类思想史浪漫灵魂:从以赛亚到朱熹/(英)彼得·沃森著姜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05.
  朱子语类学归/冯青著.—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10.
  朱子语类词汇研究/程碧英著.—巴蜀书社,2011.11.
  朱熹与理学/徐小敏编著.—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03
  图解朱熹解易/殷美满编译.—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01.
  朱熹诗文选译/黄坤译注.—凤凰出版社,2011.05.—(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理学宗师——朱熹/张金喜著.—贵州教育出版社,2011.01.—(中华历史人物经典读本)
  朱熹:人类与自然的故事/(韩)李钟兰著吴荣华齐芳译.—黄山书社,2011.07.
  诗集传(宣纸线装)/(宋)朱熹撰.—黄山书社,2012.08.
  小学句读(线装,一函四册)/(宋)朱熹 刘清之编撰.—中国书店出版社2012.02.
  影宋本楚辞集注(全六册)/(宋)朱熹注.—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2011.02.
  周易本义/(宋)朱熹注 王玉德朱志先整理.—凤凰出版社,2011.01.
  近思录——中华思想经典/(宋)朱熹等撰.—中华书局,2011.01.
  周易本义/(宋)朱熹著柯誉整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01.
  国学经典导读——朱子/王瑞明等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01.
  2011年部分朱子学论文索引
  朱子思想中的四德论/陈来//哲学研究,2011.01
  朱子心性论的结构及其内在张力/乔清举//哲学研究,2011.02
  《大学》、《中庸》天人范式议论——以朱子疏释为关键的视域/麻尧宾//哲学研究,2011.05
  朱子伦理思想与明清徽州商业伦理观的转换和建构/徐国利//安徽史学,2011.05
  朱子学与阳明学及其现代意义/陈来//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论冯友兰的朱子学/柴文华//中国哲学史,2011.02
  人心道心之辨与后朱熹时代朱子学方法的奠定/王宇//哲学研究,2011.03
  《朱子家礼》与朝鲜礼学的发展/张品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01
  朱子与儒家的精神传统/刘述先//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孔子“诗论”与朱子诗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周淑舫//孔子研究,2011.01
  朱子对“为己之学”的诠释与建构/周之翔,朱汉民//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更是《大学》次序,诚意最要”——论朱子《大学章句》“诚意”章的诠释意义/许家星//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1
  朱子、张栻“仁说”辨析/许家星//中国哲学史,2011.04
  事物间的差异究竟意味什么?——试论朱子对“各一其性”的解释/方旭东//中国哲学史,2011.01
  《朱子语类》校补疏误订正/张春雷,冯青//求索,2011.01
  朱子对书院文化的贡献及其意义/蒙培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一部影响深远的家庭礼仪著作《朱子家礼》/靳惠//兰台世界,2011.10
  朱子自然哲学的审视与纠偏/袁名泽//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朱子《学校贡举私议》述评/李存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02
  《朱子语类》中“只是”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王小穹//汉字文化,2011.03
  “虚心”与“怀疑”:钱穆、胡适对朱子读书法的不同体认/李宝红//广东社会科学,2011.06
  朱子《中庸章句》“慎独”解析/裴骞//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朱子语类》反复问句研究——兼论反复问句历史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刘子瑜//长江学术,2011.03
  朱子《中庸辑略》芟节石·《中庸集解》原本条目考——兼论芟节原本条目的经典诠释意图/严佐之//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朱子四德说续论/陈来//中华文史论丛,2011.04
  木主考——到朱子学为止/吾妻重二,吴震//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朱子门人之蔡氏家族考/杨艳//史林,2011.02
  朱子易学之哲学的分析——通过《易学启蒙》理解“理”的“穷极”义/金祐瑩//周易研究,2011.02
  王船山的《中庸》新解析——以与朱子解析的比较为中心/林玉均//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2
  伊斯兰学者刘智的“元气”与日本儒者伊藤仁斋的“一元气”思想——朱子学“理”、“气”学说的批判与重构/阿里木·托和提//回族研究,2011.01
  我国近年来朱子礼乐思想研究述评/冯兵//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05
  从庆元党禁到嘉定更化:朱子学解禁始末考述/王宇//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1.04
  朱子读书法与当代语文教学/张静莉//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朱子家礼》与《满洲四礼集》对比研究/王志跃//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09
  《朱子语类》词语拾遗/高长平//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朱子《论语》集注中的“仁”之论辨析/王连弟//龙岩学院学报,2011.04
  试析朱子与阳明的“格物致知”/陆翠玲//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美国朱子学研究发展之管窥/卢睿蓉//现代哲学,2011.04
  从《大学》“新民”看朱子“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之统一/陈美容//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01
  发明朱子之学的蔡清易学观/高原//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从“湖洛之争”看朝鲜儒者的朱子性理学诠释/文碧方//现代哲学,2011.06
  朱子与中国文化/朱瑞熙//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1.04
  朱子《易》学诠释思想的形成与特点/尉利工//哲学动态,2011.10
  “人文与价值”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朱人求//哲学动态,2011.02
  两种诸宫调和《朱子语类》词语的地域差别比较研究/张海媚//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
  朱子《家礼》的实质及其特色/刘艳//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9
  朱子学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影响/张品端//武夷学院学报,2011.04
  《朱子语类》新词札记/程碧英//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程朱学脉中朱子的自我身份认同/朱叶楠//阴山学刊,2011.05
  朱子学在台湾传播的途径及其功效研究/杨国学,李世财//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朱子儋藏刻书考/王京州//图书馆杂志,2011.10
  道德判断与历史判断——论朱子与陈亮的德性与功业之争/盛霞//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朱子和谐四重奏与当代社会/朱人求//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朱子语类》校勘十则/甘小明//巢湖学院学报,2011.04
  《朱子语类》之读书法/卫阿利//文学界(理论版),2011.04
  从《周易本义》看朱子之易学观/赵青青//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4
  从《朱子家礼》看儒家的家庭伦理观/王蓉,孙晋书//才智,2011.17
  朱子学与全球化/方彦寿//博览群书,2011.02
  朱熹民本思想对朱子学者的影响/李尾咕//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5
  朱子学本体论思想的批判与重建——日本古学者山鹿素行思想为中心/阿里木·托和提//理论界,2011.01
  《朱子语类辑略》含介词标记差比句/范允巧,唐韵//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19世纪朱子学文献英译概况考察/张奇智//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朱子学文献英译概况考察/张奇智//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厦门可以打造“朱子文化”品牌/颜立水//群文天地,2011.04
  湘西武陵山区“朱子家礼”仪式及仪式音乐遗存初探/曾丽蓉//大众文艺,2011.024
  朱子理学诚信观及其现代商业意蕴/朱文典//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敬义夹持视域下的朱子哲学工夫论/李敬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06
  当代经济视阈下进行朱子理学研究的社会意义/陈利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9
  康熙御笔朱子诗考析/刘光启//收藏家,2011.05
  尤溪茶艺——红醇绿翠朱子情/张娴静,孙云//福建茶叶,2011.06
  关于朱熹所传两则调弦法文献的律学分析/王虹//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1.04
  朱熹的《周易》观/王新春//哲学研究,2011.10
  对朱熹哲学思想的重新认识——兼评冯友兰、牟宗三解释模式之扭曲/金春峰//学术月刊,2011.06
  “性之本体是如何”——朱熹性论的考究/向世陵//孔子研究,2011.03
  戴震早年对朱熹学术的评判——以戴震《毛诗补传》与朱熹《诗集传》为例/程嫩生//江西社会科学,2011.09
  莱布尼茨的“单子”和朱熹的“理”之异同——兼论莱布尼茨对朱熹之“理”的理解/李中祥//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从《白鹿洞书院揭示》看朱熹的教育理念/王雅克//保定学院学报,2011.01
  论朱熹对“继善成性”说的规范/向世陵//周易研究,2011.01
  朱熹哲学中的天与上帝——兼评利玛窦的以耶解儒/桑靖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02
  朱熹“《易》本是卜筮之书”疏论/张克宾//中国哲学史,2011.02
  人心道心之辨与后朱熹时代朱子学方法的奠定/王宇//哲学研究,2011.03
  略论朱熹“敬论”/吴震//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天理与人文的统一——朱熹论礼、理关系/殷慧//中国哲学史,2011.04
  从叶适到朱熹:“过不及”辨略/麻尧宾//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宇宙生成论的中西比较——以朱熹和托马斯·阿奎那为例/刘光顺//世界宗教研究,2011.01
