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孟子》学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595
颗粒名称: 朱熹《孟子》学研究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242-243
摘要: 本文以朱熹《孟子》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朱熹对《孟子》的解释和评价进行考察,揭示了朱熹思想的独特体系。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包括绪论、历史背景探讨、解释学分析、朱熹《孟子》学思想性考察和当代问题思考。文章旨在深入了解朱熹思想背景、认识《孟子》思想的后世价值,并对朱子思想的理解提供指导。
关键词: 朱熹 《孟子》 思想阐释

内容

王治伟(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指导教师:朱人求教授)
  朱熹是南宋理学家,孟子是先秦思想家,两人处于不同时代。可是朱熹通过《孟子》文本对孟子思想进行了阐释和评价。朱熹《孟子》学即是对朱熹解释《孟子》论著的考察。朱熹对《孟子》的论述方式、解释原则以及思想体系的建构与分析都是我们考察的对象。这种考察的意义在于,了解朱熹的思想背景、认识《孟子》思想的后世价值,也从而深入对朱子思想的理解。朱熹《孟子》学展示的是一个独特的思想体系,是朱子面对《孟子》文本的深入思考和积极建构。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绪论主要是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评析。笔者试图通过文本对照、思想追溯等方式探寻朱熹《孟子》学思想。在比较朱熹和孟子的过程中去寻求朱熹意识的澄清和思想的分理。
  第一部分从历史的视角,对朱熹《孟子》学的研究对象做一客观的再现。通过对《孟子》思想的历史演变的追述,对宋代思想状况的客观考察,对《孟子》思想特质与宋代社会需求的适应等方面的深入考察,最终引入朱熹对《孟子》学的贡献,确立了朱熹《孟子》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从解释学的视角,对朱熹《孟子》学进行分析。朱熹对《孟子》的解释有其原则立场,但经过解释学的评判和分析,朱熹《孟子》学仅仅处在另一个历史场域之中,不可能达到对《孟子》思想的还原目的。从朱熹的诠释原则来看,他所声称的寻求文本本意是不可能实现的;他所坚持的体验圣人之心、通经以明理等原则,正是他偏离《孟子》原意,走向自我创造的重要步骤。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是对朱熹《孟子》学思想性的考察。朱熹《孟子》学是依赖于《孟子》的朱子学,不能无视《孟子》文本的基础性地位。本部分首先展开朱熹对性善论的解释。性善论是性即理命题的基础。朱子还不满性善理论的简单,用气来补充性善论的理论不足。其次,朱熹对《孟子》中心性关系的解释确立了心、性、情各自的位置和功能。并且确证了其在解释《孟子》过程中的由性到情的逻辑关系,从而承认性的至高无上的本体地位。再次,朱熹对“求放心”的解释应该受到关注。因为“求放心”是《孟子》中的重要思想,在很多时候被当作个人修养的方式。朱子对“求放心”的解释不仅分别了“求”的两种不同意义,进而否定了“求”的必要性,而且扩展了“求放心”的内涵,使之成为一种操存工夫的表述。通过文本比照,探讨朱熹对《孟子》思想中的概念诠释,对理解和把握朱熹心性之学的来源与发展脉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第四部分是朱熹《孟子》学研究的当代问题思考。文章的结论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并指出其局限性以及有待研究的方面。与近几年相关研究成果相比,该文是在历史地呈现朱熹《孟子》学的基础上,进行思想的分析和归纳,从而补充朱子学的理论基础并推动思想建构方式的探寻。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2011-2012年朱子学年鉴。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优秀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国内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治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