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地区理学传衍的时空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620
颗粒名称: 鄱阳湖地区理学传衍的时空研究
其他题名: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编号:12BZX040)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254-256
摘要: 本课题主要探索鄱阳湖地区作为宋明理学的发源地和传播地的时空轨迹,分析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对理学发展的影响。通过梳理学术传承关系、描绘理学传播的图景和思想流动的轨迹,总结该地区理学的核心要旨、思想体系及特殊性,并研究鄱阳湖理学与其他学派的互动和交流。课题的研究将丰富鄱阳文化的内涵和底蕴,也为赣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充实的内容。
关键词: 鄱阳湖地区 理学传衍 时空轨迹

内容

鄱阳湖地区是宋明理学的发源地和重要的传播地之一,诞生了黄灏、李燔、程端蒙、饶双峰、程钜夫、吴澄、胡居仁、罗钦顺等一批理学家群体。鄱阳湖地区理学的传衍,尤以环鄱阳湖的鄱阳、余干、都昌等县市表现得最为集中,形成理学传播与创新的优势带。
  课题对鄱阳湖地区理学的传衍进行时空轨迹的探索,分析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因素对理学发展的影响;梳理出各理学名家的学术传承关系,勾画出该地区理学传播的直观图景和思想流动的空间轨迹;总结提炼该区域理学的核心要旨、思想体系及其特殊性;还原鄱阳湖理学与闽学、浙学和湖湘学的交锋互益情形;也可以进一步诠释丰富鄱阳文化的内涵和底蕴,为赣鄱文化的研究提供充沛营养。课题框架如下:
  一、鄱阳湖理学传衍的基本脉络
  1.宋代鄱阳湖理学的兴起与传播
  鄱阳湖理学之缘自周敦颐始。道学宗主周敦颐为官江西,在九江建濂溪书堂,讲学授徒,开理学与书院结合之风气,是鄱阳湖理学传播的第一人。
  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鄱阳湖理学传播的中心地位确立,掀起了鄱阳湖理学高潮,使鄱阳湖、庐山成为理学文化的高扬之地。
  鄱阳湖理学群体的形成。北鄱阳湖理学群以德安王阮、都昌黄灏和建昌李燔为代表;南鄱阳湖理学群体有鄱阳程端蒙,著《性理字训》,成为理学入门工具书。董梦程是鄱阳学派的主要代表,创立了“介轩学派”。余干县是理学传播的主阵地。赵汝愚东山书院是理学在余干传播的学术起点和发展的第一个平台。随后培养了“余干三才”等一大批本地理学人才,弟子饶鲁是鄱阳湖理学传播的关键人物,被誉为“江右理学巨子”,培养了学生程若庸。
  2.元代鄱阳湖理学群体对理学的传承与发展
  元代是理学传播、普及并上升为官方哲学的时代。程若庸的弟子新建程钜夫和崇仁吴澄,成为入元以来最重要的理学家,在元代掀起了传播理学的又一高潮。
  程钜夫是元世祖重用的第一个南人,他建议实行科举考试,并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以朱熹《四书集》注作为标准答案,使程朱理学在元朝圣传不绝。
  元代“国之名儒”吴澄与许衡是最有名的学者,有“南吴北许”之誉,在元代理学中具有崇高地位。他反对持门户之见,是理学发展史上“和会朱陆”的第一人。
  3.明代鄱阳湖理学家对程朱理学的捍卫与创新
  明代理学沿着朱陆异同的讨论而发展、成熟,并随着王阳明后学的分化而转向。
  吴与弼开创崇仁学派。他“实能兼采朱陆之长,而刻苦自立”。注重“静时涵养,动时省察”,特别是培养了陈献章和胡居仁两位弟子。胡居仁开创余干之学,是明初诸儒中恪守朱学最醇者。“主敬”为其学术主旨,且重视“为己”之学,与“名儒高足,心学前驱”的娄谅创立了“余干之学”,使明初江西成为程朱理学传播的重要区域。
  “宋学中坚”罗钦顺,在阳明心学流行南北之际,如中流砥柱,恪守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进行批驳论争,被视为“宋学中坚”、“紫阳功臣”,被誉为“江右硕儒”,实现了理本论向气本论的转变,并开创了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
  二、鄱阳湖理学与其他学派的交锋互益
  理学好尚论辨、相互吸取,各学派间展开了激烈的论辩。鄱阳湖理学与象山心学、张栻“湖湘学”、吕祖谦及陈亮、叶适等“浙江学”诸学派之间互相驳难,交锋互益,在学问路径、价值取向上的争辩,更促进了理学的发展。
  浙学倡言事功,务去空言,注重经世致用,主张打破学术藩篱,博采众家之长。理学同浙学的论辩是道德与功利两种不同文化价值走向的对立。
  湖湘学派以底蕴深厚和影响广巨且持续恒久而著称于世,对内强调身心修养,对外主张经世致用,将儒家的内圣外王的理想,化为实践行动。朱熹与湖湘学派进行了关于“中和”与“仁”说的多次论争。
  以金溪三陆为代表的江西之学,以简易之法,吸引了众多学子来归,形成了“槐堂诸儒”,并很快扩大到两浙。朱子与陆学之间有了“鹅湖之会”、“观音寺之会”、“南康之会”三次的论辩;明代罗钦顺以朱学后继者身份与王阳明心学也进行三次批驳论争。
  三、鄱阳湖理学繁荣的原因
  五代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北方移民、学者的南迁,鄱阳湖地区良好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成为鱼米之乡。经济的繁荣,为文教的发达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该地区有着交通地理优势,赣江—鄱阳湖黄金水道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为本土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交融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朱学、陆学和浙学在这里绞成了一股文化学术的旋涡,不同学派碰撞、吸收、融合。
  鄱阳湖地区自古有质朴纯厚的君子遗风,加上唐以后书院教育的发达与科举的直接推动,形成了重视文教的社会风气。宋代以文治国的方针更促进了环鄱地区文化的大普及。
  庐山、鄱阳湖向来是骚人墨客隐遁卧游、谈禅说法的仙家胜境,是禅风盛行的天地。南禅五家七宗中三家两宗的本山在江西,而龙虎山则是道教的圣地,佛道的流行,有利于理学的成长,更使心学盛行。
  四、鄱阳湖理学的贡献与地位
  鄱阳湖地区是理学开源、心学萌生之地,是理学发展的核心区域。不仅在宋代非常突出,在元代、明代也都很发达。吴与弼、胡居仁扛起了“崇仁之学”和“余干之学”两面大旗。可以说鄱阳湖地区是宋元明时代理学发展的核心区域。
  理学家们致力于书院教育,将教学、学术研究、文化人格的建设和传递融为一体,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起到了文化下移的作用,也促进了鄱阳湖地区文化的发展,形成了鄱阳湖文化鲜明的理学特色。
  理学家们重视教育与师道,把“文章、道德、气节”作为人生的三大追求。以社会清流维系着世道人心,把自律道德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在维护社会正义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历史系)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2011-2012年朱子学年鉴。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优秀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国内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冯会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