  论朱熹的“心统性情”说/蒙培元//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朱熹的“新民”理念——基于政治哲学视角的考察/谢晓东//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论朱熹“生”的学说/蒙培元//鄱阳湖学刊,2011.01
  对牟宗三诠释朱熹以《大学》为规模的方法论反省/杜保瑞//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朱熹礼学思想建设的启示/殷慧,肖永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朱熹的宇宙生成论研究/刘光顺,李达理//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近现代西方哲学的朱熹理学因素——以莱布尼茨、李约瑟为例/徐刚//东南学术,2011.04
  论朱熹与徽州宗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张体云//学术界,2011.01
  “义”“利”的对立与统一——朱熹的义利观辨析/冯兵//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浅析朱熹《大学章句》/杨佳//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朱熹《诗集传》所注二反、二音考/雷励,余颂辉//语言科学,2011.03
  朱熹“致知”须假“格物”原因探析/刘光顺//广西社会科学,2011.04
  论朱熹对艮卦的阐释/郭振香//周易研究,2011.01
  朱熹《中庸章句》对“诚者,天之道也”的诠释——兼与《礼记正义·中庸》的比较/乐爱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05
  朱熹对苏轼政治作为的评价/徐榴//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
  朱熹的道统论与建本类书中的先贤形象/方彦寿//孔子研究,2011.05
  论朱熹“淫诗”说的学术背景及内在理路/谢海林,周泉根//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朱熹《诗序辨说》试论/雷炳锋//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
  朱熹哲学体系概说/张品端//武夷学院学报,2011.01
  朱熹“格物致知”说研究/李红//学理论,2011.31
  书院语境下的文学传播——以朱熹《白鹿洞赋》为考察对象/李光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论朱熹《家礼》的社会教化功能/周永健//兰台世界,2011.19
  新儒学理论的系统建构和展示——论朱熹在《中庸章句》对“天人合一”的哲学诠释/胡健//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1.01
  朱熹《诗经》诠释之“兴起”说浅论/孙雪萍//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散文与经学关联视野中韩愈文道观的本体论内涵及意义——兼与刘勰、朱熹文道观比较/宁俊红//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朱熹选择人居环境的文化意蕴/林振礼//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朱熹的散文思想/马茂军//安康学院学报,2011.03
  朱熹的“自得”思想/朱汉民,周之翔//社会科学战线,2011.06
  讲道以化科举:南宋书院建设的目标与理想——以朱熹、张栻等理学家为中心的讨论/邓洪波//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
  从朱陈之辩看朱熹陈亮的王霸思想/王心竹//社会科学,2011.11
  朱熹易学思想与诗歌关系考论/李育富//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朱熹“以理释礼”思想的形上依据/刘艳,姜波//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性”的失语与“情”的独语——以朱熹为重点的儒家性情思想考察/叶青春//社会科学研究,2011.05
  论朱熹敬的学说/蒙培元//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白寿彝先生与朱熹研究/刘永祥//回族研究,2011.01
  浅析朱熹哲学“理一分殊”思想/张年荣//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04
  试论朱熹在八闽的山水诗/胡迎建//闽江学院学报,2011.03
  朱熹通识教育思想刍议/鄢建江//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1.02
  朱熹鬼神思想中的志怪空间/袁文春//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朱熹咏物诗赏析/胡迎建,程越华//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朱熹女性观探析/彭华//现代哲学,2011.06
  朱熹未赴陈亮、辛弃疾铅山之会原因再探究/汲军,马宾//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朱熹理治社会核心价值论/徐公喜//江淮论坛,2011.03
  从“文质彬彬”到“文道合一”——兼论朱熹文道观的哲学建构及其价值超越/陈明海//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7
  朱熹论“屈原之过”/赵乖勋//求索,2011.06
  朱熹理学范畴初探/王德胜,宋洁//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06
  朱熹理学思想中的系统生成论/刘光顺,薛虹//系统科学学报,2011.01
  论朱熹对苏轼词学的接受/汪超//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02
  朱熹对“明刑弼教”的阐释和发展/姜颖//法制与社会,2011.08
  朱熹对科举态度的转变及其改革主张/张全明//南都学坛,2011.05
  论朱熹辨《书》与其“既疑且信”/李燕//学术界,2011.01
  基于旅游竞合的朱熹故里之争解决策略/林红//三明学院学报,2011.01
  朱熹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实践浅析/朱惠莉//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01
  论朱熹的“去旧习”说/卢其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郑樵、朱熹《诗》学传承关系考论/汪祚民//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论朱熹对科举态度的三次转变及其改革主张/张全明//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1.04
  朱熹《诗》乐思想/郑俊晖//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01
  褒贬抵牾:朱熹何以如是论杜甫?/彭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8
  政、教之间的心路徘徊——论朱熹教育思想的政治诉求/王少芳//邢台学院学报,2011.01
  略论《大乘起信论》对朱熹心性论的影响/张树青//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02
  论朱熹的格物穷理思想及其“科学理性精神”/屈志勤,冯慧卿//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诗歌视野下的朱熹心态管窥/邱蔚华,林富玲//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04
  朱熹门人冯椅小传辑补/冯青//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02
  朱熹在武夷山与道士交游事迹略考/冯兵//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略论朱熹伦理观及其现实意义/邹云,晏功明//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03
  论洪迈与朱熹对《高唐》《神女赋》评价的差异——兼及宋玉辞赋批评标准与方法的把握/何新文,徐三桥//中国韵文学刊,2011.04
  朱熹道德哲学与意识形态/许兰//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论朱熹及其《大学章句》/胥思省//中外企业家,2011.14
  再论朱熹籍贯三省之争/沈素珍,钱耕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5
  朱熹理治社会论/徐公喜//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9
  论朱熹德育思想的现实启迪/李倩//衡水学院学报,2011.02
  曾祥芹先生对朱熹读书诗的赏析/徐雁//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02
  朝鲜儒者巍岩的未发心性论以及对朱熹理论的新阐释/邢丽菊//中国哲学史,2011.04
  《毛诗序》、朱熹与文化积淀/杨希英//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11
  朱熹对大学格物致知的错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余惠先//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
  朱熹的隐士情结及其影响/兰宗荣//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朱熹哲学体系中的人性与道德探微/朱学军//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论朱熹的田园农事诗/胡迎建,吕荣荣//农业考古,2011.04
  “实”而“中庸”——试论朱熹关于“中庸”的解读/张锦波//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2
  朝鲜儒者南塘的人物性异论及对朱熹理论的新发展/邢丽菊//社会科学战线,2011.01
  略论朱熹《戊申封事》的特色和宋孝宗的度量/祝总斌//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
  论朱熹的庐山诗/胡迎建//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朱熹与陆九渊德育思想比较研究/杨露,董伟//世纪桥,2011.21
  “诚信”的体用一源与生活世界的主体性建构——兼论朱熹的诚信思想/李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从公理化诠释看朱熹对《论语》的误读/吴国富//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朱熹和李侗在南平九峰山的行踪考辨/陈利华//武夷学院学报,2011.04
  论朱熹诗“士不遇”情结中的文化审美意蕴/邱蔚华//嘉应学院学报,2011.10
  朱熹《晦庵词》考论/汪超//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滞泥失经意穿凿侮圣言——朱熹经典解释弊病论研究/曹海东//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03
  关于朱熹《琴律说》的调弦之法/付晓芳//大众文艺,2011.13
  朱熹的土地改革思想/许卿彦//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朱熹著作东传日本及其影响/陈国代,张品端//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名校之于名师——从朱熹、陆九渊看宋代私学发展/孙增娟//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朱熹“主静”思想的现代诠释/葛荣晋//党政干部学刊,2011.04
  朱熹思想中的“圣贤气象”浅析/钱萌萌//文学界(理论版),2011.05
  浅探陆学、禅学之异同——兼议朱熹指陆学“本自禅中来”之意见/王法贵//皖西学院学报,2011.01
