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即理”与“心即理”本义辨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530
颗粒名称: “性即理”与“心即理”本义辨析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
页码: 214
摘要: 本文对“性即理”和“心即理”的本义进行了辨析。在程朱理学中,“性即理”命题最早由程颐提出,强调以“理”来确定“性”的善。朱熹在程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性即理”的理论,一方面认为人的本性不是通过感性存在物来确定的,而是强调唯有“这一个道理”,另一方面认为以“心”来确定“性”是以“知觉为性”。陆象山提出了心学的命题“心即理”,与程朱的“性即理”无关,旨在反对将儒家的做人学问变成为了追求功名的不良风气。然而,王阳明重新提出了“心即理”的观点,并反对程朱的“性即理”,旨在将“理”视为人的“心之本体”,以辨识天理,将“天理”视为“虚灵知觉之自然恰好处”,否定了“天理”独立于人的“心”的客观绝对性。
关键词: 性即理 心即理 程朱理学

内容

蒋国保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性即理”与“心即理”有内在的根本不同。程朱理学的主要命题“性即理”最早由程颐提出,其主旨在于以“理”善定“性”善。朱熹顺着程颐的理路发展“性即理”说,一方面,认为以“理”定“性”,虽然是将仁义礼智确定为人的本性,但仁义礼智没有形状,因此人的本性不是以一个感性的存在物确定人所以为人的性质,而是强调在人唯有“这一个道理”;另一方面,认为以“心”定“性”是以“知觉为性”。朱熹从天、理、性、心本质一致的意义上,认同了孟子心性论的认知逻辑,将“尽性”问题最终归结为“尽心”问题,否定了“性”的主观性,将“性”说成“天理”命于人心。陆王心学的主要命题“心即理”由陆象山提出,并不是针对程朱“性即理”说,而是反对当时士人把儒家做人的学问变成博取科举功名的不良风习。但王阳明重提“心即理”,就是反对程朱的“性即理”说,其目的在于将“理”说成是人的“心之本体”,为的是“于虚灵知觉中辨出天理”,把“天理”说成是“虚灵知觉之自然恰好处”,否定“天理”独立于人“心”的客观绝对性。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2011-2012年朱子学年鉴。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优秀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国内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蒋国保
责任者