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比较句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590
颗粒名称: 《朱子语类》比较句研究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238-239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朱子语类》中的比较句式,对平比句和差比句进行了分类和分析。通过数量统计和形式与意义结合的方法,总结了比较句式的结构特点和表义功能,探讨了南宋时期比较句的发展特点和历史地位。研究发现,《朱子语类》中平比句数量丰富,而差比句也有一定数量,两者都存在一些新形式和旧有形式的继承和发展,揭示了比较句的演变过程。最后,通过对比较句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指出《朱子语类》在比较句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朱子语类 比较句式 平比句

内容

刘建国(北京大学2011年,指导教师:刘子瑜副教授)
  该文以《朱子语类》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比较句式进行了穷尽性的调查和描写。该文首先将《朱子语类》中的比较句分为平比句和差比句,然后以比较词为标准,运用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对各类比较句式的结构特点和表义功能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求揭示南宋时期比较句的发展特点和它在比较句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朱子语类》中的平比句数量丰富,主要有“与”字句、“于”字句、“如”、“似”、“若”字句和“比”字句。从使用频率来看,“与”字句最高,“如”、“似”次之,“若”的频率已极低,“比”仍处于兴起、萌芽阶段。从句式上看,平比句出现了很多新的形式,如“X与Y一般/一样+(W)”、“X如Y样+(W)”、“X比Y不同”、“X比Y相似”等;但同时仍然保留了一些较具文言色彩的句式,如“X同/异于Y”、“X与Y相似”等。我们还对其中的一些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例如在平比句中用作助词的“相似”、“一般(一等、一样)”和“样”的虚化途径,“与”字句的两种否定方式以及新型平比句式“X+与/如/似+Y+助词+W”的产生和发展特点等。总体来说,《朱子语类》中的平比句类型多样,为平比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其后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一种词汇兴替的过程。
  《朱子语类》中的差比句数量也较为丰富,主要有“于”字句、“如”、“似”、“若”字句和“比”字句等。从使用频率来看,“于”字句最高,“如”、“似”次之,“比”也较高,“若”字句已趋于消亡。从句式上看,差比句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宋代以前出现的旧有形式,但也出现了“一+N+W+于/如/似+一+N”递进式差比句。“于”字句的大量存在,说明《朱子语类》具有一定的文言成分。“比”字差比句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而且出现了三种平比句式。不过,由动词“比”构成的比动句和泛比句在该书中仍有较多用例,且类型丰富,可以表示平比、差比和极比三种语义类型,说明《朱子语类》中的“比”字句仍具有新老过渡的特点。
  在该文最后部分,我们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各类比较句式从先秦至近代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以发展演变的观点进一步揭示了《朱子语类》比较句的特点,指出它在比较句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2011-2012年朱子学年鉴。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优秀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国内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建国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