  从《诗集传》看朱熹的《诗序》之辨/朱思凡//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7
  文化还原下的朱熹诗忧患情结研究/邱蔚华//文艺评论,2011.10
  朱熹《诗集传》训诂指瑕/范义财//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05
  论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傅文玉,王欢//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论朱熹修养论的双重向度及其当代意义/李星//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论朱熹传统主义的经典诠释方法/张新国//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1.01
  朱熹父子与苏轼的《昆阳城赋》/张进//名作欣赏,2011.31
  试论刘智哲学宇宙论对朱熹理学本体论思想的“中介化”过程/沈毅//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朱熹《论语集注》中“六经注我”的诠释方法对当下教育的指导意义/江先忠//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朱熹的醇儒教育研究/张莉,张凯//沧桑,2011.01
  朱熹民本思想对朱子学者的影响/李尾咕//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5
  朱熹政治学说中的“诚意”思想/许卿彦//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
  朱熹理学思想与精神对闽南梨园戏发展的制约/陈雅谦,谢英//闽江学院学报,2011.04
  浅析朱熹晚年人性论对宇宙论的支持/张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
  论朱熹的诚信观及对和谐海西建设的启示/李星//三明学院学报,2011.01
  关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的梳理/余瑞霞//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朱熹政治思维下的“诚意”阐述/许卿彦//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论朱熹“明违而阴从”之诗序观/张芳//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05
  论朱熹的景观设计思想/兰宗荣//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07
  朱熹生命观中的道家思想/赵静//绥化学院学报,2011.05
  朱熹理学审美与闽画之风/王英暎//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02
  朱熹召集编辑会议/李士金//编辑学刊,2011.06
  朱熹重农思想探微/许卿彦//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4
  朱熹理欲之辨与医患道德修养的契合/张希圆//华西医学,2011.06
  朱熹与中华文化元典/马照南//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11.06
  原意复归——意义创生:朱熹诠释学追寻的最佳境界/王堰永//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2
  廖纪《中庸管窥》对朱熹《中庸章句》思想的遮蔽与彰显/王征//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朱熹的美学思想与社会审美情趣提升机制的构建/包绍亮//理论界,2011.07
  朱熹卜筮思想探微/朱学军//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朱熹经典诠释方法——从其读书法中探究/赵婷婷//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戏曲电视剧《朱熹与丽娘》的叙事策略分析/孙媛//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喜欢拿妓女说事儿的朱熹/陈蓉//文史博览,2011.05
  浅析易佩绅《诗义择从》对朱熹诗论的批评/方鹏,宋朝群//文学教育(上),2011.11
  简论朱熹的德育方法/李倩//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4
  柏拉图哲学与朱熹哲学之比较/毕秀芹//商品与质量,2011.S5
  《诗集传》对<诗经>篇章结构的探讨/徐有富//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02
  朱陆“禅学辩”刍议/郭文//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性即理”与“心即理”本义辨析/蒋国保//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5
  从“朱陆之辩”看南宋理学与心学的分歧/刘成//唯实,2011.10
  朱子《中庸章句》论“诚”及其与“三达德”、“五达道”的关系/乐爱国//儒教文化研究(国际版),韩国成均馆大学,2011.09
  朱子论《中庸》大义/乐爱国//诸子学刊(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
  朱熹理学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方彦寿//朱子文化,2011.01
  朱熹与光泽李氏诸贤/杨道喜//朱子文化,2011.01
  试论朱子学视野中的朱子门人研究/邓庆平,王小珍//朱子文化,2011.01
  放宽历史的眼界——“理一分殊”视野中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吴吉民//朱子文化,2011.02
  浅解朱熹“存天理,灭人欲”/金文钦//朱子文化,2011.02
  朱熹经济思想简论/朱人求//朱子文化,2011.02
  论朱熹及其闽北文化的背景/徐晓望//朱子文化,2011.02
  天人关系的两大统一——试探朱熹“理一分殊”中天人关系的理论框架/吴吉民//朱子文化,2011.03
  朱子政治哲学新探/刘刚//朱子文化,2011.03
  张九成对德福与天命的重新诠释/李春颖//朱子文化,2011.03
  朱熹《孝经刊误》在明代的流传与反响/刘增光//朱子文化,2011.03
  朱熹的土地改革思想/许卿彦//朱子文化,2011.04
  我国近年来朱子礼乐思想研究述评/冯兵//朱子文化,2001.04
  小议朱子的“至公无私”——兼论与“存天理,灭人欲”的关系/乐爱国//朱子文化,2011.05
  朱子和谐观与当代社会/朱人求//朱子文化,20101.05
  朱熹与从祀孔庙的福建理学家/方征//朱子文化,2011.05
  “水流无彼此,地势有西东”——全球化视野中的朱子学及其意义/陈来//朱子文化2011.06
  朱子《仁说》在德川日本的回响/(台湾)黄俊杰//朱子文化,2011.06
  从朱子学谈《朱子家训》对建构现代和谐社会的意义/(台湾)朱高正//朱子文化,2011.06
  2012年部分朱子学论文索引
  朱子理学与古典儒家礼教/张凯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明德”与“明明德”辨义——以《朱子语类》为中心/王硕//中国哲学史,2012.01
  当代海外的朱子学研究及其方法/黎昕,赵妍妍//哲学研究,2012.05
  从生存基础到力动之源——朱子哲学中的“气”论思想/丁为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仁的工夫论诠释——以朱子“克己复礼”章解为中心/许家星//孔子研究,2012.03
  体用与阴阳:朱子《太极图说解》的本体论建构/杨立华//哲学研究,2012.10
  朱子哲学中“心之德”的思想/张凯作//中国哲学史,2012.01
  鬼神以祭祀而言——关于朱子鬼神观的若干问题/吴震//哲学分析,2012.05
  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考/徐时仪//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03
  朱子门人群体特征概述/邓庆平//中国哲学史,2012.01
  近三十年(1980—2010)英语世界的朱子研究——概况、趋势及意义/彭国翔//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朱子语类》知晓概念词语类聚考探/徐时仪//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论朱子的理气动静问题/乔清举//哲学动态,2012.07
  罗钦顺与日本朱子学/林月惠//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元代新安理学从“羽翼朱子”到“求真是”的转向/刘成群//江汉论坛,2012.01
  朱子学的身体哲学再诠释/林玮//江西社会科学,2012.02
  朱子理气关系的三种不同解读/丁为祥//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
  《朱子语类》同义近义词语考/徐时仪//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04
  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的学术专著——《<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研究》绍介/林志刚//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5
  《朱子语类》中“把来”结构的词汇化及“把”“来”的语法化过程/王小穹,危艳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朱熹“理一分殊”问题中的二重性思辨——从《朱子哲学研究》相关探讨的不足与限度谈起/张柯//中州学刊,2012.05
  简析山鹿素行对朱子心性论的批判/张捷//中国哲学史,2012.01
  论朱熹与朱子学研究的五大范式/平飞//江西社会科学,2012.06
  人心与人欲——《<朱子语类>中两条重要语录辩误》之辨误/许家星//学术界,2012.07
  也论朱子对《周易参同契》的整理/田智忠//周易研究,2012.01
  朱子心学的逻辑结构/薛孝斌//东南学术,2012.06
  《朱子语类》俗语词考释/冯青//湖北社会科学,2012.03
  论朱子哲学中的气质之性/张凯作//东方论坛,2012.01
  从《朱子语类》看朱熹的“俗语”观/程碧英//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孔门传授心法——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对儒家道统论的理论贡献/杨浩//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朱子语类》佛学词语考/徐时仪//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7
  《易》本卜筮之书:朱子论《易》的形成/吴宁//衡水学院学报,2012.03
  司马光《书仪》与《朱子家礼》之比较/安国楼,王志立//河南社会科学,2012.10
  《朱子语类》词语考/徐时仪//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2
  日本朱子学者的产生与新汉学的传播/王玉强//东北亚论坛,2012.01
  《朱子语类》被字句的衍变/郑淑花//宜春学院学报,2012.01
  朱子“理先气后”的发生学解读/丁为祥//唐都学刊,2012.05
  与朱子的对峙:试释永康之心性路径/麻尧宾//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朱子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张品端//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06
  “哲学与时代: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许家星//中国哲学史,2012.01
  朱子理欲新论/高予远//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朱子学与阳明学的会通/杨祖汉//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朱子心性论的结构及其内在张力——与乔清举先生商榷/张新国//江汉论坛,2012.11
  尽心与知性——朱子对《孟子》“尽心知性”的诠释问题/方旭东//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从生存实在到理气世界——朱子理气双重视角的形成/丁为祥//人文杂志,2012.06
  从经典选择到不同思路之辩——简论朱子理气观的形成/丁为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江户初期日本朱子学者的哲学自觉/王玉强,陈景彦//学习与探索,2012.06
  朱子静坐工夫略论/崔海东//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
  释《朱子语类》中的“款”类词/程碧英//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01
  让朱子文化辉耀民族复兴的时代星空/张建光//政协天地,2012.12
  南平政协的朱子文化心路/秦友莲//政协天地,2012.12
  朱子理学的当今价值/方彦寿//政协天地,2012.12
  致力朱子文化传承的“美珍姐”/蔡戎//政协天地,2012.12
  瞻孔子故地,思朱子文化传播/王金清//政协天地,2012.12
  我们到哪里去瞻仰朱子?/孙雯//政协天地,2012.12
  朱子读书心德/陈敏//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06
  民国时期朱子学与科学关系的讨论/乐爱国//学习与实践,2012.10
  论《毛诗原解》中朱子改序说/周挺启//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朱子读书法与现代教育心理的内在关系/张静莉//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敬义夹持视域下的朱子哲学工夫论/李敬峰//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朱子遗集一种小考/李雄飞//中国文化研究,2012.01
  《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的传播过程考订/胡秀娟//学术界,2012.05
  基于SWOT分析的武夷山朱子文化旅游发展的探索/邹赣华//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浅谈江户时代朱子学官学教育/黄逸//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朱子语类》引诗的特点及其成因/甘小明//宿州学院学报,2012.06
  论朱子《仪礼释宫》设计美学思想/刘基玫,邹其昌//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朱子的境界论思想简论/乔清举//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大学》中的“功夫—效验”问题与朱子的工夫论学说/曾奕//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以德为本,彰显人格魅力——朱子教育思想与辅导员工作精细化研究/王志阳//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朱子语类》并列式复合词语素音序的第三种规则/赵小刚//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
  《朱子语类》词语选释/胡绍文//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朱子与张南轩的仁说论辨/苏铉盛//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邵雍“观物”说的定位——由朱子的批评而思/方旭东//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易何为而作:朱子论《周易》的成书过程/吴宁//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05
  《朱子语类》“乐”论诠释学美学初探/刘基玫,邹其昌//艺苑,2012.04
  游走在黄杨木里的精灵——朱子常黄杨木雕品赏/高启新//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2.02
  伊藤仁斋《论语古义》对朱子学的异化/李少鹏,郑毅//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南宋浙江朱子学发展的境遇和特点/李同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6
  论朱子对《中庸》“致曲”的诠释/郭晓东//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迫切、缘由及境遇:论李侗对朱子的期许面会/刘刚//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2.01
  从形上之辨到理气分殊——《朱子文集·答黄道夫书》与宋明理学的思想逻辑/谢昌飞//河南社会科学,2012.12
  论朱子学在英语世界的最早传播与研究(上)/蔡慧清//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朱子“格物”理论中“知”的特点/冯晨//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朱子语类》副词“没”的功能分析/郑淑花//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07
  朱子常:游走在黄杨木里的精灵——温州市博物馆馆藏黄杨木雕鉴赏/高启新//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03
  朱子学“人性”论思想的批判及其重构——日本武士道学者山鹿素行思想为中心/阿里木·托和提//理论界,2012.07
  试论宋元明初江西朱子学发展的若干特性/周茶仙,胡荣明//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02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切己体察”读书法探析/杨浩//学理论,2012.15
  经学苑中的哲学花——读杨燕《<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研究》/冯兵//中华文化论坛,2012.03
  “海东朱子”论《九曲棹歌》/金银珍//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02
  以理释天——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对“天”概念的诠释/杨浩//黑河学刊,2012.04
  论朱子对“明德”的诠释/王志刚//理论界,2012.05
  选题成熟史学价值高申报材料详实——学术巨制《朱子著述宋刻集成》出版纪实/斯嘉//全国新书目,2012.01
  概论《朱子语类·释氏》中的反佛思想/杨永胜//学理论,2012.29
  《朱子家训》在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中的应用/韩剑锋,马志东//知识经济,2012.18
  《朱子实纪》/王蕾//图书馆学刊,2012.05
  朱熹的农业思想概述/郭红超//安徽农业科学,2012.01
  论朱熹易哲学中的“生生”与仁/张克宾//中州学刊,2012.01
  朱熹先天易学思想探析/张宏华//晋阳学刊,2012.01
  朱熹对张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陈永光//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从《朱子语类》看朱熹的“俗语”观/程碧英//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朱熹理欲观视域下的伦理转向与异化/陶新宏//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
  论朱熹的“心之本体”与未发已发说/向世陵//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朱熹理一分殊的理气论与冯友兰新理学之对比研究/曾春海//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祭之理的追索——朱熹的鬼神观与祭祀思想/殷慧//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朱熹童蒙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索/涂爱荣//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02
  朱熹《中庸章句·哀公问政》的为政以诚思想——兼与《礼记正义·中庸》比较/乐爱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论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黄太勇//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李侗对朱熹四书学的影响/周元侠//中国哲学史,2012.01
  王船山数责朱熹“过于忠”论的原因探究/杨兴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郑《笺》、孔《疏》与朱熹《诗集传》“兴”论略析/刘顺//广西社会科学,2012.02
  “革欲复理”、“剥落物欲”与“理在欲中”——朱熹理学、陆王心学与明清实学理欲观之比较/杨华祥//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浅论朱熹的学习观/陈晖//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朱熹童蒙文献的理学传播意义/孙赫男//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2
  晁补之《续楚辞》、《变离骚》与朱熹《楚辞后语》比较研究/刘真伦//文学遗产,2012.02
  朱熹《中庸章句》对“致中和”的注释及其蕴含的生态思想——兼与《礼记正义·中庸》比较/乐爱国//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
  论朱熹对儒家法制原则的改造/张维新//北方论丛,2012.02
  朱熹之前“体用一源”说的历史演变/申元凯//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
  朱熹《中庸章句》的天道观/傅小凡,周克浩//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
  试论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王萍//卫生职业教育,2012.06
  朱熹蜀汉正统论/杨静静//宜春学院学报,2012.01
  朱熹家庭伦理思想研究/杨晶//孝感学院学报,2012.02
  朱熹“李太白始终学选诗,所以好”说刍议/沈曙东//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朱熹“克己复礼”之解辨正——兼论“理”与“礼”的关系/孔凡青//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04
  略论阳明心学视域中的静坐功夫——兼与朱熹的静坐论思想比较/胡勇//孔子研究,2012.02
  朱熹法律伦理思想简析/邹云,郝海望,晏功明//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01
  朱熹论修身/蔡方鹿//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论朱熹的社会发展思想/陶有浩//社会科学战线,2012.01
  朱熹《中庸章句》对“致中和”的注释及其蕴含的生态思想——兼与《礼记正义·中庸》比较/乐爱国//鄱阳湖学刊,2012.01
  朱熹与中国思想的道统论问题/陈赟//齐鲁学刊,2012.02
  典籍与教科书同构:朱熹纂辑《四书》的理路/翟广顺//齐鲁学刊,2012.02
  朱熹诗闲适意趣的文化审美视境/邱蔚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论朱熹经学与文章之学的关系/方笑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典范的意义——朱熹的辞赋创作/王仕强//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朱熹对《孟子》“仁民而爱物”的诠释——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乐爱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及对当代启示——以《朱文公政训》为视角/李红英,汪远忠//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02
  朱熹论诸葛亮/杨静静//语文知识,2012.01
  风人之旨谁可独得——略论毛奇龄对朱熹“淫诗”说的批评/周怀文,经莉莉//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予“敬”予“和”:朱熹的礼乐价值论/冯兵//江汉论坛,2012.05
  《大学》成书问题新探——兼谈朱熹怀疑《曾子》十篇真实性的内在思想根源/刘光胜//文史哲,2012.03
  从人的个体性视角看奥古斯丁与朱熹的心身学说/徐弢,李思凡//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03
  朱熹德育思想对中小学德育的启示/张务农//教学与管理,2012.15
  朱熹儿童教育思想研究/陈兴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04
  朱熹《楚辞集注》版本述略/李永明//兰台世界,2012.12
  居乡状态中的南宋理学士人——以朱熹为辐射中心的群体探讨/孔妮妮//学术月刊,2012.02
  扬弃朱熹理学的阳明心学/何静//齐鲁学刊,2012.03
  “诚之”至“诚”:朱熹“中和”思想探微/李山河//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03
  朱熹对张载“民胞物与”的诠释——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乐爱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03
  盖世之气与匹夫之勇——朱熹眼中的项羽/丁波//宁夏社会科学,2012.03
  “克己复礼为仁”之本义澄清——兼论朱熹的“误读”及其意义/李方泽,王培//江淮论坛,2012.03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意义评析/魏燕明//兰台世界,2012.15
  余英时“政治文化”的特色及其形成——再读《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丁为祥//哲学分析,2012.03
  从《武夷棹歌》浅析朱熹的山水审美观/邓维明//三明学院学报,2012.03
  周文王王道政化的里巷歌谣——朱熹文学、理学二元一体的《二南》解释学/郝永//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5
  朱熹与狐仙传说的文化源头及伦理意蕴/林振礼//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朱熹的子学思想及其特征和地位/蔡方鹿,解茗//哲学研究,2012.06
  朱熹哲学散论/陈遵沂//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06
  朱熹“官德”思想述论/冯会明,刘佩芝//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06
  论朱熹的天人观及其实践/王国良,王霞//社会科学战线,2012.04
  论颜元在人性论上对朱熹的批判/赵子杰//韶关学院学报,2012.05
  论朱熹的“正统”观/黄太勇,于晓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
  朱熹的《论语》观/梁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03
  试论朱熹《论语集注》对德的阐述/古亮//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论朱熹与朱子学研究的五大范式/平飞//江西社会科学,2012.06
  朱熹教育思想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
  育实践的启示/毕新英//职业教育研究,2012.07
  朱熹科学研究之特色及当代启示/詹志华//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04
  “郑风淫”是朱熹对孔子“郑声淫”的故意误读/徐正英,陈昭颖//中州学刊,2012.04
  朱熹《大学》“明明德”诠释的理学意蕴/朱汉民,周之翔//哲学研究,2012.07
  朱熹与黄庭坚诗学的离与合/吴晟//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
  宋代经学诠释与朱熹对儒学终极关切的构建/李丽琴//孔子研究,2012.04
  朝鲜本朱熹诗文选集《雅诵》考论/周茜//社会科学战线,2012.05
  朱熹理学对徽州装饰雕刻的审美影响/杨帆//宿州学院学报,2012.06
  论朱熹建构鬼神理论的必然性/袁文春//史学集刊,2012.04
  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价值取向分析——论李觏与朱熹对儒家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同梳理/张春贵//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2.04
  本体论视域中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以张载、朱熹为代表的分析/张立新//人民论坛,2012.17
  朱熹论杜矛盾现象评析/杨胜宽//杜甫研究学刊,2012.02
  论朱熹的科学思想方法/陈玲//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3
  朱熹与胡宏门人及子弟的学术论辩/陈代湘//船山学刊,2012.03
  朱熹童蒙道德教育的心理学解读/江如瑞,袁莉//现代教育科学,2012.08
  朱熹对古代文献及其传播贡献的研究/刘亚玲//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04
  简谈朱熹《诗》学思想及其形成/刘芳//文学教育(中),2012.08
  试论朱熹与吕祖谦历史观之异同/李同乐//社科纵横,2012.09
  论析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汪远忠,李红英//人民论坛,2012.20
  朱熹的科学研究途径和方法/乐爱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朱熹“理一分殊”问题中的二重性思辨——从《朱子哲学研究》相关探讨的不足与限度谈起/张柯//中州学刊,2012.05
  论朱熹词/胡迎建,刘诗频//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3
  论朱熹心理领悟学习研究方法及其特色/毛庆//江汉论坛,2012.09
  朱熹思想对大学生“四成”教育的借鉴与启示/钱敏,朱之润//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9
  朱熹王夫之对屈原精神的阐释/赵明玉,吴长庚//武夷学院学报,2012.03
  朱熹委托修书之举隅/陈国代//武夷学院学报,2012.03
  朱熹法律思想中的法家因素/陈海波//武夷学院学报,2012.03
  论朱熹对张载读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肖发荣//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朱熹与王阳明“格物”说探析/石兰荣//求索,2012.08
  朱熹在百姓族谱谱序中的礼仪思想探析/来玉英//青海社会科学,2012.04
  民国时期白寿彝对朱熹从学于道谦的论证/乐爱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9
  朱熹与严州理学的发展/周晓光,方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
  寻找支点:朱熹经典诠释思想析微/郭淑新,王子廓//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
  无所思与无邪思:苏轼与朱熹关于“思无邪”的对立阐释/程刚//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
  朱熹教育思想研究/徐婷//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9
  “诗哲”与“文道”——以柏拉图与朱熹为例/王玉琴//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
  朱熹的人才教育观/赵峰//人才资源开发,2012.10
  管窥朱熹陆九渊对佛家思想的继承/徐成尚//中国—东盟博览,2012.10
  朱熹山水心探源/李尾咕,林国平//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浅析程朱理学与经院哲学之异同——以朱熹和托马斯·阿奎那为例/刘京虹//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朱熹《牧斋净稿》述评/马宾//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04
  朱熹与闽南多元宗教/林振礼//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05
  泉州将举办“朱熹及其后学与泉南文化”研讨会/许旭//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05
  《道的传承: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诠释》/刘贡南//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朱熹《西铭》研究的三个特点/肖发荣//唐都学刊,2012.06
  试论朱熹对欧阳修《本末论》的继承与突破/付佳//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03
  紫阳过化薪传不绝——朱熹在泉南的教育活动拾零/叶茂樟//长江论坛,2012.05
  “性”—“心”—“情”——朱熹心性哲学解读/于雷//才智,2012.28
  朱熹与科学/陈玲//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06
  闽学大师朱熹与兵部侍郎福清林栗辨易探究/陈建仁,杜兵//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06
  朱熹理学思想中的审美元素/邓维明//艺术探索,2012.05
  论朱熹《诗经》学的王道思想/郝永//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白寿彝对朱熹生平事迹的研究/乐爱国//史学史研究,2012.04
  朱熹《中庸章句》对“慎独”的诠释——兼与《礼记正义·中庸》的比较/乐爱国,钟小明//中国哲学史,2012.04
  朱熹作过《<横渠集>校补》吗?——束景南“朱熹有《<横渠集>校补》并刻版”说献疑/肖发荣//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仁心、觉心与本心——朱熹心论三议/向世陵//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佛教与儒学的三大差异——朱熹的分辨与判断/李承贵,王金凤//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宋代儒学重建视野中的朱熹《仪礼》学/殷慧//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宋代政治思想史上的“皇极”解释——以朱熹《皇极辨》为中心/吴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朱熹教育思想浅论/刘清//大学教育,2012.12
  朱熹幼儿教育思想探微/刘静//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朱熹的终身教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戴艳,潘建//科学教育,2012.06
  试论宋代的《天问》注释特色——以洪兴祖、朱熹、杨万里三家为考察对象/韩锋,黄建荣//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得理至善:朱熹政治伦理思想的内在理路/徐恩火,余龙生//江西社会科学,2012.11
  朱熹视域中的荀子人性论/刘涛//现代哲学,2012.06
  朱熹与孔子“有德无位”事件/王光松//现代哲学,2012.06
  朱熹《中庸章句》“诚”论——与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之比较/乐爱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
  朱熹与《太极图》及道统/张克宾//周易研究,2012.05
  民国时期白寿彝的朱熹易学研究/乐爱国//周易研究,2012.05
  朱熹礼学思想中“宜时用”原则概述/吴哲//兰台世界,2012.36
  朱熹的心性论和康德的道德律之对比/谷潇//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7
  朱熹的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张品端//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05
  书院精神作为“为己之学”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以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为例/黄建华,王德荣//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05
  论圃隐郑梦周的儒学思想/李甦平//儒教文化研究(韩国·国际版)第17辑,2012.02
  朱舜水实学思想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李甦平//朱舜水书信展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03
  论牧隐李穑的儒学思想/李甦平//韩国研究论丛(第2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8
  朱子学在韩国高丽时代的传播与发展/李甦平//哲学与时代——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9
  朱子科举经济学初探/方旭东//中国儒学(第7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09
  宋儒对儒家实学的复兴与建构——基于排佛、批佛视角的考察/李承贵//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01
  陈淳的经学思想及其影响研究——以《礼》《易》二经为中心/王志阳、周璇璇、陈曦//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朱熹《中庸章句·第三十三章》对“不显之德”的阐释/乐爱国//儒教文化研究(国际版),韩国成均馆大学,2012.08
  朱子学的全球化意义/李明辉//朱子文化,2012.02
  “宋学”与“理学”小议/冯兵//朱子文化,2012.02
  科学向传统回眸:试论朱熹对终极问题的几点探索/吴吉民//朱子文化,2012.02
  朱熹“体”之三义及其身体意味/林玮//朱子文化,2012.02
  朱熹道德修养论及其借鉴意义/刘志平//朱子文化,2012.02
  朱熹论“极高明而道中庸”/乐爱国//朱子文化,2012.3
  是“国宝”还是伪帖?——朱熹《赠门人彦忠、彦孝同榜登第诗册》考析/方彦寿//朱子文化,2012.3
  执中:儒家道统学说中的文化之根/吴吉民//朱子文化,2012.3
  朱子学的历史行程/苏正道//朱子文化,2012.3
  钱穆朱子学研究的基本特色/赖功欧//朱子文化,2012.3
  朱熹对“四书”的创造性解读——以《大学章句》为例/乐爱国//朱子文化,2012.04
  百年来的朱子学研究/苏正道//朱子文化,2012.05
  论朱子诚信思想与现代诚信教育/陈琳//朱子文化,2012.05
  朱子学在瑞典的传播与影响/程利田//朱子文化,2012.05
  《朱子语类》词汇与物质精神文化研究/徐时仪//朱子文化,2012.05
  朱熹道德观对当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借鉴与启示/方彦寿吴吉民//朱子文化,2012.06
  朱熹的德刑观与宋明道德教化的特征/魏义霞//朱子文化,2012.06
  2011—2012年台湾朱子学研究相关资料
  藤井伦明
  一、研讨会
  [1]第三届宋代学术国际研讨会
  会议时间:2011年6月3日至4日
  会议地点:国立嘉义大学会议厅
  主办单位:国立嘉义大学中国文学系
  [2]德行与运气:德行理论与中国哲学国际研讨会
  会议时间:2011年6月4日
  会议地点:东吴大学国际会议厅
  主办单位:东吴大学哲学系、“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华梵大学哲学系
  [3]东亚儒学的当代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时间:2011年8月5日至7日
  会议地点:“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国际会议厅
  主办单位:“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儒学研究中心
  [4]2011两岸四地朱子学论坛:全球化时代视野中的朱子学及其新意义
  会议时间:2011年10月8日至9日
  会议地点:台北市国际会议中心(信义路五段1号)
  主办单位:世界朱氏联合会、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台湾朱子学研究学会
  [5]2012年“跨文化视域下的儒家伦常”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时间:2012年3月16日至17日
  会议地点:国家图书馆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与侨教学院、国家图书馆汉学研究中心
  [6]“宋代文学与思想”国际研讨会
  会议时间:2012年12月18日至20日
  会议地点: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会议厅
  主办单位: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
  二、演讲
  [1]“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儒学研究中心
  主讲人:林月惠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
  讲题:从宋明理学的“性情论”考察刘蕺山对“喜怒哀乐”的诠释
  日期:2011年5月24日(二)下午2:00—4:00
  地点:“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415室
  [2]“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儒学研究中心
  主讲人:白彤东教授(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
  讲题:儒家权利观
  日期:2011年4月29日(星期五)上午10:00—12:00
  地点:“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415室
  [3]主讲人:刘静贞教授(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
  讲题:吕祖谦的感情世界——宋代礼法与情性观察之一例
  日期:2012年11月22日(星期四)下午2:00—4:00
  地点: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
  [4]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
  主讲人:陈荣灼教授(加拿大Brock University)
  讲题:朱子“心统性情”新解
  日期:2012年12月18日(星期二)下午2:10—4:00
  地点: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语言视听室
  三、专著
  [1]杨儒宾:《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12月。
  [2]藤井伦明:《朱熹思想结构探索:以“理”为考察中心》,台大出版中心,2011年2月。
  [3]井上克人、黄俊杰、陶德民編:《朱子学と近世·近代の)東アジア》(Cheng—ZhuschoolandEastAsiaintheEarlyModernandtheModernperiod),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2年3月。
  四、硕博士论文
  [1]《许衡对朱子学的传承与发展》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2011/博士研究生:李蕙如,指导教授:刘文起
  [2]《道、道统与躬行——黄震理学思想研究》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2011/硕士研究生:李庆辉,指导教授:祝平次
  五、单篇论文
  [1]杜保瑞:《对王阳明批评朱熹的理论反省》,《国立台湾大学哲学论评》44,2012.10,第33~72页。
  [2]林远泽:《克己复礼为仁——论儒家实践理性类型学的后习俗责任伦理学重构》,《清华学报》42:3,2012.09,第401~442页。
  [3]姜龙翔:《朱子由<四书>所建构之<诗经>学基础思维探源》,《新竹教育大学人文社会学报》5:2,2012.09,第1~49页。
  [4]胡元玲:《朱子学中的干道精神》,《鹅湖》38:2=446,2012.08,第30~44页。
  [5]陈振崑:《论朱子“心统性情”的“心”是“本心”还是“气心”?》,《华梵人文学报》18,2012.07,第1~20页。
  [6]吴思远:《共襄盛会谈朱子,学人齐聚凤凰城——“朱子经学及其在东亚的流传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2:2=86,2012.06,第109~113页。
  [7]陈逢源:《从理学到经学——蔡方鹿教授<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评介》,《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2:2=86,2012.06,第157~172页。
  [8]郑丞良:《百年论定——试论黄榦<朱子行状>的书写与朱熹历史形象的形塑》,《汉学研究》30:2=69,2012.06,第131~164页。
  [9]赖柯助:《论朱子与孟子对“良心”概念的了解》,《当代儒学研究》12,2012.06,第215、217~248页。
  [10]杨雅妃:《朱熹论诗中“气象”之义理视角试探——以<朱子语类>论诗为考察范围》,《逢甲人文社会学报》24,2012.06,第69~86页。
  [11]陈逢源:《道南与湖湘——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义理进程分析》,《东华汉学》15,2012.06,第89~129页。
  [12]蔡家和:《王船山对朱子<孟子·浩然章>诠释之批评——以<读孟子大全说>为据》,《当代儒学研究》12,2012.06,第151、153~178页。
  [13]姜龙翔:《朱子命蔡沈编修<书集传>考》,《汉学研究》30:2=69,2012.06,第99~130页。
  [14]李甦平:《论圃隐郑梦周的儒学思想》,《儒教文化研究》17,2012.02,第21~33页。
  [15]徐仪明:《朱子学研究的新开拓——杨燕<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研究》述评》,《鹅湖》37:7=439,2012.01,第56~59页。
  [16]许宗兴、李光泰:《朱子哲学之定位》,《华梵人文学报》16,2011.07,第1~30页。
  [17]林维杰:《越儒黎贵惇<芸台类语>中的朱子学线索》,《当代儒学研究》10,2011.06,第145、147~170页。
  [18]藤井伦明:《被遗忘的汉学者:近代日本崎门朱子学者内田周平学思探析》,《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2011:1=17,2011.06,第53~81页。
  [19]许华峰:《两种<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残本对朱子学研究的价值》,《国文学报》49,2011.06,第31~64页。
  [20]李唯嘉:《新儒家的传承与开展——杨祖汉教授谈哲学思辨对道德实践的功用》,《国文天地》26:8=308,2011.01,第90~94页。
  [21]郭维茹:《<朱子语类>中无主语“被”字句》,《台大中文学报》37,2012.06,第175~220页。
  [22]蔡九龙:《论<述朱质疑>对“朱陆异同”的评析效力》,《政治大学学报》27,2012.01,第75~115页。
  (作者单位: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
  2011-2012年韩国朱子学研究资料汇编
  [韩]姜真硕 林明熙
   一、朱子学
  [1]이동회(李東熙),주자학신연구(朱子學新硏究 ),문사철(文史哲 ),2012
  [2]훙성민(洪性敏),朱子哲學에서灑落의 의미 (朱子哲學中的灑落之義 ),한국동양철학회 (韓國東洋哲學會),2011
  [3]김문식 (金文植 ),조선본『주자어류』 의 간행과 활용(朝鮮本《朱子語類》的刊行與活用 ),단국사학회 (壇國史學會 ),2011
  [4]정상봉 (鄭相峯),주자형이상학의심충구조(朱子形而上學的深層構造 ),한국철학사연구회 (韓國哲學史硏究會 ),2012
  [5]이규필(李奎泌), 『주자대전 』주석서와 『주자대전차의문목표보 』(《朱子大全》的註釋書與 《朱子大全箚疑問目標補 》),대동한문학회 (大同韓文學會 ),2011
  [6]이승환(李承煥),주자의 ’횡설’과’수설’ (《朱子之橫 說 與賢 說 》),한국동양철학희 (韓國東洋哲學會 ),2012
  [7]전흥석(全洪奭),조선조주자학,이기심성론의 한국 유학적 전개양상 (朝鮮朱子學,理氣心性論之韓國僞學的展開 ),한국문명교류연구소 (韓國文明交流硏究所),2011
  [8]서근식(Seo Geun Sik),朱子의中和說 변천과정과 ‘敬’工夫論 (朱子之中和說的變遷過程與敬工夫言侖 ),동양고전학회(東洋古典學會),2012
  [9]임옥균(林玉均 ),이토 진사이의《맹자》해석 (伊藤仁齋的 《孟子》斛釋- 以與朱熹的比較爲中心 ),동양철학연구희 (東洋哲學硏究會 ),2011
  [10] 이승연(李承姸),조선에있어서 주자 종범 사상의 계승과 변용(朝鮮朱子宗法思想的繼承與變用 ),한국국학진훙원 (韓國國學盡興會 ),2011
  [11] 주팡호(朱光鎬),주자와우암의 미발설 비교 연구 (朱子與尤庵未發說的比較硏究 ),고려대학교 철학연구소(高麗大學哲學硏究所),2011
  [12] 정호훈 (鄭豪薰 ),조선후기『주자봉사(朱子封事)』익 간행과 활용(朝鮮後期 《朱子封事 》的刊行與活用 ),한국사상사학회 (韓國思想史學會 ),2011
  [13]임옥균(林 玉均 ),주자학과일본 고학파 (朱子學與日本高學派 ),성균관대학교 출판부 (成均館大學校出版部 ),2012
  [14]전병욱(田炳郁),주자와다산의 미발설과 수양론적 톡징 (朱子和茶山的未發說與其修餐論 ),고려대학교철학연구소 (高19大學哲學硏究所),2012
  [15]홍성민(洪性敏),朱子未發晩年說에 대한 재검토 (朱子未發晩年說的再探求),대한철학희 (大漢哲學會 ),2011
  [16]방인 (Bang In),정약용의「 주자본의발미 」 연구 (T若鏞 《朱子本義發黴》硏究 ),다산학술문화재단(茶山學術文予t財團 ),2011
  [17]선병삼(宜炳三),주자와왕양명의 체용론 비교 연 〓 (朱子與王陽明之體拜棺侖硏究 ),한국동양철학회 (韓國東洋哲學會),2012
  [18] 서대원(Seo dae won),주자역학평(朱子易學評譏),한국동양철학회(韓國東洋哲學會 ),2012
  [19] 임옥균(林玉均 ),이토진사이의 『논어』 해석 (伊藤仁齋對《論語》的斛釋 ),동양철학연구희 (東洋哲學硏究會 ),2012
  [20] 신태수 (申泰秀)f주자어류 』 <독서법>에 나타난 활간론(《朱子語 類 》讀 書法的活看論 ),한민족어문학희 (韓民族語文學會),2012
  [21]박길수 (朴吉洙),주희인심도심론의 심성론적 함의 (朱熹人心道心論的心性論含義 ),고려대학교철학연구소 (高麗大學哲學硏究所),2012
  [22]노영실(盧映實 ),주희의귀신론에 비추어 본 교사의 역할(朱熹鬼神論的角度下考察敎師的地位 )’한국도덕교육학회 (韓國道德敎育學會 ),2011
  [23]황갑연(黃甲淵),화엄과주희의 異同올 통해서 본 儒佛 의 交涉(華嚴之法界觀與朱熹之理[氣論的異同問題),한국양명학희(韓國驪明學會),2011
  [24] 김한상 (金漢相),주희성리학의 형이상학적 특잭과 현대 철학(朱熹性理學之形而上學白特點與現代哲學),범한철학회 (汎韓哲學會 ),2011
  [25]정대영 (鄭大寧),佛敎駭[點에서 본 茶山의 朱熹批判硏究 (佛敎觀點的角度 考察茶山對朱熹的批判 ),고려대학교 한국학연구소 (韓國學硏究所),2012
  [26] 황금중 공과 사에 대한주희의 인식과 공공성 교육 (朱熹對公私的理解與公共敎育),한국교육사상연구회(韓國敎育思想硏究會),2012
  [27]황갑연(黃甲淵)주회철학의 리기(理氣)개념 설명 (朱熹哲學之理氣槪念 ),한국중국학회 (韓國中國學會 ),2011
  [28]이태형 (李 泰衡 ) 주희사의 내용과 풍격 소고 (朱子詞的內容與風格硏究 )순천항대인문과학연구소,(順夭大學校ㅅ文科學硏究所),2011
  [29]張晶端,이황의 주희 리학理學에 대한 계숭과 발전 (李榥對朱熹理學的繼承及其發展),한국국학진훙원(후후國國學盡興會 ),2011
  [30]김승영(金ㅆ永 )’ 주회의블교비판과 미발수행범 (朱熹對佛家的才比,콥平與未發修餐論 ),한국양명학회(韓國陽明學會),2011
  [31]김꽝민 (金廣珉 ),주희공부론의 구조 (朱熹工夫論之結構 )한국도덕 교육학회 ,(韓國道德敎育學會 ),2011
  [32]이동욱(李東旭 ),주희와육구연의 아호사 논챙에 나타난교육철학 연구 (朱熹與陸九淵之鵝湖論證的敎育哲學硏究),한국양명학희(韓國陽明學會기2012
  [33]이승종 주희와 율곡의사유에 대한 현대적 접근 (對於朱熹與栗谷思想的現代性硏究 ),경북대학교동서사상연구소 (慶北大東西思想硏究所 ),2012
  [34]최천식 (崔夭植 ) 주희의 복꽤설 (朱熹之 復卦說 ) 철학연구희 (哲學硏究會 ),2011
  [35]정해왕(T海王),朱熹 의드綱領 ,八條目 의 의미와 문제 (朱熹之三綱 領 與八條目的意義與問題 ), 부산대학교 한국민족문화연구소(釜山大學韓國民族文手t硏究所),2012
  [36]黎昕 ,주자사상의 조선반도전파와 영향에 대한 고찰 (試論久行=思想在朝鮮;半島的1專播與影響 ),한국국학진훙원 (韓國國學盡興슐 ),2011
  [37]이통희 (李東熙),켄 윌버시각에서 본 양명학과 주자학 (以 KenWilber的觀點來쫠陽明學與朱子學 》,한국양명학회(韓國陽明學會),2011
  [38]윤용남(尹m男),주자성론의 구조적 이해 (朱子性說之構造的理解 ),한국유교학회(韓國儒敎學會),2012
  [39]당윤희(唐潤熙 )《사서주자이동조변 》의 조선으로의전래와 영향에 대한 일고(《四흩朱子異同條辨》在朝鮮白갇쳐專來與影響),중국어문학희 (中國語文學會 ),2012
  [40]신춘호(申春浩),주자공부론에서 함양(涵餐)의 의미 (朱子工夫論之涵흇之義 ),한국도덕교육학희 (阜韋國道德敎育學* ),2011
  [41]해꽝우(解光宇),주자와퇴계의 심학心學 에 대한 평가 및 그의의 (對朱子和退溪之心學的評i{멧及其意義 ),한국국학진홍원 (韓國國學盡興會 ),2011
  [42]려혼(黎昕),주자사상의조선 전파와 영향에 관한 시론(朱子思想在朝鮮的傳播與影響 ) 한국국학진홍원 (韓國國學盡興會 )’2011
  [43]이상익(李 相盖 )주자기질지성론의 잉=면성과 퇴,율성리학(朱子之氣質之性論的兩面性與退,栗的性理學 )’ 동양철학연구희 (東洋哲學硏究* ),2011
  [44]임헌 予(林憲圭),유교심신관계론에 대한 일고찰(僞家之身心關係論的硏究 ),경북대학교 퇴계연구소(退溪硏究所 ),2012
  [45]김재경(金載京),성리학에서’형식의 문제 -주자 성리학올중심으로- (性理學中的“形式”問題-以朱子中心 ),동양철학연구희 (東洋哲學硏究會 ),2011
  [46]임려(林麗),《朱子語類》中的 "V得 Ca"狀熊迷補結構小考(주자어류에서의 V得 Ca 상황적숱보구조연구),중국어문연구희 (中國語文硏究會 ),2011
  [47]신태수(申泰秀) f주자어 류(朱子語類)』 <독서법(讀 흩法)>의 층위(層位)와 그 구성주의적(構成主義的)성격(性格),경북대학교영남문화연구원 (嶺南文化硏究院 ),2012
  [48]송봉구(Song Bong Gu),주자의 거경과 해월의 수심정기비교연구(朱子之居敬與海月之守心正氣的比較硏究 ),충낭대학교 유학연구소 (僞學硏究所),2011
  [49]전현희(Cheon Hyun Hee),주자의 인심도심설 (朱子的人心道心之說 ),한국철학사연구회 (韓國哲學史硏究會 ),2011
  [50]진원 (Jin Won),소학저술이전 시기 주자의 소학론 (朱子之小學論 ),되계학연구원 (退溪硏究院 ),2012
  [51]송인창 (末寅昌 ) 주자의 복서역학에 대한 연구 (朱子之卜筮易學的硏究),한국동서철학회 (東西哲學會 ),2011
  [52]한재훈 (韓在壎 ), 주자의 ’신민’ 해석과 ·도통론”의함수관계 (朱子對新民的倂說與道統論的關係 ),한국공자학회 (韓國孔子學會 ),2012
  [53]안영탁(安營擢),『 중용장구 』에 나타난 주자의 귀신론에 관한 연구 (《中膚章句 》中的朱子鬼裨論硏究 )’부경대학교 인문사희과학연구소 (釜慶大人文社會科學硏究所),2011
  二、退溪学
  [1]장윤수 (張閏洙),퇴계철학에있어서 理[의 능동성 이론과 그 연원 (退溪哲學中理之能動性與其淵源 ),경북대학교 퇴계연구소 (慶北大大學退溪硏究所),2012
  [2] 장품단(張品端),이황의 주회리학理學에 대한 계승과 발전(李滉對朱熹理學的繼承與發展 ),한국국학진훙원(韓國國學盡興會 ),2011
  [3]이인철(李仁哲),군자유종의교육적 함의 (看子有終的敎育含義 ),퇴 계학부산연구원 (退溪學釜山硏究院 ),2011
  [4] 주꽝호(朱光鎬),퇴계 사칠설의일상 언어적 이해와 INUS조건 (退溪四七說之日常語吉的理解與 INUS條牛 ),고려대학교 철학연구소 (高麗大學哲學硏究所),2012
  [5] 박동진 (朴東錤 )독서교육올위한 개념도 활용방안 -퇴계<소학도〉룔 중심으로 (讀홉敎育之槪念圖的活用辦案-以退溪 《小學圈》爲中心),퇴계학부산연구원 (退溪學釜山硏究院 ),2012
  [6]김세서리아(Kim, Seseoria),퇴계의 심성론을 통한 한국적 여성주체형성 이론의 가눙성 (退溪心性論的角度下考察韓國 女 性主體理[ 論的形咸;),성 균관대학교유교문화연구소(儒家文予I:,硏究所),2012
  [7]이승환 (李 承煥 )퇴계의”힁설”과 고봉의 ’수설” (退溪之橫說與高峰之堅說 ),퇴계학연구원 (退溪學硏究院),2012
  [8]김병권(金秉權 )퇴계의자봉해(自通解)학습 연구 (退溪自通解學習硏究 ),퇴계학부산연구원 (退溪學釜山硏究院 ),2011
  [9]박문현(Park Moon Hyun),進溪朴在馨の『 海東續小學 』と退溪の敎育思想,퇴계학부산연구원 (退溪學釜山硏究院 ),2011
  [10]김병권(金秉權)〈천연대>에 표현한 퇴계(退溪)의 즐거움연구(硏究)(《夭淵臺》中的退溪所謂的“樂"硏究 ),퇴계학부산연구원 (退溪學釜山硏究院),2012
  [11]김진철(金鎭喆 ),퇴계의I논어석의 』 에 대한 일고 (退溪 《論言吾釋義》硏究 ),한민족문화학회 (韓民族文手t學會),2012
  [12]윤재환《尹載煥),朝鮮後期近羲南人學脈,小考단국대국어국문학과(攘國大學校國語國文學科),2011
  [13]정병석 (鄭炳碩),퇴겨철학에 나타난 자연발(自然發)의 의미(退溪哲學之自然發的涵義 ),영낭대학교민 족문화연구소 (嶺南大民族文手t硏究所 ),2012
  [14]정순우 (丁淳佑),퇴계와남명을 봉해서 본 一 선비 두 유형 (退溪與南冥之 “ 士 ” 兩 種 類 型 )’ 남명학연구원 (南冥學硏究院 ),2012
  [15]이상익 (李 相盖 )율곡학파(栗谷學派)의 퇴계학<退溪學)비판 (栗 谷學桭對退溪學的批判 ),퇴계학연구원 (退溪學硏究院),2011
  [16]이정화 (李貞和),소수서원관련 시문에 나타난 퇴계(退溪 )의선비정신 연구 (有驕目紹修흩院的詩文中的退溪“士"精裨 ),한국공자학회 (韓國孔子學會 ),2012
  [17]김성윤 (金成潤),언행목올봉해 본 선비의 행동양식과 그정치사희적 의미 (吉行錄裡面的士之〕衫態及其政治社會的意義),대구사학회 (大邱史學會 ),2011
  [18]조기호 (GiHo Jo ),이황이발기수기발이숭학설의 이해와 웅용(李愰之理發氣隨氣發理乘說的理解與應用 ),경북대학교 퇴계연구소 (慶北大學退溪硏究所),2011
  [19]반오석(Ban O-s맬A),퇴계와남명의 山水觀과 書院立地에 관한 考察(退溪與南冥之山水覩與룔 院位置的硏究 ),한국민족사상학회 (韓國民族思想學會 ),2011
  [20] 임중호 (林:重鎬 ),퇴계이황의 법사상시론 (退溪之法思想試論),중앙범학희 (中央法學會 ),2011
  [21]이효걸(李 孝杰 ),의상의「 법계도 』 와 퇴계의 r 성학십도 』 에나타난 사고 유사성 (義湘 《法界圖》與退溪 《聖學圖》的關聯性 ),뷸교학연구희(佛敎學硏究會 ),2011
  [22]김인철 (金仁喆 ),퇴계(退溪 )와 성 호(星湖 )의이학사상(易學思想)어l 대한 삼양(參且)(退溪與星湖之易學思想硏究)’ 경북대학교 퇴계연구소 (慶北大學退溪硏究所),2011
  [23]추제협(秋制協),星湖 李瀷의窮理涵養功夫와 退溪學 (李瀷的窮理涵養功夫與退溪學 ),계명대학교 한국학연구소(明大學韓國學硏究院 ),2011
  [24]조봉 (趙峰 ),자임(自任)하려는 의지와 진퇴(進退)의 의리(義理)-퇴계 서신에 쳬현된 선비 정신 (退溪흩信中的士精紳I ),퇴계학연구원 (退溪學硏究院 ),2011
  [25]전병욱(田炳郁 ),임온정복심의 『사서장도 』 와 퇴계의r성학십도 」 (林隱之 《四흩章圖 》與退溪之 《聖學十圖》),퇴계학연구원 (退溪學硏究院 ),2012
  [26]김언종 (金彦鍾),정다산의퇴계관 (鄭茶山之退溪觀 ),다산학술문화재단 (茶山學術文化財團 ),2011
  [27]정순우(丁淳佑 ),퇴계주리철학의 공공公共적 성격 (退溪主理哲學的公共性 )’ 계명대학교 한국학연구원(明大學韓國學硏究院 ),2012
  [28]권상우 (楮相佑 ),퇴계의마옴치료와 도덕교육 (退溪之心理!治療與道德敎育),경북대학교 퇴계연구소 (慶北大退溪硏究所 ),2012
  [29]김건태 (金建泰),이황<李榥)의 가산경영과 치산이재 (李榥之家産經營與治産理財 ),퇴계학연구원 (退溪學硏究院 ),2011
  [30] 조지형(趙志衡),퇴계r논어석의 』 의 편찬 의도와 성격 (退溪《論語釋義 》的編輯煮圖與寺點 )’한국국학진훙원 (韓國國學盡與會 ),2011
  [31]이선경(李善慶),퇴계학파의r역학계몽 』 이해 (退溪學派之 《易學啓蒙》硏究),한국양명학회(韓國陽明學會),2011
  [32]문석윤 (文錫胤),퇴계(退溪)의 『 성학십도(聖學+圈)』 수정(修正)에 관한 연 l (退溪修正 《聖學圈》硏究 ),퇴계학연구원 (退溪學硏究院 ),2011
  [33]서근식 (Seo Geun Sik ),퇴계의 사단칠정론과 율곡의인심도심론어} 담긴 정치철학적 의미 (退溪四端七情論與栗谷人心道心論之政治哲學的意義 ),한국철학사연구회 (韓國哲學史硏究會 ),2012
  [34]서근식 (Seo Geun Sik ),퇴계이황의 『 계몽전의)』 어1대한 체계적연구 (退溪 《啓蒙傳疑》硏究 )’ 온지학회(溫知學會 ),2012
  [35]최병덕 (崔炳悳 ),선조대 초퇴겨1이황의 정치적 위상과 정치구상(宣,祖代退溪的政治地位與政治 理 想 )’동아시아국제정치학희 (東亞國際政治學會 ),2012
  [36]강경 현 (姜卿顯 ),퇴계(退溪)이황《李滉)의 「夭命圖」에 대한 분석 (退溪 《夭命圈》硏究 ),퇴계학연구원 (退溪學硏究院 ),2012
  [37]김미 영(金美榮),퇴계예설을 롱해본 예緇의 기본이념 (退溪禮說之禮的基本煮義 ),한국국학진홍원 (韓國國學盡與會 ),2011
  [38]김숭태(金承泰),李榥의 理[蓴的· 理發어 따룐 性善觀 (李榥理奪的理發說之性善觀 ),새한철학희(新韓哲學會 ),2011
  [39]조장연 (趙壯衍 ),퇴계와다산의 역학적 변용과 동질성 (退溪與茶山之易學的變拜1與相同點 ),경북대학교퇴계연구소 (慶北大退溪學硏究說 ),2011
  [40]김부찬 (Kim Boo Chan ),퇴계의 경(敬)사상어 있어서 몸의 문제(退溪敬思想之“身"問題 )’ 충남대학교유학연구소 (僞學硏究所 ),2011
  [41]이인철(李 仁哲 )’ 퇴계고종기(考終記)의 교육적 함의 (退溪考終記之敎育學的涵義 ),한국교육철학희 (阜韋國敎育哲學會 ),2011
  [42]이상하 (李 相 I )[주자서절요 』 가 조선조에 끼친 영향(《朱子書節要 》在朝鮮的影響 ),퇴계학연구원 (退溪學硏究院),2012
  [43]구슬 (Kim Koo Seul ),퇴계의 현대성 (退溪的現代性問題 ),한국동서 비 교문학학희 (韓國東西比較文學學會 ),2011
  [44]김낙진(金洛眞),퇴겨 이황의성리학과 도덕교육론 (退溪心理學與道德敎育論 ),한국초등도덕교육학회 (韓國初等道德敎育學會 ),2011
  [45]남재주(南在珠),退溪의 折裏的論禮 관점 (退溪之折衷的論禮 ),동양한문학회 (東洋韓文學會 ),2011
  [46]장창환(張昌煥),퇴계철학에서리발의 본체론적 함의 (退溪哲學之理髮本體言侖的桶義 ),한국공자학희 (韓國孔子學會 ),2011
  [47]허남진(許南進 ),거경(居敬 )과궁리(窮理! )(居敬與窮理 ),인제대학교 인간환경미래연구원 (ㅅ間環境未來硏究院 ),2011
  [48]이수환(李樹奐),영남지역퇴계문인의 서원건립과 교육활동(嶺南地區退溪門人建立 書院與敎育活動 ),한국국학진홍원 (韓國國學盡興會 ),2011
  [49]손종호 (Son Jong Ho ),이황의 시개룬학과 영성 (李洪詩歌文學與료性 ),충남대학교 인문파학연구소 (忠南大人文科學硏究所 ),2011
  [50]김우형(金祐瑩 ),성리학의지각론적 성격과 이황 · 이이 철학의재 해석 (性理學之知覺論與李榥李王耳哲學的再探 ),한국교육현상해석학회 (韓國敎育現象解釋學會 ),2011
  [51]김승태(金 RI右瑩 ),互發 의관점으로 본 이황 철학의 가치관 이해(退溪五發說的瀷疽觀硏究 ),대동철학회(大同哲學會),2011
  [52]정도원(郵燾源)16-17세기 퇴계학파의 內聖學과 外王으로의 전개 (16-17世紀退溪學派之內聖學與外王的展開 )한국유교학회 (韓國僞學學會 ),2012
  三、栗谷学
  [1]김경호(金璟鎬),율곡학파의학맥과 학풍(栗谷學派與學風)충남대학교유학연구소(忠南大學僞學硏究所),2011
  [2]주용성(朱容成),栗谷 李珥와重峯趙憲의 改革論比較 (李珥與重峯之改革言侖比較),간재학회(艮齋學會),2012
  [3]김현수 (金賢壽),기호예학(畿湖禮學),의 형성(形成)과 학풍(學風),충남대학교 유학연구소(忠南大學儒學硏究所),2011
  [4]김문준 (金文俊),한국 지성의전봉과 율곡 이이 (韓國知性的傳統與栗谷 )’ 한국철학사연구회(韓國哲學史硏究會),2012
  [5]정호훈(鄭豪薰),16.7세기 栗谷學派의 형성과 활동 (16-7世紀栗谷學派的形成與活動 ),한국사학회(韓國史學會),2011
  [6]김세정 (金 t仕貞 ),율곡학의심학적 계승과 변용(栗谷學之心學的繼承與變通 ),율곡학희 (栗谷學會),2011
  [7]나대용 (羅大龍),근기(近幾)퇴계학파의 율곡철학비판 (近畿退溪學桭對栗谷的批判 ),퇴계학연구원(退溪學硏究院),2011
  [8] 곽신환(郭信煥),牛溪와 栗谷李珥 (牛溪與栗谷 ),牛溪文化財團,2011
  [9]김현수 (金賢壽),율곡이이의예론과 철학적배경 (栗谷之禮論與哲學背禁 ),동양철학연구회(東洋哲學硏究會),2011
  [10] 흥원식(洪元植),栗谷學과實學의 차별성에 관한 연구 (栗谷學與實學的區別性硏究 ),계명대학교한국학연구소(啓明大學校韓國學硏究所),2011
  [11]김경호 (金璟鎬 ) 조선후기 율곡교육사상의 전승과변용 (朝鮮後期栗谷敎育思想白히專統與變用 ),율곡연구원(栗谷硏究院),2011
  [12]유연석 (柳 然晳 )우암송시열의 율곡 심성론 이해 (尤庵末時烈對栗谷心性論的理解 ),율곡연구원(栗谷硏究院),2011
  [13]리기용 (Lee Ki Yong ),율곡학파의 리기론 (栗谷學的理氣論 ),율곡연구원 (栗谷硏究院),2011
  [14]곽신환 (郭信煥),율곡 이이의소강절 역학 이해 (栗谷對邵康節易學的理解 ),동양철학연구희(東洋哲學硏究會),2011
  [15]박영식(朴映檀),栗谷 李王耳의更張論 에 대하여 (栗谷之更長論 ),동국대학교 통서사상연구소(東國大學校東西思想硏究所),2011
  [16]황의동(黃義東),율곡(栗谷)과중봉(重峰)의 도학정신(栗谷與重峰的道學楕추申! ),충남대학교 유학연구소(忠南大學儒學硏究所),2012
  [17]유성선(兪成善),栗谷의 華夷論硏究 (栗谷之華夷論硏究 ),강원대학교 인문과학연구소(江原大學校人文科學硏究所),2012
  [18]이정철 (李廷喆),이이 의경세론(經世論)의 성립과 그 정치적 배경 (栗谷經世論的成 立 與政治背景 )’고려대학교 역사연구소(高麗大學校歷史硏究所),2012
  [19]장세호 (張世浩)’ 사계(沙溪)의 율곡설(栗谷說)비판적 수용 (沙溪對栗谷說的批判判的接受 ),한국사상문화학희 (韓國思想文化學會 ),2011
  [20]신창호 (Shin Chang Ho ),율곡 교육론의 구조와 성격 (栗谷敎育論的結構與性格 )한서 대학교동양고전연구소(阜章瑞大學校東洋古典硏究所),2012
  [21]유성선(兪成善),栗谷의 華夷콤侖認識과 그 展望 (栗谷之華夷論及其展望)’ 한중인문학희(韓中人文學會),2011
  [22]유원기(兪原基),율곡의심성론어1대한 새로운 분석 (栗谷」「』>十生論硏究 ),한국양명학희(韓國「品明學會),2011
  [23]김0L拓fi(金仁圭),조선 후기노론 학맥의 분화와 그 세계관 (朝鮮後期老論學派的分化及其世界覩 )’율곡연구원(栗谷硏究院),2011
  [24]이승환(李承煥),우계의·횡설·과 율곡의 .수설· (尤庵的橫說與栗谷的堅說 ),한국유교학희(韓國僞敎學會)’2012
  (作者单位:韩国外国语文学校)
  2011-2012年日本朱子学研究资料汇编
  陈晓杰
   一、论文索引
  [1]辻井义輝:《朱熹哲学における心と気の流れをめぐる間題-気質論と心性論との橋梁ー》,《白山中国学》17号,白山中国学会,2011年1月。
  [2]吾妻重二:《朱熹の釈奠儀礼改革にっいて一東アジアの視点へ》,《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第4期,2011年3月,第3-10頁。
  [3]辻井义輝:《朱熹の気質論-感じ、思考し、運動するメカニズム一》,《東洋大学大学院紀要》47号,末洋大学大学院,2011年3月。
  [4]辻井义輝:《朱熹気質論における“心”の位置と役割》,《東洋学研究》48号,末洋学研究所,2011年3月。
  [5]市来津由彦:《朱熹の四書注釈における“解説”的言辞の特質とその形成》,《東洋古典学研究》第32期,2011年10月,第25-47頁。
  [6]木津祐子:《〈朱子語類〉“有”構文における“存在”義》,《東京大学中国語中国文学研究室紀要》14号,2011年11月,第63-88頁)[7]辻井义輝:《朱熹哲学における“知覚”論》,《白山中国学》18号,白山中国学会,2012年1月。
  [8]小路口聡:《朱熹の「慎独」の思想》,《東洋大学中国哲学文学科紀要》第20号,2012年,第35-83頁。
  [9]马淵昌也:《宋明期儒学における静坐の役割及び三教合一思想の興起にっいて》,《言語・文化・社会》第10号,2012年3月,第87-117頁。
  [10]辻井义輝:《朱熹哲学における心の様態観》,《東洋大学大学院紀要》48号,末洋大学大学院,2012年3月。
  [11]堀池信夫:《〈中国自然神学論〉の鬼神ーライプニッッの朱子解釈一》,《東洋研究》第184号,2012年7月,第1ー26頁。
  [12]辻井义輝:《朱熹哲学における“主宰”論ー関係性と主体的責任をめぐる問い》,《日本中国学会扱》第4集,2012年10月,第150-170頁。
  [13]牛尾弘孝:《朱子学における静坐・居敬の解釈をめぐって(補編)》,《中国哲学堆集》37,38合井号,九州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会,2012年12月,第58-82頁。
  [14]中嶋隆裁:《朱子の静坐観とその周辺》,原文刊載干《末洋古典学研究》第25集,后牧乗干《静坐》,研文出版,2011年。(14-16的途文初出均早干2011年,但作力途文集或者著作的出版年月均在2011-2012年之同,故列出以供凄者参考。)
  [15]井川義次:《若きライプニッッと朱子の避遁:シュピッエル〈中国文芸論〉をめぐって》,堀池信夫編《知のューラシア》牧乗,明治翁院,2011年7月。
  [16]中島隆博:《小人がもし間居しなければ一朱烹の思想》,原文刊載干官本久雄等編《公共哲学の古典と将来》,末京大学出版会,2005年;后牧乗チ介人论文集《共生のプラクシスー国家と宗教》,末京大学出版会,2011年10月。
  二、朱子学相关著作目录
  [1]高梨良夫:《エマソンの思想の形成と展開一朱子の教義との比較的考察ー》,金星堂,2011年4月。
  [2]吾妻重二、朴元在編著:《朱子家礼と東アジアの文化交渉》,汲古お院,2012年3月。
  [3]陶徳民、黄俊悉、井上克人編:《朱子学と近世・近代の東アジア》,台湾大学 出版社,2012年3月。
  [4]吉田公平:《中国近世の心学思想》,研文出版,2012年。
  [5]小食紀蔵:《人門朱子学と陽明学》,筑摩弔房,2012年12月。
  (作者単位:日本美西大学文学研究科)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2011-2012年朱子学年鉴。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优秀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国内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